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协同创新的有关问题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961831
- 上传时间:2023-02-06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5.36KB
关于协同创新的有关问题Word格式.docx
《关于协同创新的有关问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协同创新的有关问题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是指创造性、新意。
《管理是金》一书定义“创新”是:
形成创造性思想并将其转换为有用的产品、服务或作业方法的过程,即富有创新力的组织能够不断将创造性思想转变为某种有用的结果。
根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成果评估指标的规定,创新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和新描述。
“创新”的概念国内学术界公认来源于美籍经济学家熊比特的创新理论,其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概论》中提出:
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
它包括五种情况:
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
国际社会认同的特指英文是“Innovation”,有别于“创造”(英文为Creation)和“发明”(英文为Invention)。
当前国际社会对于“创新(Innovation)”的定义比较权威的有两个:
一是2000年联合国经合组织(OECD)“在学习型经济中的城市与区域发展”报告中提出的:
“创新的涵义比发明创造更为深刻,它必须考虑在经济上的运用,实现其潜在的经济价值。
只有当发明创造引入到经济领域,它才成为创新”;
二是2004年美国国家竞争力委员会向政府提交的《创新美国》计划中提出的:
“创新是把感悟和技术转化为能够创造新的市值、驱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标准的新的产品、新的过程与方法和新的服务”。
这就确认了“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三、协同创新
关于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Innovation),有一说法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MITSloan'
sCenterforCollectiveIntelligence)的研究员彼得·
葛洛(PeterGloor)最早给出定义,即“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
”从国内外的实践看,协同创新多为组织(企业)内部形成的知识(思想、专业技能、技术)分享机制,特点是参与者拥有共同目标、内在动力、直接沟通,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进行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
除了组织(企业)设计和提供的制度支持外,对于现实或潜在的参与者,能够参加协同创新行为乃至项目的意愿,既与其创新基本实力有关,也与显性或隐性收益考虑和预期有关。
当协同创新放大到宏观层面,主要运作形式即是产学研协同创新。
有学者提出,“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研究机构)三个基本主体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共同进行技术开发的协同创新活动。
”由于协同创新不同于原始创新过程的协调合作,也有别于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过程的产品技术要素整合,其本质属性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创新,正是我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的重要环节,从国家战略全局出发对协同创新进行策划实施,意义十分重大。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张力;
教育研究,2011年第7期)
协同创新,主要是围绕创新的目标,以多元主体协同互动为基础,多种创新因素积极协助、相互补充、配合协作的创新行为。
协同创新不同于产学研合作,两者在实现目标、合作方式、辐射范围等都存在很大的不同,简单地说,产学研合作是开展协同创新的一种模式,可称之产学研协同创新。
我们所讲的协同创新更加强调打破行业、领域、地域的壁垒,组织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研究机构、行业企业等多种创新力量通过协同配合,开展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多技术集成的“立体式”、“网络式”的全新合作创新模式。
——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开展协同创新的探索与思考(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张来斌;
第五届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论坛年会文集)
四、协同创新案例
