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闻文风存在问题及改进对策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955701
- 上传时间:2023-02-06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1.26KB
当前新闻文风存在问题及改进对策Word文档格式.docx
《当前新闻文风存在问题及改进对策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前新闻文风存在问题及改进对策Word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立场不稳、“刻意迎合”的情况。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周庆安认为,近年来主流媒体有迎合网络媒体和网络社会中少数人意见的趋势。
更有甚者,有的媒体为了取悦受众,片面追求发行量、收视率,社会责任感淡化,将大众化、通俗化曲解为低俗化、媚俗化,迎合一些不良心理、庸俗趣味、低俗需求,而不是着眼于公众利益。
2.“长、空、假”“僵硬、雷同”等痼疾尚未根除。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李良荣认为,目前媒体上仍有不少“官话、套话、大话、旧话、废话”。
如会议新闻过于注重程序性内容,摘文件、抄讲话,缺少深入挖掘;
方针政策解读没有独立主张独立看法;
报道生硬干瘪和套路化,缺乏生活气息。
经济新闻等类型的报道可读性差,饱受诟病,专业人士觉得经济报道业余,普通读者觉得太硬看不懂。
如铺天盖地的经验报道、成就宣传,就事论事或无限拔高,缺乏对经济现象、热点问题深度分析和前瞻性把握;
缺少人性化视角,从工作角度报道多,从经济生活、群众生活的角度报道少。
有些报道不能当好“翻译”转变话语体系,学术气浓,生搬概念、堆砌数字,不注重解读。
同时,新闻来源单一,报道方式和策划方式简单化雷同化;
记者“抄通稿、抄同行、抄网络”现象严重,导致很多报道尤其是重大活动报道常常是从标题、内容到结构都几乎一致,引起受众审美疲劳。
3.“失实”“失范”“失衡”的现象普遍存在。
有的报道为了吸引读者眼球,“合理想象”,甚至编造一些故事和细节。
如典型人物报道任意升华拔高,强加心理活动、拼凑编造“豪言壮语”、加工整理书信日记等;
一些娱乐新闻过分挖掘编造明星绯闻隐私;
从网上扒新闻抢新闻的过程中,过分注重时效,求证不到位造成失实。
一些报道中语言规范缺失,在表述时随意夹杂英语等外来语、含义不清的概念和术语,过多引用网络用语。
有的报道不注意把握分寸,违背新闻伦理,如过分渲染暴力、色情或凶杀场面,或将违法犯罪分子作案细节和公安民警侦查细节等“全景再现”造成不良引导等。
有受众反映,当前媒体报道覆盖面窄,不够均衡,如只关注城市居民的民生问题,不重视农民的民生问题。
另外,有些热点焦点问题负面报道过于集中,缺乏冷静理性分析,把握不好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的尺度,不能平衡报道老百姓呼声和政府的难处与积极举措,加重社会无助感,出现“媒体讲故事悲情化”“社会矛盾放大化”的趋势。
二、文风问题背后的症结透视
1.传播环境的冲击。
①新的传播方式凸显传统话语方式的滞后。
新的媒介技术打破了原有的传受界限,使新闻信息的生产、传播、接受逐渐融为一体,传播的主客体区分不再那么明显,传统的点对多的传播方式让位于多点对多点的交互网状传播、裂变式传播,新闻信息呈现海量化、碎片化、即时化、跨时空等特征。
主流媒体在终端拓展的过程中,新闻理念、报道内容、报道时效和表达方式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尚未适应新传播方式对话语方式的“革新”。
②受众阅读习惯和阅读期待发生变化。
在新媒体环境中培养出受众多元化的话语方式,并形成新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期待,对媒体有更多的审视眼光,而媒体尤其是传统主流媒体尚未适应这种新的表达方式和阅读期待。
如2013年3月的“长春偷车杀婴”“黄浦江死猪”等事件,地方媒体的报道就受到不少网友的批评。
此外,新传播技术带来的多元化信源,使得受众在对同一事件、同一题材的报道对比中,对传统主流媒体产生了审美疲劳。
