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的开头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895361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7.70KB
深度报道的开头文档格式.docx
《深度报道的开头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度报道的开头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学者,从这一角度来学习深度报道该如何开头,往往具有可指导性与操作性。
1、直接式开头
这类开头在深度报道中,运用得也很普遍。
这类开头如同消息的直接式开头,就是用平实的语言大致概括具体新闻事实,给出最新时间,给出事件最主要新闻事实,这类导语的好处是直接点出主要事实,给受众一目了然的感知。
但深度报道,最重要的还是以新闻事实本身的重要性来吸引受众。
如在影响巨大的新闻事件《数百人持猎枪钩刀袭击定州村民夺6命》(见《新京报》),这篇调查报道的开头就是典型的直接式开头:
暴力拆迁定州事件
前日凌晨四点半,河北省定州市南部绳油村外的一块荒地上,二三百头戴安全帽身着迷彩服的青年男子手持猎枪、钩刀、棍棒、灭火器,向居住在荒地窝棚里的村民发动袭击。
事后据绳油村村民统计,此次袭击至少造成6人死亡,另有48位村民受伤住院,其中8人尚有生命危险。
同样引起强烈社会轰动和媒体热切关注的湖北佘祥林杀妻冤案,其报道《忽然不当犯人了,我倒觉得不习惯了》(南方都市报)的开头采用的也是直接式开头:
4月13日,备受关注的佘祥林“杀妻”错案在湖北京山开审,湖北省京山县人民法院确认原判有误,当庭判决佘祥林无罪,立即释放。
至此,经过11年的无辜牢狱后,佘祥林重获自由,法律终于还佘祥林清白。
这两篇报道都有最新时间,从而改变了一般深度报道时效性不强的问题,并且简要概括了事件造成总体事实。
再如,《钟志斌撞人案》的开头:
2002年3月26日8时30分,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法院大法庭,引起当地居民强烈关注的钟志斌涉嫌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一案在此首次开庭公审。
对于这个神秘子弟故意开车撞人的焦点案件,百姓关注是如何审理,那么直接点题正好符合百姓对此案件何日开审的翘首以盼的心理习惯。
因而,这种直接式的开头与延缓式的开头比较而言,不能说谁优谁劣的问题,只是看各类开头是否正好符合这个新闻事件或新闻现象本身的性质和所处的传播具体情况。
下面这两篇调查性报道的开头,就很好地反映了新闻事实应如何与各种开头相互融合的问题。
如《枪声响过之后》(《中国青年报》2003年)的开头:
“公安只因老百姓一句‘冒犯’的话,就连连开枪,连十多岁的小孩都不放过。
这样一个严重事件,有关部门竟没个说法,身残的受害人到处呼号,行凶者却照样风光。
这是2002年底,编辑部收到的一封电子邮件。
《甘肃遇袭》(《财经》杂志SARS调查特刊)的开头:
甘肃省卫生厅称其医疗基础设施和就医环境“处于全国最落后状态”,而非典已经叩响了这一西部大省的大门。
4月20日,星期天。
一些人在闲散中从甘肃省电台惊悉:
甘肃定西发现两例输入性“非典”病例和一例疑似病例。
同时,电台反复播放甘肃省疾病控制中心通告,寻找与两位“非典”患者同乘飞机、火车人员。
次日,兰州又发现一例疑似病例,甘肃各媒体对这些情况均作报道。
这篇报道的开头就十分直接贴切,并且紧凑。
俗话说,死亡对每一个生灵都是平等的,那么,同样推理,灾难也是如此,它不会对于这个落后地区进行照顾,这篇报道的开头,直接点题,说非典已经袭来,马上在下面的自然段,指出发现的具体非典病人。
正好符合非典的恐怖与来势汹汹,以及人们对非典的如临大敌的心理。
如果用延缓式的导语,那么,对于非典这个人命关天的病毒来袭的新闻事件,就显得十分不恰当。
2、延缓式开头
延缓式开头如同动态消息的延缓式开头,就是采用各种技巧性的艺术化的开头,从而使报道的开头就能吸引读者,深化主题,增强报道的可读性与趣味性。
但这种延缓式的开头不能为了纯粹的技巧而在技巧上做文章,这类导语在制作上要符合主题的需要,围绕主题围绕新闻点来设置开头。
1)、悬念式开头
设置悬念是很多深度报道常用的方法,《卡壳的申诉》开头:
我很奇怪,调查一个数额不大的“偷税”案,为什么会令他及周围人这么为难?
