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与区域规划章节复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905271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5.43KB
国土与区域规划章节复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国土与区域规划章节复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土与区域规划章节复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主要展的基础,摸清家底,评估潜力,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
区域经济分析,区域经济分析主要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及所处的发展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分析。
它是在区域自然条件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作一个全面的考察、评估,为下一步区域发展分析打好基础。
;
区域发展分析,发展分析是在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发展预测、结构优化和方案比较,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制定区域发展的政策并分析预测其实施效应。
由于区域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它不仅涉及到经济发展,而且还涉及到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因此,区域发展的分析也应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并以三者综合效益作为区域发展分析中判断是非的标准。
。
三.论述题
1、试论知识经济兴起及对区域研究的影响。
2、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你认为中国城市发展应采取哪些主要对策。
章节习题二:
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1、自然资源:
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2、人口构成:
3、适度人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时内,利用地的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以及智力、技术等,在保证与其社会文化准则相符的物质生活水平下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我国,一般指在一定的生产条件(指受科技水平制约的资源利用水平和能量投入水平)下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及在一定生活水平下承载的人口数量。
因此,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主要是对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即生物生产能力的研究,研究土地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持续生产人类所需要的生物产品的内在能力
4、土地人口承载力:
5、人口的机械增长:
区域人口机械增长是指区域人口的净迁人。
通常用机械增长率表示。
1、简述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一、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首先,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必要的自然资源,决不可能出现某种生产活动。
再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也在不断地扩大,但自然资源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第二、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首先,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其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
再次,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2、简述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
技术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技术进步扩大了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广度和深度,甚至可以变废为宝,变害为利。
技术越是进步,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范围越是广泛,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越能够充分体现。
(二)技术进步有利于减少发展对非地产资源的依赖程度,按照投入要素比例的变化特点,技术进步可分为三种类型:
节约劳动型技术进步、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和中性技术进步。
由于技术进步对生产要素投入的节约,使得区域生产对非本区域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的依赖减轻,从而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增强了区际竞争能力。
3、简述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的主要内容。
区域人口与劳动力的分析应从人口的消费与生产两重性特点出发,重点分析区域人口数量及其增长、劳动力的供给、人口的分布状况等对生产布局及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区域人口数量分析、
(二)区域人口的增长分析、(三)区域人口的质量分析、(四)区域劳动力供应分析。
1、试论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从这两
个方面体现:
作为生产者,1、区域劳动人口的数量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生产规模的大小;
2、区域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
3、人口的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的布局。
作为消费者,1、人口的数量及其增长影响区域市场的规模、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及扩大再生产的投资的供给;
2、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区域生产结构;
3、人口的迁移及分布影响消费市场的分布。
2、试论述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
1.自然资源量的评价,首先,要搞清区域各类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即筛选出主要资源。
