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三大发展阶段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859086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8.60KB
中国古代建筑三大发展阶段Word格式.docx
《中国古代建筑三大发展阶段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建筑三大发展阶段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单体建筑到院落组合,都市规划,园林布置等在世界建筑史中都处于领先地位;
中国建筑独一无二地体现了的"
天人合一"
的建筑思想。
古代世界的建筑因着文化背景的不同,曾经有过大约七个独立体系,其中有的或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成就和阻碍也就相对有限,如古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和古代美洲建筑等,只有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又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连续时代最长,流域最广,成就也就更为辉煌。
原始社会至汉代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形成时期。
在原始社会早期,原始人群曾利用天然崖洞作为居住处所,或构木为巢。
到了原始社会晚期,在北方,我们的祖先在利用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筑简单的穴居或浅穴居,以后逐步进展到地面上。
南方显现了干栏式木构建筑。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商代,差不多有了较成熟的夯土技术,建筑了规模相当大的宫室和陵墓。
西周及春秋时期,统治阶级营造专门多以宫市为中心的都市。
原先简单的木构架,经商周以来的持续改进,已成为中国建筑的要紧结构方式。
瓦的显现与使用,解决了屋顶防水咨询题,是中国古建筑的一个重要进步。
近代,中国建筑也在现代化的趋势下和世界潮流中,作出了自己的奉献。
同时也形成了一种被称为"
世界主义"
的思潮,推行"
国际式"
风格,漠视各民族各地区建筑文化特性。
这种思潮通过一再的鼓吹,差不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甚至成为"
后殖民主义"
借以消灭进展中国家民族文化意识的武器。
制造出既具有时代精神同时又富涵中国特色的新建筑,是摆在当代中国建筑艺术家肩上的迫切而神圣的使命。
中国古代要紧建筑著作和工师
中国古代建筑著作有官书和私人著作两类。
官书 古代各王朝制定的建筑制度做法、工料定额一类的建筑法规,或关于这方面的记录。
现知最早的官书是《考工记》,一样认为是春秋时齐国人所作,是记录手工业技术的专书。
书中"
匠人"
篇涉及都市道路和建筑尺度的论述。
唐代颁有《营缮令》,规定官吏和庶民房屋的形制等级制度(宋、明、清也颁布过)。
宋代元□(1086~1094)、崇宁(1102~1110)时两次颁布《营造法式》,为当时宫廷官府建筑的制度材料和劳动日定额等甚为完整的规范,是古代建筑学的专著。
元代有《经世大典》,其中"
工典"
门分22个工种,与建筑有关者占半数以上。
明代建筑等第制度多纳入《明会典》,另外还有一些具体规章,如《工部厂库须知》等。
清代颁有《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是一部有关建筑的大型文献,内务府系统还有若干匠作则例规定比较详细。
私人著作
北宋初有都料匠喻皓著《木经》3卷,是一部建筑学专著,但早已不存。
明中叶有《鲁班营造正式》,是南方民间匠师所著。
万历(1573~1620)时又有《新镌京版工师雕斫正式鲁班经匠家镜》,并有崇祯本及多种清代翻刻本。
崇祯本3卷,题午荣汇编、章严全集、周言校正。
明清文士著述,有文震亨《长物志》记载居室及庭园环境布置等;
计成《园冶》则更是造园学的专著。
李斗《扬州画舫录》附录《工段营造录》,传自内廷的工程人员。
中国古代建筑匠师和工官制度紧密有关。
