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题初中的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871898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7.72KB
政治课题初中的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政治课题初中的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课题初中的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命教育认为要以学生的生命活力为基础,关注学生生命,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旨在形成学生健康的生命态度的教育。
5、个性社会化原理:
儿童应是正在发展中的完整的人,这种发展是其个性化向社会化的过渡,成为社会的人。
作为社会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教育工作者只有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可使学生朝着我们期望方向发展完善。
而要实现个性化向社会化的过渡,其最有效的载体是生活,其是否实现社会化的标志也是看其是否积极适应生活。
纵观古今中外,关于生活教育的论述与思想可谓源远流长。
在西方,以法国启蒙运动的巨匠卢梭的“自然教育”,实际上是较早的生活教育理论。
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他认为,学校教育具有简化社会生活、净化社会生活和平衡社会生活的功能,这种经过简化、净化、平衡了的的社会生活就是“改造了的社会生活”。
胡塞尔最早提出了“回归生活世界”的口号(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26.)。
在我国,陶行知先生是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
陶行知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连接,要求教育活动既关心儿童未来的生活,也要关心儿童的现实生活;
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指出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个性,要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
还强调儿童自我人格的完善,指出教育既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也要满足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
这与我们解决当前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
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教育部重点科研课题《素质教育中的生活教育模式实验研究》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育引导生活;
教育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在生活中创造,在创造中生活。
这些生活教育的主张给本课题的研究以很大的启迪。
由叶澜教授等倡导并多年致力研究的“新基础教育”大型课题就是以“改变师生在学校的生存方式”为深层目标(王建军、叶澜.“新基础教育”的内涵与追求[J]教育发展研究.2003(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我国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将教育指向生活世界的思路已十分明晰,将以往偏重于科学知识、内容知识发展为科学知识与生活知识并重、内容知识与方法知识共举等,这两个文件可以说是我国教育走向生活的纲领性决定。
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1996年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著名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里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这“四大支柱”是:
“学会认知,即获取理解的手段;
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
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
最后是学会生存,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5.),可以看作教育生活化取向成为国际性追求的一个标志。
但,截止目前,我国理论界和实践工作者中有部分人对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似乎有失于“简单”、武断的倾向。
如把“生活世界”的概念理解为“生活环境”,这种认识明显是对“教学生活化”的误解甚至曲解。
“回归生活世界”并不是指回到生活原点和日常生活事件。
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突出的问题主要是从理论到实践上仅仅把教学当作“知识加工的过程”以及极端的制度化教学。
由此可见,上述理论与实践研究中的“误解”或“缺位”,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来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其实质对帮助我们提出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的思考提供了广阔的视角。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素质教育能否深入推进的关键性因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学生观是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教学中只有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的体验与感悟,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目标。
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是一个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同时推进的过程,而这些目标的形成离不开人的生活经验的融入和生活实践的锻炼、体验和陶冶。
因此,强调联系生活实际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促进学生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其次,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加深知识理解的需要。
人的发展是理性认识不断深化和感性认识不断丰富的过程。
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中的理性知识即课本理论知识是学生的间接经验,这种间接经验的正确性、深刻性以及它的存在价值,只有在学生的自我生活实践中真正转化为直接感受时,才能使学生去深刻认识,去真正接受,从而促进学生对理性知识的巩固和理解。
同时,从人的认识规律和认知特点来看,感性认识又是理性认识形成的前提和基础,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形成直接经验,再通过教学过程加以归纳和升华,形成理性知识,从而不断促进课程目标生成和发展。
再次,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是让学生学会生活的需要。
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
落脚点,就是让每个学生通过学习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家庭、国家、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适应社会,并学会过积极向上的健康生活。
然而由于受社会竞争和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家长让孩子到学校读书只强调学习成绩,考高分和进重点中学是一些家长、学生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追求目标,“闭门苦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现象比较普遍。
由于缺少对生活的学习和实践,一些学生虽有满腹的书本知识,但个人生活不能自理,面对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束手无策的状况并不少见。
生活是千变万化的,生活是纷繁复杂的,风霜雨雪都是锻炼,生活中的滋味不是在书本中、在课堂学习中所能完全体验到的,正如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学生也应该在生活中学会生活。
初中思想品德课只有回归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验生活,才能更好理解我们所教的生活道理,才能真正掌握生活的技能,才能真正学会生活。
为此,本课题的研究实质上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宗旨是相一致的。
2、从初中思想品德课固有的本质内涵来看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
“本课程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
众所周知,《课程标准》是国家指导学科教学、评估、考核,以及规范教材编写与审查的法规性文件。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这一文件从本质上确定了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是初中德育的主渠道。
这种本质上的确定使得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不能仅定位于单纯的知识传授,在传授道德知识、政治理论的基础上,应该侧重培养学生观察事物、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再现和升华,是广泛取材于生活实践,而不能拘泥于书本知识,其操作性很强,并且融于社会、生活的教学环节很多,它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会生存和发展,在生活实践中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我们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追求,也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
