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重点专题突破 16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941259
- 上传时间:2023-02-06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79.70KB
高考语文重点专题突破 16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语文重点专题突破 16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重点专题突破 16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③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前出塞九首(其六)》
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⑤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登岳阳楼》
⑥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传世。
代表作有古体诗“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律诗和绝句《春望》《春夜喜雨》《赠花卿》《蜀相》《江南逢李龟年》等也是名篇。
二、背景展示
《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当时作者正因为“安史之乱”而客居四川,那年他已经55岁,动荡的社会,漂泊的生活,使他疾病缠身,痛苦不堪。
这一年秋天的重阳节前后,作者来到了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远眺,面对苍茫秋景和滚滚长江,他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端,为了抒发心中这种深切的情感,就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三、文化常识
律 诗
律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体。
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诗之名。
形成于唐代。
每句五个字的称为“五律”,每句七个字的称为“七律”;
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偶数句押韵,中间两联讲究对仗。
文白对译
登 高
前四句写登高所见。
在极其萧飒的景象中,充满着一种雄浑奔放的气势。
后四句抒登高所感。
通过描绘登高所见秋江景色,表达了内心的情感。
杜甫出生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自幼接受的都是封建正统思想的教育和熏陶。
他以稷、契自许,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一心想要走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的道路。
他曾回忆他的自负心情说: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但在唐玄宗逐渐昏庸,李林甫、杨国忠相继弄权的社会里,那是注定要碰壁的。
杜甫一生的苦难和穷困使他不能不看到封建社会的冷酷现实。
在他的笔下,多少辛酸苦楚倾泻而出,多少忧国忧民积郁其中。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杜甫,一起感受他深沉的家国之思。
下面是本诗结构思维导图,读后思考后面的问题。
请用词语概括这首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并填入图中空缺处。
答案 伤秋悲己,忧民忧时
1.首联描述了怎样的自然景物?
各有何特点?
作用是什么?
答:
答案
(1)首联利用工笔细描的手法共写了六种景物:
风、天、猿、渚、沙、鸟。
这六种景物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
十四字写六种景,形、声、色、态兼备,十分凝练。
(2)特点: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非常悲凉。
飞鸟,无处落脚。
(3)作用:
这些三峡秋季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展示出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的境界。
2.诗歌颔联为千古名句,请加以赏析。
答案 此联从大处着笔,境界壮阔,融视觉、听觉于一个画面,情景交融。
写秋天肃穆肃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
“落木萧萧”引起诗人的“悲秋”之感,“长江滚滚”引起诗人对身世的感慨。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
3.颈联和尾联紧扣一个“悲”字,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请分析“悲”的内涵。
答案 辗转江湖,身不由己,凶多吉少,有家难归,此为“万里”之悲;
长年累月,马不停蹄,聚散离合,欢少苦多,此为“常客”之悲;
人生苦短,多灾多难,年迈体弱,疾病缠身,此为“多病”之悲;
登高远眺,临风怀想,天地一儒,形影相吊,此为“孤独”之悲;
落魄潦倒,艰难苦恨,愁生白发,岁月不多,此为“霜鬓”之悲;
时局动荡,生灵涂炭,忧国伤时,一筹莫展,此为“家国”之悲;
异乡漂泊,多病残生,因病断酒,添愁惹恨,此为“断饮”之悲;
……凡此种种,悲恨万端。
鉴赏诗歌的抒情手法
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1.直接抒情。
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2.间接抒情。
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
中国古典诗歌追求含蓄,往往是间接抒情,所以高考考查以间接抒情为主。
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1)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指借助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
借景抒情的手法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意蕴悠远,深切动人。
(2)触景生情
触景生情是指作者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某种感情的抒情方式。
(3)寓情于景
作者的喜怒哀乐与写景状物结合在一起,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4托物言志
作者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寄情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观点融于某种具体的事物中,咏物和咏怀合二为一。
《登高》这首诗被后人推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你认为它在哪些方面堪当此誉?