综观国内外协同创新经验,较为成功的有美国硅谷产学研“联合创新网络”,北卡罗来纳州三角科技园,日韩的技术研究组合和官产学研结合,芬兰、爱尔兰、瑞典等国协同创新网络联盟等,再如我国北京的“中关村协同创新计划”,以产业链为基础,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企业标准联盟、技术联盟和产业联盟,引导和支持各类主体的协同创新活动等。
(一)美国硅谷产学研“联合创新网络”
在美国,硅谷成功的关键,在于区域内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等形成了扁平化和自治型的“联合创新网络”。
硅谷成功的经验归纳起来离不开硅谷的体制环境,它的成功体现了“制度重于技术”的内涵。
比较统一的观点是:
首先,以斯坦福大学为首的科研院所和硅谷聚积的大量技术精英是硅谷成功的条件;
其次,硅谷有自由创新和创业的制度环境;
再次,硅谷有不断促进创新和创业的风险投资市场;
另外,NASDAQ为硅谷技术产品提供了良好的定价机制与风险资本的退出机制;
最后,硅谷有完善的市场机制,以及高效而高度专业化的技术市场服务体系。
在以上5点硅谷成功的因素中,以下几点显得非常重要:
1.硅谷的创业文化。
“自由竞争”、“冒险创新”、“社区协作”,构成了硅谷发展的三大外部环境因素,具体为:
硅谷公司的生产结构是开放型的;
硅谷公司人才流动频繁,跳槽的情况时有发生;
加州法律环境较为宽松,使跳槽变得容易;
硅谷人容许失败;
硅谷人的生活和工作观是“活着为了工作”(Livetowork);
在硅谷的外国移民特别多;
美国的全国证券交易商自动报价系统(NASDAQ)股票市场为硅谷公司上市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这些环境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的恰恰是内在的能够体现充分报酬的激励机制,使硅谷得以腾飞。
2.风险投资机制。
在硅谷的发展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活动主体是散布其中的公司和一些适应公司发展而兴起的中介机构,其中具有不可磨灭作用的是风险投资机构。
风险投资是硅谷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条件,它通过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推动了高科技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长足发展,进而带动了整个经济的蓬勃和兴旺。
正由于硅谷有了世界上最完备的风险投资机制,有上千家风险投资公司和2000多家中介服务机构,有斯坦福大学为首的科研院所与充裕的风险资本的结合,才造就了今天硅谷发展的辉煌。
风险投资是硅谷成长的“发动机”。
3.知识流动。
知识,尤其是创新性的高新技术,在硅谷区域内由政府、学校、研究机构、公司以及一些培训机构之间建立的复杂的网络关系中不断的产生、流动、传播和再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硅谷的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家们对此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兴趣和关注,他们经常深入到学校倾听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有时由于硅谷竞争的激烈,使得公司对于人才的争夺发展到了对某些课程进行非常密切监视的程度。
学校或研究机构也会利用各种形式邀请企业家为学生作讲座或干脆让学生甚至教师到公司中兼职,实行了新型的教育体制——“出租”学生和老师,以至于连斯坦福大学的老师这样评价:
“硅谷和公司之间有一种绝妙的婚亲关系”。
学校一方面完成教育和科研任务,另一方面更加深刻的认识知识的重要性,使科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使知识的价值真正得以体现。
硅谷公司创新的主体既有来自大学或研究机构的教授或高级工程人员,也有来自公司的研究和开发部门的工程人员,甚至是在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公司内部非研究和开发部门的员工。
除了大学与公司之间的联系,公司与公司之间也通过建立战略联盟或以其他的形式进行联合,有时甚至是在相互竞争过程中发现和开拓出新的产品。
研究机构同大学一样不断为公司提供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与公司之间建立一种相互的联系。
一些培训机构则是为公司的运作提供了各种层次的人员,来缓解公司对于人才需求竞争的激烈性。
在这里政府的主要职能不是保持与这里所有的机构之间的联系,而是根据他们的需要制定有利于他们发展的鼓励政策。
这些都大大促进了知识在这个创新网络中的流动,使得网络的功能不断强大,区域经济获得迅猛发展。
启示:
1.大学和科研院所是高科技园区先进的技术源头。
大学和科研院所丰富的技术和人才资源,推动了技术的传播、高科技企业的创建和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生产,并在研究开发、咨询服务、信息、体制创新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科技园区建设发展的技术源头。
2.自由竞争是高科技园区成功的关键。
自由竞争的制度包括分散、灵活的自主决策机制,合理、高效的管理体制和健全、有效的转化机制。
高科技的重点特点是不确定因素大,风险大,必须由在第一线从事开发的人自己决策并且自己找米下锅,这样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好。
没有分散、灵活的自主决策机制就没有竞争,就不可能产生创新成果和产品。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在发展高科技园区方面无所作为。
制度重于人才,制度重于技术。
经济环境,特别是制度环境的建设,是政府的头等大事:
第一,调动和保护创业者的积极性。
比如,放宽政策,明确产权,充分激励(报酬),允许技术入股,允许企业转让;
搞好中国的NASDAQ和产权交易市场,发挥和规范各类非政府风险投资基金和投资银行,形成灵活多样的投入和退出机制,为公司企业、上市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放宽留学生回国政策,支持海外与国内的高科技合作等等。
第二,政府还应制订对科技园区有力的扶持政策,包括制定人力资本政策、资金援助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市场扶持政策、技术进步政策、外部保护政策以及重视运用法律手段,重视加强规划引导,增进各部门的协调配合等许多方面,以有力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将科技园区建成具有显著规律经济效益的区域等等。
健全的转化机制使得高科技园区的科技成果得到迅速有效的转化。
转化机制一般包括:
中介机构、孵化器、联运机制、分配机制等。
健全的转化机制促进了大学、科研机构、企业、政府的联动,推动了科技、经济等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使科技园区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加快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
3.完善的支撑服务是高科技园区成功的基础保证。
完善的支撑服务包括使得发达的交通,畅通的信息网络,充足的电力设备,发达的技术、人才等要素市场,以及中介机构提供的优质服务等。
特别是要建立和完善中介机构(会计、审计、公证、律师、咨询等),利用它来架设起政府、金融机构与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为各主体参与市场竞争提供完善的服务。
4.强大的金融支持,对高科技园区的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资金保证。
金融支持可以使科技园区很快形成规模,加速高科技的研究与开发,帮助高技术公司规避市场风险,所以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金融对科技园区的支持作用。
风险投资体系的健全完善,满足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需要。
政府和金融机构对高技术公司实行多种方式的优惠信贷和资金融通,使高技术公司能够用灵活多样的金融工具从资本市场短信到社会资金。
5.充分的报酬激励,是硅谷创新的不竭动力。
追求物质利益,为社会创造财富是“硅谷人”的奋斗目标。
充分的物质报酬激励是硅谷创新的不竭动力。
据此,要建立和完善让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多种、多层次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奖励制度,十分重视和善于发现、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特别是要让这些人享有优先认股权,使他们的私人财产能够得到安全而有效的保护。
同时,还应积极创造条件,调整政策,吸引国外人才到中国创业和投资,鼓励在外华人回国发挥聪明才智。
来源于:
1.高技术产业创新的治理——美国硅谷的创新网络及其启示(王大洲,姜明辉,李广和;
决策借鉴,2001年04期)
2.“硅谷奇迹”:
探源与启示(赵友宝,焦见光,刘建国,李元增;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3.风险投资在美国硅谷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文钧;
全球科技经济瞭看,2006年第10期)
(二)北卡罗来纳州的北卡三角科技园
位于北卡罗来纳州的北卡三角科技园,是继硅谷之后美国最具竞争力的科技园,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生物技术创新的制高点,它的成功也是源于官、产、学、研协同创新。
1.三角科学园产业集群的基本情况
三角科学园(TheResearchTrianglePark)是美国最大的并公认为最好的科研园区。
它坐落于美国东海岸,在纽约和亚特兰大之间的中间位置,也是北卡罗来纳州的心脏地区。
位于罗列(RMei曲)的北卡州立大学(NorthCarolinaUniversity),位于达勒姆(Durham)的杜克大学(DukeUniversity),以及位于教堂山’(ChaIpelHill)的北卡大学(UniversityofNorthCarolinaatChapelHill)之间形成了一个三边长分别为45公里、18公里和51公里的三角区,后来,的三角科学园也因此而得名。
1954年北卡成立调研委员会,提交了一份调研报告,报告认为“北卡州现在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未被开发的优势,可以吸引科研机构和企业落户州内,并引导发展成为美国重要的科研中心。
而这些州内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成长会吸引来现有的工业企业,并在州内发展新兴产业。
”1956年9月成立由政府、大学和企业组成的三角科学园委员会(ResearchTriangleCommittee。
Inc,)。
到1959年1月从全州850多个捐资者手中筹集到142.5万美元,成立了新的非营利组织三角科学园基金会(ResearchTriangleFoundation)来负责管理这个园区。
成立于1958年的三角科学园研究所(RTI)成为了三角科学园第一个人住的机构。
从1959年到1965年最初的六年,三角科学园发展很慢。
只有几个公司在三角园内建立组织,之后,美国卫生部宣布投资7000万美元,选择在三角科学园建立环境健康科学研究院。
几个月后,IBM表示将在三角园内160公顷的土地上建立56000平方米的科研机构。
