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知识点讲解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2961001
- 上传时间:2023-02-06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29.13KB
案例分析知识点讲解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案例分析知识点讲解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案例分析知识点讲解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厂房的生产火灾危险性分类、耐火等级、结构、层数、占地面积、防火间距、安全疏散等方面进行分析识别。
从库房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耐火等级、结构、层数、占地面积、安全疏散、防火间距等方面进行分析识别。
(五)工艺过程
1.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设计阶段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
2.对安全现状综合评价可针对行业和专业的特点及行业和专业制定的安全标准、规程进行分析、识别
针对行业和专业的特点,可利用各行业和专业制定的安全标准、规程进行分析、识别。
例如,原劳动部曾会同有关部委制定了冶金、电子、化学、机械、石油化工、轻工、塑料、纺织、建筑、水泥、制浆造纸、平板玻璃、电力、石棉、核电站等一系列安全规程、规定,评价人员应根据这些规程、规定、要求对被评价对象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析和识别。
3.根据典型的单元过程(单元操作)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
典型的单元过程是各行业中具有典型特点的基本过程或基本单元。
这些单元过程的危险、有害因素已经归纳总结在许多手册、规范、规程和规定中,通过查阅均能得到。
这类方法可以使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比较系统,避免遗漏。
(六)生产设备、装置
对于工艺设备可从高温、低温、高压、腐蚀、振动、关键部位的备用设备、控制、操作、检修和故障、失误时的紧急异常情况等方面进行识别。
对机械设备可从运动零部件和工件、操作条件、检修作业、误运转和误操作等方面进行识别。
对电气设备可从触电、断电、火灾、爆炸、误运转和误操作、静电、雷电等方面进行识别。
另外,还应注意识别高处作业设备、特殊单体设备(如锅炉房、乙炔站、氧气站)等
的危险、有害因素。
(七)作业环境
注意识别存在毒物、噪声、振动、高温、低温、辐射、粉尘及其他有害因素的作业部位。
(八)安全管理措施
可以从安全生产管理组织机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特种作业人员培训、日常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识别。
五、危险和有害因素控制的基本知识
采取有效的危险和有害因素控制措施可以很好地预防事故的发生,降低事故损失。
(一)事故预防对策的基本要求
采取事故预防对策时,应能够:
(1)预防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和危害因素。
(2)排除工作场所的危险和危害因素。
(3)处置危险和危害物并减低到国家规定的限值内。
(4)预防生产装置失灵和操作失误产生的危险和危害因素。
(5)发生意外事故时能为遇险人员提供自救条件的要求。
(二)事故预防技术措施分类
设计过程中,当事故预防对策与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宜优先考虑事故预防对策上的要求,并应按下列事故预防对策等级顺序选择技术措施:
①直接安全技术措施。
生产设备本身具有本质安全性能,不出现事故和危害。
②间接安全技术措施。
若不能或不完全能实现直接安全技术措施时,必须为生产设备设计出一种或多种安全防护装置,最大限度地预防、控制事故或危害的发生。
③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
间接安全技术措施也无法实现时须采用检测报警装置、警示标志等措施,警告、提醒作业人员注意,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或紧急撤离危险场所。
④若间接、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仍然不能避免事故、危害发生,则应采用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教育、培训和个人防护用品等来预防、减弱系统的危险、危害程度。
在实际工作中上述措施常常是综合使用的。
(三)选择事故预防对策的原则
按事故预防对策等级顺序的要求,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具体原则:
①消除: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科学的管理,尽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险、危害因素;
如采用无害工艺技术、生产中以无害物质代替危害物质、实现自动化作业等;
②预防:
当消除危险、危害因素有困难时,可采取预防性技术措施,预防危险、危害发生,如使用安全阀、安全屏护、漏电保护装置、安全电压、熔断器、防爆膜、事故排风装置等;
③减弱:
在无法消除危险、危害因素和难以预防的情况下,可采取减少危险、危害的措施,如局部通风排毒装置、生产中以低毒性物质代替高毒性物质、降温措施、避雷装置、消除静电装置、减振装置、消声装置等;
④隔离:
在无法消除、预防、减弱危险、危害的情况下,应将人员与危险、危害因素隔开和将不能共存的物质分开,如遥控作业、安全罩、防护屏、隔离操作室、安全距离、事故发生时的自救装置(如防毒服、各类防护面具)等;
⑤连锁:
