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案例分析.docx
- 文档编号:2290849
- 上传时间:2022-10-28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4.87KB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docx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案例分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
案例1
家里来了一客人,妈妈给了小涛34元钱让他去超市买雪碧,要求雪碧的总体积大于13升。
超市中的雪碧有两种规格,请你帮小涛设计出不同的购买方案。
(每设计出一种正确的方案得1分,每人至少写出3种不同的方案,多写1种另加1分,加满3分止。
)方案
大瓶(2.5升)小瓶(1.5升)总体积总价单价5元单价4元(升)(元)1(瓶()瓶2()瓶()瓶3()瓶()瓶4()瓶()瓶5()瓶()瓶6(瓶
案例一的命题既关注了学困生和中等生,又关注了优等生,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差异发展,让
不同学生的数学能力都得到了展示,而且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个性得到张扬。
案例2
【案例二】这是一位优秀教师在一次公开教学活动中的一个教学片断。
教师出示问题:
张、李两位师傅合作生产一种机器零件,张师傅3小时加工15个,李师傅4小时加工24个。
根据这些条件,请判断张、李两位师傅中谁是老师傅。
经过热烈的讨论,学生开始了集体交流。
生1:
李师傅是老师傅,因为他每小时做6个零件,而张师傅每小时只能做5个,所以李师傅是老师傅。
生2:
李师傅是老师傅。
因为他做得快,说明他经验丰富,做得比较熟练。
生3:
张师傅是老师傅。
因为他年纪大了,做零件又精雕细刻,所以做得比较慢。
生4:
张师傅是老师傅。
李师傅做得快,是因为他年纪轻,只图快,不注意零件的质量。
(请你谈谈对这个课堂教学片断的看法)
案例二所呈现的是比较开放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创新的题目。
解答这类题目,不仅能使有着不同生活经验、知识背景、思维方式的学生都能展示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而且通过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和不同方法,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是有个性的。
小小的一些改变,使学生不再害怕考试、讨厌考试,而是喜欢考试。
因为,在考试中学生体验到数学是有情有趣有用的,自己的个性也可以得到展示。
这样的考试给学生带来了乐趣,带来了成功!
这正是数学考试所追求的境界
案例3
【案例三】《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
师:
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
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
生动手操作。
师:
好!
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
师:
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
要求是:
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
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
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
师:
有困难吗?
生1:
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
生2:
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
是啊!
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
最好怎么办呢?
(生……)
师:
好!
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
再试试看。
(生活动。
)
师:
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
“教学设计三”中的教师采用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没有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让学生主动应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探索。
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技能,但如果一味采用这种方法,将使学生形成接受学习的方式,只会模仿,不会灵活运用,更不会创造。
案例4
【案例四】《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师出示图,
师:
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
生:
是角。
师:
真好!
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呢?
生:
……
师:
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研究角的有关知识。
我知道,几天前,每个小组都进行了有关角的资料的收集,并进行了一定的整理。
现在用你们喜爱的方式来交流一下,好吗?
各个小组代表开始交流。
案例分析参考答案
“教学设计四”中的教师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展开知识发生的过程,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自己思考,从而得出结论。
这种教学方法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从而促进师生的共同发
案例5
案例:
“面积的含义”中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片断如下:
教师出示面积比较接近的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比较这两个图形谁的面积大。
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后,发言踊跃,纷纷说出了不同的比较方法。
生1:
可以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一个角对齐,然后把长方形多余的部分剪掉后放在正方形上面,再把多余的部分剪掉,再放在上面,多余的再剪掉,直到剪拼到最后,把正方形全盖上了,长方形还剩下一点儿,说明长方形的面积大。
师:
这个方法行不行?
生:
行。
生2:
我将透明方格纸分别放在两个图形上面数方格,长方形10个方格,正方形9个方格,所以长方形面积大。
师:
你是用数方格的方法,挺好。
生3:
我是用一个小正方形比着在两个图形上面画格子,长方形里能画10个方格,正方形里只能画9个方格,所以长方形的面积大。
生4:
我在图形上摆小方块,数一数,发现长方形上面一排摆5个,能摆2排,一共能摆10个小方块;正方形里一排摆3个,能摆3排,一共能摆9个小方块,所以长方形面积大。
生5:
我是用摆小圆片的方法,长方形上能摆10个圆片,正方形上只能摆9个圆片,所以长方形面积大。
生6:
我量了它们的长和宽,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宽是2厘米,面积是5×2=10(平方厘米);正方形的长是3厘米,宽3厘米,面积是3×3=9(平方厘米)所以长方形的面积大。
师:
你知道得真多!
生7:
我也量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长与宽,发现长方形的周长比正方形的周长要长,所以长方形的面积大。
(生7的话音刚落,就有学生举手表示反对,其他学生也面露困惑之色)
师:
大家听明白他的意思了吗?
这权且也算一种方法,到底行不行,我们今后会进一步研究。
师:
同学们真爱动脑筋!
一下子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了不起!
