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中的药方讲解 JT叔叔查查362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931200
- 上传时间:2023-02-06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1.50KB
《伤寒杂病论》中的药方讲解 JT叔叔查查362文档格式.docx
《《伤寒杂病论》中的药方讲解 JT叔叔查查362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杂病论》中的药方讲解 JT叔叔查查362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吃了能通大便。
巴豆是很热的泻药,当吃了冰冷、寒凉的食物后,用热药来下寒积。
用
热药拉过肚子以后,身体会烫得热烘烘的。
肠胃拉过以后会变虚,所以虽然巴豆剂弄得全身热烘烘的,可是脾胃之气(中焦之气)也拉空掉了。
「阳秘乃固」,一旦
脾胃之气、元气不够时,脾胃阳气不够时,就不能收摄别的地方的阳气,于是热气会一直上浮,脾胃之气则虚冷下陷,形成〔#7.53〕栀子干姜汤证。
栀子干姜汤证和心肾不交无关,而是虚热上浮,脾阳下陷。
栀子干姜汤方用干姜镇固脾阳,用栀子降虚热。
「栀子干姜汤证」无心肾不交的问题,故无「心中懊憹」的症状,只有身体热烘烘的,心中微烦;
例如睡觉时还一直想事情,睡不着觉。
「栀子干姜汤证」没有胸口的感觉,而是觉得热气飘飘的,像喝酒喝到上喉的感觉(喝酒时人已醉茫茫,故不知「烦」),此时人还很清醒,所以会觉得烦。
〈#7.52〉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枳实汤主之。
栀子厚朴枳实汤方,这先不必细分厚朴、枳实的药效。
厚朴、枳实一起用时能让肠胃动起来,把堆积的食物往下拉、带下去,这是很基本的结构,以后会常常遇到。
至于厚朴、枳实的剂量等教承气汤时再比对,现暂略。
△〔#7.52〕栀子厚朴枳实汤证的主证难抓。
「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枳实汤主之」。
这个方子有心烦,有腹满。
心烦,就用栀子清心火,腹满,就用厚朴枳实把食物带下去。
为何不用的豆豉呢?
因为当食物下不去的时候,豆豉却是往上托,是上行的药,方向性不对,所以不用豆豉。
桂林本#7.52条「栀子厚朴枳实汤」,在宋本是叫做「栀子厚朴汤」,两者用药相同。
当有消化不良,躺在床上,睡不着觉,滚来滚去,觉得满烦的等情形时,这样子就是栀子厚朴枳实汤证吗?
#7.52
条栀子厚朴枳实汤证的各个症状分开来看,好像日常生活中常见,不太好抓。
要抓得好一点,不如想像心烦、腹满、卧起不安三个症状是连结在一起的。
也就是,心
烦、肚子胀、在床上滚来滚去,三件事是一起感觉的。
什幺叫一起感觉的?
就是觉得肚子胀à
所以心烦à
心烦所以在床上滚来滚去睡不好。
三个症状如果拆开来,就
不见得是栀子厚朴枳实汤证。
栀子厚朴枳实汤方药物组成为「栀子3钱、厚朴6钱、枳实6钱」。
以上栀子汤系的辨证介绍完毕。
〈#7.54〉凡用栀子汤,若病人大便旧微溏者,不可与之。
△〔#7.54〕宋本无「大便」二字。
〔#7.54〕是说「如果病人一直以来有拉稀习惯的话,不可给他栀子汤」。
Why?
例如,太阴篇有某某病时用芍药,大黄,也是说如果之后拉肚子的话,则芍药、大黄要减量,因为这两味药会使大便更稀、更软、更易拉。
栀子也是凉润的药,故有此问题。
有些寒药并不会让人拉,比如说,黄连、黄柏都是又寒又燥的药,却有止泻的效果。
得栀子豆豉汤证的人,有干燥的身体感,而栀子、豆豉都是润的,所以会让人拉。
芍药在时方是泻小肠火的药,栀子能清心火,也等于清小肠火。
脾阳不够的人,用了苦寒而润的药,一润之下会使脾更虚,更易拉。
肠子不吸水,主要是小肠(小肠吸水多,大肠吸水少)。
小肠不会吸水,用清心火的栀子,会使小肠火变弱,反更容易拉。
怎样提防呢?
