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 文档编号:22992344
- 上传时间:2023-04-29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41.44KB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2005—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一年级期中检测语文试题
时限:
150分钟满分:
15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强(qiǎng)求慰藉(jiè)衣冠(guān)楚楚接踵(zhǒng)而来
B.哺(bǔ)育宫阙(què)踟(zhī)躇不前恣(zì)意妄为
C.漪(yī)沦罗绮(yǐ)不落窠(kē)臼跫(qióng)音不响
D.倾圮(pǐ)霉(mēi)菌分(fèn)外高兴峥(zhēng)嵘岁月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佝偻廖廓恃才傲物慷慨激越
B.遏制漫朔攀援上升膏腴之地
C.笙箫咀咒孺子可教向隅暗泣
D.悲怆枯槁戊戌变法纵横捭阖
3.下列各组词语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人微(地位低下)言轻粪土(视……如粪土)当年万户侯
失其所与(结交,亲附)时时而间(间或,断断续续地)进
B.彳亍(慢慢走路的样子)挥斥方遒(强劲有力)
没(冒着)死以闻约(置办,配备)车百乘
C.不求甚(深入,仔细)解自杀未遂(成功)
文质(质地,底子)彬彬肆(放肆、放纵)其西封
D.浪遏(阻止)飞舟共知(管理)越国之政
不辞(推托,躲避)劳苦谁主(主宰)沉浮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他有事,不来了。
②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________。
③一个人离开学校并不意味着学习的。
④大禹治水的故事,一直到今天。
A.推托媒介终止流传B.推脱媒介中止流传
C.推托媒体终止留传D.推脱媒体中止留传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对于那些无视交通规则的人,难道不应该受到责备吗?
B.我们中国人对费俊龙、聂海胜非常熟悉,把他们视为英雄。
C.你可知道,要出版一本译作是要经过多少人的努力以后,才能与读者见面的。
D.突破载人航天,是我国高新科技水平显著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的重要体现。
6.下列各句中,表述有误的一句是
A.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湖畔派”的代表。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C.《战国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
D.二十四史是指我国古代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
按成书时间和所记朝代的先后顺序,首尾两部分别是《史记》《明史》。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携带数吨硫酸铁粉末启航前往南极,以研究能否以硫酸铁为“肥料”促进南极海域海藻等微生物的生长来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该小组的9名研究人员来自东英吉利亚大学和普利茅斯海洋实验室。
预计科学家们将于2月开始进行实验,届时他们将把数吨硫酸铁倾倒入南极海域,同时还将向海中释放硫化六氟化合物示踪剂,该示踪剂可检测硫酸铁的变化和去向。
铁元素可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理论在上世纪20年代就被提出,此后科学家们一直在对这一理论进行检验完善。
科学家们近年来在位于赤道的太平洋海域进行实验时曾发现,硫酸铁确实能起到让“蓝色海洋变绿”的作用。
硫酸铁不仅可大幅度促进该海域硅藻等藻类的生长,而且一些微生物体内的叶绿素还因此增加了30多倍。
科学家们认为,在南极海域研究铁元素与海洋生产力的关系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因为南极海域被认为在地球海洋中是最“缺铁”的,而这种营养缺乏很可能对该海域海洋生产力造成了某种程度的限制。
另外,与作为二氧化碳源的太平洋等海域不同,南极海域可吸收温室气体,其海洋生产力提高后可起到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的目的。
不过,科学家们同时也指出投放硫酸铁后海中浮游生物会增加,这是否会成为一个新的温室气体来源尚需研究。
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国际科学家小组研究内容的一项是
A.以硫酸铁为“肥料”促进南极海域微生物的生长以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B.向南极海域倾倒硫酸铁。
C.向南极海域投放硫酸铁以增加浮游生物数量。
D.向南极海域释放硫化六氟化合物示踪剂。
8.国际科学家小组进行向海洋投放硫酸铁研究的可行性依据是
A.上世纪20年代提出的铁元素可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理论。
B.硫酸铁可以让蓝色海洋变绿。
C.硫酸铁可大幅度提高海域硅藻等藻类的生长,促进叶绿素增长。
D.试验证明铁元素可以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
9.对文中画线处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海域生成与吸收二氧化碳的情况不同,它们的相互作用保持了空气含量的平衡。
B.不同海域生成与吸收二氧化碳的情况不同,南极海域海洋生产力提高后,大气中二氧化碳总量将出现负增长。
C.不同海域生成与吸收温室气体的情况不同,南极海域海洋生产力提高后,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效果将更显著。
D.不同海域生成与吸收温室气体的情况不同,南极海域海洋生产力提高后,可吸收温室气体,并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