在鸡西采访期间,采访对象对我提出的问题总是躲躲闪闪,不是不知道,就是不清楚,聊到此案的细节,却又都了如指掌。
更为奇怪的是,被告人张立福,在2002年底接到一审判决书后,并没有向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而在上诉期过了几个月之后,才向鸡西市两级法院提出申诉,要求撤销一审判决,宣告申诉人无罪。
叙事学中对悬念的设置被称为信息的延宕,深度报道很多都是对隐瞒的重大新闻进行揭露,那么,这些隐瞒的新闻事实究竟有哪些不可告人的秘密?
有哪些被隐瞒的骇人听闻的事实?
又有哪些曲折发展的过程?
那么,在揭露的过程中,就可以在开头设置悬念,例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的叙事很多情况下,就是以悬念作为红线展开节目的叙事的。
悬念式的开头能在开篇就抓住读者,勾起受众的好奇心,吸引其阅读下去。
在设置悬念上,首先,悬念的设置要符合所报道的新闻事实本身的特点,这样才能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
如《两个孩子的神秘死亡》(《南方周末》2004年4月29)的开头:
两个孩子的神秘死亡。
在这个豪华高尔夫球场的那个冬夜究竟发生了什么?
北京今年最寒冷的冬天,两个8岁男孩进入邻近的高尔夫球场玩耍,失踪17小时后,被发现死在高尔夫球场的人工湖里。
根据种种可疑迹象,死者亲属认为,孩子死之前曾遭遇了暴力折磨。
在这个深度报道中,新闻事实就是两个孩子进了高尔夫球场后,就神秘死亡了,二直到记者发稿,时间过去了几个月,仍没能弄出2个孩子的真实死因,那么有时2名儿童,这一具有特殊性的群体。
自然,记者在写作中,一要具有浓郁的悲情情怀,又要怀着叹息来揭示这个新闻事件。
那么,开头用这种带有感情的设置悬念的开头,来对调查的新闻事实进行展开,就十分贴切。
其次,悬念的设置要与新闻事实真相的关键点相吻合,设置的悬念要正好能在正文中揭示这些新闻事实的最主要关键点。
这样,两者吻合,才能抓住要点揭露出新闻真相,同时,也能抓住新闻真相的关键部分。
如《山东中华文化标志城真相调查》的开头:
今年“两会”期间,一个号称投资“300亿”的“中华文化标志城”规划设想,在政协会场引爆激烈争论,并引发一百多位政协委员签名反对和公众舆论的广泛质疑。
这一宏伟工程,究竟由谁主导?
如何论证和出台的?
“69位院士支持”的真实情况又是如何?
南方周末记者近日赴山东进行了采访。
对于一个重大,拟耗资300亿的大工程,如何上马的做法的背后究竟是什么?
这是受众都想知道的问题,那么,如何来回答受众的信息的需求,来解除受众对信息的不确定性,那么,设置悬念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这篇报道的开头,记者就设置了三个反问,而这三个反问正好提出了受众想知道的疑问。
那么,受众在阅读这个开头时,自然会顺着这三个问题去阅读全文,寻找答案。
最后,悬念的设置要与读者的关注点相吻合,受众多所报道的事件的兴趣点关注点,以及疑问点在哪里,那么这些在悬念的设置中,就要根据这些来设置悬念,这样,才能使受众一看开头就能对正文产生阅读兴趣。
如《民办大学探秘》(《中国青年报》1998年,蔡平)的开头是三个反问自然段:
孩子没有考上大学,还想上学怎么办?
有人说,去民办大学,现在中学上不了公立的,不也一样上私立的吗?
中学好理解,只要花得起钱,好歹能考上一个大学,公办民办都一样。
大学就不同了,民办的学历国家不承认,靠什么招揽学生?
没有生源,又怎么维持运转?
可也怪了,听说民办高等教育还挺火,光北京现在就有100多所民办“大学”,他们都靠什么“活着”呢?
设置悬念,并不是完全为了吸引读者读下去,这只是其中目的之一,另一方面就是为了表达主题的需要。
为什么设置悬念,一般就是对那种新闻事实本身扑朔迷离或十分荒诞不经,或十分让人深思或情感愤怒的新闻。
这种设置的悬念往往就是记者提出来,需要我们受众我们政府来深入思考的关键点。
所以,设置好悬念,既能够吸引读者,也开开头十分醒目地提出了要思考的问题。
调查性报道的重要目的是揭露真相,引起解决的办法,把问题陈现在阳光之下,来寻求解决治理的办法。
悬念不能为哗众取宠而设置,也不能为耸人听闻而设置悬念,这个悬念要围绕新闻事实,围绕反映主要问题而设,设置的悬念要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是受众欲知未知的关键点。
这样,通过悬念,把受众带到新闻最重要的真相和最最本质的原因。
这才是设置悬念要把握的准则。
从上面三篇调查性报道的开头悬念设置中,我们都可以开到记者紧紧把握了这一准则。
对于两个孩子的神秘死亡,记者的悬念里饱含浓烈的悲情,并抓住了如何死亡的这个最根本的关键点。
在山东那个荒诞的好大喜功的工程,到底是谁想出来的?