当操作者失误或设备运行一旦达到危险状态时,应通过连锁装置终止危险、危害发生;
⑥警告:
在易发生故障和危险性较大的地方,配置醒目的安全色、安全标志;
必要时,设置声、光或声光组合报警装置。
【例题】
以下是按事故预防对策等级顺序排列的是()。
A.预防→消除→减弱→警告→隔离→连锁
B.预防→消除→减弱→连锁→隔离→警告
C.消除→预防→减弱→隔离→连锁→警告
D.消除→预防→减弱→警告→连锁→隔离
(四)事故预防对策应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经济合理性
(1)针对性是指针对行业的特点和辨识评价出的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及其产生危险、危害后果的条件,提出对策。
由于危险、危害因素及其产生危险、危害后果的条件具有隐蔽性、随机性、交叉影响性,对策不仅是针对某项危险、危害因素孤立地采取措施,而且应以系统全面地达到国家劳动安全卫生指标为目的,采取优化组合的综合措施。
(2)提出的对策应在经济、技术、时间上是可行的,能够落实、实施的。
(3)经济合理性是指不应超越项目的经济、技术水平提出事故预防对策。
六、消除、预防和减弱危险、危害因素的技术对策措施
消除、预防和减弱危险、危害因素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是事故预防对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实质上是保障整个生产过程安全的对策措施。
根据预防伤亡事故的原则,控制危险、危害因素的基本对策如下:
(一)实行机械化、自动化
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不仅是发展生产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安全技术措施的根本途径。
机械化可以减轻劳动强度;
自动化可以消除人身伤害的危险。
(二)设置安全装置
安全装置包括防护装置、保险装置、信号装置及危险牌示和识别标志。
(三)机械强度
机械设备、装置及其主要部件必须具有必要的机械强度和安全系数。
(四)保证电气安全可靠
电气安全对策通常包括防触电、防电气火灾爆炸和防静电等,保证电气安全的基本条件包括:
(1)安全认证。
(2)备用电源。
(3)防触电。
(4)电气防火防爆。
(5)防静电措施。
(五)按规定维护保养和检修机器设备
机器设备是生产的主要工具,在运转过程中它的有些零部件逐渐磨损或过早损坏,以至引起设备上的事故,其结果不但使生产停顿,还可能使操作工人受到伤害。
因此,要使机器设备经常保持良好状态以延长使用期限、充分发挥效用、预防设备事故和人身事故的发生,必须对它进行经常的维护保养和检修。
(六)保持工作场所合理布局
工作地点就是工人使用机器设备、工具及其他辅助设备对原材料和半成品进行加工的地点。
完善地组织与合理地布置,不仅能够促进生产,而且是保证安全的必要条件。
在配置主要机器设备时,要按照人机工程学要求使机器适应人或使人适应机器。
人机匹配合理,才能安全、高效。
工作场所的整洁也很重要。
工作地点散落的金属废屑、润滑油、乳化液、毛坯、半成品的杂乱堆放,地面不平整等情况都能导致事故的发生。
因此,必须保持工作场所的整洁。
(七)配备个人防护用品
采取各类措施后,还不能完全保证作业人员的安全时,必须根据须防护的危险、危害因素和危险、危害作业类别配备具有相应防护功能的个人防护用品,作为补充对策。
对毒性较大的工作环境中使用过的个人防护用品,应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并采取统一洗涤、消毒、保管和销毁的措施并配设必要的设施。
选用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头、呼吸器官、眼、面、听觉器官、手、足防护类和防护服装、防坠落类)时,必须选用取得国家指定机构颁发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生产的产品,产品应具有安全鉴定证。
事故预防对策应具有()。
A.公开性
B.针对性
C.可操作性
D.预见性
E.经济合理性
真题练习:
2006年真题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案例一】
某民营化工企业主要产品为日光油漆。
其生产车间和库房中的主要原料和辅料有甲苯、二甲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苯乙烯等。
生产车间与库房的耐火等级均为二级,二者间距为10m。
原料和产品用机动车运输。
另有冬季取暖的燃煤锅炉一台,锅炉房邻近库房一侧,与库房间距为4m,其耐火等级为三级。
企业原有从业人员11人,今年初招聘从业人员甲,先有从业人员12人。
企业未设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由技术员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二、多项选择题
4.该企业库房可能发生的事故有()。
A.甲苯火灾
B.甲苯爆炸
C.甲苯中毒
D.甲苯窒息
E.二甲苯中毒
2006年真题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案例四】
某甲醇生产仓业,生产原料为天然气。
甲醇成品用企业自备的
10台载重量为20t的槽罐车运输。
在距离生产区1500m处另有甲醇罐装站,站内有6个单个储量15t的储罐和6个装车台,另有l个4m高钢制移动平台,工人可登上该平台开展日常维护作业。
灌装作业由人工操作完成。
站区避雷装置、防火标志及消防设施齐全。
在灌装站内划定了黄色警戒线。
所有槽罐车都接要求安装了防静电装置和防火罩。
【问题】
2.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86),指出灌装站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别并说明引发的原因。
参考答案:
2.灌装站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别并说明引发的原因
(1)车辆伤害:
甲醇运输车辆出入地面指挥不当、车辆之间碰撞;
(2)火灾:
甲醇泄漏或挥发遇静电火花、雷击、金属部位撞击、违章动火、电气火花、电子仪器火花等;