10.对文中提供的信息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向海中释放的硫化六氟化合物示踪剂既可检测硫酸铁的去向,也可辅助硫酸铁起到让“蓝色海洋变绿”的作用。
B.海洋生产力提高包括让蓝色海洋变绿,促进海域硅藻等藻类的生长,使微生物体内的叶绿素成倍增长。
C.在南极研究铁元素与海洋生产力的关系,既有该海域的特殊性,又对减缓全球变暖具有重要意义。
D.向海洋投放硫酸铁后,可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但又形成新的温室气体来源,需慎重行事。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晏子治东阿三年,景公召而数之曰:
“吾以子为可,而使子治东阿,今子治而乱。
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加大诛于子。
”晏子对曰:
“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
”景公许之。
于是明年上计(年终考核地方官的治绩),景公迎而贺之曰: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晏子对曰:
“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池塘)池之鱼,以利贫民。
当此之时,民无饥者,而君反以罪臣。
今臣之治东阿也,属托行,货赂至,并会赋敛,仓库少内,便事左右,陂池之鱼,入于权家。
当此之时,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
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
”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
“子强复治东阿。
东阿者,子之东阿也。
寡人无复与焉。
”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于是明年上计:
第二年
B.而君反以罪臣:
怪罪
C.子退而自察:
亲自考察
D.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
古时官员自请退职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13.以下六句话全都与晏子治理东阿正确做法有关的一组是
①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
②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③属托不行,货赂不至。
④并会赋敛,仓库少内。
⑤当此之时,民无饥者 ⑥陂池之鱼,以利贫民。
A.①③⑥B.②③④C.③⑥D.②⑤
14.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先前治理东阿无方,治理混乱,因而受到景公的责怪。
B.晏子受到景公责怪后,立下三年治理不好东阿自请死罪的军令状,改道易行,廉洁自侓,一心为民。
C.晏子重新治理东阿,忠于国事,政效显著,第二年年终考核地方官治绩,景公亲自迎接并向他祝贺。
D.晏子对景公错误的态度有看法,要求辞职,景公醒悟,决定不再干预晏子治理东阿。
第Ⅱ卷(108分)
四、(18分)
15.把下列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2分)
译文:
(2)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召公谏厉王弭谤》)(3分)
译文:
__________
(3)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勾践灭吴》)(3分)
译文:
16.阅读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这首诗通过的手法来抒发作者的情感。
(2分)
(2)王安石评价张籍的诗说:
“看似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请从诗中选择一个地方分析其中包含的丰富感情,简要谈谈你的感受。
(4分)
答:
17.补写下列三段文字中空缺的部分。
(任选两小题)(4分)
(1)携来百侣曾游。
__________________。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沁园春·长沙》)
(2)撑着油纸伞,,我希望逢着一个
。
(《雨巷》)
(3)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观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回家
章珺
在羁留异乡的日子里,回家是一种感觉。
茫茫人海,鳞次栉比的楼群,无意间听到的一个声音,或是偶然间瞥见的没有别人注意到的情景,让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在灯火阑珊处,蓦然回首。
我们突然间感到很孤独,又突然间知道自己不是孤身一人,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上,我们来去匆匆,却不会无影无踪。
那一刻,我们是那么的不堪一击,又是那么的坚韧无比。
难以用语言表述的感觉,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那是一种没有来由的触动,既可以让人喜极而泣,又可以让人欲哭无泪。
如果它能发出声音,那声音一定是微弱而固执的;如果它能行走,那步履一定是蹒跚而执著的。
可是它无声无息,短暂的刺痛,还没有伤口,就被异乡的声音和风景抚平。
在他乡我们又有了另外一个家,漂亮的房子,富足的生活,想到自己曾背井离乡的时候,庆幸也许远远多于伤感。
可是被我们淡化了甚至遗弃了的故乡,又注定会在某一天清晰无比。
我们曾经用生命的第一声啼哭和稚拙的童音呼唤过的土地,又注定会在某一时刻穿透时间和空间,呼唤着我们回家。
于是,我们回家。
背着沉甸甸的行囊,和已经疲惫的心,一起回家。
无论我们早已功成名就,还是我们正在为生计奔波,当我们踏上回家的征途,我们会有着同样的冲动和期望。
也许我们需要蜷缩在拥挤不堪的车厢里,也许我们要跋山涉水远渡重洋,只有在回家的那一天才发现,我们离开家已经走得太远。
我们回到了这里,我们和我们的祖先繁衍生息的地方。
我们生在这里,却命中注定要离开这里,这是我们的幸运还是不幸?