是否通过科学论证?
这才是受众最想知道的真相,而记者就抓住这一关键问题设置悬念。
对于办学条件低劣的民办大学,它是怎样招生的?
靠什么经营?
为什么能存活的不错?
这就是百姓想知道的主要真相,而这篇报道也正是一开头就在这三个方面设置悬念,从而一下子勾起了受众的好奇心。
所以,悬念的设置,要做到两个方面:
一是与调查性报道真相的关键点与新闻背后的本质原因相吻合;
二是悬念的设置要与受众对新闻事实的兴趣点,欲知点相吻合。
2)、讲一个故事
深度报道如何避免枯燥?
如何使形象地反映出问题与新闻真相,那么,在开头讲一个故事,用与新闻相关的一个小故事,来引出新闻真相的揭示,往往是一个能引起阅读的有效办法。
例如《中国青年报的》“冰点”周刊报道的《草原“出平湖”》(8月20日)的开头就是由一个小故事引出正文的展开:
2003年6月,一个微弱的声音飘在互联网上。
一个名为“曾经草原”的人在网络中到处张贴一封申诉信:
“我的家乡东乌旗是全国面积最大的优良的天然牧场……但是,我们旗委……这些年从各地招商引资兴办企业……在牧民们承包的草场上兴建造纸厂,没有污水净化设备,更不做环保评估,将工业废水直接向牧民承包的草原上排放……污水流遍周边草原,污染了18户牧民的承包草原1.5万亩,造成牲畜中毒、死亡、流产,直接经济损失二三十万元。
牧民长年饮用被污染的水源,也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
这种在开头讲一个故事的做法,是深度报道常用的一种开头技巧,这一做法,也就是华尔街日报体的做法。
华尔街日报体就是先一个小故事开头,再引申到主题事件,再进一步深化事件,最后再回到这个故事上,来进一步说明要反映的新闻事件,
这种写法的好处,一是写法软化,比较灵活,具有吸引力,能用人物的遭遇一方面打动受众,一方面来关注人物的命运,从而引导受众去了解整个报道,这样,两者结合,也能使受众一开始就对事件造成的后果与影响有个感性的认识。
再如:
▲《奉节大巴山区直击:
“老板”操纵农民广种鸦片》的开头:
7月12日下午5时许,重庆奉节县政府附近,县林业局局长罗启辉遭3名歹徒砍杀,头部中刀,送医院后昏迷不醒。
一种坊间议论随之出现:
林业局长的遇刺与当地林场的罂粟种植有关。
7月20日,奉节林业局一位职工和一位当地林场工人向记者表示,他们都相信这种说法。
▲《鄂数万黑大学生乱象调查:
苦读四年无学籍》的开头:
整个夏天,20岁的张新捷,湖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大一新生,都在梦想着一种可能:
比方说,学校突然给他注册了学籍,他成了真正的大学生。
而张的梦想,在他的上百名同学之间,已经付诸为行动。
在湖北大学——他们曾视为母校的地方,当“没有学籍”的的消息传开后,愤怒而激动的学生们冲撞出来,扯碎了棉被,砸毁了宿舍门窗、桌椅——混合着对学校种种不满的情绪一一并爆发——最初只是在校园,之后上百名学生聚集在在省教育厅门口静坐示威。
如今,这批学生又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黑大学生”。
6月,湖北省政府一次内部会议上,副省长郭生练透露,该省目前有6万余名黑大学生。
▲《杨新海特大杀人案调查》
11月18日清晨,河北邢台县祝村镇李道村,一栋砖包皮土房。
孙胜岐和孙爱军两兄弟爬上房顶,抡起了锄头。
他们想把这栋房子拆了。
两兄弟刚扒了一个房角,天上便淅淅沥沥地下起了雨。
孙胜岐落泪了,他拉了一把弟弟,“等天晴了再拆吧”。
3个月前的一个晚上,他们两人的哥哥孙胜军、嫂子李树枝,还有15岁的侄女孙圆圆,被人用斧头砍死在这栋房子里。
孙胜岐说,自发生了那事,邻居经过那栋房子都害怕,干脆拆了算了。
孙胜军一家是被杨新海杀死的。
▲《SARS最新调查:
疫情山西》分上下篇来写,上篇:
飞来横祸,里面又分五个小的方面来写山西非典传染情况;
下篇:
背水一战。
在这一部分中,从三个方面来谈了如何背水一战。
此文的开头:
太原市退休女工谢某刚从北京奔丧归来,就觉得身体不适,胸闷发烧。
她立即前往太原的山西省人民医院看急诊。
谢某的哥哥刚刚在北京过世。
他去求治结肠癌,结果死在佑安医院,死亡证明上说:
“发热,原因不明”。
此刻,谢某也是“发热”,原因不明。
