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1单元第1课林黛玉进贾府素材1 精品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862233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36.73KB
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1单元第1课林黛玉进贾府素材1 精品文档格式.docx
《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1单元第1课林黛玉进贾府素材1 精品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1单元第1课林黛玉进贾府素材1 精品文档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这是很好的读书方法。
好,下面,我们共同探讨黛玉的所想、所看和所听。
请立足文本的第5、6两段,让我们在读跟随林黛玉的行踪,重入荣国府。
但是,这次要求大家全神贯注,想一想,林黛玉在王熙凤出场场面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首先,请同学们找出有关林黛玉想法的句子,任选其一,欣赏探究。
想到:
黛玉纳罕道:
“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
一群人“敛声屏气,恭肃严整”,一个人“放诞无礼”,这是明显的对比,在对比中可以看出王熙凤的威势的震慑作用。
同时,这是黛玉的心里想法,从黛玉的视角迎合读者的心理,设置悬念。
不错,分析的很好。
以黛玉之想说出了读者的想法。
有一点“元芳,你怎么看”的意思。
“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
这是黛玉暗自回想,交代了王熙凤的家族背景,也交代了王熙凤作为贾府第三代掌权人和第二代掌权人王夫人的关系,可谓“根正苗红”。
也交代了王熙凤性格中的“雄性”特质:
刚硬,强势……
不错,“凤”字乃是雄性凤凰,美丽又高贵,又让人难以靠近。
请同学们找出有关林黛玉“所看”的句子,任选其一,欣赏探究。
看到:
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众星捧月、排场气度、身份地位、卓尔不群。
王熙凤出场时,“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身后围拥着一群下人。
与其他人的恭肃形成对照,张狂的形象显得格外鲜明突出,也显出在老祖宗面前的特殊地位。
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
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
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
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
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生1:
通身富贵、地位高贵、穿戴华丽、质量上乘……
生2:
色彩斑斓、珠光宝气……
生3:
颜色主色调是金色、红色、蓝色、绿色,都是原色,个人很浓烈的感觉……
生4:
黛玉的气息是内敛的,王熙凤的气息是外放的……
生5:
整个社会的审美观认为女性的美是收敛的、含蓄的、淡雅的,但王熙凤都倍道而行……
生6: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说明王熙凤是俏丽的,美丽的。
生7:
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说明王熙凤给人的感官是性感的。
(师补充:
贾瑞的一见倾心,至死不渝。
生8: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王熙凤的相貌有喜气的一面,又有英气的气质。
王熙凤擅长在公众场合插科打诨,丢乖调笑,是贾母和众姐妹的开心果;
她又有奸狠毒辣的一面,弄权铁槛寺、计除尤二姐等。
同学们对王熙凤的衣着、配饰和容貌都分析的很到位。
这与她的张扬的性格、贪婪的本质、出众的容貌和狠毒的心理是分不开的。
那么我们现在我们倒回第三段开始,看看“三春”的衣着、配饰和容貌。
你觉得曹雪芹详写了谁?
略写了谁?
为什么这样写?
“三春”的描写都是概念性的描写,很随意。
这是为了陪衬第五段有关王熙凤的描写。
说话时,已摆了茶果上来。
熙凤亲为捧茶捧果。
“亲”字说明了王熙凤要将人情做到极致。
师总结:
写出了一个贵族少妇的形象,极力铺陈集珠宝于一身的妆扮,显示她的华贵、得势,也暗示她的贪婪、俗气。
写容貌,细致入微。
三角眼,吊梢眉,美丽的容貌隐藏着刁钻和狡黠,虽春风满面,讨人喜欢,可隐含着可怕的威势,极有心机,极善做作。
请同学们找出有关林黛玉“所听”的句子,欣赏探究。
探究课文第五段:
听到:
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
“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不见其人,先闻其声,有先声夺人之效。
也表明了王熙凤张扬的个性。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这句话里用“真”和“才”表现了王熙凤对林黛玉的惊叹,虽然是恭维的话,但出自王熙凤的嘴有丝毫不觉得肉麻……
论年龄、地位、关系,王熙凤都谈不上要夸赞黛玉,但王熙凤却真真这样做了,而且做得有些夸张,我估计是为了讨好人……
对,的确是为了讨好贾母……
不仅仅是贾母,还讨好了“三春”和邢夫人、王夫人和李纨等,可谓八面玲珑……
这充分表现了王熙凤她善于逢迎、巧于机变、一石数鸟、皆大欢喜的语言艺术。
“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正是呢!
