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服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930035
- 上传时间:2023-02-06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34.17KB
中国汉服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国汉服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汉服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研究报告简介:
1、研究过程:
根据汉服的发展历史及其在各个不同时期所表现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及与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的关系、影响做全面地研究。
【汉服的由来、发展及消亡】
汉服,即华夏衣冠,又称汉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
汉服不能与“唐装”、“和服”相混合。
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饰之一,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华夏人民(汉族)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
自炎黄时代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代的规范制式,到了汉朝已全面完善并普及,还通过儒教和中华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
汉人、汉服、汉语、汉俗由此得名。
日本、朝鲜、越南均曾颁布法律效仿汉衣冠制度。
但目前在中国,很多人并不了解它,也不清楚汉服究竟是怎样一个概念。
同时,作为目前宣传汉服的最重要工具的汉服历史剧在日益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突出的错用、乱用汉服等问题,使得很多原本就对汉服就不是很了解的观众陷入的误区。
从传说中的黄帝一直延续到甲申之难(1644年)。
1644年清军入
关后,建立了以满族为核心的高度集权政府。
满清统治者下令全国剃发易服,引起全国性的愤怒不满及武装抵抗,随后满清王朝进行武力血腥镇压与屠杀,汉服逐渐消亡。
1683年,清军入台湾,灭郑成功余部,从此汉服从华夏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彻底消亡。
在经历满清两百多年的统治后,今日的汉族逐渐忘记了自己曾经拥有的华美衣裳,成了世界上惟一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古老民族。
今天人们看到的“唐装”和旗袍、长衫马褂都不是汉族的民族服饰,而是满族的民族服饰或改良。
值得欣慰的是,今天,越来越多的汉族人民又自豪的穿起了自己的美丽服饰,这场民间自发兴起的复兴汉民族服饰的运动,通常被称为“汉服运动”。
【汉服的特点】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了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及信仰的服装,是华夏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通过四书五经、二十四史舆服志千年不变。
汉服的每一个特点都可以在四书五经、二十四史、经史子集里找到依据。
每个民族都有属于本民族特色的民族服装,汉服体现了汉族的民族特色。
从黄帝到明代的四千多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和信仰,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
汉服的基本特点是交领、右衽、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
结构上,汉服分为十个部分:
领、襟、裾、袂、袪、袖、衿、衽、带、系。
【汉服的分类】
襦裙:
襦裙是我国服饰史上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装形式之一。
按领子的式样不同,可分为交领襦裙和直领襦裙。
按裙腰的高低,可分为中腰襦裙(同齐腰襦裙)、高腰襦裙和齐胸襦裙。
曲裾:
华夏衣冠(汉服)体系中深衣的一种。
深衣根据衣裾绕襟与否可分为直裾和曲裾。
曲裾深衣后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经过背后再绕至前襟,然后腰部缚以大带,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
这一状况可能就是古籍资料提到的“续衽钩边”。
“衽”是衣襟。
“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
“钩边”应该是形容绕襟的样式。
袄裙:
基本特点是属于中腰襦裙体系,典型的上衣下裳制式,下裳是马面裙。
袄分为交领式的短袄、方领式的短袄、广袖交领式的长袄。
褙子:
对襟,两侧从腋下起不缝合,多罩在其他衣服外面穿着。
【从汉服看中华礼仪】
汉服是华夏礼仪的必要组成部分。
中国又称“华夏”,这一名称的由来就与汉服有关。
《尚书正义》注:
“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左传正义·
定公十年》疏: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词,同时更是华夏礼仪的一部分。
周礼的礼典分为五礼八纲,五礼包括:
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八纲包括:
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礼、射礼、朝礼、聘礼。
冠礼和婚礼是嘉礼的核心。
祭礼即吉礼。
《朱子童蒙须知》曰“夫童蒙之学,始于
衣服冠履。
”衣冠是礼仪之始。
冠礼之前,“衣不帛襦裤”。
年满二十后方可衣裘帛。
冠礼是华夏礼仪制度之首,又称成人礼、加元服,是对汉人进行礼教的开始。
周朝士大夫年及二十行冠礼,王公年及十五而冠。