用栀子干姜汤,或用栀子干姜汤加茯苓,因为茯苓或五苓散系的方子能补小肠火,令小肠有能量。
栀子汤酌予加挂茯苓、五苓散或干姜都可以。
由于栀子汤临床剂量不必很重就有效,不会使人吃到拉肚子。
栀
子是寒的,干姜是热的,两味药加在一起,药性会不会对消呢?
中药还好,中药有一些药性不太会对消。
栀子干姜汤还好:
栀子泻栀子要泻的火,干姜暖干姜要暖的
脾胃。
因为每一味中药的作用点不一样,它会自己去找它要作用的地方;
所以往往一个汤剂里面同时含有寒药与热药时,还是能分别发挥功能。
今天天气很热,在外面走一走,晒晒太阳,回家后说不定就有栀子汤证出现,睡觉时就感觉得出来。
〔#12.39〕
「枳实栀子豉汤」和〔#7.52〕「栀子厚朴枳实汤」这两个方剂只差一味豆豉与厚朴(※〔#12.39〕「枳实栀子豉汤」治「大病差后,劳复者」,就是病
才刚好就上工,忙了一天,又开始烧起来),似可由此看出豆豉与厚朴有何差异。
其实不然。
因为〔#7.49~#7.50〕各栀子汤方,豆豉都是用4合
(0.4碗),可是「枳实栀子豉汤」方的豆豉剂量是1升(1碗),可想而知,这一帖药的药性就变成宛如日本的味噌汤,用「豆豉」把气散布全身,以豆豉为
主,反而其他药物不能突显它的效果。
含有栀子的方剂:
栀子柏皮汤(#9.84;
治黄胆类的病;
组成:
栀子豉汤去豉,加黄柏、甘草)、栀子大黄汤(#9.87;
治酒疸,喝酒喝到生病)、茵陈蒿汤(#9.60治发黄的黄胆病)、大黄硝石汤(#9.89;
治发黄)。
豆豉臭臭的不好吃,有替代方案:
如前述之日本「利膈汤」以附子、半夏代替豆豉。
《活人书》的「栀子乌梅汤」以乌梅代替豆豉(※乌梅:
可生津止渴,有类似豆豉的效果)栀子、豆豉、枳实的本草学●栀(栀/卮/枝)子中品:
一名木丹.味苦寒.生川谷.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皶鼻.白癞赤癞疮疡。
「栀」这个字,是古时铜酒杯的形状(「卮、栀」才是正体字)△栀子可染出美丽的黄色。
栀子这味药,历来不知应归什幺经,也不知道它泻的是那里的热。
当整个胸口都有热闷着,用栀子泻下来,似乎栀子有作用到肺的区块,泻了肺的区块的火,食道是属于脾胃的区块也泻到了。
有人说栀子泻三脏一腑(心、肝、肺、胃),有人说栀子专泻三焦之火,这类说法很多;
JT认为干脆不谈栀子的归经,只说栀子泻郁火即可,就是火在那里塞住不通,栀子就有办法。
同样是把塞住的火打通,还是有方向性的。
栀子的药性会往下走并把热从小便带出来。
所以当身体有上火时,吃了栀子后,接下来小便就是茶色的,它会把热从小便带出来,走的是小肠、膀胱这条路。
栀子往下泻血分之火,另有其他药物也是专门泻血分之火,如连翘。
连翘的药性是散的,它能把火从皮肤表面逼出来,不是往底下泻的。
栀子和牡丹皮是好搭档,例如逍遥散;
「逍遥散」的临床疗效就远不如「加味逍遥散」。
虽然加了栀子、牡丹皮,整个药变寒掉了,有时容易拉肚子的人,吃了牡丹皮血分会寒掉,栀子也满厉害,牡丹皮比较厉害,可是加味逍遥散就是有这个力道,效果比逍遥散好很多。
牡丹皮能泻阴中之火,什幺地方愈阴,它愈能泻。
这是什幺意思呢?