从上述这些用一个小故事开头的报道中,可以感受到用故事开头,都能引人入胜,因为受众对故事的热爱远大于那些客观的陈述。
而往往用一个与新闻事件有关的人物的命运故事来展开报道,更具有说服力,更能抓住读者对人物命运的关注与对新闻真相的分析。
3)、设置一个情节
在开头就设置一个故事情节,用这个情节来吸引受众,同时这个情节,一开始就把受众带到紧张的故事之中,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从而通过这个情节把受众带到对新闻真相的阅读之中。
这个情节要是与新闻事实紧密有关的情节,而这个情节还要是揭露这个新闻真相关键情节。
或者是这个新闻之所以受到记者采访的新闻由头。
在深度报道中,由于很多深度报道本来就具有紧张性与强烈的刺激性,那么,采用这种侦破式的写作开头,符合这类报道的特点。
在《卡壳的申诉》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2003年8月,我从黑龙江省鸡西市采访归来,途中,接到鸡西市委一位同志电话,他为难地说:
“希望你能理解我,我们这儿关系太复杂,别写这案子了。
”
这个一开头就紧锣密鼓的做法,正好古人要求的,文章开头当如爆竹一样,这个开头一下子就把受众带到高潮之中,然后从这个高潮,激起受众的兴奋感,然后去完成对报道正文的阅读。
下一篇报道也是这样,开头就用一个情节,把受众带到新闻的高潮之中。
《另一种活法》(《中国青年报》1998年,郑亦工)的开头:
1997年9月的一个下午,我偶然间砍到一封特殊的信,写信的人说是计划送给山西省委书记胡富国的。
尊敬的胡书记
您好!
我是襄垣县农垦开发中心的栗志军。
近年来我一直在探索如何搞好扶贫工作的问题,结论是只有提高贫困者的综合素质才能使其摆脱对环境的依赖……
这种开头类似于悬念式开头,但又与悬念式开头有区别,悬念式开头一般拿新闻真相的关键点或新闻背后的原因的质疑为卖点,而设置情节的开头,受众从开头往往并不能知道发生的是什么新闻,只是抛出一个吸引受众阅读的引子。
4)、描绘一个场景
典型的场景能揭示新闻真相的原因,也能形象反映新闻的真相,并能反映里面的是非曲直。
能逼真地反映问题所处的严重程度。
同时,场景能软化硬新闻,使读起来有文学性。
用这个场景来感染读者,这个场景要能反映主题。
《密云库区盗矿难题再调查:
县政府的“铁算盘”和矿老板发家史》的开头:
“嚓嚓,嚓嚓”,丁字镐不停地挥舞,面向101国道的这个山坡上,原本被松树和各种杂草覆盖的山体露出一条10多米深的壕沟,褐色的铁矿石一块一块地被掘离沟底,然后被手推车转运到路边的农用三轮车上。
《哈尔滨宝马车撞人案调查》的开头:
2003年10月16日10时20分左右,哈尔滨市道里抚顺街路边,代义权爬上自己满载大葱的农用拖拉机,他要做的是,将盖住身边一辆银灰色宝马吉普车左侧倒镜的大葱挪开。
5)、对比式开头
对比的最大作用,就是受众可以从对比中,可以鲜明地看到对比事物之间的巨大反差,从而更直观地来反映新闻的主题。
这种导语的开头能激起读者的情感爱憎,或激起读者对报道的深思,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如“长虹落日圆,大漠孤烟直”。
从而,使他们不但有阅读全文的兴趣,还有带着思考阅读的心理。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王克勤的作品《邢台艾滋病真相调查》的开头:
河南省上蔡县是中国最为著名的艾滋病高发区,那里的艾滋病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卖血。
但在河北省邢台市,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看到,这里众多的艾滋病人却有着别样的共同特点:
到医院看病——医院动员输血——被发现感染艾滋病。
再如《不付钱的“赎买”》(《中国青年报》2003年12月)的开头:
扫地出门
这是一群沉默了近半个世纪,终于发出自己声音的人。
在他们身后,很多人直到死去都没有胆量说出这句话,而是把遗憾、不解和委屈留给了自己的儿女。
更多的人在听到相同命运的人的呼唤时,只是胆怯地摇摇头,迷惘而恐惧地退回到历史的阴影中。
“还是算了吧!