主管营建工程的官吏,《考工记》称为匠人,汉唐称将作大匠,宋称将作监。
汉代阳城延,北魏李冲、蒋少游,隋代宇文恺,唐代阎立德等差不多上闻名的将作大匠。
宋将作监李诫著《营造法式》,尤为闻名。
这些工官多是其他出身,或因工巧,或因久任而善于钻研,因此能熟知专业,胜任职事。
专业匠师,唐宋都称都料匠。
唐代柳宗元著《梓人传》,叙述了都料匠杨某之事。
宋代都料匠喻皓曾著《木经》行于世。
明代专业匠师有许多人后来升任为主管工程的高级官吏,如郭文英以作头官至工部右侍郎,蒯祥以木工首官至工部左侍郎,徐杲以一般工匠而官至工部尚书。
清代还显现了匠师世家,样式雷一门七代掌管宫廷营建,山子张长期主持皇家园林造园叠山。
明清时候,也有一些不担任工官而作出了庞大奉献的匠师,如冯巧、梁九等。
由于诗情画意的陶冶,明清时候还有一些文人画士成为造园叠山匠师,如张南阳、张涟、计成等。
中国古代许多闻名匠师,事迹大都记载不详。
如鲁班、王尔,自古并称,专门是鲁班,后世更奉为建筑匠家的祖师,但都只见于传奇。
喻皓的事迹也掺杂着传奇,甚至想象。
闻名的安济桥的设计者,其原始传记材料只留下"
隋匠李春"
一句,历代能工巧匠连姓名也没有留下的就更多了。
外国近现代建筑艺术分析
近、现代建筑是建筑进展过程中的一个新时期,在二百年内,已有了空前的变化,不论在建筑规模上、数量上、类型上、技术上、速度上差不多上以往任何历史时期所不能比拟的。
由于社会的进展,促使了近、现代建筑的革命,它正以崭新的面貌显现在人们的面前,越来越多地体现着功能与科学技术的特点。
建筑的进展和社会的进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现代建筑无疑地要反映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特点。
在西方近现代建筑流派中,应专门提到的是以下几大流派:
一、复古主义建筑流派
这一流派要紧兴起于西方工业革命后,即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
从思想背景来看,它是在资产阶级启蒙主义思想阻碍下的产物,它的差不多倾向确实是回到古代去,复兴古典建筑的风格。
在这一大流派中,由于所复兴的对象不同,又可分成三个小流派,一派为古希腊、罗马建筑复兴派;
一派为哥特式建筑复兴派;
一派为折衷派。
这三派建筑倾向的形成,都与工业革命后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需要分不开。
因此,从一定意义来讲,这些复古主义建筑流派的显现,正是新兴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
古希腊、罗马复兴派的中心在法国。
这一派的建筑杰作有两座,一座为“巴黎万神庙”,一座为巴清晨星广场上的“凯旋门”。
哥特复兴的流派和思潮则要紧集中于英国。
其典型的建筑杰作是英国国会大厦。
它建于1868年,是一个建筑群,由上、下议院,威斯明斯特教堂,钟塔,维多利亚塔等组成。
整个国会大厦的建筑形式,差不多上哥特式的,强调垂直线,注重高耸、尖峭。
由于哥特式建筑充满了一种浪漫情调,因此,在适应上人们又称这一时期的哥特复兴建筑为浪漫主义的建筑。
哥特复兴派也就顺理成章地称为浪漫派。
折衷派的建筑要紧盛兴于法国。
它的特点是以历史为蓝本,但不拘于哪一个时代的建筑,也不用心于哪一种风格,常常是将几种风格集于一身,故交们又称其为“集仿主义”。
较为典型的例子是巴黎歌剧院,它的设计者确实是折衷主义的狂热崇拜者格林尔。
从正面看,这座建筑有一排宏伟的柱廊,在正立面上又采纳了“洛可可”的装饰风格,雕刻上了极其繁琐的卷曲草叶和花纹,将新兴资产阶级对财宝的炫耀尽展于此种华丽的风格上。
复古派在建筑艺术方面制造了众多杰作,也就完成了它由古代向现代过渡的历史使命。
进入20世纪后,一种更具制造活力的思潮和流派又历史地被推到了建筑革命的前沿,这确实是现代主义思潮及其现代派。
二、现代主义建筑流派
建筑与绘画、雕刻等纯艺术相比,有一个极重要的区不,确实是建筑具有有用性和工程性。
1851年伦敦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在不到一年的限期内,造出一座庞大的新型展览馆--水晶宫”。
1889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上采纳钢结构造出内部净跨度达115m的机器陈设馆,同时建成高达328米的埃菲尔铁塔。