比如脏腑相比,脏比较阴,腑比较阳,动力高的,流动的身体是阳,固定的身体是阴。
人体中最固定的身体是骨头,所以牡丹皮可以泻骨头发炎。
牡丹皮可以泻阴中之火,泻脏火或骨头之火。
栀子能泻郁火,故《本经》云栀子主「五内邪气」,就是好像有什幺东西塞在里面的热。
栀子又主「胃中热气」:
有一个方子,把栀子炒焦打成粉,加生姜的汁一起吞,可治胃部灼痛(胃酸过多引起,可让胃酸不要再冲上来)伤科的「吊筋药」就是当撞伤,整块肉红肿起来,有水、有伤、有瘀血,发炎好像散不掉时:
拿生的栀子粉末,加一点面粉,加烧酒(酒精40度以下的酒),弄成糊状,敷在伤口肿的地方,可消肿,能把瘀住的火气逼散掉。
因此栀子消肿消炎的效果很好。
栀子药材的选择:
仲景方如果用到栀子,用生的栀子即可,不用加工,到药房直接买栀子即可。
后代方如果指定用炒焦的栀子、炒黄的栀子:
栀子在药房又可分成炒到微焦的,与炒到全部黑的;
如果古代说是炒黄的「炒栀子」(栀子炒过比较不寒),药房给的是已经炒成黑炭的,那就变成栀子炭了。
很多药烧成炭就变成止血药,寒凉的药性就改变了。
在台湾买炒栀子会买到焦栀子,炒成炭的栀子就变成止血药。
流鼻血拿烧成灰的栀子吹到鼻子里面,能止血。
如果买不到「炒栀子」,就直接买「生栀子」自己用炒菜锅炒一炒即可。
栀子主「面赤、酒疱皶鼻、白癞、疮疡」。
(酒疱皶鼻即酒糟鼻)脸
上长青春痘或皮肤表面乱长东西,可能是体内有热邪。
皮肤的病可能是肺里有热邪,酒糟鼻可能和肺或胃有关。
栀子配生姜能退胃热。
内脏的热气发作在皮表或脸上
时,对这一类牵扯不清的热,可用栀子。
※代表性的治酒糟鼻的方见宋许叔微《本事方》,
拿老山栀子打成粉,和同量的蜂蜡熔在一起做成蜡丸;
每颗蜡丸如弹丸大。
像口香糖般嚼食,可配茶或配酒,约半个月至一个月就可慢慢拔掉酒糟鼻的火。
要
现代人去嚼腊恐怕不容易。
这些听听就好了,因为栀子的用途太广了,乃至于JT觉得在课堂教什幺也不是办法,不如去了解栀子的特质是什幺,然后看别的医方怎
样使用它。
比如说明代《普济方》:
若想用栀子治青春痘、敷脸可下载档案或到图书馆借阅《普济方》,其中有一本是讲敷脸药,有几百个敷脸药,有哪些方用到栀
子,就可以了解栀子在某一类方子有特效。
由于栀子的用途太广,JT大概介绍了栀子的药性,同学以后自己看别的方剂,或临床上怎幺用这味药,自然能够理解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仲景方,之后讲黄胆、黄热病时会再次遇到栀子,届时就可看到临床上怎样使用栀子。
○豉:
《名医别录》:
味苦寒.无毒.主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又杀六畜胎子诸毒。
豆豉是由黑豆腐败发酵而成,故豆豉的药性好像能把肾脏里面的气推出来充塞全身。
因为肾是人体最深的脏,所以当肾气被推出来时,体内的外来邪气也一并被推出去。
豆豉可以和其他药物形成催吐剂。
所以遇到有毒的东西或感冒时,豆豉有把邪气推出去的效果,因此豆豉「…主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这一类的用途就可以理解了。
开药方开豆豉时,要写「淡豆豉」。
仲景方写「香豉」,香豉还是很臭的,和臭豆腐一样。
为何写「淡豆豉」呢?