2.媒体操作的不足。
①新闻理念和生产机制落后。
一些主流媒体新闻理念僵化保守,生产机制死板低效,缺乏市场意识、受众意识和竞争意识,缺乏创新的动力和能力,导致文风积习难改。
陕西省委宣传部新闻处徐永兵说,主流媒体在社会热点面前,“等”管理部门指令,自身缺乏主动性;
重大事件前面,“靠”通稿应付版面,不思内容创新;
经营困境面前,“要”财政补贴度日,不敢深入市场;
分析原因时,统统“推”到体制机制上去,不从自身找原因。
这种“等”“靠”“要”“推”的惯性思维已经成为媒体改文风的障碍。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社教节目中心副主任靳雷认为,对改文风最大的挑战是习惯惰性。
“按照原来的方式写,大家都会写得特别快,又不出错,但要用新方式呈现的时候就需要花比较多的力气。
”
②人才队伍职业素养不够。
一方面媒体竞争使得主流媒体人才流失严重,另一方面主流媒体内的人才队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日益严重。
人才队伍的新闻理念问题长期得不到引导、适应新传播环境的专业能力长期得不到提升。
有的新闻工作者不注意学习,尤其是年轻的记者编辑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坚定、不了解中国社会基层,宗旨意识、基层意识淡漠,不关心主流价值引导,习惯于快餐式的阅读和传播,缺少“我为我的故事负责”的职业新闻人心态,“打工者心态”明显。
③部分媒体“走转改”不到位,在实践中缺乏“话语”自觉。
“走转改”活动是让新闻工作正本清源、风清气正的有效途径。
然而部分媒体“走转改”活动流于形式,削弱了“走转改”的应有意义。
在话语体系的更新完善上,部分媒体重视不够,缺乏贯穿培训、采写编、考核评价等环节的具体规范和严格把关,有时甚至为了吸引眼球而有意纵容各种打擦边球的新闻“失范”,损害了主流媒体应有的话语体系和严肃定位。
三、对媒体健康深入推进改文风的建议
1.在新闻理念层面引领“改文风”——改文风要把握方向和原则。
①把握方向,坚守定位。
媒体应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形成健康的文风观。
在改进文风的过程中,应把握定位,立足新闻生产的专业性,实现视角、语态的转换。
同时,不能为了“贴近”而片面“迎合”,要把握应有的基调和格调,在紧跟时代的同时更要有引领时代的追求。
②尊重规律,务求实效。
在立足大局把握方向的前提下,媒体改文风不仅要解决新闻报道的篇章、语言、版面栏目等表面问题,更应着力解决文风背后的新闻生产制度、流程、评价标准以及新闻工作者作风和素养问题。
改文风需要尊重新闻规律,从规律中要实效。
这就需要媒体直面问题,理性看待,理性表达,深入研究新时期的舆论生态,积极回应舆论关切,提升新闻报道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比如,媒体应有更多直面复杂问题的选题,展示中国社会的复杂性,而非简单化地报道好人好事、揭露坏现象。
2.在新闻生产层面促进“改文风”——改文风应在新闻生产流程中形成机制。
①形成“市场倒逼采编”的内容生产机制。
文风源于新闻生产机制的土壤。
要将受众意识、产品意识、市场意识融入新闻生产流程,优化、重塑新闻信息采编发流程和发布模式,形成“市场倒逼采编”的内容生产机制,提升新闻信息采集、编辑、发布等各环节的交互性,促进文风的动态生成、更新。
议题设置上,要在工作重点、社会热点和受众看点中找到平衡,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贴近舆论中引导舆论。
②在采集环节,深入走基层,增强贴近性。
要深化走基层内涵,扩大走基层外延,贴近基层、贴近现场、贴近群众。
走基层要深入,就要拒绝形式主义。
此外,要增强受众意识,提高“走转改”的针对性。
③在写作环节,应增强新媒体意识。
媒体应增强创新意识,积极探索新传播生态下主流媒体的内容构架和话语方式。
具体说来,媒体可不断更新写作案例和细则,提高写作规范化水平;
通过培训研讨等手段提升单体能力,赋予记者规范写作、创新写作的压力和动力,形成鼓励创新、兼容并包的写作氛围。
这方面,很多主流媒体展开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尝试。
如2011年6月新华社播发的“微博体通讯”《“向革命前辈借点勇气吧!