从此,三角科学园步入快速增长的轨道,平均每年吸引六个新公司和大约1800名新职员。
2.形成三角科学园产业集群的关键因素分析
三角科学园产业集群是由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政府、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组成的有机系统;
三角科学园集群内主要从事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环境保护及医药等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三角科学园高科技产业集群成长的驱动因素可归纳为以下四大方面:
投资因素、科研因素、产业因素和环境因素;
其中每种驱动因素都包含一系列具体子因素,这些子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是操作性因素,即产业集群的经营管理者可以直接进行控制和影响的因素;
--是外部性因素,即由区域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背景所决定,无法在中短期内加以改变的因素。
研究者对三角科学园集群成长的经验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总结,研究表明:
能够成功建立科研园的地区需要具备以下一些要素:
(1)已有的科研和高科技实践基础;
(2)若干科研院所、医学院或工学院;
(3)良好的基础设施:
如完善的航空服务、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商务服务网络、大型信息传播中心;
(4)集群内需要有大量富有远见的、高效的政界、学术界和商界领袖。
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对北卡三角园区的实地了解,笔者认为北卡三角园区获得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
(1)由政府、大学、企业组成有效的联合管理机构
北卡三角科学园由三角研究基金会管理,基金会则由政府、学校、企业等各方代表11人组成理事会。
基金会负责管理和指导三角科学园的建设和规划,对园区内各单位的内部事务无权干预。
北卡州政府相继成立了州科学和技术研究中心、北卡电子中心、生物技术中心等科研机构,此外还有部分联邦政府,以及北卡州政府与大学联合设立的科研机构。
这样,州政府有计划地与大学相结合,促进教育、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实际上左右了研究园的发展方向,为提高该州经济水平起到了关键作用。
这种官产学研共同管理的模式,一方面为园区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进行了有效的引导,为其提供相应的推动政策,可以利用政府力量弥补企业发展中后劲不足的缺陷,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性的科研智力环境;
另一方面,共同管理也避免了政府行政权力的过多干预,激发了大学和企业界的活力。
(2)高等院校和科学研究机构以市场为导向的积极参与
三角科学园恰好位于罗利(首府)、达勒姆和教堂山三个城市的中心点上;
每—个城市都拥有世界级的研究型大学。
罗利拥有创建于1887年的北卡州立大学,是美国较大的公立科研高校,学校共有大约3万名学生和1806名教师。
作为国内公认的科学技术领跑者,北卡州立大学在农业和工程方面保持长久的实力;
其学科分布在125个研究领域中,在这些领域内具备从学士学位到博士学位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达勒姆拥有创建于1924年的杜克大学,杜克大学是一所规模中等的私立大学,共有12000名学生(其中,近一半是研究生和专业学生)和2500名教师。
该大学最突出的优势是医学中心,杜克的医学中心建于1930年,包括一所医院和多种临床、训练、研究项目;
此外,杜克大学在生物医学和工程方面具有相当实力。
教堂山则有北卡大学,它建立于1789年,是州内最早的公立大学。
北卡大学目前共有27000名学生和3100名教师。
北卡大学共拥有71个学士学位点、110个硕士学位点及77个博士学位点;
在北卡大学的学科中,生物医学和计算机科学具有十分雄厚的科研实力。
北卡三角园的持续发展是集群内产业不断升级与创新的结果,以原有的农业经济为主的区域发展成为以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为主的新兴产业集群,以市场为导向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积极参与是其产业升级与创新的基础与核心。
大学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行科研攻关,研究出的科研成果迅速移交给专门的研发机构进行开发,开发出的新产品很快移植到企业,生产出的产品便成了高科技产品。
这种结合不仅出成果快,开发周期短,而且能有效地实现集群的持续升级与创新,从而避免集群陷入刚性发展的困境。
北卡三角园的科学家始终站在本学科前沿,牢牢抓住世界科技发展主流,如20世纪90年代,随着网络工程和生物技术蓬勃兴起,三角园建立了几十家大大小小的网络和生物科学研发机构。
进入21世纪,三角科学园的研究方向又集中于生命科学领域。
2003年,北卡州生命科学行业吸引的风险资本总额高达2.35亿美元,在全美50个州中名列第四。
同时,该地区共有111000名大学生,雄厚的人才储备为集群内企业的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来源。
大学和研究机构在区域内的集聚,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利于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不仅有助于区域内企业的诞生、创新和发展,而且能够大力吸引区域外的先进知识、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流入、着陆和根植。