因为菜市场的豆豉是有盐巴的,很咸,咸豆豉煮到药汤中喝不下去。
中药用的豆豉是没有放盐的。
豆豉可动肾气、排肾邪,药性凉润,故适合使用于「栀子豉汤」证。
豆豉5钱水煮,治尿血或尿道炎。
凉润的豆豉对肾的区块有消炎的效果。
「葱
豉汤」用葱和豆豉一起来治感冒。
晋朝葛洪创此方,针对一种很像温病类型的感冒,一感染就分不清是太阳还是阳明是哪一经,症状是感冒、头痛、脉洪大。
搞不清
楚要当太阳病还是当阳明病来医。
葛洪用1豆豉1碗,葱白一虎口,就是一把手指握住的葱白,用3碗水煮成1碗水,顿服,靠着豆豉与葱白的药性来袪除感冒。
像这几天天气很热,在这种天气得到桂枝汤、麻黄汤证,感觉会很奇怪,这是因为同时惑冒又中暑,所以怪怪的。
因此如有感冒、脉洪大,分不出是什幺证时,有可能是温病,用葱豉汤治。
豆
豉能起肾气、排邪气,加葱白一大把是作为发汗剂;
如果加盐巴就变成吐药;
如果加酒,就可以到皮肤表面袪风;
如果加薤白(仲景治胸痹的药;
市场名为「蕌头」
或「荞头」,有点像葱,有点像蒜)搭配豆豉,可以把肠里不干净的东西推出去,让拉肚子停下来;
豆豉加大蒜可以止血。
以上是豆豉的基本搭配法。
如果在经方的话,豆豉搭配栀子可做到交心肾的效果。
夜心肾的药物有些排列组合,例如之前的讲义有带到过,治失眠用肉桂和黄连。
肉桂点起命门火,黄连降心火,这样也可以交心肾。
肉桂和黄连是「交泰丸」的结构。
「栀子─豆豉」帮助睡觉的组合,要有心中懊憹的证。
※
〔编注〕「交泰丸」出自《韩氏医通》:
⑴本方由黄连、肉桂两味药物组成。
用于心火偏亢,肾阴不足之心烦失眠,多梦怔忡,盗汗遗精等症。
有清心火,温肾阳,
交通心肾之功。
⑵心属火,主藏神,位居于上;
肾属水,主藏精,位居于下。
在正常情况下,心火下交于肾,以温肾阳;
肾水上承于心,以养心阴。
心肾交通,水火
既济,则百病不生。
反之,心火亢于上,肾阳衰于下,则诸证丛生。
本方药仅两味,黄连苦寒以清心火,肉桂辛热以温肾阳,有交通心肾的作用。
服之可使水火既
济,心肾交通,心火、肾水两者,泰然共处,相安无事,故名「交泰丸」。
⑶薤白属百合科多年生草本,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过去曾以江苏、浙江所产为正品,喜生于山地阴湿处。
古时「收种宜火熏,故俗人称火葱。
」古人又说:
「物莫美于芝,故薤为菜芝。
」民间俗称力葱,入药以个大、质坚、饱满、黄白色、半透明、不带花者为佳。
元代农学家王祯曾说:
「薤生则气辛,熟则甘美,种之
不蠹,食之有益,故学道人资之,老人宜之。
」但也有人指出:
「薤不可共牛肉作羹,食之成瘕。
」还有说「生用能引涕唾。
」现代医家朱石华说:
「世人竟不及
药,以为薤菜本食料之品,焉能治大病,药店置之苦敝履,医生视为无用,呜呼!
