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机械运动教案 人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933289
- 上传时间:2023-02-06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94.14KB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教案 人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教案 人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机械运动教案 人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2节 运动的描述 1课时
第3节 运动的快慢 1课时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1课时
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
2.知道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并知道它与其他单位的关系。
3.知道测量存在误差。
过程与方法
1.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会进行特殊测量。
2.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并会估测时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1.刻度尺的使用和测量时间。
2.单位的换算和特殊测量。
1.单位的换算。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刻度尺、乒乓球、物理课本、钟表、录音机。
(设计者:
)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公元前600年,泰勒斯从遥远的希腊来到埃及,他要解决测量埃及金字塔高度这个千古难题。
他观察金字塔很久了,但从所知道的长度还无法解决问题。
当他看到金字塔在阳光下的影子时,他突然想到办法了。
就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稍做计算,就得出了这座金字塔的高度。
你知道他是如何测出金字塔的高度的吗?
在生活、生产和科研中,经常要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这一节我们就来学习测量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学生自学教材第10页至第14页,完成学生用书第一部分的内容。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长度的单位
活动一:
记清单位符号,并熟记换算关系:
(1)记清单位符号:
(如图所示)
(2)熟记换算关系:
1km=1000m=103m
1dm=0.1m=10-1m
1cm=0.01m=10-2m
1mm=0.001m=10-3m
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
【反思小结】
长度单位要记全,换算关系要牢记。
【针对训练】完成针对练一:
长度的单位
1.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开始进行PM2.5的环境监测,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__微米(2Tm)__(填长度单位)的颗粒物,也称之为可入肺颗粒物。
用刻度尺测长度
活动二:
1.测量长度的工具有哪些?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刻度尺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
提示学生思考:
零刻线如果磨损了怎么办?
3.学生实际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宽、高,讨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教师强调刻度尺使用注意事项。
【反思小结】
刻度尺的使用:
测量前:
看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测量时:
正确放置刻度尺,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不能歪斜。
读数时:
视线要正对刻度线,要注意区分大格与小格的数目。
记录时:
不但要记录数值,还必须注明单位
【针对训练】完成针对练二:
用刻度尺测长度
2.如图所示,用A、B两把刻度尺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放置正确的是__A__刻度尺,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1mm__,被测物体的长度是__2.20__cm。
【教师点拨】
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边要靠近并与被测边平行,所以图中放置正确的是A刻度尺。
分度值是指刻度尺相邻的两条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观察可知,0~1cm之间有10个格,相邻的两条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是1mm,所以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
读取数值时,要读估计值,所以该物体的长度为2.20cm。
时间的测量
活动三:
1.让学生观察沙漏的演示实验后提出问题:
沙漏除了观赏性外,还能有其他作用吗?
2.学生阅读课文并根据生活经验列举出测量时间的工具;
教师归结时间的国际单位、常用单位及它们之间的转换。
3.学生分组实验,熟练地掌握秒表的使用。
时间单位时、分、秒,1h=60min,1min=60s,测量工具有多种,停表使用要记清。
【针对训练】完成针对练三:
时间的测量
3.用停表测量校运会上女子1500m比赛成绩,从开始计时到此刻经历的时间是__5_min10_s__。
【教师点拨】题图中秒表短针指在5与6之间,读数为5min,比5min多的秒数从长针读出,长针指的位置读数是10s;
短针示数加长针示数的和为5min10s,即为从开始计时到此刻经历的时间。
误差
活动四:
学生回答:
在测量长度的工具中,哪些精确度高?
引出误差的概念,产生的原因及怎样减少误差,区别误差与错误。
1.减小误差的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都可以减小误差。
2.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针对训练】完成针对练四:
误差
4.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B.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C.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就是为了减小误差,A符合题意;
误差和错误产生的原因不同,B不符合题意;
误差是不可以避免的,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
利用多媒体展现本节知识结构,并进行小结。
通过对一些特殊长度的测量和时间的测量问题的探讨,不仅掌握这些简单的物理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生活当中处理问题的时候,要善于把思路打开,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让知识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课后评价案”部分的内容。
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的单位及测量
1.长度的单位
2.长度的估测
3.长度的测量
4.特殊长度的测量
二、时间的单位及测量
1.时间的单位
2.时间的估测
3.时间的测量
第2节 运动的描述
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1.参照物的概念。
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多媒体课件。
讲解法、讨论法。
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作战飞机飞行员轻松抓子弹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问:
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在地球上空绕地球运行时,地球上的人们观察却发现它是在太空几乎不动,这是为什么?
带着好奇和疑问,我们来学习“运动的描述”。
第2节 运动的描述
学生自学教材第16页至第18页,完成学生用书第一部分内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安排学生观看教材第16页的三幅图片。
问题1:
举例见过的静止的和运动的物体;
问题2:
为什么同一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不同的人会作出不同的判断?
使学生充分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提高对机械运动概念的认识。
判断物体是否做机械运动,关键是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否发生位置的变化。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下列现象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C)
A.茹萍同学去年种的小树长高了
B.花园里开的鲜花散发出香味
C.苹果树上熟了的苹果落了下来
D.人类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上述四个选项中,只有苹果树上熟了的苹果落了下来,是苹果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属于机械运动。
故选C。
参照物
1.情景设置:
学生阅读或观看影片,通过讨论,明确对运动物体的描述,选取的标准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判断。
2.学生实验:
把物理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块橡皮,推动课本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思考讨论,加深理解。
3.学生阅读课本第17页想想议议,讨论问题:
为什么乘客会产生错觉?