我们用心触摸这里的一切。
在遥远的他乡,我们曾用音符去编织她;我们曾用泪水去打磨她;她的每条小路应该铺满红叶,燃烧着诗情画意;她的空气里应该弥漫着醉人的酒香,浸染着离愁别绪。
我们本来可以自然而然地走到她的面前,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学会了刻意地寻求她感受她。
可是,朴素的土地没有那么多的乡愁,对于那些依旧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来说,他们甚至已经忘记了这里是他们的故乡。
我们与我们的故乡之间,已经有了那么多格格不入的东西。
在那么一天,一路风尘之后,倚在故乡的门槛边,也许会伤心地告诉自己:
我离开了这里,再也无法回到这里。
我们从哪里来?
又要到哪里去?
轻轻的一声叹息,却沉重得让人无法喘息。
我们在茫然中再次告别故乡。
没有太多的依依不舍,我们甚至已经巴望着尽快离去。
我们还未实现的梦想,被我们留在了他乡,还有太多的人太多的事,等着我们归去。
可是,当车轮启动的时候,我们便开始筹划起下一轮回家的行程。
回家的感觉,又不知不觉涌上心头。
故乡的景色还近在眼前,我们不知道,我们是舍不得离开这里,还是在盼望着再次回到这里?
我们回家,毕竟不仅仅是为了成全那种感觉。
什么时候,对故乡的回忆里,夹杂了苦涩和痛楚,可是想起故乡时,我们还会有割舍不断的感动。
也许在某一天,我们在故乡埋葬了最后一个亲人,我们不再有理由回到那里。
可是在不经意间,我们还会拾起那种感觉。
回家的感觉,细碎的、温暖的、潮湿的感觉,穿透了我们已经麻木而冷漠的心。
回家不再是一种行动,它越来越虚化成为一种感觉。
细腻而绵长的感觉,连缀着我们的一生一世。
我们回家,独自一人,或者带上我们浩浩荡荡的子孙。
也许是在梦里,风雨飘零,我们又踏上了没有尽头的归途。
18.文中反复说“回家是一种感觉”,“我们回家毕竟不仅仅是为了成全那种感觉”,“我们还会拾起那种感觉”,又说“回家不再是一种行动”,结合全文分析:
(1)反复说到的“那种感觉”指的是什么?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仅仅是为了成全那种感觉”,还为了什么?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10字)
19.第七段中说“我离开了这里,再也无法回到这里”,为什么?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章是通过哪几层内容来表现回家“越来越虚化成为一种感觉”的?