我相信今后大家会有更多的方法。
……
请根据以上教学片段对老师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6分)
答: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努力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提供探索和发现的时间与空间,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呈现出了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但是进一步分析,发现教学中学生是“动”起来了,但教师却满足于学生“自发”状态的发现,停留于不同方法的展现上。
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许多信息,基本上教师默认的多,回应反馈的少,缺乏通过教师的点拨使学生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只让学生畅抒己见而没有教师精确的讲授和适时的评价指导,很难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对影响后继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放任不管,就会失去教师“教”的真正意义,学生也就失去了自我反思、比较、交流与提升的机会。
因此,当学生积极参与,纷纷说出了不同的比较方法后,教师应“趁热打铁”,继续通过适当的评价和引导,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不断地自行优化自己的思考方法,主动地拓展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如果你是这位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你会怎么做?
(6分)
答:
比如,对于其中几位学生的发言可作如下回应反馈:
生1:
我把这两个图形重叠在一起,然后把多出来的部分剪下来,再放在一起比一比,看最后谁露出来,谁的面积就大。
师:
这是一种剪拼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破坏了图形的原有形状,但也能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这种剪拼的方法,在今后的平面图形的学习中用处可大了。
(有效的点拨和提炼)
案例6
在教学生求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讲授如下:
连接AC,因为三角形ABC
与三角形CDA的三边分别相等,所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角形ABC的面积等于底乘高,所以,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命题得到证明。
然后,教师列举很多不同大小的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求出它们的面积,结果每个问题都正确解决了。
下课前,教师又布置了十几个类似的问题作为家庭作业。
教学设计二: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即如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变成一个长方形,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并获得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
请问:
两则教学设计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何不同?
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教学设计一”中的教师采用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没有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让
学生主动应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探索。
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技能,但如果一味采用这种方法,将使学生形成接受学习的方式,只会模仿,不会灵活运用,更不会创造。
“教学设计二”中的教师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展开知识发生的过程,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自己思考,从而得出结论。
这种教学方法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从而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案例7
举一例子说明小学数学概念形成过程。
参考答案:
小学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
(1)概念的引入;
(2)概念的形成;(3)概念的运用。
例如:
对于“乘法分配律”的讲解:
(1)概念的引入:
根据已经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只是对于乘法的定律,在计算时,很多时候会遇到乘法和加法相结合的式子,如(21+14)×3。
(2)概念的形成:
通过让学生计算,归纳发现乘法分配律。
比较大小:
①(32+11)×5=32×5+11×5②(26+17)×2=26×2+17×2、学生通过计算后很容易发现每组中左右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可以看出左边算式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右边算式是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虽然两个算式不同,但结果相同。
然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乘法分配律”,即(a+b)×c=a×c+b×c。
(3)概念的运用:
通过运用概念达到掌握此概念的目的。
计算下题:
①(35+12)×10②(25+12.5)×8
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的乘法分配律会很快得到结果,比先算括号里两个数的和再乘外面的数要快的多,从而学生在以后的计算中会想到运用乘法分配律,也就掌握了概念。
案例8
1.下面是两位老师分别执教《接近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的片断,请你从学思想方法的角度进行分析。
(11分)
张老师在甲班执教:
1.做凑整(十、百)游戏;
2.抛出算式323+198和323-198,先让学生计算,再小组内部交流,班内汇报讨论,讨论的问题是:
把198看作什么数能使计算简便?
加上(或减去)200后,接下去要怎么做?
为什么?
然后师生共同概括速算方法。
„„练习反馈表明,学生错误率相当高。
主要问题是:
在“323+198=323+200-2”中,原来是加法计算,为什么要减2?
在“323-198=323-200+2”中,原来是减法计算,为什么要加2?
李老师执教乙班:
给这类题目的速算方法找了一个合适的生活原型——生活实际中收付钱款时常常发生的“付整找零”活动,以此展开教学活动。
1.创设情境:
王阿姨到财务室领奖金,她口袋里原有124元人民币,这个月获奖金199元,现在她口袋里一共有多少元?
让学生来表演发奖金:
先给王阿姨2张100元钞(200元),王阿姨找还1元。
还表演:
小刚到商场购物,他钱包中有217元,买一双运动鞋要付198元,他给“营业员”2张100元钞,“营业员”找还他2元。
2.将上面发奖金的过程提炼为一道数学应用题:
王阿姨原有124元,收入199元,现在共有多少元?
3.把上面发奖金的过程用算式表示:
124+199=124+200-1,算出结果并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4.将上面买鞋的过程加工提炼成一道数学应用题:
小刚原有217元,用了198元,现在还剩多少元?
结合表演,列式计算并检验。
5.引导对比,小结整理,概括出速算的法则。
„„练习反馈表明,学生“知其然,也应知其所以然”。
2.分析建议:
张教师主要用了抽象与概括的思想方法;李老师用了教学模型的方法,先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然后通过逻辑推理得出模型的解,最后用这一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可从这方面加以论述
案例9
案例1:
《年、月、日的认识》情境创设
上课时,教师为学生准备1994--2005年之间共十年的年历表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讨论。
从这些年历表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几分钟后学生汇报。
生1:
我发现1999年是兔年,是从2月16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数学 案例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