(3)高处坠落:
操作人员上下操作台或操作台日常维修费等;
(4)其他爆炸:
甲醇泄漏或挥发遇静电火花、雷击、金属部位撞击、电气火花,电子仪器火花等;
(5)中毒和窒息:
甲醇挥发造成操作人员中毒;
(6)触电:
电气设备漏电、雷击等。
重大危险源辨识
一、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法律依据
1、《安全生产法》第三十三条要求:
“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应当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本单位重大危险源及有关安全措施、应急措施报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
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要求:
“搞好重大危险源的普查登记,加强国家、省(区、市)、市(地)、县(市)四级重大危险源监控工作,建立应急救援预案和生产安全预警机制。
3、《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十九条规定:
“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或者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储存设施(运输工具加油站、加气站除外),与下列场所、设施、区域的距离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一)居住区以及商业中心、公园等人员密集场所;
(二)学校、医院、影剧院、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
(三)饮用水源、水厂以及水源保护区;
(四)车站、码头(依法经许可从事危险化学品装卸作业的除外)、机场以及通信干线、通信枢纽、铁路线路、道路交通干线、水路交通干线、地铁风亭以及地铁站出入口;
(五)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区、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渔业水域以及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生产基地;
(六)河流、湖泊、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
(七)军事禁区、军事管理区;
(八)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场所、设施、区域。
已建的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或者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储存设施不符合前款规定的,由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监督其所属单位在规定期限内进行整改;
需要转产、停产、搬迁、关闭的,由本级人民政府决定并组织实施。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
“对剧毒化学品以及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其他危险化学品,储存单位应当将其储存数量、储存地点以及管理人员的情况,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在港区内储存的,报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安机关备案存档。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六十七条规定:
“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进口企业,应当向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危险化学品登记的机构办理危险化学品登记。
“危险化学品登记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制定。
二、重大危险源的定义
重大危险源——广义上说,可能导致重大事故发生的危险源就是重大危险源。
我国国家标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中,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使用或者储存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安全生产法》解释为:
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三、《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辨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依据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危险化学品的生产、使用、储存和经营等各企业或组织。
本标准不适用于:
a)核设施和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工厂,但这些设施和工厂中处理非放射性物质的部门除外;
b)军事设施;
c)采矿业,但涉及危险化学品的加工工艺及储存活动除外;
d)危险化学品的运输;
e)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活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2268 危险货物品名表
GB20592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 急性毒性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危险化学品 dangerouschemicals