(1)试用简洁的文字分层概括。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种结构有什么特点?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不像一般写乡情的文章那样去回忆故乡的生活场景,而是着重抒写了自己羁留异乡时,对故乡的一种刻骨铭心的复杂感情。
B.作者描绘了回家时所见的故乡景色,创造了诗情画意的境界,写出了对故乡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
C.文章构思独特,虚实交融,反复抒写了对故乡矛盾而又缠绵悱恻的情思,有回肠荡气之感,使读者产生共鸣。
D.文章结尾处,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人们因追逐功利而迷失自己、变得冷漠的现象的讥讽,深化了主题。
E.本文语言优美典雅,含蓄蕴藉,化用古诗词贴切自然,富有抒情笔调的语句使文章韵味无穷。
六(12分)
22.把三个备选的句子分别填入方括号(只填序号),使下面这段景物描写语意连贯,画面完整。
(3分)
到了德胜桥。
[],两岸青石上几个赤足的小孩子,低着头,持着长细的竹竿钓那水里的小麦穗鱼。
[],几只白鹭,静静立在绿荷丛中,幽美而残忍地,等候着劫夺来往的小鱼。
北岸上一片绿瓦高阁,清摄政王的府邸,依旧存着天潢贵胄的尊严气象。
[],池中的绿盖,摇成一片无可分割的绿浪,香柔柔的震荡着诗意。
就是盲人也可以用嗅觉感觉到那荷塘的甜美,有眼的由不得要停住脚瞻览一回。
①一阵阵的南风,吹着岸上的垂杨
②西边一湾绿水,缓缓从净业湖向东流来
③桥东一片荷塘,岸际围着青青的芦苇
23.仿造画线部分的句式,完成下面一段话。
(4分)
鲁迅和巴金,是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上的两座丰碑,然而两人的文风迥乎不同。
鲁迅的著作有中年人的冷竣。
他的文章,如匕首,如投枪,醇厚辛辣,犀利深刻。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而,无论两者在文学风格上存在多少差殊,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都有着分明的是非和热烈的爱憎。
24.在资讯发达的今天,手机短信是沟通亲情友情的重要联系方式。
你在华师一住校两个月了,想必有话对暂别的亲人朋友倾诉。
请以诗歌的形式写一条短信息,表达你的祝福或思念。
要求:
至少四句,逢双句押韵,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格抒发感情。
(5分)
七、(60分)
25.阅读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
耶稣带着他的门徒彼得远行,途中发现一只破烂的马蹄铁,耶稣就让彼得捡起来,不料彼得懒得弯腰,假装没听见。
耶稣没有说什么,自己弯腰捡起马蹄铁,用它在铁匠那里换了三文钱,并用这点钱买了十几颗樱桃。
出了城,两人继续前进,经过的是茫茫的漠城,耶稣猜到彼得渴得厉害,就让藏在袖子里的樱桃掉出一颗,彼得一见就赶忙捡起来吃。
耶稣边走边丢,彼得也就狼狈地弯了十七八次腰。
于是耶稣笑着对他说:
“要是你先前弯一次腰,就不会在后来没完没了地弯腰。
小事不干,将在更小的事上劳碌。
”
是的,“小事不干,将在更小的事上劳碌。
”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会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你有这样的经历或者感受思考吗?
请据此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可以叙事,可以议论,也可以编故事。
不少于800字。
七、(60分)
25.作文
题
目
:
100字
200字
300字
400字
500字
600字
700字
800字
900字
2005—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一年级期中检测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1、A(B踟→chíC绮→qǐD霉→méi)2、D(A廖→寥B朔→溯C咀→诅)3、C(肆:
延伸,扩张)4、A5、B(A主语残缺,去掉“对于”或“受到”;C句式杂糅,去掉“要出版”或“以后”;D搭配不当,“突破”改为“实现”。
)6、C(前一个《战国策》改为《国语》)
二、7.C(A项与第一段结尾一句完全吻合。
B项与第一段第一句和第二段后半段吻合。
D项与第二段后半段吻合。
C项与最后一段内容吻合,但它不是这次研究的内容。
)
8.A(根据第三段,理论依据是第一句话提出的“铁元素可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理论”。
BCD三项是对这一理论的的具体表述,属于原文“此后科学家们一直在对这一理论进行检验和完善”的内容)
9.C(A项后半句的意思在画线句中没有涉及。
B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总量将出现负增长”与原句意思似是而非。
“负增长”指增长率为负值,即在规模、数量等方面有所减少或下降。
根据划线句,南极海域海洋生产力提高后,的确能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总量是否减少或下降,仅从这一划线句不得而知。
D项中“南极海域海洋生产力提高后,可吸收温室气体”与原文直接冲突。
原文是说本来就可以吸收温室气体,不必等到海洋生产力提高后才具有)
10.C(A项中后半句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
B项说海洋生产力包括三项内容,把“让海洋变绿”、“提高藻类生长”、“促进叶绿素成倍增长”并列。
根据原文第三段后半段,“让海洋变绿”不过是后二者一个形象化的说法而已,不能与后二者并列。
C项与原文第四段内容完全吻合。
D项“但又形成”在原文最后一段中的表述为“是否会形成”“尚待研究”,不吻合)
三、11.C(意为“省察自己”)12.D(A:
认为B:
连词,表承接C: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①却,反而②才13.C14.D
四、15、
(1)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句意正确给1分,“是”译作“这”给1分)
(2)百姓口头发表言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学期 期中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