薤白何其不幸之甚也。
」从这些话看来,唐朝诗圣杜甫重视薤白作为食饵疗法,对
付慢性病尤其是难能可贵了。
⑷薤白的功用,最早见之于《神农本草经》,仅仅说它「主金疮疮败」,这只是其外用之物。
「南京民间药草」中曾有记载:
「打烂外
敷,沾各种疮疖。
」「岭南米药录」也有治「金疮」的描述:
和生盐揭烂敷疮。
被铁针伤,留铁锈于肌肉,敷之可以吸出。
然而,薤白另有两种作用,其一、消症
结,其二、安眠。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曾记载:
「安陆郭坦兄得天行病后,遂能大餐,每日食至一斛,五年家贫行乞。
一日大飢,至一园,食薤一畦,大蒜一
畦,便闷极卧地,吐一物如龙,渐渐缩小,有人撮饭于上,即消成水,而病寻瘳也。
李时珍据此认为:
「薤散结,蒜消症之验也。
」说明薤、蒜有消症结的效果。
唐?
孟认为薤白「安魂魄」。
《神农本草经》亦记它有「轻身不飢耐老」之功。
唐代食医孟诜说可以「作羹食之」,并指出「学道人长服之,可通神,安魂魄,益
气,续筋力。
」南北朝时着名的养学家陶弘景认为:
「薤性温补,仙方及服食家皆颂之。
」⑸自东汉大医家、中医之圣张仲景开始,薤白就成了治疗「胸痺」的重要
药物,着名代表方剂有三,其一瓜蒌薤白白酒汤,主「喘息、咳唾、胸背痛。
」其二枳实薤白桂枝汤,主「胸痺」,心中痞。
其三瓜蒌薤白半夏汤,主「心痛彻
背」。
所谓胸痺者,主要是由于胸阳不足,阴邪搏结而导致胸背痛或心痛彻背。
薤白辛温通肠,豁痰散结。
正因如此,孙思邈才认为:
「薤白,心病宜食之。
」此处
所说的心病,指的是冠心病、心绞痛的心血管疾病。
借助薤白利窍、滑肠、散结气之力,前人又多用于治疗泻痢之证,且多做成酒、粥、饼、菜等药。
唐代大诗人白
乐天有诗云:
「酥暖薤白酒」,谓以酥炒薤白投入酒中。
李商隐亦有「薤白罗朝馔」的诗句。
唐?
昝殷「食医心鉴」中有薤白粥:
「治赤白痢下、薤白一握、同米煮
粥,日日食之。
」王焕华在「长寿药粥谱」中介绍,每次取薤白10至15克(鲜品30至45克),同粳米二两煮粥,对老年人虚寒性慢性肠炎菌痢,颇为适宜。
还有一组交心肾的药〔菖蒲─远志〕可治健忘,见〈讲义页47〉「孔圣枕中丹」。
(栀子花很香)菖蒲很香,叶子捏一捏香味很浓,但风一吹便会折伤,因为叶子不会转弯,故古人认为菖蒲有阳刚之气,连稍微转一转都不会(没有阴柔之气),和人的心火同类,菖蒲像是阳气形成的一把宝剑。
菖蒲能「通九窍」,所以菖蒲能把心中的阳气通到上面的七窍和下面两窍,能把心阳降到满低的地方。
仲景若要把心火导入小肠,是在当归四逆汤里放入细辛、木通。
倪海厦说把心火导入小肠的是细辛,一般本草研究认为是木通,《扶阳讲记》卢火神是用菖蒲把心阳导下来。
(以上讲)「菖蒲」能使心阳往下和肾碰到,「远志」能使肾阳上来和心碰到。
远志的根很大丛,可是露出地面的草只有一点点,〔形而上〕好像人的志气,灵魂在另外一个世界可能活很久,偶而到地球上出生为人。
「远志」的苖称为「小草」,因为它的苗只有一点点,所以它凝聚气的力量很强,像小炮台一样,把肾脏的气像打水枪一样打得很高。
「远志」被用来嘲笑人说「在家为远志,出外为小草(指远志苗)」。
菖蒲从心交肾,远志从从肾交心,用〔菖蒲─远志〕交了心肾之后,能治失眠吗?
像〔栀子─豆豉〕的治失眠,或〔黄连─肉桂〕的治失眠,半夏用转阳入阴治失眠呢?