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意忘记了老祖宗。
该打,该打!
王熙凤看到黛玉不能一味地欢喜,也要表示对死去的姑妈的哀悼之情。
虽然她对林黛玉的母亲未必有什么真感情,但做做样子还是要的。
王熙凤的“拭泪”、“忙转悲为喜”充分说明了她在演戏。
“竟忘记了老祖宗”。
显然心口不一,她时时处处以老祖宗的喜怒为转移,但有说的滴水不漏,她是说漂亮话,表示贴心而已。
王熙凤的这两句话,既表了爱心,又表了忠心,双方兼顾,滴水不漏。
“妹妹几岁了?
可也上过学?
现吃什么药?
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
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这句话里面有两种语气,热情和炫耀。
对黛玉嘘寒问暖是热情,同时事无巨细都归我管又是炫耀。
也可以看出王熙凤伶牙俐齿、思维敏捷。
也可以看出王熙凤考虑周到、安排周详。
这确实可以看出王熙凤事无巨细、无微不至,明表关心,暗显权势。
“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
带了几个人来?
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王熙凤只是安排了下人住处,让贾母安排黛玉的住处。
体现了她唯贾母是瞻的心理,也说明她在关键时候不能越权。
这说明王熙凤她安排有条不紊、指挥若定、讨好取巧又不露声色。
“月钱已放完了。
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
:
”说明黛玉的月钱从下月开始,公事公办。
“才刚”说明了来迟的原因,原来是有正当原因的,是“公干”去了。
称呼“太太”,而不称呼“姑妈”,是避嫌,表明先公后私。
“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
“这倒是我先料着了”,说明她考虑周到,有前瞻。
“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说明她精明能干,办事利落。
“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
”说明她不擅自越权,“我办事,您定夺,我办事,您放心。
凤姐一出场,满屋子全是她一个人在说话,别人都成了陪衬。
她的气场成功压过了林黛玉的气场,众人的目光不由从林黛玉的身上转移到王熙凤的身上,变成了舞台的主角儿。
她说话善解人意、巧于逢迎、八面玲珑、乖巧机灵,思虑周到,精明能干。
(补充说明:
从林黛玉的“所想”、“所看”、“所听”三个角度欣赏探究王熙凤的形象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利用较多的时间,紧紧抓住“想”、“看”和“听”,体会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
加以定点爆破、深入赏析,在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展开充分的对话。
同学们,到此为止,我们通过林黛玉的所看、所听、所感分析出了林黛玉视角下的王熙凤形象。
写出场:
先声夺人,性格泼辣
王熙凤画肖像:
美丽的外表,刁钻的本性
见黛玉:
察言观色,看风使舵
环节三:
通过林黛玉与王熙凤之间的“观察/被观察”及篇幅对比,突出王熙凤之“繁”和林黛玉之“简”。
同学们,作为初次进入贾府的林黛玉,感觉敏锐。
通过她的所想、所看、所听,我们了解了王熙凤的形象。
“所想”的主要是她的地位和身份;
“所看”的主要是她的出场和肖像;
“所听”的主要是她的笑语和话语。
一个饱满立体地“圆形人物”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那么,同样场合中的王熙凤是不是也在观察黛玉呢?
是。
不错。
同样场合,初次见面,她们两人肯定有一个“观察/被观察”的关系。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王熙凤又是如何来想、看、听林黛玉呢?
(学生查找,发现没有王熙凤的“想”和“听”,只有一处看—“标致”。
“标致”形容人容貌出色。
这个词汇能不能用在其他女孩子身上?
