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966107
- 上传时间:2023-02-06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18.58KB
小学科学《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
《小学科学《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对他们的指导应更为细心,使其养成良好规范的实验习惯。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自主设计实验,能从蜡烛的切割、加热、燃烧中发现物质的两种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验探究乐趣,乐于合作交流,对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关注和发扬。
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
一种是仅仅形态发生变化;
另一种是产生了新物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
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学媒体:
课件、微课视频
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我们平时上科学课如何验证我们的猜想?
对,就是做实验。
今天我们的科学课也从一个小实验开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
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他说的对不对呢?
谜底就在我们今天学习的这节课里。
学习这节课还要借助一个东西(出示蜡烛),同学们不要小看这一根小小的蜡烛,它的身上蕴含着很多科学知识。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探究它的秘密!
欢迎同学们跟随房老师一起走进第五课《蜡烛的变化》(板书课题)
二、简单认识蜡烛。
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蜡烛?
与同学们分享你知道的知识。
同学们真是见多识广,老师这里也有很多漂亮的蜡烛,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各种漂亮的蜡烛)
漂亮的蜡烛装点了我们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
三、如何让蜡烛“变”?
这节课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两种常见的蜡烛,请同学们打开1号档案袋,拿出老师为同学们准备的蜡烛。
细心的同学发现老师刚才板书的时候,“变”字写的非常大,“变”既是我们物质世界的主题,也是我们这节课的主题。
同学们思考一下,用什么方法使你手里的蜡烛发生变化?
看谁的办法最多。
四、设计实验方案
请同学们打开2号档案袋,里面有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实验器材。
(火柴、小刀、勺子、玻璃片)课件出示四种工具,给你们三分钟的时间,小组根据这些器材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五、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汇报实验方案,挖掘工具的不同用法。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注意实验安全
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六、汇报实验结果,总结两大变化
哪个小组给同学们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成果?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切割、加热、折断、雕刻等方法只是让蜡烛形态发生了变化;
而蜡烛燃烧会产生黑烟,还会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仅形态变化,还有新物质生成。
总结两种变化,一种仅仅形态发生变化,另一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七、根据结论判断两种变化
同学们认识了两种变化,接下来就考考你们,下面的这些现象属于哪种变化?
课件出示:
折纸、小麦磨成面粉、木柴燃烧。
交流后,重点研究白醋泡鸡蛋。
(出示录制的微课)
让学生理解它属于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并将实验后的鸡蛋带到课堂让学生观察体验。
八、介绍面塑
同学们,刚才的实验很神奇,老师再给大家介绍更神奇的东西。
出示中国民间传统艺术——面塑。
面塑属于哪一种变化?
课下感兴趣的同学自己尝试做一做,把传统民间艺术发扬光大。
课下同学们亲自尝试做一做白醋泡鸡蛋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下课。
学生观看视频
学生认真倾听
学生回忆自己见过的蜡烛进行回答
学生拿出蜡烛观察
学生思考让蜡烛发生变化的方法
学生根据实验工具,结合思考设计方案
汇报方案,通过相互交流方案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方案。
学生实验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学生和老师一起进行归纳总结
学生判断属于哪一种变化
学生思考,根据经验大胆猜测
学生观看面塑图片,并判断面塑属于形态变化。
学生课下亲自实验
小实验导入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让学生知道科学无处不在的道理,让学生养成勤观察,多思考的好习惯
给课堂留下悬念
体现了科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从学生熟知的东西入手更容易开展探究活动,学生也乐于分享
让学生认识更多的蜡烛,增长见识。
为下面的探究做铺垫
信封里装实验器材给学生们一种神秘感,提高他们参与课堂的兴趣
“变”字的处理体现本课的主题,让学生认识到周围物质世界在不断变化。
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思考,更好的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
方案的回报让学生学会倾听,并根据交流结果对自己的方案进行修改完善,更有利于实验的进行
让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分享给大家,是对学生劳动成果的肯定和尊重,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总结归纳也是科学素养的一部分
科学源于生活,还要归于生活,用科学知识来判断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与生活联系紧密。
鼓励学生猜想,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
微课的引入是创新性的教学设计,事半功倍,学生兴趣浓厚。
唤起学生对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关注,是德育渗透点,尊重传统,发扬传统艺术。
课上实验时间有限,课下探究永无止境,培养学生勤观察、爱探究的科学习惯。
学情分析
效果分析
《蜡烛的变化》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本节课的设计是以课堂和学生为主体的,没有丝毫做戏的成分,是基于课堂,立足于学生的。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整个结课过程都交由学生操作,学生评说,教师只做必要的引导工作。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蜡烛变化的研究认识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种。
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使用教材提供的典型物体——蜡烛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
因为蜡烛在燃烧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现象:
一种是形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的产生。
由固体变为液体,又由液体变为固体,变来变去还会变回来。
另一种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当然,本课的实验很多,活动量大,不过大多数都很简单,易于操作,因此我把每一个实验的主动权都交给学生,让学生全身心地经历和体验
教材分析
评测练习
1.举出几个生活中物质两种变化的例子?
2.白醋泡鸡蛋实验,72个小时后有什么现象?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是以课堂和学生为主体的,是基于课堂,立足于学生的。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
实验环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自己设计方案,自己进行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积极思考的好习惯。
本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导入环节,以停电情境导入时,有点限制学生的思维,没有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2、学生的回答老师重复太多;
3、缺少汇报实验方案的环节,导致实验阶段工具的使用与当初的设计有出入;
4、温馨提示与实验报告单应当放在一张PPT中;
5、总结出两大变化后,应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一些例子来巩固所学,同时检验学生掌握情况;
6、课后留给学生的问题应当具体化,切忌太空太大,学生无从下手
课标分析
按照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运动变化中又有规律可循。
教材选取了学生十分熟悉的蜡烛作为研究对象,分三部分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实验初探,通过加热蜡块实验、蜡烛点燃、火焰熏烤勺子实验,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物质的变化有形态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两大类;
第二部分深入探究,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在观察、研究中,判断所做实验发生的变化属于哪个类型,进一步提高获取证据的意识,强化对两类变化的理解。
第三部分检测拓展。
从本课的学习过程来看,学生经历了“问题——实验——思考——结论——应用”的科学学习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分析处理能力得到提高,更激发起学生了解身边事物中的秘密、生活中化学的兴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蜡烛的变化 小学 科学 蜡烛 变化 教学 设计 情分 教材 分析 课后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