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低段语文课.docx
- 文档编号:22882124
- 上传时间:2023-04-28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3.51KB
如何上好低段语文课.docx
《如何上好低段语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上好低段语文课.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上好低段语文课
如何上好小学低段语文课
——从《树和喜鹊》说起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下午好。
很荣幸可以站在这里为大家做这样一个报告。
其实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也还很年轻,说是报告,不是如说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交流学习。
从我自己尚浅的经验粗浅地谈一谈我对如何上好小学低段语文课的一些认识。
一、课前备课
一节好课,不是从课堂开始,而是从备课开始。
1.备课时,首先要研习课标,确定好教学目标。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指出: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每位教师都应该对新课标对于每个学段的目标熟记于心,这决定了我们再教这个学段的学生时要把重心放在哪里。
新课标将学段一二年级定位为第一学段,三四年级为第二学段,五六年级为第三学段,每个学段都有自己的学段目标与内容。
我们在研读时就要注意每个学段的不同要求,甚至一个学段内也要细分不同要求,以此决定我们备课上课的侧重点。
比如,一二年级对阅读的一条要求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四年级对应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少了“学习”二字,要求是大有不同。
一年级朗读训练的重点是正确、流利。
许多一年级老师对朗读的要求把握不准,要求学生“读出感情”学生读不出感情,老师就千方百计地启发、点拨,极力引导让学生读出“感情”。
殊不知,我们这样已经是“超纲”了。
另外,低年级阅读教学理解的重点是字、词、句,而不是整篇课文。
要求学生了解课文中少量的字、词、句的意思,渗透理解词、句的方法;积累语言:
好词好句、常见句式、优秀诗文、精彩片段;学习借助图画阅读,学会读图,做到图文交互使用;诵读诗歌,展开想象,体会意境,体验情感;读后能提出问题。
崔峦老师说,理解课文内容不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
我们的有的低年级老师教学课文时,也像中高年级那样条分缕析,逐段教学。
这完全违背了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结果吃力不讨好,教学效果很差。
许多学生学习了一、两年了,说、写一句话还是不通顺、没条理。
”
另外,需要引起大家注意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种三维目标目前已经逐渐被语文“核心素养”的说法取代。
何为语文核心素养?
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维度:
第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能读懂文本的主要内容,了解文本表达上的特点;知道积累优美的、有新鲜感的语言材料,具有初步的语感。
能根据具体语境(语言情境)和任务要求,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中尝试着运用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交流顺畅,文从字顺。
第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能在阅读、表达等言语活动中,主动思考;能运用想象与联想,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初步认识,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初步认识,具有初步的评判意识。
第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感受到汉字之美,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感受到人性之美:
真善美,具有初步的审美体验。
第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
2.要认真研读教材,找准每节课的重难点。
第一,我们要关注这个单元的主题,部编教材都是以双线组织单元,一条是人文主题线,一条是语文要素线,体现课标中所说的“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树和喜鹊》这篇课文所在的单元,人文主题线是“伙伴”,这一单元的课文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伙伴之间的情谊——互相帮助、快乐合作、友好共处,把生活中常见的伙伴之间的相处通过生动的故事情境和朗朗上口的语言加以展现;语文要素线重点是学习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意思,注重词句的积累和运用。
(一般在课文旁的泡泡中出示),比如《树和喜鹊》中对“孤单”一词的理解,就是通过对第一自然段的朗读和感受自主理解的,培养孩子们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的能力。
再者,我们在设计每一课时都要注意自己是否把这两条线都顾及到,尤其是工具性方面,毕竟,语文课不是思想品德课,道理不在直接告诉,而是在朗读和感受中细细品味。
还要看课后练习,重难点也藏在这里。
比如《树和喜鹊》这一课中,课后两个题,第一个是“朗读课文,想一想树和喜鹊后来为什么很快乐”这里我们就能感受到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就是“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理朗读好课文,知道有朋友就有快乐”,其实,这也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因此,我设计这一课时,就是抓住这个问题展开的。
3.要关注学生学情。
不考虑学情是新手教师最容易犯的错误,在说课时,我们甚至经常忽略“说学情”这一项,有些老师经常说,我上课提出的问题学生们都没反应,没人举手发言,没人配合。
其实,这不一定是学生的问题,是我们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会不会太难,太大说不明确,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或者问题太多了,应该整合一下。
所以我们在备课时,就要预设好你的问题学生能否接受。
我也经常遇到类似的问题,比如在去年教《四季》这一课时,学习完课文,我问学生,你能仿照课文说说你喜欢的季节吗?