”他们说。
另一些人不安而警惕地回答:
“嘘———别再提这事了,我们害怕。
然而站出来的人们似乎下定了决心。
他们拿着泛黄的文件、复印了多次的证明,坚定地说:
“你们这么做是违反宪法的!
是对我们的欺骗和掠夺!
我们要求根据宪法维护自己的权利。
他们所要求维护的,不是简简单单的钱物,而是祖上辛苦积攒下来的私有房产。
仅在北京市,这批房产就达到了20余万间。
在轰轰烈烈的拆迁运动中,这些房子不仅代表着祖辈的血汗和悠久的建筑文化,更代表着数以亿计的金钱,以及房产主今后可能享有的生活水平。
一切的发生,要上溯到45年钱,“国家经租房”政策。
6)、递进式开头
这种开头,就是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来逐步展开事实,一层进一层的说明事物。
《揭秘周良洛案最大行贿者:
深信权钱交易通行无阻》的开头
他向北京市海淀区原区长周良洛行贿八百余万元,是周案中最大的行贿者。
他深信权钱交易能通行无阻,除周良洛案之外,亦与北京市前副市长刘志华案有牵连。
他就是刘军,北京泰跃房地产公司董事长。
他以地产起家,最多时候控制深沪两市多达5家上市公司,是名闻资本市场的“泰跃系”掌门人。
《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的开头
3月17日:
在广州街头被带至黄村街派出所
3月18日:
被派出所送往广州收容遣送中转站
被收容站送往广州收容人员救治站
3月20日:
救治站宣布事主不治
4月18日:
尸检结果表明,事主死前72小事曾遭毒打
孙志刚,男,今年27岁,刚从大学毕业2年
2003年3月17日晚10点,他像往常一样出门去上网。
在其后的3天中,他经历了此前不曾去过的3个地方:
广州黄村街派出所、广州市收容遣送中转站和广州收容人员救治站。
这3天,在这3个地方,孙志刚究竟遭遇了什么,他现在已经不能告诉我们了。
3月20日,孙志刚死于广州收容人员救治站(广州市脑科医院的江村住院部)。
他的尸体目前尚未火化,仍然保持在殡仪馆内。
3、两者糅合式开头
有些报道的开头是杂糅性的。
这种杂糅的好处就是融合多种导语写法之长,这样的开头往往既有写作上的艺术性,又有信息量的大含量。
如《“衙内”怎成恶霸“老大”》在开头就采用了直接式导语与设问式导语相结合的方式:
11月19日上午,湖南衡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厅。
震惊全国的耒阳“炮轰水东江”一案继续在这里开庭。
“全体起立!
”主审法官郑重宣判:
被告人李志文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犯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判处有期徒刑九年;
犯聚众斗殴罪,判处有期徒刑九年;
犯寻衅滋事罪,判处有期徒刑4年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决定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同为首犯的曾国军也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同案犯刘国辉,邓作红、资旭鹏、谢飞等7人也受到惩处。
一个曾令人闻之胆寒的黑社会组织宣告终结。
耒阳市民拍手称快,奔走相告,但一个问题久久萦绕在人们的脑际:
李志文一伙为何一度如此猖獗?
在调查性报道《谁的鲁能》这篇报道中,记者采用了描写式导语与直接式导语相结合的方式,对比衬托了鲁能的悄然易主这个昔日辉煌不再的落寞。
而这种糅合达到的艺术感染力是单一型开头难以达到的。
2006年12月30日,山东省省会济南市迎来了2006年的最后一场雪。
纷飞的雪花中,带有“鲁能”字样的各色广告灯牌悬挂在主要的道路边,在深夜清冷的街头显得格外耀眼。
鲁能近年来崛起于山东大地,横跨煤电、矿业、房地产、工程建设、金融、体育等多项产业。
这个名字不论是对电力业界资深人士,还是街头匆匆而过的行人,都如雷贯耳。
鲜为人知的是,经过一年来的辗转腾挪,这个庞大的企业王国已悄然易主。
很多情况下,就是两者糅合式开头,新闻报道在开头时,一般而言,往往把多种手法杂糅,这样,往往信息量更大,艺术效果更强。
也更加灵活自如。
所以,这类开头也是深度报道写作中,应学习的一种写法。
深度报道的开头,在写法上不仅仅局限于上述这些类别,但不管如何变异,基本都是在上述这个框架之下变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深度报道 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