其次,对于已开发利用的资源,则应研究其数量对现状生产的保证程度,研究其区域自然资源的优势与潜力。
第三,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分析自然资源相对量,进一步明确然资源对需求的保证程度和开发利用的潜力。
第四,分析比较区域主要几类资源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
2.自然资源质的评价,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以及需求上的迫切性。
并据此建立质量评价的标尺。
3.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地理分布(先后次序、开发利用的成本、利用的效率)。
地域组合特征(相互关系、区域产业结构)
4.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或方向的评价,利用方式与方向不同,因此,提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并对各种方案从技术可能性和经济合理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筛选出几个可行方案。
以利于开发利用之决策与实施。
5.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正负效应,(经济、社会、环境生态)它不但表现在方面,而且还表现在方面和方面。
保证评价结果的可信程度。
3、试论述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
答:
1.从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生产布局的要求出发;
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
3.必须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
4.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自然资源。
章节习题三:
区域经济分析
1、GDP:
是一个区域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2、绿色GDP:
绿色GDP=传统GDP-自然环境部分虚数-人文环境部分虚数
绿色GDP是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
简单地讲,就是从现行统计的GDP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
3、产业结构:
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
1、简述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
美国经济学家兼经济史学家罗斯托(w.w.Rostow)在1960年出版的《经济成长的阶段》中,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六个“经济成长阶段”:
1.传统社会阶段。
(农业)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
(食品、饮料、烟草、水泥)3.起飞阶段。
(纺织、铁路—产业革命阶段)4.向成熟推进阶段。
(重化工----自由竞争-垄断)5.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耐用消费品-汽车)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文教、卫生)
2、简述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
1.社会消费2.资源状况3.科技水平4.基础与传统5.区际联系与区域分工。
3、。
简述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趋势
1如果用A、B、C分别代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部门,大体上有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又可分为两个类型,即:
第一阶段,A占首位,包括:
①A>C>B②A>B>C;
第二阶段,B占首位,包括:
①B>A>C②B>C>A;
第三阶段,C占
首位,包括:
1C>A>B②C>B>A
2具体地分析一个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化趋势,不但要考察产业结构演化的历史趋势,更重要的还要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考察下列导致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
1、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
2、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市场容量和市场寿命;
3、主导专业化部门的技术生命周期;
4、区域资源供应状况的变化。
1、试论述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条件。
1.是否充分利用了区域资源;
2.区域产业的技术结构是否合理;
3.区域内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协调如何;
4.区域产业结构是否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
5.现状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是高还是低。
章节习题四:
区域发展分析
1、劳动地域分工:
是指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异,它是社会分工的空间形式。
从个别区域的角度来看,表现为各个地区专门生产某种产品,有时是某一类产品甚至是产品的某一部分,即区域生产专门化。
从相互联系的区域体系来看,它表现为全社会的生产专门化体系。
2、区域发展优势:
所谓区域优势,就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主要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包括社会、自然资源等)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
区域优势具有综合性和时效性。
3、主导产业:
是根据国内市场需求、资源状况、出口前景等选择的可以此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并由此形成高度化、现代化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产生决定性意义的产业部门。
4、乘数效应:
一般来说,主导部门可以从三个方面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1.回顾影响2.前瞻影响3.旁侧影响。
这些影响可以通过乘数理论来分析。
根据乘数理论,增加一笔投资,会带来大于这笔投资额数倍的国民收入,这个倍数即乘数。
乘数是一种系数。
用这个系数来乘投资的变动额,会得到投资所引起的区域收入的变动额。
1、简述亚当·
斯密的绝对优势说。
每个国家都有其绝对有利的、适于某些特定产品的生产条件,而导致生产成本绝对低,这叫做绝对利益原则,又称绝对优势说。
2、简述H-O理论。
H-O认为,从一国范围来看,国内各地区由于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导致国内贸易的形成;
从国际范围来看,各国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导致国际贸易的形成。
生产要素分布不均,引起了相对价格差异;