引导学生一辈子做有道德的人,这是我们这门课程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
只有从学生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中吸取丰富营养,不断关注学生生活的体验,不断激发学生道德学习的愿望,不断提升学生自我成长的需求,才能使得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富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实现我们这门课程课堂教学“三唯”目标的和谐统一。
由此可见,本课题的研究也体现了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本身的内在要求。
3、从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状况来看
时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其模式基本上凸显的是“灌输——接受”,教师在课堂上只管讲,“讲”成为教师最拿手的好戏。
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学生在课堂上只管听,“听”、“背”成为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方式。
学生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学习不感兴趣的现象相当严重,存在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问题的根源主要是在于许多的政治教师把课堂当作是“照本宣科”的理论说教,强调理论观点的灌输和死记硬背,重视的是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对教材重点、难点的掌握,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始终满足于知识的抽象记忆,使得学生的学习仅仅局限在书本的世界之中。
这种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的课堂说教,忽视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活生生的实际,忽视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体验和感悟,忽视了对
学生情感的培养和价值观的教育,时间一长,使得知识与能力相脱离、教学与做人教育相脱节,学生逐渐成了机械记忆知识的容器,逐渐养成了依赖的学习心理和习惯,无法在心灵的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无法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产生欲望和兴趣,久而久之使得思想品德课固有的科学内涵被淡化,也使得本课程所具有的独特的、育人的功能所丧失,这在很大的程度上使得作为人所具有的丰富性与完整性遭到了严重地摧残,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全面、终身、持续的发展。
初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正确的价值引导,又需要经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亲身实践才能真正的内化。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又是生活中的人。
生活是现实的、具体的人的生活,没有一个人能够独立于生活之外而存在。
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也是师生生活的课堂,生活是课堂教学的源泉,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因素,与学生的需求、愿望、情感、体验密切相联。
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
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注重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在生活中所关注的话题,帮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与规范,重视个体情感的需求,激励学生勇敢地体验,勇敢地生活,在体验中生活,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体验中发展自己。
为此,我们提出对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
“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
”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应从封闭性转变到实施开放性教学,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声息相通。
总之,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
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
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强调走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并讲究本课程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本课题研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对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为适应时代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灵活地去适应新问题和新情境。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一个宽泛的目标去获取信息,即以某一种方式迁移到另一种方式中去,从这种意义来看,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东西迁移到日常生活情境中,即服务于生活。
而从以上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学习知识的获得是源于生活情境的学习——基于日常生活的学习。
让我们从另一个视角来解读学习吧,不要把学习仅仅理解为狭隘的课堂说教,放归学习,给学习一个宽广的空间,让源于生活情境的学习在教学中立足,让每一个孩子再生活中生动,让每一个学生在源自生活的学习中成功。
二、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重要观点):
(一)本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课堂教学:
“课堂”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场所,也是提高教育质量必须要认真抓实的主要环节。
课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堂可以说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只要能起教育作用的地方都可以叫做“课堂”,“社会是个大课堂”就是广义课堂的表述。
狭义范畴的课堂是指班级授课制状态下的班级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设备等组成的,在规定时间和空间里进行的教学活动,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讲的“课堂教学”
2、生活化:
“生活”是指人的各种日常活动或指人的生存、活着。
“化”是指转变为某种性质的活动状态。
“生活化”是指转变为人的生命或生存活动状态。
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动态的、活生生的人文世界,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以僵死凝固的知性逻辑为基础的、纯粹科学的“客观世界”。
“生活世界”是真实的,同时也是基础性的、本源的。
学生的生活基本有三种,即学习生活、交往生活、日常生活。
“生活化”就是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生活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热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3、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
是指在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以情感培养为核心,以学生实际生活为载体,以观察、体验、感悟为主要途径,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把生活问题化为学习的内容,使学习问题生活化,从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正确处理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感悟人生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作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
即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将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融入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之中,逐步
构建和形成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标内容、途径方式、评价标准等,从而真正体现“课堂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继而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可以观察、体验、感悟的机会,使学生在观察、体验、感悟中逐步丰富生活的知识经验,培养起积极对待生活的态度,提高适应创造生活的能力,形成规范健康享用生活的行为,为将来成为合格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应包含四层意义:
(1)教学目标的生活化。
即教学目标不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地是培养学生学习的愿望能力,和适应未来生活的基本素质。
(2)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即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
(3)教学方式的生活化。