答案 (观点一)内容上的厚实丰满。
无论是描摹现实,还是勾勒历史,杜诗都表现出厚实的思想内蕴和凝重的历史意识。
《登高》中的“艰难苦恨”四字,包含着郁积难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
这不仅仅写出了个人漂泊西南衰老多病,鬓发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人民的颠沛流离。
诗人的悲情凝聚于这四字之中,郁结深厚而寄慨深广。
(观点二)情感上的起伏回旋。
杜诗中的情感表达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有着隐显缓急的变化。
《登高》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如来自天外,将诗人的“悲秋”情绪展现于读者面前;
“渚清沙白鸟飞回”又语势舒缓,仿佛令这悲情受到限制;
“无边落木萧萧下”,又将诗人的“悲秋”心境推向一个新的层次;
“不尽长江滚滚来”中滚滚而来的“长江”展现的开阔辽远的境界,又仿佛缓冲了这段悲情。
在对景物的描绘中,可以揣摩到诗人悲情世界的情感起伏。
(观点三)结构上的回环照应。
《登高》一、三两句写山景,二、四两句写江景,五、七两句写悲苦,六、八两句写多病。
照应之妙,实不多见。
首、颔二联写景,引出“悲秋”;
颈、尾二联抒情,由“悲秋”而致“苦恨”,因“多病”而致“停杯”。
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寓情于景
“寓情于景”是诗人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外在表现是诗词中含有明显的包含着作者感情色彩的词语。
景生情,情寓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登高》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技巧点拨
(1)诗歌字面上呈现的是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
(2)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蕴含着作者的情感。
(3)情景相互交融。
迁移运用
请以“荷花”为描写对象,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写一段不少于150字的文字。
答案 (示例)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他池塘里的,都不一样。
其他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
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
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
幼时读旧诗: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欣赏一番。
一、课本素材
点击素材
杜甫是一位爱国者,他一生盼望为国效力,但命运并不眷顾他,以致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杜甫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反映现实的诗篇。
他的爱国情怀集中体现在他的诗作中。
沉淀于诗中的忧国忧民的涕泪、人道主义悲天悯人的情怀,铸就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和感人肺腑的民族精神。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由一己的苦难推及广大人民的不幸;
安史之乱,长安沦陷,他亲眼看见国破家亡的惨景,写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这样感人肺腑的诗句。
运用示例
他仕进无门,困顿十年,方得小职,“安史之乱”中又流亡颠沛,为人所俘,直至最后,贫病交加而死:
杜甫的一生是坎坷的。
但是,他一直都在为时代而泣,为百姓而歌,他总是从一种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迸发出更为沉重和浓郁的愤懑;
他的一副臂膀,看似柔弱,却撑起了中国历史上一座文学与道义的高峰,让人远远观望,赞叹不止:
杜甫的一生是有担当的。
二、课外素材
梁启超:
奔走呼号,担当维护国人尊严的责任
梁启超的一生,走的是一条忧国忧民的道路。
梁启超终生为拯救国家危难、建立民主宪政而努力,他舍身求法,只为报效自己的祖国;
他奔走呼号,只为维护国人的尊严。
论精神,论学识,论人品,他都无愧时代。
他,是中国真正的脊“梁”!
1895年春天,梁启超跟康有为一同发动了“公车上书”。
“百日维新”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除了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外,还结识了孙中山。
他从善如流,赞成革命,很快便与孙中山打得火热。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回到中国。
回国后,梁启超走上了坚定的改良主义的道路,利用各种渠道不遗余力地呼吁立宪。
对于袁世凯帝制自为的丑态,他拍案而起,连夜草就了一篇令人荡气回肠的长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痛快淋漓地斥责了袁世凯的称帝野心,表明了自己对帝制绝不妥协的立场。
1919年1月,梁启超作为民间代表出席巴黎和会。
他写下《世界和平与中国》一文,宣传中国的要求。
梁启超一直在为国事奔波和呼吁。
他像盗火的普罗米修斯,为民族自立自强不惜燃烧自己。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梁启超关心的还是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梁启超去世后,政学各界都深感痛惜,赞美他“开中国风气之先,论功不在孙(中山)黄(兴)后”。
选材感言
岭南神童,学界巨子。
从万木草堂到公车上书,从强学会到《时务报》主笔,从保国会到百日维新,你与康有为风雨同舟,一路走来,用如椽大笔挥洒书生意气,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己任,这份担当与勇气让中华大地动容。
草堂·
诗魂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
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
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
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
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现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蟠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唏嘘不已。
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
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
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
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
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
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
这些是不必说的。
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
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
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
志莫大焉!