1901年,芝加哥建成22层的高楼。
1909年纽约建成50层的商业办公楼。
这些差不多上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功能的产物。
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进展变化,社会文化心理终于显现了转折。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西欧先进资本主义各国的绘画和雕刻方面显现种种背离传统的新浪潮。
当绘画和雕刻领域差不多显现新风格之后,建筑师探究新的建筑风格就不可幸免了,况且建筑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功能早已为建筑风格的转变预备了物质基础。
现在旧大陆的改革浪潮却持续推进,相应于美术界的各种新潮流,建筑界也显现了“以后派”、“主体派”、“构成主义”、“表现主义”、“风格派”等新的建筑观点和建筑艺术风格。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对建筑改革发生重要阻碍,建筑师格罗皮乌斯于1919年在德国威玛创办一所新型的设计学校--国立威玛建筑学校,简称“包豪斯”,他网罗当时西欧及俄国的新潮美术家和设计家,按照新的教学打算和方式培养新型设计人才。
德国另一位闻名建筑师密斯·
凡·
德·
罗以及其他青年建筑师也都主动创新。
在法国,勒·
柯布西耶是激进的改革派建筑师的代表。
勒·
柯布西耶专门重视建筑艺术,但当时他提倡的是一种机器美学。
20年代到30年代初,显现了一批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作。
德国的包豪斯校舍、巴黎邻近的萨伏伊不墅、1929年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巴黎瑞士学生宿舍、芬兰帕米欧疗养院、荷兰鹿特丹万勒尔烟草工厂是其中比较闻名的几座。
从30年代起,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和建筑风格从西欧向世界其他地区传播。
在德国由于希特勒政权提倡古典主义建筑,包豪斯被视为异端而遭解散。
格罗皮乌斯和密斯等现代主义代表人物移居美国。
摩天楼是20世纪美国最具特点的建筑类型。
30年代往常,多数摩天楼里采纳钢框架结构,但外表仍以砖石墙面和传统装饰雕刻装扮起来。
第二次大战终止后,摩天楼的体形趋于整齐简单,墙面改用工厂预制的轻质幕墙,材料有玻璃、不锈钢、铝等等。
传统的砖石建筑的厚、重、粗、实的外貌被轻、光、透、薄的幕墙的新装束所替代。
其中闻名的有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利华大楼、西格拉姆大厦、纽约世界贸易中心(2001.9.11毁灭)以及芝加哥西尔斯大厦。
后两座建筑差不多上110层,至今仍是世界上层数最多的摩天楼。
总之,到20世纪中期,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作为一种新的建筑艺术语言已被广泛同意。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和风俗在50—60年代成为世界建筑舞台上的主角,由于世界各地的现代主义建筑有明显相似的形象,人们就称它为“国际式”。
三、后现代主义建筑
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进入70年代,世界建筑舞台出现出新的多元化局面。
70—80年代,其中最有阻碍的是“后现代主义建筑”。
如果讲1923年勒·
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经典著作,那么美国建筑师文丘里于1966年出版的著作《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便是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宣言书。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具体表现是多种多样的。
美国建筑师M.格雷夫斯设计的俄勒冈州波特兰市政大楼、英国建筑师J.斯特林设计的德国斯图加特市国立美术馆新馆是两座有代表性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例子。