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又引起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
加上汇率因素,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会引起商品绝对价格的差异;
最后,导致区际和国际贸易的产生,因而绝对价格差异是贸易的直接原因。
3、简述简述主导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1.作为国民经济中起支柱作用的产业部门,它们能带动国民经济实现较快地增长。
2.主导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结构的转变。
4、简述两种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方法。
主导产业的确定可从定量、定性及综合分析三方面着手,下面介绍四种一般常用的方法:
(一)带动影响分析——乘数分析
(二)特尔菲法一一层次分析法(三)主成分分析法(四)从以下三个层次选择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章节习题五:
区域规划及其发展
1、区域规划:
(一)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一是描绘未来:
根据现在的认识对未来目标和发展状态的设想;
二是行为决策:
实现未来目标或发展状态的行动顺序和步骤的决策。
1、简述区域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
(一)区域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
(二)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三)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四)基础设施规划(五)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六)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七)区域发展政策
2、简述区域规划的特点。
(一)规划工作的共同特点,1.目的性2.前瞻性3.动态性
(二)区域规划的特点,1.综合性。
(内容、方法、方案、专业)2.战略性。
(时间、空间、指标、影响)3.地域性。
(地方特色、区域完整)
3、简述国外区域规划发展状况。
1.体系完整,有一套科学的方法。
2.目标(两个协调)。
3.就业、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发展问题以及环境问题是区域规划普遍关注的研究课题。
4.制度化和法制化。
章节习题六:
1、增长极:
是指在城市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①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产业;
②作为地理空间上产生集聚的增长中心。
2、极化作用:
极化作用(回流效应)—规模效应、集聚经济效应(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
3、涓滴效应:
即扩散作用—极化中心带动和促进作用、外溢作用、政府调节
4集聚经济效应:
1、简述点轴开发模式。
点-轴开发中的“点”是指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轴”是联结点的线状基础设施束,分析和确定“点”及“轴”的位置与等级是一件事关全局的工作。
工作步骤通常是:
首先,确定若干线状基础设施经过的地带,作为发展轴,予以重点开发。
其次,在各条发展轴线上,确定若干个点,作为重点发展的城镇。
再次,确定点和轴线的等级体系,形成不同等级的点轴系统。
2、简述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
(一)前工业化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工业产值比重小于10%,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小。
城镇发展速度慢,各自成独立的中心状态。
(二)工业化初期阶段城市开始形成,工业产值在经济中的比重在10%—25%之间,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差异扩大。
(三)工业化成熟阶段快速工业化阶段,工业产值在经济中懂得比重在25%—50%。
核心区发展很快,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存在不平衡关系。
(四)空间相对均衡阶段后工业化阶段,出现资金、技术、信息等从核心区域向边缘区域流动加强。
整个区域成为一个功能上相互以来的城镇体系,形成大规模城市化区域,开始了有关连的平衡发展。
3、简述极化作用与扩散作用。
(1)极化作用(回流效应)—规模效应、集聚经济效应
(2)扩散作用(涓滴效应)
—极化中心带动和促进作用、外溢作用、政府调节
1、增长极的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是同时并存的复合过程。
2、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其作用力的大小不等。
三、论述题:
1、试论述增长极对周围区域影响效果。
2、在点轴开发模式中,试论如何进行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开发点的选择。
(一)重点开发轴的选择,通常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最好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
2.有水陆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
3.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带。
4.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带,特别是水资源丰富,或者是水源可供给性良好的地带。
二)重点发展点(城镇)的选择通常从下述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城镇发展的条件及其在区域中的地位。
2.城镇的发展现模。
3.城镇空间分布的现状。
章节习题七:
区域产业规划
1、产业:
2、农业产业化:
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村经济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3、“钟摆式”布局:
4、高新技术产业:
用当地尖端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和新兴技术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产业群,主要是相对于传统技术而言。
1、试分析影响农业发展的条件。
1.农业自然条件分析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主要是光照(太阳辐射、热量)、土地和水分。
2.农业的技术经济条件分析
(1)农业劳动力条件。
(2)农业技术装备。
(3)农业生产技术。
(4)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
2、简述农业产业化的作用和意义。
(1)走向市场,降低风险
(2)提高效益,增加收入(3)吸纳就业(4)吸引资金(5)向现代农业转变
3、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1.经济社会因素;
2.科学技术因素;
3.生产、生活环境条件。