〔菖蒲─远志〕像接电线一样,把心、肾之间的电线接起来(即交心肾),会比较不会忘记事情,能防治健忘。
远志和枳实一起用于壮阳方,能把肾水打出来,打偏,往下打。
〔续〈讲义页47〉「孔圣枕中丹」〕龟甲和龙骨皆来自有灵性的东西,「龟甲」能滋阴、镇固阳气,「龙骨」能收摄身体的阳气。
「孔圣枕中丹」是用四味药打成粉,每次吃几公克。
这个药很难吃,龟甲、龙骨粉都是很难消化的,所以吃下去后,真是胃中懊憹。
〔比
如说,「天雄散」很有效,可是JT很讨厌吃天雄散,因为龙骨打成粉消化不动〕孔圣枕中丹要「食后水服方寸匕」是有道理的,所以要先吃饭,有食物在胃里面垫
底了再服用。
如果空腹吃,直接入胃,会很痛苦。
这个药可以食后吃,也可以「食间」吃,就是饭吃到一半,服药,然后继续把饭吃完,用饭来夹药;
也可以「食
前」吃药,一吃完就吃饭,让饭把药压下去。
总之,若单独吃孔圣枕中丹会很难过。
JT已前吃过孔圣枕中丹,是因为当时上班,觉得有健忘情形。
吃了之后还是会忘,可是好像有补到直觉。
孔圣枕中丹不好消化,同学可改吃「定志小丸」。
「定志小丸」是把孔圣枕中丹中的龟甲、龙骨拿掉,换成人参、茯苓这两味补心阳的药,即「定志小丸」由远志、菖蒲、人参、茯苓制成,能改善记忆力。
〔以上是补充交心肾的药物〕●枳实中品:
味苦寒.生川泽.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热结.止利.长肌肉.利五藏.益气轻身。
汉唐方书,仲景、孙思邈写的「枳实」,到药房买药时药单上要写「枳壳」。
这个果子外形像又酸又苦的小橘子。
成熟的果子里面有果肉,晒干做药后,果肉空掉,变成一个圈圈,此即「枳壳」。
如果是很嫩的果子,像槟榔的青仔,里面尚未长出果肉,像棉絮一样,切片后中间不是空的,此为「枳实」。
à
嫩果子叫「枳实」,成熟的果子叫「枳壳」。
唐代甄权《药性论》之后才有枳实、枳壳之分。
所以汉代人写的枳实,是成熟的果实,在现在的药单上要写成「枳壳」。
青嫩又小的枳实,临床使用并不安全,除非搭配足够的补气药,否则会伤身,因为小小的枳实,力道很猛,破气的效果很强。
枳实较温和、安全。
仲
景的方剂用的是「枳实」还是「枳壳」呢?
⑴开胸口的气是用大的枳壳;
例如,傅青主治脇痛、肋骨痛,如果是左边的肋骨痛,用柴胡,右边的肋胃痛用枳壳,就
可以把胸腔的气打通;
能用在胸腔的是大颗的枳壳。
⑵仲景的「枳实xx」方用在胸痹、胸腔、气喘这些问题上,既然仲景的「枳实」能够作用在胸腔那幺高,或像
伤科的排浓散等,JT认为仲景用的不是小颗的枳实。
⑶所以使用古方时,枳实在药单上,要写成「枳壳」。
※编注:
比较不同的见解:
①《本
草衍义》:
枳实、枳壳,一物也。
小则其性酷而速,大则其性和而缓。
故张仲景治伤寒仓卒之病,承气汤中用枳实,此其意也;
皆取其疏通、决泄、破结实主义。
他
方但导败风壅之气,可常服者,故用枳壳,其意如此。
②沈括《笔谈》云︰六朝以前,医方唯有枳实,无枳壳,后人用枳之小、嫩者,为枳实;
大者,为枳壳。
JT认为「枳实」较有副作用。
但偏偏近代的研究发现小的枳实对内脏下垂有相当好的疗效,现代人这幺应用的话,虽对但有一点险恶,说明如后。
治子宫下垂的基本组合是小颗的枳实,搭配益母草(古书上又名「充蔚子」),后来也用于治疗胃下垂等。
临床上这幺用时,一定要搭配足够的补气药,不然在治疗内脏下垂的过程中,有可能使人虚掉,这是前述之险恶所在。
△〈讲义页44〉枳实相关方剂补充「提垂汤」:
提垂汤是「温氏奔豚汤」作者温碧泉的方子,由温氏的学生写的。
温氏用升麻、柴胡、枳实、益母草四味药来做提垂,初未用补药,后另加黄耆。
提垂汤方:
黄耆60克、(小)枳实60克、升麻6克、柴胡6克、益母草18克。
注意:
黄耆好的坏的药效可差10倍,如果本方用了坏的黄耆就不妙。
「生元」的黄耆不错,其他家偶而也有不错的;
JT建议买生元的黄耆以确保疗效。
〈讲义页43〉《本经》云,枳实能「利五脏,益气轻身」。
枳实对五脏六腑有「破阴实」的效果,能把堆积在五脏六腑的痰水、浊气邪气往下打掉,使内脏变得比较轻而提得起来。
所以,完整的升提的做法,要通血也要打掉不该有的痰水与邪气,并加补气药来升提。
这
就像从前讲过的厚朴汤系的「平胃散」:
肌无力的病,最轻微的症状是一只眼角垮下来、下垂了;
用含有升提药物柴胡、升麻、黄耆的补中益气汤(编注:
「补中益
气汤」,出自金?
李东垣《脾胃论》;
〔组成〕黄耆、党参、生姜、甘草、当归、白朮
、陈皮、升麻、柴胡、大枣;
〔功能〕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而引起的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久泻脱水、子宫脱垂等。
)来提无
效,改用平胃散却往往会好。
Why?
内脏、肌肉下垂是因为脾胃太湿,这阴实,不是阳虚,所以这个问题要先用「平胃散」把湿气化解掉了,内脏就会自然提起来。
用「枳实」治疗内脏下垂也是基于同样的道理,当枳实把不该有的东西都往下拔掉后,内脏就会轻飘飘的提起来。
以上是说明枳实「利五脏,益气轻身」的效果。
关于〈讲义页43~44〉「枳壳的临床新用」一文:
这礼拜JT的助教依照本文试验用枳壳治疗颈椎的毛病。
单用枳壳没啥了不起,这篇文章为了探讨枳壳的疗效,才单用枳壳,临床用药不必如此拘泥于单线。
体
内管状的地方塞住不通或受压变形了(的阴实症),可以用枳实来通,例如治疗痔疮的漏管,可用(小颗的)枳实做成药丸,每次30颗药丸,用皂荚(皂角刺)煮
水吞服。
出血的痔疮(尤其是有血管的那种痔)有个特效药,就是将3两枳壳用500cc水煮成200cc,然后加2两白糖,将枳实糖水喝下去,约3帖即愈;
这个药好像能把漏管或血管里面的什幺东西清掉。
静脉曲张是血管的变形,也可以用枳实。
枳实是向下的药,吃太多可能会脱肛,但是它的升提作用也正是从它的向下的药性来的;
也就是当它把体内某部位多余的东西排除之后,该部位自然就会升上去了。
枳实是方向性不易定义清楚的药。
总之,「提垂汤」用的是枳实,黄耆的用量要够;
但其他古方就尽量用「枳壳」。
「枳壳」排结石的功能也可以在仲景方看到,例如仲景的「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此即宋本的「四逆散」)是排胆结石最好用四药方之一。
编注:
四逆散〔出处〕《伤寒论》;
〔组成〕:
柴胡6克、枳实6克、芍药6克、炙甘草6克;
〔主治〕:
1.
阳郁厥逆证。
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
2.
肝脾气郁证。
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
※本方常用于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肋间神经痛、胃溃疡、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附件炎、输卵管
阻塞、急性乳腺炎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中的药方讲解 JT叔叔 查查362 伤寒 杂病论 中的 药方 讲解 JT 叔叔 查查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