1987年柏林国际建筑展中的一批建筑物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一次集中表现,它们与1927年斯图加特住宅展览会恰成对比。
四、其他建筑风格与流派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兴起与嬗变是20世纪世界建筑舞台上最引人注目的建筑现象。
然而20世纪还显现过存在着众多的其他风格与流派,有的是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变种;
有的与它们完全不同;
有的规模和阻碍相当大;
有的只是少数建筑师的个人风格。
美国建筑师赖特不赞同学院派复古主义的建筑创作道路,他力主创新,早期的建筑作品对欧洲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产生过启发推动作用,然而赖特的建筑观点与欧洲现代主义建筑代表人物有重要区不。
赖特明确反对勒·
柯布西耶将住宅看作是“居住的机器”的观点。
他主张建筑应该象植物一样,有机地同环境紧密结合,应该是从人的特定的需要和特定的环境中产生。
赖特一生设计了大量的建筑,位于美国匹兹堡邻近的“流水不墅”是他的一个杰作。
这座不墅将这种建筑类型的设计艺术提升到一个新水平,堪称世界建筑史中的—件珍宝。
在现代主义建筑和后现代主义建筑之间,实际上有一个蜕变和过渡的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终止不久,差不多显现了突破和背离20年代正统现代主义的端倪。
意味深长的是勒·
柯布西耶本人在50年代初就一反他在《走向新建筑》中倡导的理性主义观点,创作了一批被称为“野性主义”的建筑。
其中最闻名的是在法国孚日山区中一个小天主教堂--朗香教堂,它座落在一个小山头上,周围是群山和河谷。
朗香教堂标志着勒·
柯布西耶本人在建筑创作上的深刻转变,在某种意义上,勒·
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预示了后现代主义建筑美学的兴起。
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是本世纪中期建成的一座闻名的演出建筑,它的外形与历来的一切剧院都不同。
这是较早地突破正统现代主义建筑“形式跟从功能”信条的一座优美的建筑作品,尽管悉尼歌剧院的造价一再突破预算,工期拖延长达十多年,而一旦建成后,赶忙获得公众广泛的喜爱而成为悉尼市的标志物。
在50—60年代,当后现代主义建筑兴起之前,有少数建筑师提倡将现代建筑与古典建筑加以融合,这一趋向被称为20世纪的新古典主义建筑。
美国建筑师斯东和雅马萨基是闻名的代表人物。
斯东设计的华盛顿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是将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的型制与现代演出建筑结合起来。
雅马萨基是日裔美国人,他注意吸取东方传统建筑的某些特点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
他在1959年新德里世界农业展览会美国馆的设计中,运用架在水池上的长廊和金色的圆穹顶,使建筑物带上明显的东方色彩,他设计的沙特阿拉伯达兰机场候机室,使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板壳结构,但供券的线条及墙面纹饰经他巧妙的处理以后,使这座现代建筑具有浓厚的阿拉伯情调。
斯东及雅马萨基与后现代主义建筑师一种被称为高技派的建筑风格。
巴黎蓬皮杜文化与艺术中心、香港汇丰银行大厦及伦敦劳埃德大厦差不多上高技派建筑风格的代表作。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充分坦露结构,暴露多种机电设备的本来形状。
人们在这类建筑的内外,看到庞大的梁柱,裸置的升降机,不加掩盖的多种管道线缆。
这种做法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方便检查修理,增加改造变动的灵活性,从而提升使用效率,然而实际上设计者的动身点要紧还不是此种功能性或经济上的考虑,更多的依旧出于一种美学考虑,它的基础是机器美学或技术美学。