《礼记·
冠义》曰:
“已冠而志之,成人之道也”。
笄礼是汉女的成人礼,即挽发脑后做髻,以簪绾之。
郑玄注《仪礼·
士冠礼》曰:
“笄女之礼犹冠男也,使主妇女宾执其礼”。
已许嫁的汉女在15岁举行笄礼,未许嫁则二十岁再举行。
按《宋史·
礼志》载,宋朝公主的笄礼仿庶子冠礼由皇帝三加冠服:
初加冠笄,再加冠朶,三加九翬四凤冠。
婚礼是嘉礼之一。
唐宋制度,男方四品以上以冕服婚,九品以上以爵弁服婚,庶人以绛公服婚。
女方以礼衣或连裳嫁。
祭礼是祭神祀祖的礼制,是华夏的最高礼仪。
祭服包括六冕以及爵弁。
士助祭爵弁服,自家祭服玄端。
士之妻服褖衣助祭。
2、分析讨论:
以上便是一个即将消失却又不乏美丽的服饰文化,我们想让更多人知道,汉族不是一个赤裸的民族,是一个拥有着世上最美最古老服饰的民族。
中国传统汉服文化具有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种类繁多、庄重实用的特点。
汉服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汉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
汉服文化是我们宝贵的民族财产,是我们汉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我们我们汉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因
*篇二:
汉服文化
汉服文化汉服文化是反映儒教礼典服制的文化总和,贯穿西周到明朝的儒教书史体系《礼记》、《后汉书·
舆服下》、《晋书·
舆服》、《宋书·
礼五》、《南齐书·
舆服》、《魏书·
礼志四之四第十三》、《隋书·
礼仪七》、《旧唐书·
舆服》、《新唐书·
车服》、《宋史·
舆服》、《明史·
舆服》,通过祭服、朝服、公服、常服以及配饰体现出来。
汉服文化是在汉民族通过儒教《十三经》、大唐《开元礼》和正史继承下来的礼仪文化。
从三皇五帝到明代这一段历史时期,汉服文化通过连绵不断的继承完善着自己,汉服文化是一个非常成熟并自成体系中国又称『华夏』,这一名称的由来就与汉服有关。
中华天朝重衣冠礼仪。
《周易·
系辞下》曰“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周公制周礼而治天下,被儒家尊为圣人。
周礼通过《仪礼》、《周礼》、《礼记》的服章和仪式表现出来,因而衣冠、礼仪往往用来代指文明,汉服是礼仪的载体。
《春秋左传正义·
“夏,大也。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华,夏一也。
”华夏皆谓中国,而谓之华夏者,夏,大也。
言有礼仪之大,有文章之华也。
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
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
“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国”。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词。
五胡乱华之时,原先在中原地区的贵族和平民纷纷逃亡到江南,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种,而逐渐把江南开发成繁华富庶之地,这一事件史称“衣冠南渡”。
汉服体系展现了华夏文明的等级文化、亲属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轻庶、重长轻幼以及儒家的仁义思想。
在中国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饰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别贵贱的作用。
“汉服”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
“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直接与汉朝重建的周礼服制体系有关。
正如胡人传统服饰被叫做“胡服”,中国传统服饰被称之为“汉服”。
所以,后来"
汉服"
这个词汇的基本内涵也固定下来,即汉族传统服饰。
在漫长的历史中"
逐渐成为汉人自我认同的文化象征。
在唐代樊绰的书中就明确的称大唐的服饰为"
.到了宋元明时期,一些异族酋长也明确地用“汉服”来指称汉人服饰,如“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
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
元代修《辽史》时,甚至专门为汉服
开辟了一个“汉服”条。
折叠象法天地信仰
汉服中最典型的深衣,孔氏正义曰:
“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
”深衣是最能体现华夏文化精神的服饰。
深衣象征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
袖口宽大,象征天道圆融;
领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
背后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
腰系大带,象征权衡;
分上衣、下裳两部分,象征两仪;
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
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
深衣》曰:
“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
身穿深衣,自然能体现天道之圆融,怀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间之正道,行动进退合权衡规矩,生活起居顺应四时之序。
折叠正色间色尊卑
汉服文化中的正色就是阴阳五行对应的颜色:
所谓六象六色,源自阴阳五行说,概指青所以象东方的木,赤所以象南方的火,白所以象西方的金,黑所以象北方的水,玄所以象天,黄所以象地。
此「六象六色」分别取其直线相对的方位为「次」,每两色成一对位,即青(东)与白(西)相对;
赤(南)与黑(北)相对;
玄(天)与黄(地)相对。
而汉服的配色是如《礼记·
玉藻》云:
“衣正色,裳间色。
”
传承和体系