当时没有学生给回应,我有些尴尬,就让学生回家后想一想,明天再说。
之后我和同事们说起,他们说他们班也遇到了这个问题,学生说不出来。
后来我也反思了一下,第二天上课时,我就先出示了几幅图片,比如春天的桃花;冬天的雪花;夏天的西瓜,然后以填空的形式出现:
“桃花______,她对______说_______”这一下,学生们可踊跃起来了,他们说:
桃花朵朵,她对大树说:
我是春天;西瓜圆圆,她对小朋友说,我是夏天。
可见,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老师所提的问题必须明确,当问题较难时,给予一定的提示,可以提高孩子们的积极性。
再者;备课时,要有选择性,不需要面面俱到,学生已经会的不教或者少教;面面俱到的后果就是重点不突出,每个点都浅尝辄止;比如我在《树和喜鹊》这一课中,对第一自然段中“一”的变调就没有怎么强调,因为这是一年级上册《秋天》这一课的重点,而不是本节课的,再说,孩子们已经读对了,就没必要再浪费时间。
再就是识字写字毋庸置疑,对于一二年级学生来说是每节课都必须抓的重点,这里不做赘述。
二、课堂教学
低年级教学要充分考虑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幼小衔接,多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愉快地学习语文。
要知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但是要注意的是,采用游戏、比赛等活动教学形式要讲究效益,逐步引导学生把兴趣点从学习形式转向学习内容本身,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不要一节课下来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什么有用的知识也没学到,没记住。
具体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说。
1.规范学生课堂行为
(1)要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首先要规范老师的课堂语言,老师的要求要明确,课堂指令清楚,语言精炼,这样学生才能清楚明确地知道在你的课上他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
(2)还要及时调控,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很短,老师要及时地介入提醒,而不是等学生混乱了才出面制止。
(3)另外师生之间能够达成默契,学生和老师的心气相通,手势明白,交流顺畅,当然这种默契是长时间形成的。
(4)要给予一定的奖励措施,这种奖励不是说你只有回答对了问题才奖励,在行为规范方面也可以适时奖励,比如某位同学坐姿端正,能认真倾听别的同学的发言,写字时姿势很规范。
这样的奖励可以是语言上的表扬,也可以是实际上的奖励。
像我们学校就是运用小组捆绑评价,每节课都根据一定的规范进行加分,如果这一组其中某个同学表现很好或者整个组表现好,都可以加一定的分数,以此来提高学生积极性,规范学生行为。
(5)要与时俱进,及时改变策略。
一成不变一味着落后,毫无创新,再好的策略也会变得无用,因为对学生来说已经没有吸引力了。
因此老师们要经常交流,讨论,学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和策略,及时调整改变。
2.识字写字
识字写字是低段语文学习的重点。
(1)目前的低段语文课堂识字教学中存在一下问题和现象:
①低段的阅读教学有的变成了纯粹的识字课;有的却又上成了中高段的精读课,识字写字成了点缀。
②学生对识字课的兴趣不浓,注意力涣散。
③识字量太大了,教不完。
④识字效果不好,学生记得不牢固,遗忘现象很严重。
⑤学生写字既不正确也不美观,没有几个学生能写一手好字,写字姿势、写字习惯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清楚我们确立的识字目标是什么,要求是什么。
(2)准确把握中对低段识字写字的要求:
①正确把握“会认字”要求。
“会认字”的要求是整体感知字形,在语境中会读。
既不要求对会认字进行书写,也不要求对汉字的结构做过细的分析。
因此在字形的指导上要从整体出发,主要是通过各种形式,反复见面,并通过大量阅读来复习和巩固识字。
②正确理解“完成识字任务”。
我们应该承认学生间的差异,不要过分追求堂堂清、课课清、个个清。
一篇课文十几个生字,不一定要全部过关后再学下一篇。
要认识到,汉字学习是一个反复的、长期的过程,教师要创造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加强汉字的复现和巩固,相信所有学生最终(即一本教材学完后)都会成功地完成识字任务。
③重视写字指导。
正确把握“会写字”的要求,对于“会写字”要做到会读、会写、知道意思、会运用。
因为会写字是之前学生都会认得,所以课堂教学重点是指导写字。
(3)识字教学策略
①重随文。
即充分利用儿童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识字教学;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②教方法。
注重教给儿童识字方法,使之逐步形成识字能力,最终实现独立识字。
我在这里说说目前常用的两种识字教学方法,即集中识字和随文识字,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
*集中识字
优点:
教学任务单一明确,充分揭示汉字的特点及规律,学生易于科学识记、举一反三,加快识字速度。
不足:
集中识字脱离一定的语言环境,使学生有单调枯燥之感,学习文字与阅读中运用文字脱节,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当堂识字效率高,但遗忘率也较高的弊端。
*随文识字
优点:
创设温馨而富有情趣的识字环境,注重儿童学习过程中的愉悦心理体验,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字义在课文语境中得到明确深入的开掘,有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不足:
运用心理学衰退理论研究成果,实施笔画笔顺、字形结构的机械记忆,当堂识字效率较低。
其实每种方法都不是割裂开来的,在我看来,这两种方法完全可以融合在每节课中,在第一次读课文时集中识字,集中识字时就可以多运用一些我们前面说到的游戏和比赛;在第二次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时,可以随文识字,重点指导、理解一些比较难的生字识记,加深感知,巩固识记。
这时就要注意取舍,不要在集中识字时占用太多时间,也不应在随文识字时面面俱到。
再比如,集中识字可以多运用于本节课生字特点比较鲜明且统一,如大都是形声字或者象形字;再就是我们一二年级每册单独列出的识字课。
随文识字一般在精读课文中运用较多。
(在《树和喜鹊》这一课中,我运用的主要就是随文识记,在课文的教学过程中,相机识记“孤单”、“邻居”、“招呼”等新字词,学生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中识记生字,领会词义,加深学习印象,不易于遗忘。
)
说到具体的识字方法,目前课堂上我们经常运用的识字方法有:
字理识字、看图识字、儿歌识字、部件的拆分与整合——加一加减一减、事物归类识字。
我在《树和喜鹊》这一课中主要运用了看图识字和事物归类识字。
具体什么情况下运用什么识字方法要根据这一课的识字要求来确定。
③多实践。
学过的字要在阅读和写话中经常使用,这是复习巩固生字的有效手段。
④提兴趣。
识字过程中结合游戏(如开火车认读、摘苹果、放气球)和比赛(分组比赛、同桌比赛),可以提高学生识字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认为认识好生字是非常光荣的一件事。
(4)写字教学策略
①以身作则,做好学生榜样。
②“练身先练姿”,抓好正确的写字姿势、执笔方法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③教给学生写字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严格按照笔画顺序书写,另外要掌握好汉字的间架结构,注意每一部分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
(4)激励评价,鼓励进取,展开竞赛。
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写字指导和反馈应在课内进行,防止对只要求认得字提出写的要求,减轻学生的写字负担。
一次抄写生字的字数和遍数不宜太多,一般每个字写3遍左右,争取一个比一个写得好。
3.阅读教学
(1)加强朗读指导
朗读是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要增加读书时间,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些课文还要读出感情,但不要让学生多讲应该怎么读,难读的地方教师应当示范。
课堂内的朗读指导一般分为四步:
读通——读熟——读懂——读好。
这四步在课堂中要循序渐进地实现。
在《树和喜鹊》的教学中,以第一自然段的朗读训练为主,我首先让孩子们听示范朗读,勾画生字词,再让他们自由朗读,不会读的生字词多读几遍,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读通”课文;汇报朗读时,我点名同学试读,不断纠正,目的是让“读熟”;抓住“一棵树、一个鸟窝、一只喜鹊”让他们“读懂”;最后从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孤单”之后再读,就能读出感情、“读好”。
(2)关注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①要多背诵,利用插图练习复述,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材料。
②课堂上要有充分的语言训练,从字词到句段,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在《树和喜鹊》这一课中,我从对生字词语的理解为基,到最后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句段联系,练习用“______也_____”说一句话甚至一段话。
这是语文要素在课堂中的集中体现,也是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的表现,为学生们的写话、习作、口语表达都提供了养分。
(3)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默读、精读、略读和浏览。
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
(4)课外阅读是分内事。
从部编版教材的变化,如“快乐读书吧”、“和大人一起读”这些环节的设计中就可以看出,目前的语文学习提倡大量阅读,课外阅读课程化。
作为老师,在这方面也要给予一定的指导,激发阅读兴趣,提示阅读途径和阅读方式,引导学生分享阅读的快乐。
可以在每节课后推荐与本课有关的故事或者图书,一单元结束后组织一次“小小故事会”,让学生们分享自己读的书,这样既能扩大学生课外识字量,也能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更扩展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4.及时有效地评价语
课堂评价主要包括三种方式,即师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这里我们主要说老师的评价语。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一般做法是“很好!