”——互联网领军人物眼中的“红色奋斗”》引起的反响,让我们窥见话语方式创新的广阔空间和潜能。
④在编辑呈现环节,要适应双向传播模式,增强受众意识和交互意识。
新兴媒体快速发展并逐渐跻身主流媒体,对传统新闻信息发布方式形成新的挑战。
在编辑、传播、呈现上,要根据受众需求和载体特点、通过N次交互进行个性化、对象化、定制化内容加工和价值延伸,优化新闻信息内容结构、产品形式、话语方式,提升用户体验和受众评价。
只有本着受众意识和交互意识,在文风上才会出现多维、多态的景观,从而最大化新闻价值,最小化传受距离。
⑤在评价考核环节,要打造更开放、更有效的评价考核体系。
在考核评价环节,需要增强专业评审和受众评价的话语权,要加大贴近性、可读性等评价指标的权重,打造更具开放性、动态性、全面有效的评价体系,拉开考核层次,从而倒逼文风不断更新,形成文风生成与流变的良性循环,形成鼓励创新、包容多元的多样化文风。
例如,对编发会议材料的稿件赋予低分,甚至可以不计入考核;
加大对素材鲜活、观点独到、解读深刻的稿件的奖励力度。
3.在新闻表达层面落实“改文风”——改文风应该具体化为语言规范和表达方式。
①平衡严肃性和贴近性。
传统媒体在网络议题和网言网语的冲击下,往往陷入传播自信弱化、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的尴尬,或为吸引眼球盲目介入而“失态”,或因顾虑重重消极回避而“失语”,或为片面迎合而“失仪”。
媒体改文风,当然需要改变以往生硬僵化的话语方式,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味“软化”甚至粗鄙化。
所以,媒体一方面要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学会网络表达方式;
一方面要有自己的风骨,保持应有的严肃性和风格化。
②善用事实说话,慎用价值判断。
缺乏客观姿态损害公信,缺乏理性态度损害“专业”,缺乏逻辑叙述无力“说服”。
因此媒体应强化专业性,小心求证,逼近真相,而不要用价值和感情代替事实、削弱客观。
尤其在当下网络舆论风生水起、鱼龙混杂、习惯站队的情况下,媒体更应强化调查求证、深度解读的核心竞争力,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用立场代替思考。
③善讲故事,慎讲道理。
对于媒体而言,无论什么样的新闻题材,都要围绕讲故事来展开。
《新京报》编委、深度报道部主任刘炳路认为:
“不是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而是要从新闻本身,从各种背景的、当下的以及未来的层面中找故事。
“讲故事”的方式应该根据报道对象、报道时机等因素确定。
比如:
时政报道要让文本“软化”和增强接受性,加入背景性的内容;
社会新闻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和严谨性,报道要克制,不能仅仅追求好看,争夺眼球,而是要体现理性、克制和大局观,多挖掘一些政治根源、政策解读。
④兼顾规范化和多样化。
改文风要规范化,就是要细化要求,“有章可循”“有例可学”。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郑保卫建议:
“要对消息评论通讯等都有一些细则,让大家有一个规范”。
如不要出现“据说”“大家说”等模糊表达,不要有过多的二手三手材料,规定必须深入采访当事人,等等,以制约采写编环节。
此外,“评论要加强,学习短小精悍、直入主题、一针见血的表达方式。
”规范化不意味着模式化,要警惕形成新八股。
(课题组成员:
白继红、王会、李成、谭林茂、刘丽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当前 新闻 文风 存在 问题 改进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