汉服自西周的衣裳、皮弁服、褘衣、鞠衣、袒衣、袴褶、襌衣、褠衣、裲裆等服制开始,历经几千年的继承,在大唐《开元礼》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和体系化,按功能分为冕服、朝服、公服、常服。
大唐制,天子衣服,有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希冕、玄冕、通天冠、武弁、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白帢,凡十二等。
公之服,自衮冕而下如王之服;
侯伯之服,自鷩冕而下如公之服;
子男之服,自毳冕而下如侯伯之服;
孤之服,自冕而下如子男之服;
卿大夫之服,自玄冕而下如孤之服;
士之服,自皮弁而下如大夫之服。
其斋服有玄端素端。
周礼对周代及周代后世的服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汉服文化就是以周礼为基础,经过汉唐宋明的考证和传承形成的千年不变的体系,且通过儒教书史体系《礼记》、《后汉书·
舆服》记载下来,男式汉服服制十二等从高到低如下:
*篇三:
从汉族服饰演变看中国传统文化
从汉族服饰演变看中国传统文化郭沫若先生说过:
“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
”由此可以看出服饰与人类和社会的关系。
服饰不仅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服饰体现的则是一种社会文化。
汉族文化博大精深,经过长时间的演变,汉族的传统服饰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系列服饰的集合。
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取代奴隶制。
与此同时,当时的诸子百家相互争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百家争鸣”中,也有对服饰制度的讨论。
如儒家提倡“宪章文武”,维护西周社会的等级制度,主张一切衣著装束都必须“约之以礼”。
墨家则提倡“节用”,主张衣冠服饰只求“尚用”,不必过于拘泥于繁缛的等级制度。
到了汉代,服饰更为注重等级制度。
但作为汉族人的传统服饰,汉族越来越体现出鲜明的特色。
与其他民族服装相比,汉族服装的最大特点就是宽大的衣袖。
宽衣肥袖不仅看起来飘逸,也十分实用。
汉服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没有衣扣,而是用一根宽腰带把衣服束住。
在当时,从一个人穿着的服饰就可以直接看出这个人的社会地位。
直接从事体力劳动的普通百姓穿短衫,上身穿的叫“衣”,下身穿的才叫“裳”。
而那些有钱有地位的人,或者不直接从事体力劳动的读书人,则穿长衫。
那是一种上下身的衣服连在一起的袍服。
从汉代起,一直到后来的唐、宋、明等各朝代,朝廷官员的正式服装都是采用了这种典型的宽衣肥袖和没有衣扣的典型的汉服款式。
虽然由于官员的等级不同,服饰的细节方面有着更为繁复的区分,但是大致的发展方向就是这种右衽、宽袖、深衣的服装制式,在这一点上,从西周到明代,都没有根本上的变化。
宽大的汉族服装,反映的其实是汉族人的生活观和价值观——追求闲适平淡的宁静生活。
这种衣服不适合动作幅度较大的激烈运动,比如骑马或者打猎,但十分适合古代士子下棋赏花、吟诗作画的安逸生活。
作为比较,我们可以看一下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
中原周围的少数民族多穿窄袖紧身的衣服,因为这些少数民族喜欢骑射等动作幅度较大的活动。
到清朝的时候,汉族服饰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并不是由于汉族人的审美观念突然的改变,而是由于社会文化与大背景的转变。
清兵入关之后,满族入主中原,统治者开始强制推行剃发易服运动,强制推行满族人的紧身长袍马褂,禁止汉族男性穿戴传统的宽大衣服。
从此之后,延续了两千多年汉族的宽衣大袍传统服饰彻底消失了,今天为人们所熟知的旗袍和马褂等都是在以满族服饰为主体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而汉族传统的民族服饰已经很少见了。
这种强制性的由统治者站在政治的角度上进行的服饰转换,在历史上是十分少见的。
辛亥革命之后,汉族人又重新关注起自己的民族服饰来。
人们需要不一样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来表现新的社会景象。
满族人的长袍马褂已经不适合了,可是全民都穿西装又有些不伦不类。
而清朝以前的汉族服饰已经没人知道了,没有办法恢复从前的服装式样。
于是,清末民初的时候,汉族的服饰纷纭变化。
维新派在变法中把改变衣冠也作为学习西方文明和推行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
虽然政治诉求不太相同,但是革命党人对于传统服饰弊端的认识与维新派是一致的。
孙中山曾经提出服装制作四原则,在“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的基础上设计了中山装。
其实在当时,传统汉服在当时面临着一个十分难得的复兴机遇。
在此之后,在复杂的社会历史变化过程和近代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重新推行传统汉服已经不可能实现了。
需要强调的是,复兴汉服并不是一定要求每个人都身穿宽袍大袖的衣服,而是保留一种服装的形式,以此来象征着一个民族独有的服装特色。
就好像人们一提起满族,就会联想到满族女子的旗袍和梳起的旗头。
汉服是汉民族独有的标志,显示出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不同的
文化色彩。
民族认同也是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看出,汉族服饰的演变不仅直接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政治变革、经济发展和风俗变化,也折射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研究汉族服饰的变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也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继承其风华。
《中国汉服文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