4.小组互动:
组织学生小组之间互问互答,巩固对参照物概念的理解。
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关键是看所选择的参照物,即分析要判断的物体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有没有位置的改变,位置发生变化的物体就是运动的,位置不变的物体就是静止的。
参照物
2.小红在路上骑自行车,若说她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C)
A.迎面走来的行人 B.路旁的树木
C.小红骑的自行车D.从身边超越的汽车
乘客选择A、B、D为参照物时,相对位置都发生了变化,那么她就是运动的;
选她骑的自行车为参照物时,相对位置没有变化,所以她是静止的。
故选项C正确。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虽然运动是绝对的,但我们平时为了研究方便,仍然说某个物体是静止的,为什么?
就是因为平时我们判断某个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时选择了一个作标准的物体,这个物体我们叫做参照物。
对某一个物体的运动状况而言,参照物的选择不止一个,但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却并不一定相同,所以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为了叙述严密,说某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一定要加以参照物。
如果没加,一般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
2.运动的描述
一、机械运动
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自然界的物体都是运动的,即运动是绝对的。
二、参照物
1.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并不只有一个;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情况不一定相同。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第3节 运动的快慢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速度概念的建立。
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引导—探究,参与—活动。
物体运动有快有慢,哪些方法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播放动画:
在龟兔赛跑的故事中,判断乌龟胜利的依据是什么?
在百米赛跑中以什么为标准来确定冠军的?
就让我们共同启程,开始本节的快乐之旅吧,你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了!
第3节 运动的快慢
学生自学教材第19页至第22页,完成学生用书第一部分的内容。
速度
学生讨论生活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定时间,比路程
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多少,跑在前面的通过路程多,运动得快。
事例:
同学们从同—地点起跑,谁跑在前面谁胜。
2.定路程,比时间
通过相同的路程,先到达终点用的时间短,所以运动得快。
同学们在田径运动会上,百米赛跑,谁先到达终点,谁就是冠军。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
相同路程比时间,相同时间比路程。
1.学生阅读课本第20页内容,教师讲述,理解速度定义及计算公式。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例题,学会单位换算,并能熟练的应用公式及变形公式。
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来表示,速度的公式是v=
,变形公式s=vt,t=
。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基本主单位是m/s,另外常用单位是km/h,1m/s=3.6km/h,1km/h=
m/s
【针对训练】完成针对练一:
速度
1.下列关于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C)
A.经过的路程越大,速度越大
B.所用的时间越少,速度越大
C.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D.20km/h的速度大于15m/s的速度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所以C正确。
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而A没有指明时间,B没有指明路程,所以都不对。
速度是有单位的物理量,要想进行比较,必须把两个数据的单位统一后才能比较,可把15m/s换算,即15m/s=15×
3.6km/h=54km/h,很明显D也不对。
故正确答案为C。
匀速直线运动
学生讨论课本第21页的“想想议议”:
教材图1.3-3记录了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时,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甲图中汽车在各段时间内的速度有什么特点?
乙图中汽车在各段时间内的速度有什么特点?
【答案】甲图中汽车在各段时间内的速度相等;
乙图中汽车在各段时间内的速度不相等。
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运动里最简单的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速度和方向都不变,路程和时间都在变,但其比值始终不变。
匀速直线运动
2.如图所示是利用每秒闪光10次的照相装置分别拍摄到的四个小球的频闪照片,其中哪幅照片表示小球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B)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运动快慢不变,走的路线是直线,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故可判断B中小球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
学生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知道了为什么要把路程与时间的比叫做速度,其实单位路程的时间也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速度,只不过后者比较起来不方便罢了;
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以后我们学习的关键,我们要注意领会速度单位间换算的技巧,会从不同的信息渠道收集关于速度计算的条件,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课后评价案”部分的练习。
3.运动的快慢
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1.比较相同时间内哪个物体运动的路程长;
2.比较在相同路程内哪个物体用的时间短。
二、速度
1.速度:
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2.公式:
v=
3.单位:
即m/s;
常用单位是km/h
三、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1.概念
2.变速直线运动计算公式: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2.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计时,绘制表格。
秒表、斜面、小车、长刻度尺。
从公式v=
可知,如果我们测出了物体运动的路程s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下面我们实际测量一个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学生自学教材第23页至第24页,完成学生用书第一部分的内容。
测量平均速度
【提出问题】如何测量小车在斜面上下滑时的平均速度?
【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测量小车下滑一段时间运动的路程,然后运用测量的s和t的值计算小车在这段路程或这段时间对应的平均速度。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金属片。
【实验过程】
(1)用木块将带槽的木板支成斜面,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把s1的数据填入表中。
(后面测得的数据也都填入表中)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3)根据测得的s1,t1,利用公式v1=
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在斜面顶端的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
(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实验记录】
s1=
t1=
v1=
s2=
t2=
v2=
【实验结论】
上半段路程小车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全程小车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
小车在斜面上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运动速度越来越大。
(1)实验成功的关键是测时间。
小车开始运动的同时开始计时,小车撞金属片的同时停止计时。
正式实验之前应该多练习几次,熟练之后会使测量数据更准确。
(2)为了使实验操作方便,斜面的坡度不宜过大,即坡度要适中。
【针对训练】完成针对练:
测量平均速度
两个同学做“测平均速度”的实验。
某次实验过程如图所示,图中停表每格为1s,该次实验的原理是__v=
__,图中还缺少的器材是__刻度尺__。
若s1=60cm,则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1=__0.12_m/s__,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__0.1_m/s__。
图中测量工具已有停表,缺少的是刻度尺;
因为全程s1=60cm,所用时间t1=5s,则v1=
=
=0.12m/s;
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所用时间t2=3s,则v2=
=0.1m/s
老师点评一些同学或小组的表现,指出高效和低效的原因,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4.测量平均速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教案 人教版 初中 物理 机械运动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