五、第三世界的现代建筑
20世纪中后期,随着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的高涨,民族经济的进展和民族文化的复兴,情形逐步改变。
一方面亚、非、拉美新兴国家努力把握新的科学技术,建筑业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另一方面,打破文化上的西方中心主义,抛弃全盘西化的思潮,努力结合本民族本地区建筑文化传统制造新的有各自特色的现代建筑,这是一条困难的道路,然而通过第三世界建筑师的自觉探究,也包括那些尊重各民族文化的西方建筑师的尝试,在宽敞的第三世界,差不多显现了许多现代化的然而又富有民族和地点特色的优秀建筑作品。
作为亚洲经济起飞最早的国家日本,其建筑师一方面大力吸取西方先进建筑科学技术,同时,又有许多建筑师自觉探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吸取和发扬日本传统建筑文化的特点,制造日本的现代建筑。
世界知名的日本建筑师丹下健三于50年代创作的日本香川县厅舍将日本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形象特色融汇入现代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之中,巧妙自然。
他设计的东京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是另一个优秀作品,得到国内外好评,是日本现代建筑达到国际水难的一个标志。
中国建筑师长期探究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结合的途径,1929年建成的南京中山陵是中国建筑中现代化与民族化结合的一个起点。
从平面规划布局到建筑细节,都表现出中国特色,反映着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新觉醒。
195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之际,北京古老的皇城入口天安门前建成新的天安门广场。
广场两侧有人民大会堂和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两座新型建筑物,它们都没有采纳传统的中国大屋顶,然而却具有鲜亮的中国特色,那个广场和两旁的建筑,体现了现代建筑与中国传统特色的成功结合。
印度新德里的巴赫伊教礼拜堂是伊朗出生的建筑师萨帕的作品,萨帕讲:
“我要设计新的、典雅的、非外来的,令人感到熟和亲切的”建筑形象。
在如此的创作思想引导下,他将教堂外形做得如同一朵庞大的白莲花,在印度次大陆,莲花传统上被当作完美无暇的象征,这座教堂恰当地体现了印度人民的美好感情和善良愿望。
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德国际机场是一座技术先进规模宏大的先进机场。
在设计开始之前,沙特阿拉伯国家就要求这座机场既要是现代化的又要是伊斯兰的。
设计者美国HOK建筑设计事务所遵从这种精神,仅一座现代化机场塑造得富有阿拉伯情调,机场中布置着一个有圆形穹顶的清真寺,更使得那个建筑群具有明白无误的民族识不性。
事实表明,建筑的现代化同民族性和地域性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在克服现代化即西方化的认识偏见之后,各国人民都能制造出自己独具特色的现代建筑。
传统与现代化结合愈来愈成为世界各国大多数建筑师的共识。
人们有理由相信,在20世纪最后的年月中,宽敞第三世界将显现更多更优美的民族化和地域化的现代建筑艺术奇葩。
组群式民居
组群式民居是庭院式民居的集合式住宅,以它自己特有的构图模式去组合全族众多的住屋,构成雄浑庞大的民居外貌,多应用在闽西、粤东、赣南的客家人居住地区及福建漳州地区、广东潮汕地区。
客家人喜爱建筑圆形或方形的大土楼。
例如:
福建永定古竹乡的承启楼直径达70米,住房呈环状布置,为四层夯土木构架的楼房,外观封闭,无窗或专门少开窗,内院有套建的圆形附属房屋,中心为全族人共同的祠堂。
内部有水井、粮仓。
楼门关闭以后,全族人不依靠外援可坚持抗击侵袭专门长时刻。
永定湖雷、坎市、高陂一带尚盛行建筑另一种聚居土楼,平面方形,层数由北至南递减,称之为“五凤楼”。