”“不错!
”“好的!
”殊不知,只有肯定性的评价而没有否定性的评价,这种评价本身就是不完整的,缺乏说服力的,当肯定性的评价泛滥而变得廉价时,它能否起到激励作用就可想而知了。
此外,教师的评价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肯定还是否定,学生都希望老师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经过深思熟虑的,而不是随意的,或者“有口无心”的。
评价语应该做到:
(1)准确、得体,富于指导性。
现象:
某堂语文课上,一位老师让学生用“一边……一边……”造句。
一位学生说:
“我一边吃瓜子,一边写作业。
”从句子结构成分来看,这句话没什么问题,但从教育的角度来考虑,这位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应该予以纠正。
可老师却表扬道:
“某某同学真聪明,能够把生活中的事联系到造句上来。
”被表扬的同学会错误地认为自己一边吃瓜子一边写作业得到老师的表扬呢。
(2)生动、巧妙,富于启示性。
(3)多样、亲切,富于激励性。
(4)及时、有效,富于适时性。
(5)机智、幽默,富于趣味性。
(6)独特、创新,富于新颖性。
评价语集锦:
*“你怎么这么会读书呢?
看你把人物的心理活动都读出来了。
”
*“你的音色真好,读得也顺,谁想和他较量一下?
”
*“这么好的想法,为什么不大声地、自信地表达出来呢?
”
*“这位同学听得可认真了,会听得孩子是会学习的孩子。
”
积极的评价语言更有助于改进学习者的行为,恰当的运用体态语同样有效。
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拍一拍学生的肩膀,甚至充满善意的沉默,都不仅仅传达了一份关爱,还表达了一种尊重、信任和激励,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评价方式更具亲和力,更能产生心与心的互动,其作用远远大于随意的口头表扬。
当学生发表见解时,教师多微笑,多点头,极其专心地听,诸如此类的态势语可以明确地传达这样的信息;“我喜欢你!
”“请继续说下去!
”行之有效的体态语言能体现出教师在评价时感情的投入,与学生极易产生心理上的共振。
我看见过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的一堂公开课,他在面对一个读书声音细小有些胆怯的学生时是这样评价的:
“你读得真好听!
老师要感谢你爸爸妈妈给了你一副好嗓子。
不过,你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好了。
不信,你试一试!
”激励的话语如同甘露流进了孩子的心田,成为孩子积极向上的动力。
细细品味,不难体会出名师胸怀的宽广及对孩子的拳拳爱心。
“你读得真好听!
”一下子让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了被肯定的快乐,同时激起了学生积极向上的愿望。
“你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好了”,在缺点的表面巧妙加上“糖衣”,在不挫伤学生的自尊的同时,让他们听着顺耳,易于接爱。
“不信,你试一试”,更是激发起学生挑战自我的信心。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师生之间互动的一个重要途径。
尽量使自己对学生的评价更为有效,使课堂教学能更好地激励学生,尽可能的使语文课能给学生更多的心灵期待,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有情有味,让学生们爱上语文课,在语文课上收获满满。
以上就是我对如何上好低段语文课的一些粗浅认识,在座的有很多我的前辈,如有不当的地方我们可以一起继续交流探讨,让我们的语文课更精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如何 上好 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