能。
那就说明这不是林黛玉的独有特点,这是一句恭维奉承的话语,是一句概念化的语言。
王熙凤的心思并没有在林黛玉身上。
综合来说,王熙凤对林黛玉的观察几近于无。
作者曹雪芹采用了“观察/被观察”的视角。
为了凸显王熙凤的人物形象,泼墨如水,精设了她的出场,铺写她的肖像,繁写了她的语言。
对王熙凤的描写使用了“繁笔”,可谓“繁化至极”,而对林黛玉的描写则使用了“简笔”,可谓“简化至无”。
请探讨:
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5分钟。
教师相机提示。
这里给大家提供三个参考答案。
参考角度:
1.为了突出王熙凤的人物形象。
2.为了留待贾宝玉来观察林黛玉。
3.为了突出林黛玉视角在观察贾府人物和人际关系方面的重要性。
环节四:
总结和板书。
结束语:
(同时板书)曹雪芹不愧是一位语言大师,他对王熙凤的出场可谓匠心独具。
他为王熙凤搭建起了一个华丽的舞台,熙凤在舞台上首先以她的出场和肖像引起了观众的瞩目,可是华彩表演下掩饰不住她凡俗庸常的本质,好在曹公又让熙凤通过鸟儿般的伶牙俐齿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文学史上刻骨铭心的艺术形象。
熙凤的舞台暂时拉上了帷幕,但是熙凤带给我们的艺术震撼将长久存在.这只是《红楼梦》的精彩一角,希望大家以后通读《红楼梦》,四大名著以及我国的优秀文学作品,做一个有涵养的人。
(板书结合课堂内容和繁体“鳯”,板书略。
环节五:
布置作业
请细读《林黛玉进贾府》其他片断,找出“观察/被观察”的文字,细细品赏,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林黛玉进贾府》课堂实录2(丁明利)
导入: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初见的美好,是那样的妙不可言。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红楼梦》,随着林黛玉,来领略人生初见的美好。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
1.品析“宝黛初会”情节,把握贾宝玉、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2.通过品读《西江月》词和“宝玉摔玉”情节来品读贾宝玉的精神世界。
带着学习目标,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中国名著的魅力。
——板书课题《林黛玉进贾府》
通过预习以及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红楼梦》其书,曹雪芹其人,也已随着林黛玉的脚步迈进了荣国府的狮子大门,见到了一干人等。
可是,总觉得有一个场面特别期待,是.......?
宝黛会面
现在就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找出宝黛初会集中在哪几个段落?
有答案举手。
13——14
现在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思考并回答:
宝黛初会时有一个眼神的交会,二人各有何反应?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
“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宝玉笑道:
“这个妹妹我见过.”
二人表现有何不同?
宝黛二人初次见面时,二人感觉相同,似曾相识,但哪里不同呢?
反应
对,反应不同,一个“笑”,一个“惊”。
可不可以这样改动一下?
黛玉因笑道: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宝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
不可以。
二人的语言行动反映了各自的性格、身份、地位。
黛玉:
含蓄委婉,初到贾府,寄人篱下,说话行事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宝玉:
贾母的心肝宝贝,贾府未来继承人,说话行事毫无顾忌。
看来同学们真的独具慧眼!
甲戌本脂批说:
黛玉见宝玉写一“惊”字,宝玉见黛玉写一“笑”字,一存于中,一发乎外,可见文于下笔必推敲的准稳,方才用字。
由此可见,曹公用字之讲究,用心之良苦啊!
我们在关注人物形象时,一定要仔细品析作者所用的语言。
文学大家汪曾祺说:
语言的独创,不是去杜撰一些“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好的语言都是平平常常的,人人能懂……
两人的这一对视如电光火石般震撼了心灵,在宝玉的眼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林黛玉呢?
(请男生朗读)
细看形容,与众各别: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很好,请坐。
大家看,咱暂且不说黛玉长什么样,就叙述语言来说,大家有发现什么不同吗?
咱不妨对比王熙凤的出场: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头上戴着……,绾着••••••;
项上带着……;
裙边系着……;
身上穿着……,外罩……;
下着……。
发现了吗?
前者是打扮,后者是形容。
打扮和形容有什么不同吗?
打扮指穿戴,形容应该指气质。
你太了不起了。
也就是说:
对凤姐的描写,作者着意的是其“打扮”(即服饰),由“头上”而“顶上”而“身上”而“下着”,这“通身的气派”(凤姐赞黛玉语),非“珠光宝气”不能概括,——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俗不可耐”。
——文中固然也有“三角眼”“吊梢眉”“粉面”“丹唇”等“容貌”方面的描绘,却无论如何无法抢过她全身珠宝的风头。
而林黛玉呢,吸引宝玉的是她殊异的“形容”,也就是人物肖像中的“容貌”部分,而非“服饰”部分。
从“罥烟眉”到“含情目”,从“泪光点点”到“娇喘微微”,着意的只是黛玉的气韵神情,而对其“穿戴竟无一字提及”。
事实上,不只是课文部分,即便是整个《红楼梦》原著,对黛玉肖像的描写都是“虚多实少,绝去形摹”。
原因很简单,黛玉的非凡魅力,本不在其外部妆束,而是其精神气质——书卷气,灵秀气,孤傲气。
其外在形象,用“全无花态度,更有雪精神”(辛弃疾《临江仙•探梅》)差可比拟。
其芳华气度,也恰与凤姐的“俗”气形成鲜明对照。
在宝玉看来,黛玉究竟长什么样啊?