即教学方式是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需要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既学到知识,有能在多方面的素质得到主动地发展。
(4)教学评价的生活化。
建立激励发展的评价策略,构建生活化评价体系。
(二)本课题假设陈述: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在学生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
在现代生活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本课题期望改变传统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以“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封闭性教学模式,创建在现代生活教育思想指导下“以学生为本,立足于学生的社会生活,课堂与生活相联系”的开放性教学模式,能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为社会生活服务、为人的生命发展服务的总旨,能够促进学生形成基本的正确的生活态度和参与、创造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主体道德素质和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素质的提高,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真实有效的、学生喜欢的生活课程。
(三)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试图达成以下目标:
1、总目标: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使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贴近学生的生活,不断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喜爱的一种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提高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以促进学生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
2、具体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探讨,努力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一般操作模式,不断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效率,推进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形成一些支撑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联系学生生活的新的认识,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探讨,努力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生活课程,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能力,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会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发展自己,为自己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好素质基础。
(四)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探索形成以“生活化”为特征的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理论框架、目标、评价、内容和操作方式,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促进师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研究的核心内容:
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内容如何做到乡土化、时政化,生活化与情感、体验、信息的结合。
具体内容为:
1、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现状。
2、确立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目标和内涵。
以现代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导,在教学活动中,逐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联系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确立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及健康的生活理想,提高其生活质量,在此目标下构建起符合具体教学形态的情感、能力、知识三维目标体系,从而使内容体系更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
其内涵包括:
A、教学目标生活化。
就是指能灵活反映社会现实和发展需求及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方向的目标体系。
B、教学内容生活化。
指的是课堂教学的内容应及时全面的反映社会发展的状态,要适应、包容全体学生灵活主动的发展,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C、教学方式生活化。
教师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活用教材,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认知有展现的过程,情感有渲染的过程,意志品德有分析评价的过程,行为实践有亲自体验的过程,这些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D、教学过程生活化。
课首、课中、课尾等每一个过程的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尽量缩短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
E、教学评价生活化。
生活化的评价是强调课堂生活以外的“真实生活”,把“真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作为建构评定的基础,强调学生真实经验的重要性,强调教学对真实生活的适应,达到教学评价生活化,建立积极的评价体系。
3、探索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途径、方法,从而形成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基本模式。
4、通过实践和研究,努力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整体素质,努力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五)本课题研究的视角
本研究将从“理论梳理”和“实践探究”的“双向路径”展开研究。
具体包括:
1、归纳整理出国内外从“生活教育”的视角来思考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相关理论成果,以及近年来针对课堂教学生活化所作的实证研究成果,并借鉴课堂教学生活化理论对其中具有“因果关系”的层面进行理论分析,用比较法初步探究出初中思想品德课可以值得借鉴的相关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的框架和策略。
2、对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现状开展调查研究,拟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的基本状况(如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教学过程、以及师生关系等),依据本课题一定理论假说,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与措施,通过对课堂教学行为的观察,在实践中不断探究新的思路与方法,不断对教与学的行为进行反思与调整,不断变革研究的对象,探索、发现其中的因果规律,逐步探究出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以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六)本课题研究的途径与方法主要采用:
1、文献研究法。
收集研究国内外有关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文献资料,来思考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相关理论成果,提供一些可能对本课题研究有着促进作用的有关研究思路和方法。
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
通过收集深入开展教育理论、新课程理念、陶行知教育思想、先进经验的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明确研究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与措施。
2、行动研究法。
即依据本课题一定理论假说,设计行动研究的方案,并在行动研究中采用必要而又合乎教育情理的控制,变革研究的对象,探索、发现教学的因果规律。
行动研究的操作程序主要包括:
(1)拟定课题,明确目标。
(2)提出总体实施方案;
包括研究对象、研究周期、实施环境、教学资源的选取和确定研究的人员组成及其所扮演的角色。
(3)参加研究学校制定研究计划并付诸实践。
(4)对课堂教学活动观察并记录。
主要内容有:
课堂行为观察(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
学生作业分析;
问卷调查(分别对学生和任课教师);
教后反思等。
(5)对研究结果进行追综分析。
教师的教学过程反馈;
教案设计检查督导;
学生作业质量分析。
(6)对行动研究的反思评价。
①参加研究教师的座谈,交流感受;
②参加研究教师与学生的座谈,寻找不足;
③参加研究教师与学生代表从各自角度对研究过程与结果提出自己的看法,即研究课题体会(或心得)。
(7)逐步发现和总结出优化教学的措施和步骤。
3、经验总结法。
在本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根据研究的重点,重视经验的积累,总结研究的得失,以了解本课题研究的成效,提炼出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一般模式以及评价体系。
围绕本课题研究的整体思路,有意识、有目的地搜集各种个案材料,加以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政治 课题 初中 思想品德 课堂教学 生活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