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
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
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
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
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夔州——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了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
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
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
这时我们再吟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
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
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
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
细雨依然。
读后启悟
文章以写景和交代游踪开始,接着点明主旨,然后分别从草堂引发的观感、杜甫的人生艺术道路两个方面展开叙述,同时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
最后以写景和交代游踪作结,结构完整,中心突出。
一、基础知识检测
1.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B.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诵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
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C.因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沉郁顿挫”四字准确地概括出他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D.本课所选三首诗都是律诗,其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
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答案 D
解析 “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的只有《登高》一首,其他两首没有。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古代诗人中真正弘扬了儒家思想,应该在儒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唯有杜甫一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别是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忠”“爱”精神,几乎成为杜甫一生坚守不渝的创作主题。
①这种精神深入其骨髓,融入其血液
②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内心常常激荡着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③并用感情强烈的诗篇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④这不仅是因为杜甫以“儒生”自命
⑤从而打动与感染众多的读者
⑥它使得杜甫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有深刻的理解
A.⑥④②③⑤①B.④③⑤②①⑥
C.⑥③⑤④②①D.④②①⑥③⑤
解析 首先判断④和⑥哪一句应放在第一位,⑥中有代词“它”,所以④应放在第一位,排除A、C两项;
④中的“不仅是”呼应②中的“更重要”,由此排除B项。
故选D。
3.根据文意,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
李白是仙,杜甫是圣。
李白与杜甫一生都在燃烧,李白是天上的陨石,杜甫是人间的火种。
李白的诗如横笛,清丽悠扬。
杜甫的诗似直箫,深沉悲怆。
读李白可以化解俗气,卑琐气,穷酸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读杜甫可以增强爱心 同情心 责任心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我们在欣赏古代诗歌的诗情美时,要尽量利用现存的史传材料和后人评述,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如,我们读杜甫的《蜀相》时,除了对作品中所写诸葛亮的功绩有所了解外,还要对杜甫一生遭际、政治理想,以及杜甫写作这首诗时的心境作全面、深入的探究,才能充分理解杜甫作此诗的用意。
但是,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弄清作品的具体创作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
答案 (示例)①把握诗人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 ②诗人的思想情感不是不变的 ③表现出的思想情感也不同
5.为展示“走近文学大师”的语文探究性学习成果,请从高中教材中选择一位你最敬仰的文学大师,结合其作品,按要求写一段评价文字。
要求:
①内容应突出所选作家的主要特点,②用一个统领全段内容的句子开头,③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④不少于100个字。
答案 (示例)杜甫历经艰难,却将苦难锤炼成为了一首首感人至深的诗歌。
安史之乱,国破家亡,杜甫亲友离散,四处漂泊。
他用诗歌记录了国家衰败的惨状,百姓生活的艰辛,表达了心怀社稷、悲悯众生的情怀。
“三吏”“三别”表现了他对底层百姓的深深同情,《春望》抒发了他于国破家亡时的深沉忧伤,《登高》展现了他流离他乡时无尽的感慨。
杜甫的诗,忧国忧民,沉郁顿挫,不愧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座丰碑。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开篇写登高见闻,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一幅精美的图画,视觉、听觉融为一体,天、风等六种意象天造地设,自然成对。
(2)杜甫在《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寓情于景,不仅描写了落木窸窣、长江汹涌之状,也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3)《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出了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
答案
(1)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2)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3)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课内阅读强化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联勾画出一幅秋肃天下的图景。
首联“猿啸哀”和“鸟飞回”,画面惨淡,气氛悲凉,以映照诗人心中的凄凉。
B.颔联“无边”“不尽”,使诗的境界显得广阔深远,气象万千。
可以看出诗人心情激荡不已:
韶光易逝,长年漂泊,人生无常。
C.颈联将前两联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明朗化。
其中“万里”与上联的“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从时、空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既深且广。
D.诗人由异乡漂泊写到残生多病,又从白发志不得伸归结到时世艰难,抒发了诗人自己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答案 B
解析 没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8.有评论家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是诗人用“一生辛酸化出的”。
请根据你的理解简要分析。
答案 此二句触景生情,感慨万千:
万里,地方远;
秋,时之凄惨;
常作客,久旅他乡,羁旅愁情;
百年,年老迟暮;
多病,疾病缠身;
独,无亲朋。
这些正是诗人晚年处境的真实反映,是诗人一生悲苦的生动写照。
(意思对即可)
三、课外阅读拓展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泊岳阳楼下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
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檠;
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
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
B.在本诗中,杜甫十分重视炼字,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
C.“图南”“鲲鹏”是诗人化用典故,都出自《庄子·
秋水》。
其中,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
D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语文重点专题突破 16 高考 语文 重点 专题 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