广东梅县一带客家人喜爱采纳“三堂两横加围屋”式,即中部三进厅堂,两侧为横屋(即纵向房屋),横屋北端接建一圈半圆形的围屋,形成全封闭的大住宅。
广东北部南雄、始兴一带的客家人尚喜爱采纳一种行列式民居,亦是聚族而居的大伙儿族式民居。
此外,漳州地区尚有单元式土楼,由三间为一套的单元住房组成。
潮汕亦有以“冂”字型小住宅组成的庞大的复合式大宅。
清代建筑技术与艺术
清代二百余年间全国官私的建筑总量比任何历史朝代都要多许多,但现在木材的积蓄又日渐稀少,因此迫使建筑业去寻求更多的其他种类建筑材料。
如砖瓦的供应量明显增加,一样质量较好的民居大部改用砖材作围护材料,以砖石承重或砖木混合结构形式的建筑较明代增多。
地点性材料如各种石材、竹材、苇草、白灰等,在民间建筑中进一步开发利用。
装饰材料的供应范畴更加扩大,如各类硬木、雕刻用木、铜件、金箔、纸张、纱绸、玉石、蚌壳、油漆、琉璃、瓷器等皆利用来美化建筑物,清中叶以后还引进了玻璃制品。
新的多样性的建筑材料不但使建筑技术有了进步,而且使建筑外貌有了更大的改观。
作为传统建筑结构的主体形式的木构架技术亦有许多改进。
如柱网更为规格化;
元明以来习用的侧脚、生起作法及斗拱构造等逐步退化或减弱;
材分制名存实亡;
角部梁架构造通行顺梁、扒梁、抹角梁方法;
木构件的修饰向表面性装饰进展等。
专门在拼合梁柱技术、多层楼阁构架、大体量建筑构架、重椽草架及复杂的结顶技术方面,更有突出的成就。
清代大型建筑的内檐构架差不多上摆脱了斗拱的束缚,使梁柱直截了当榫接,形成整体框架,提升了建筑物的刚度。
清代建筑了一大批楼阁式建筑,确实是按照这种新的框架方式,如承德普宁寺大乘阁、北京颐和园佛香阁、雍和宫万福阁等。
清代大建筑的梁柱村料多改用帮拼方式,以小木料攒聚成大材料,外周以铁箍加固,表面覆以麻灰油饰,完全不露痕迹。
帮拼法不仅节约了巨材,而且为分段施上的多层楼阁制造了条件。
清代在应用地点性材料方而亦达到十分熟练的地步。
如在福建、广东一带应用夯土或卵石。
可砌筑高达四层的居住建筑;
西藏工匠凭借体会,不挂线,不校正水平,可砌筑高峻的毛石墙。
此外,浙江天台的石板墙、福建惠安的石墙和石屋面、贵州镇宁石头寨的石建筑等,皆是就地取材的实例。
清代为加大建筑业的治理,曾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工部编定并刊行了一部《工程做法》的术书,作为操纵官工预算、作法、工料的依据。
书中包括有土木瓦石、搭材起重、油画裱糊等十七个专业的内容和二十七种典型建筑的设计实例。
该书尽管不尽完善,但对研究清代初期的建筑技术水平而言,是一份相当完备的资料。
此外,清代政府还组织编写了多种具体工程的做法则例、做法册、物料价值等有关建筑的书籍作为辅助资料。
同时民咨询匠师亦留传下许多工程做法抄本,因此讲清代建筑营造方面的文字资料是历代中最丰富的。
同时在政府的工程治理部门中专门设置了样式房及销算房,主管工程设计及核销经费,对提升宫殿官府工程的治理质量起了专门大的作用。
样式房的雷发达家族及销算房的刘廷瓒等人,皆是清代闻名的工师。
清代建筑的艺术风格亦有专门大改变。
宋元以来,传统建筑造型上所表现出的庞大的出檐、柔和的屋顶曲线、雄大的斗拱、细小的柱身、檐柱的生起与侧脚等特色逐步退化,稳重、严谨的风格日趋消逝,即不再追求建筑的结构美和构造美,而更著眼於建筑组合、形体变化及细部装饰等方面的美学形式。
北京西郊园林、承德避暑山庄、承德外八庙等建筑群的组合,都达到了历史上最高水平,显示了建筑匠师在不同地势条件下,灵活而妥善地运用各种建筑体型进行空间组合的能力,也表现出他们高度敏捷的尺度感。
清代单体建筑造型已不满足于传统的几间几架简单长方块建筑,而尽量在进退凹凸、平座出檐、屋顶形式、廊房门墙等方面追求变化,制造出更富於艺术表现力的形体。
如承德普宁寺大乘阁、北京雍和宫万福阁、拉萨布达拉宫、呼和浩特席力图召大经堂等优秀实例。
清代建筑艺术在装饰艺术方面更为突出,它表现在彩画、小木作、栏杆、内檐装修、雕刻、塑壁等各方面。
清代建筑彩画突破了明代旋子彩画的窠臼,官式彩画进展成为三大类:
和玺、旋子和苏式彩画。
详细分析尚有金龙和玺、龙凤和玺、大点金旋子、小点金旋子、石碾玉、雅伍墨、雄黄玉、金琢黑苏画、金线苏画、黄线苏画、海墁苏画等的区不,分不画在不同建筑的不同部位上。
彩画工艺中又结合沥粉、贴金、扫青绿等手法来加大装饰成效,更使建筑外观显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 建筑 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