咱班的男同学来尝试着评价一下,应抓住哪些字眼来评价呢?
应抓住“眼”、“眉”、“愁、娇、泪”、“心较比干多一窍”等字眼。
真是病容愈觉胜桃花。
她灵秀、温婉、脱俗、才情。
大家说他评的好不好?
黛玉的气韵神情与众各别:
“罥烟眉”,清、淡、秀;
“含情目”,性灵之光;
“愁、娇、泪”,使人顿生爱怜,并暗示其悲剧命运。
是啊,这是大家王蒙对黛玉的点评,你和大家不谋而合哦!
厉害!
只有宝玉才看到了文质兼美的林妹妹!
她集仙女的神韵、西施的病容、淑女的气质于一身。
他对黛玉的观察是从“心”“病”二字着笔。
这儿用比干和西施类比林黛玉,有人认为其中包含着一种“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的表现往往是反传统的超强意识。
这与林黛玉在整部《红楼梦》的表现不谋而合。
可见其眼力、心力非同一般。
那么宝玉在林妹妹眼里又是什么样子的?
来,咱班女生齐读: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
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
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古时评男子,大都是貌若潘安,才如子建,而贾宝玉却是一个如此有个性的人物。
——英俊多情的富贵公子
但在见之前黛玉是怎样想宝玉的?
“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
”——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
黛玉为什么有此想法?
黛玉之母的叙述,王夫人的告诫。
还有世人两首《西江月》的词。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裤与膏粱:
莫效此儿形状!
找一学生朗读。
从这两首词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贾宝玉?
教师总结:
从封建社会的卫道士眼中看来,宝玉的确是一个不喜读书,不求上进的无用之人。
他怕读被统治者奉为儒家经典的文章,却爱读《牡丹亭》《西厢记》等弘扬人性的“禁书”。
他不愿走科举之路,不愿意和官场上那些勾心斗角的俗人往来。
而从作者来看,其实是高度赞扬了宝玉的纯真本性。
《西江月》评宝玉,似贬实褒。
而在这一点上贾宝玉和林黛玉有着惊人的共识:
在《红楼梦》第三十二回中,宝玉在和薛宝钗因读书功名而闹得不愉快时,对袭人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
若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就和他生分了”可见在鄙弃功名利禄这一方面,宝玉和黛玉的价值观是高度一致的,达成了人生意识上的共鸣。
他们的精神世界是脱离尘俗纷扰的,是纯美干净的。
但是这样纯美的世界,能为外界世俗社会所容吗?
二人的初次见面就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
宝玉摔玉
你能把这一段读一下吗?
请思考:
宝玉为何摔玉呢?
按常理,别人有而自己没有常会有嫉妒之心,自己有而别人没有,应该高兴才对,但宝玉却因自己有玉别人没有而发狂,为何?
(学生讨论,自由展示)
自由回答
宝玉生活的时代,是个男尊女卑的时代,这单从宝玉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就可看出。
我们不妨看看中国的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是男人的世界,《水浒传》中本来就为数不多的女子,不是不守妇道的潘金莲就是母夜叉孙二娘,而《西游记》中的女子,美则美矣,可大多是妖怪。
只有《红楼梦》中的女子,几乎都是美丽聪颖、冰清玉洁的。
作者曹雪芹借宝玉这一形象,用饱含深情的笔墨谱写了一曲女性的赞歌。
王国维先生说:
所谓玉者,欲也。
是指人贪图享乐的欲望,这样就能理解书中宝玉为何屡屡砸玉了。
其实代表的是对时速欲望的反抗和叛逆。
这种欲望不仅仅是贪图物质享受,甚至包括读书获取功名。
宝玉“衔玉而诞”,这种天生的与众不同让贾府众人对他抱有非常大的期望,期望他能够光耀门楣。
这块玉,无形中成为了世俗社会给他的沉重的包袱,束缚了他的自由。
所以,宝玉摔的不仅仅是玉,更是世俗社会给他的沉重的包袱,这是一次和世俗社会的冲突。
可是这一次冲撞的结果如何呢?