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特性,会对人员、设施、环境造成伤害或损害的化学品。
3.2
单元 unit
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生产经营单位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3.3
临界量 thresholdquantity
对于某种或某类危险化学品规定的数量,若单元中的危险化学品数量等于或超过该数量,则该单元定为重大危险源。
3.4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 majorhazardinstallationsfordangerouschemicals
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使用或储存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4、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4.1辨识依据
4.1.1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依据是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特性及其数量,具体见表1
4.1.2 危险化学品临界量的确定方法如下:
a)在表1范围内的危险化学品,其临界量按表1确定;
表1 危险化学品名称及其临界量
序号
类别
危险化学品名称和说明
临界量(T)
1
爆炸品
叠氮化钡
0.5
2
叠氮化铅
3
雷酸汞
4
三硝基苯甲醚
5
5
三硝基甲苯
6
硝化甘油
7
硝化纤维素
10
8
硝酸铵(含可燃物>0.2%)
9
易燃气体
丁二烯
二甲醚
50
11
甲烷,天然气
12
氯乙烯
13
氢
14
液化石油气(含丙烷、丁烷及其混合物)
15
一甲胺
16
乙炔
17
乙烯
18
毒性气体
氨
19
二氟化氧
20
二氧化氮
21
二氧化硫
22
氟
23
光气
0.3
24
环氧乙烷
25
甲醛(含量>90%)
26
磷化氢
27
硫化氢
28
氯化氢
29
氯
30
煤气(CO,CO和H2、CH4的混合物等)
31
砷化三氢(胂)
32
锑化氢
33
硒化氢
34
溴甲烷
35
易燃液体
苯
36
苯乙烯
500
37
丙酮
38
丙烯腈
39
二硫化碳
40
环己烷
41
环氧丙烷
42
甲苯
43
甲醇
44
汽油
200
45
乙醇
46
乙醚
47
乙酸乙酯
48
正己烷
49
易于自燃的物质
黄磷
烷基铝
51
戊硼烷
52
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
电石
100
53
钾
54
钠
55
氧化性物质
发烟硫酸
56
过氧化钾
57
过氧化钠
58
氯酸钾
59
氯酸钠
60
硝酸(发红烟的)
61
硝酸(发红烟的除外,含硝酸>70%)
62
硝酸铵(含可燃物≤0.2%)
300
63
硝酸铵基化肥
1000
64
有机过氧化物
过氧乙酸(含量≥60%)
65
过氧化甲乙酮(含量≥60%)
66
毒性物质
丙酮合氰化氢
67
丙烯醛
68
氟化氢
69
环氧氯丙烷(3-氯-1,2-环氧丙烷)
70
环氧溴丙烷(表溴醇)
71
甲苯二异氰酸酯
72
氯化硫
73
氰化氢
74
三氧化硫
75
烯丙胺
76
溴
77
乙撑亚胺
78
异氰酸甲酯
0.75
4.2 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指标
单元内存在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规定的临界量,即被定为重大危险源。
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的数量根据处理危险化学品种类的多少区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4.2.1 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为单一品种,则该危险化学品的数量即为单元内危险化学品的总量,若等于或超过相应的临界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4.2.2 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为多品种时,则按式(1)计算,若满足式(1),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q1/Q1+q2/Q2+…+qn/Qn≥1…………………………(1)
式中:
q1,q2,…,qn———每种危险化学品实际存在量,单位为吨(t);
Q1,Q2,…,Qn———与各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临界量,单位为吨(t)。
二、《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规定
为加强重大危险源的监督管理工作,统一标准,规范运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提出了《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其附件一为重大危险源申报范围。
根据《安全生产法》和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的规定,以及实际工作的需要,重大危险源申报登记的类型如下:
①储罐区(储罐);
②库区(库);
③生产场所;
④压力管道;
⑤锅炉;
⑥压力容器;
⑦煤矿(井工开采);
⑧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
⑨尾矿库。
具体的申报登记范围是:
储罐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案例 分析 知识点 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