在区域产业规划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科技发展水平以及生产、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在不同区域应作具体分析。
三、论述题
1、分析论述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有利条件、制约因素及应采取的对策。
2、谈谈你对推进成渝经济一体化的认识。
章节习题八:
区域基础设施规划
1、基础设施:
又称基础结构,泛指国民经济体系中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提供一般条件的部门和行业。
1、基础设施的特点。
2、简述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50-80年代,基础设施作为非生产性建设投资,在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中比重很小。
第二个阶段是80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时期,以薄弱环节为突破口,促进经济平衡发展,制订了以农业、能源、交通、教育和科学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促进消费品增长,带动整个经济平衡发展。
3、简述基础设施发展的理论。
(一)先行论——优先发展基础设施——英国经济学家P.罗森斯坦·
罗丹于1943年提出基础设施应优于直接生产部门,超前发展。
(二)滞后论——优先发展直接生产部门、滞后建设基础设施部门——美国经济专家赫希曼,从投资效益出发,认为有限的资本应首先发展工业部门,然后再来建设基础设施部门。
(三)同步论——基础设施与其它国民经济部门按比例投资、共同发——经济学家纳克斯主张对工业、农业、外贸、消费品生产、资本品生产、基础设施等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同时按不同比例进行大规模投资,实行平衡增长战略。
1、试论述说明基础设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
(二)社会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三)经济布局合理化的前提(四)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五)国防建设的组成部分
章节习题九:
区域土地利用规划
1、土地:
2、土地利用:
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利用土地的特征,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土地利用可以是一项生产性活动,如种植作物、栽培树木、养殖牲畜,也可以是一项非生产性活动,如建筑住宅、修建公园等。
3、土地利用集约度:
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投放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的数量,是反映土地利用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4、土地利用分区:
又可称为土地用途分区,是指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出不同的用地区域。
1、简述土地资源的特性。
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与人类对土地需求的无限增加性?
2、说明土地保护的必要性与其主要措施。
一、土地资源保护的必要性
(一)土地资源的有限性
(二)自然灾害和人为了当的活动使大量上地损失(三)人口不断增加,使人口与土地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四)耕地减少的速度加剧,质量损失严重二、保护土地资源的基本措施
(一)因地制宜安排各业用
(二)适宜的土地开发和利用强度(三)应用生物技术保护生态环境(四)合理用水(五)水土保持(六)加强土地资源管理
1、论述说明为了节约用地、充分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益,土地供给应遵循那些原则?
土地供给宜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以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为依据。
特点就是资源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它适宜利用方向。
2.根据区位条件,因地制宜,各个地方区位特点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不一样,要根据具体的区位条件,因地制宜安排各类用地。
3.注意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4.统筹安排各业用地。
章节习题十: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1、城镇体系:
一个国家或地区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城镇有机整体。
2、城市职能:
城市对城市本身以外的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外部职能、内部职能,基本职能、非基本职能)
3、城镇体系规划:
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妥善处理各城镇之间、单个或数个城镇与城镇群体之间及群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地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佳的发展总目标而进行的规划。
4、首位度:
1、简述城镇体系的特征。
A.群体性:
指城镇体系是由一群或一组城镇共同构成的整体,一个或少数几个城镇是无法构成城镇体系。
B.关联性:
主要指城镇体系内各城镇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相互依赖,彼此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C.层次性:
指组成城镇体系的各个城镇在规模级别、功能大小、作用强弱等方面呈现出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的组织特征。
2、按结构特征,城镇体系可分为哪些基本类型?
1.以中心城市数量多寡组合方式可以分为:
·
单中心体系类型、多中心城镇体系类型。
2.按区域的经济类型,可以分为矿区型。
农业区类型体系,以及流域型、铁路公路沿线型体系等。
3.按行政等级和管辖范围,可以分为全国、省域、市域、县域城镇体系类型,此外,还有以特殊的地理区域和经济区域为对象的,如沿海,沿江。
边境地区城镇体系类型等。
1、论加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必要性与意义。
2、城镇职能分类主要有哪些?
城镇职能结构规划有什么意义?
城镇职能分类
1.具有多种职能的综合性中心城市。
凡是县城及县以上的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是这种类型,具体又可分为全国性的、大区域的(省际),省域、地级市域、县域中心城市。
2.某种或某几种职能较突出的专业化城镇。
在省域和跨省的城镇体系规划中,往往把一些专业化职能突出的城市,规划为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城市,而作为地域中心的作用则退居次要地位。
意义确定城镇的性质、特色、地位、作用及发展方向,明确其分工,使其优势充分发挥,取得最佳整体优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土 区域规划 章节 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