失败了,在贾母的半哄半劝下又把玉戴上了。
暗示着宝玉高洁脱俗的精神世界终究难和污浊的现实世界抗衡。
同学们,人生若只如初见!
初见的美好,是不是就能续前缘呢?
红楼梦》是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
可惜,在他生前,全书没有完稿。
80回以后他已写出一部分初稿,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流传下来。
如果让你来续写后40回的内容,你会给宝黛二人安排一个怎样的结局?
(请为你的续写在节选部分找到合理的依据)
这节课是如此的短暂,短暂到我们还不能一窥这些主人公鲜活的形象,但却足以让我们一窥《红楼梦》这一精彩的画卷的一角。
这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这一节节精彩的设计,至今依然闪耀着无人能及的光芒。
是啊,字字写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曹公用他的神来之笔为我们树立一座丰碑,我们高山仰止!
但愿我们这节课能为同学们打开这一画卷,让同学们喜欢上《红楼梦》,走进《红楼梦》的世界,让我们都成为红楼梦中人。
《林黛玉进贾府》课堂实录(第三课时)3(高思敏)
同学们知道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吗?
——人物、情节、环境
非常好,小说就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
我们已经明确了《林黛玉进贾府》借林妹妹的一双俊眼第一次展示了全书的典型环境——贾府,而小说中众多人物活动就是在贾府这个作者预设的典型环境里展开的。
据有学者统计,《红楼梦》塑造的人物有姓名称谓的七百三十二人,无姓名称谓的二百四十三人。
这些人物身份各异,性格不同,但能做到人各其面,呼之欲出。
尤其是主要人物,更是栩栩如生,如在目前。
节选部分就塑造了贾府里最主要的人物形象,尤以贾宝玉、王熙凤为胜。
因此鉴赏这两个人物的性格内涵及塑造人物的方法既是学习的重点,也是作品的意义所在。
上节课,我们重点鉴赏了贾宝玉这一主要人物的性格内涵及塑造手法,我们先来一起回顾一下主要内容:
师生共同:
我们对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的鉴赏主要从出场前的王夫人及黛玉母亲的侧面概括介绍,表现了贾宝玉的所作所为不合封建正统要求,违背世俗常情;
出场时无一仆从跟随左右,及丫鬟的“笑道”和一声“宝玉来了”的禀报,从侧面突出了他的卓然独立和平易随和的性格特征;
出场后的肖像描写,从服饰和容貌两个方面表明他是一位包装精良、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贵族公子;
出场后“摔玉”言行描写,表现了他对男尊女卑观的反抗,对于自由平等的追求;
最后《西江月》二词的总结,突出了他反对封建束缚、蔑视世俗的叛逆性格。
综上所述贾宝玉——是一位眉目清秀、英俊多情的年轻贵族公子,但他是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具有反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的思想。
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正反映了他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反抗。
这正是作者用正文反作的方法对贾宝玉的赞颂。
似贬实褒,
以上是上节课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本节课我们重点鉴赏王熙凤这一主要人物。
《红楼梦》问世二百多年来,王熙凤一直备受世人争议,有人说她是一个曹操,有人说她是一只胭脂虎,还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
“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
”足见人物的魅力所在,现在就让我们再次借助黛玉的眼睛来看看凤姐吧。
我们在梳理情节的时候,了解到对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主要在课文5、6自然段。
(课下已让大家预习过这两个段落,我们来检查一下预习效果)
我们看看作者又是分哪几个层次来写王熙凤的?
写出场、绘肖像、见黛玉、回王夫人。
作者写王熙凤的出场是《红楼梦》中极其精彩的一段。
文中哪几句是描写王熙凤出场的?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
”黛玉纳罕道:
”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我们分析环境时知道,贾府规矩众多,等级森严,在“老祖宗”贾母面前,众人都是(关键词)
“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唯独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师:
此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对比
还有一群“媳妇丫鬟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1单元第1课林黛玉进贾府素材1 精品 高中语文 必修 单元 课林黛玉进贾府 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