(3)完善的中介服务机构与基础服务设施
产业集群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所产生的低成本优势。
集群内企业通过共享公共基础设施,减少了所分摊的社会管理成本,同时由于产业区企业的地理临近性和相互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得产业区内弥漫着大量的专业信息,马歇尔将其称之为“产业氛围”。
同时由于企业之间的网络活动加剧了信息的流动,减少了信息的搜寻和获取成本。
利用产业区企业之间的地理接近性也可以节省相互间的物流运输费用,从而降低了运作成本。
北卡三角科学园毗邻大学和研究机构,有良好的学术氛围,有利于科学思想和科技成果的交流研究和协作,以及图书、情报、信息设施等资源的共享。
科学园产生的这种聚集效应,如同一所综合性大学,可以提高科技研究开发的整体能力,充分吸引各种企业、机构入园,从事微电子、生物、医药及化学等领域的研究开发活动。
可以说,园区已建立起了一个组织网络化、服务专业化、运作市场化的中介服务体系,其主要功能是帮助企业配置要素和资源,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在园区,有大量的非营利组织活跃于其间。
这些非营利机构大多拥有高素质的人才,成为企业、研究机构与政府之间的桥梁。
园区还聚集了大量的专业服务公司。
这些服务机构大多有自己的实验室,它们通过对已有软件与硬件的创新型组配,创造出新的生产设备系统和产品。
与此同时,园区内的企业也乐于参与基础设施与中介组织的建立。
三角科学园也通过增强社区特色和提高生活质量,对地区产生直接的积极影响,许多三角科学园的公司致力于社区建设运动,包括支持教育,捐赠电脑和其他设备,为城市建设作出贡献。
三角科学园区的基础设施也是相当完善的。
在RTP区域内有超过130万的居民,这些居民,通过由州内的高速公路和其他道路构成的交通网络快捷地联系。
同时,州内的罗利一达勒姆国际机场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机场已经于2000年上升为全美成长最快的大型机场,在全美排名第二;
完善的公共设施为园区集群内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这样的资源和基础设施是园区成功的关键因素。
4.北卡三角科技园的竞争优势来源
(1)知识在园区内得到有效的转移、传播
在三角科学园,知识的转移、传播直接影响高技术产业集群的绩效。
在三角科学园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成员企业在地理上的邻近,为他们分享知识提供可能。
某一企业通过创新开发所获得的关于产品生产的技术以及产品的市场信息等新知识,很大一部分外溢出去,成为集群的公共知识。
大学和科研院所在促进研究与开发活动、吸引有名的学者和优秀的研究生、吸引高技术公司、吸引政府投资培养人才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大学、研究机构与企业的合作方式主要是企业聘请院校的专家到企业做顾问或咨询人员,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联合进行技术开发,或直接吸收成果。
目前,在受雇于园区的专家中,超过1/4来自三所大学;
大学为园区培训员工,提高园区员工水平与技能;
大学通过中介机构,迅速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商品;
园区企业赞助三所大学科研经费等等,双方已形成长期、高端、多赢的合作关系。
在三角科学园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所有的知识可以通过组织的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社会关系网络的互动来转移,但是非正式网络是知识溢出和知识交流的主要渠道。
由于地理位置的接近,他们可能共有一个供应商,一个客户;
其员工也可能是邻居,朝夕相处,因此在园区内知识传播的速度很快,转移的成本很低。
这种知识传播渠道的建立,对于园区内的中小企业应对快速变迁的技术和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集聚为知识溢出提供温床,而知识溢出是集群创新发展的源泉。
(2)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结网协作
三角科学园的实践表明: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组织特点适合采用网络的形式。
高新技术企业要获得规模化发展,必然要求与其相关的企业同时发展。
其产品创新也需要多种技术的协同创新,这种协同创新的特点使得高新技术企业通过缔结网络来寻找技术支持和所需产品。
园区内创新的参与者会依据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对信息和技术进行处理,并进行有效整合与配置,通过网络扩散、外溢。
同时,由于园区内中小企业居多,它们在创新过程中不仅要充分挖掘自身的技术、质量、成本优势,而且要利用园区的空间优势,跳出本企业的圈子,加强企业协作,建立网络组织,在技术合作、人才交流、产业关联、信息共享等方面发挥集群的整体优势。
三角科学园产业集群内部专业化分工程度高,产业链上不同专业化部门的企业通过协作来完成产品的生产过程。
中小企业接受大企业的业务转包;
而企业进行业务转包的目的,主要是加强专业化和减少生产成本。
园区同一领域企业的数量越多、竞争越激烈,技术和人才的流动越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协同 创新 有关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