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面文化之二阉割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850949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2.35KB
负面文化之二阉割Word文档格式.docx
《负面文化之二阉割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负面文化之二阉割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阉人的生前死后
(六)阉割文化的融合与扩散
(七)中国古代十名太监的发迹史
第五章:
面对阉割的困惑━反思篇
(一)东瀛的骄傲━为什么日本没有阉割文化?
(二)中国知识分子对阉割文化的评价
(三)西方知识分子对阉割文化的评价
(四)阉割文化发展廻异的原因
(五)该不该憎恨宦官?
第六章:
时隐时现的“幽灵”━现世篇
(一)是“杞人忧天”还是“醒世恒言”?
(二)现代社会中的各种“阉割现象”
(三)“现代社会中的各种“阉人”
(四)多妻制━不可阻挡的诱惑?
(五)上帝之剑—“同性恋”活动
(六)当代中国的忧虑
(七)永无休止的战役
(八)阉割与艺术
第七章:
与人类的对应—自然篇
(一)自然界中的雌雄同体
(二)牲畜的悲惨命运
(三)阉割动物的天性应该吗?
第八章:
“双性同体”的最高理想—文化篇
(一)远古时期双性同体的神话
(二)双性同体的转变及阉割的出现
(三)大千社会中形形色色的“双性同体”
(四)双性同体在文学层次上的反映
(五)从“女阉人”到“圣杯与剑”
(六)双性同体—在宗教和哲学层次上的反映
提要
阉割和“双性同体”本意有生物学和医学的内涵和概念,本文所探讨的阉割和“双性同体”则是人类文化和社会矛盾的产物,二者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文章分为三部分:
阉割文化的产生与远古双性同体崇拜的关系;
进入中世纪以后阉割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分化;
以及在现实社会中倡导“双性和谐”理想文化模式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
阉割双性同体双性和谐文化性文化宦官阉奴阉人
阉割、“双性同体”的历史演变及文化蕴涵
冷东
阉割(castration)具有生物学和医学的内涵和概念,一般表述摘除或破坏动物卵巢或睾丸的手术,以使动物性情温顺,便于管理、使役和提高肉的质量,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双性同体”(androgyny)一词的本义,也具有相似的内涵,一般用于表述动植物的雌雄同株或一些罕见的生理畸形者。
本文所探讨的阉割和“双性同体”,则是人类文化和社会矛盾的产物,二者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并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既是人类社会文化中的悲剧,也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
一、阉割文化的产生
阉割文化的产生是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在远古的双性同体崇拜中得到解释。
各远古文明普遍认为:
造物主是半阴半阳的,或者是雌雄同体的,非常广泛地存在于世界各地彼此封闭的原始先民的图腾崇拜物和其他遗物中,这种奇特的共性包含了一个共同的文化代码,反映了人类的原始思维进化到语言阶段后形成的“双性同体”神话。
艾利亚德在《比较宗教学模式》中“神圣的双性同体的神话”一节中写道:
“由于在神性之中同时存在着所有的禀赋,所以完全必要的是从神性中或明或隐地看到两种性别的合并表现。
神圣的双性同体只不过是表达神的二位一体的一种原始公式;
早在形而上的术语或神学的术语表达这种二合一神性之前,神话和宗教思维就已首先借用生物学的双性这一术语表达了它,我们已经注意到许多这样的情况:
远古的本体论用生物学的语汇表现出来。
……我们在许许多多的神话和信仰中看到的神圣双性同体都有其自身的神学和哲学的蕴含。
这个公式的本义在于用生物性别的语汇表达在神性核心中同时并存的两种对立的宇宙论原则(阳与阴)。
”
在中国的创世神话中,暗含了一个“双性同体”的始祖,天和地本是联合为双性同体的,他们永恒地结合在一起,后来才相互分离,并且成为单一性别的—对。
传说华夏种族是由伏羲和女娲兄妹相婚而产生的,而伏羲和女娲是双头人首蛇身的神怪。
这一图像在历代都可见到。
安阳发掘的商墓和春秋楚墓,东汉时梁词石室画像都有石刻的伏羲女娲交尾双头人首蛇身的图像。
在汉代石刻画像与石画中,两者被描绘成穿袍子,戴冠帽,腰身以下的蛇尾巴紧紧地缠绕在一起。
两人的面部或正向,或背向。
伏羲手捧太阳,太阳里面有一只金鸟,女娲手捧月亮,月亮里有一只蟾蜍。
正因为伏羲和女娲之间是一种既是兄妹又是夫妻的关系,由此也能理解两者为何是双头人首蛇身的神怪。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断言:
人类最初是半阴阳的,是宙斯把他们分成单性别的两半,他们渴望重新结合,以此来解释男女之间的恋爱和结合倾向的根源。
基督教的《圣经》中认为上帝是雌雄同体的。
上帝把亚当分成两个有性别的组成部分,一个是男性,另一个是女性夏娃,来自他的一半。
这个原本双性的人被分为两半,爱情使他们渴望重新结合,这种渴望是性快乐的源泉,而性快乐则是一切犯罪的开端。
”
在埃及神话中,始祖之神也是双性同体的。
地球四域的四位大神,又称为八联神,实际是四男四女,八个形体。
地神格卜和天神努特原来也是相互拥合,难以分离。
后来其父(一作其子)大神舒将努特即天宇高高举起,努特才同她的兄长,也是她的丈夫地神格卜相分离。
婆罗门教的圣书《往世书》说:
“至高无上的精神在创世的行动中成为双重的:
右边是男性,左边是女性。
她是玛亚,永恒不灭的。
”又说:
“神圣的创世因体验不到极乐,是孤独的。
他渴望有一个同伴,直接满足欲望。
他使自己的身体分成男性和女性。
他们结合,创造了人类。
在墨西哥先民的眼中,“太阳和大地也被视为丰饶之源以及万物之母,被想象为二元(二性)实体。
他既不失其一性体(在古歌中,他始终为单一神),却又被视为二性神,即人类之繁衍的男主宰和女主宰,在神秘的宇宙结合和受孕中,此神为宇宙万有奠定了始基”。
这一双性至高神看来不仅担负起开天辟地的伟业,而且也是创造生命和人类的始祖。
“双性同体”观念除了作为一种原始思维和意识表现于远古神话,还通过凝固在雕塑画像等上面的“双性同体”形象,直观地得到展示。
在欧洲发掘的公元前七千年到六千年间的雕像中,有些具有明显男性特征的泥制圆柱形体,有时有女性的胸部;
也有些女神雕像长着长长的圆柱形的脖子,据认为,这是对男性生殖形象的回忆。
“而这种女性和男性特点结合在一个雕像上的特点在公元前六千年以后也没有完全消失。
”在盂买附近的一个石窟里,有许多古代工艺品塑像,它们把湿婆和他的妻子雪山神女表现成一个具有雌雄同体性质的存在物。
其中一个塑像大约有十六英尺高,男性和女性器官都有,可以说是半男半女。
湿婆和雪山神女的这种阴阳合一的形式,叫做维拉吉。
在中国国内已在多处发现类似的“双性同体”形象。
如在青海乐都柳湾出土过一个两性人陶壶,此人面部粗旷,体魄魁梧,明显是一个强健有力的男子形象,但其生殖器既似男根,又有女阴特征。
河南禹县民瓷窑贴保留着一种传统图案,有一种抓髻娃娃,头扎双髻,具有女性特征,但长有男根。
显然,“双性同体”这一意象在先民原始思维中的流露及其在神话中形成跨文化的神话原型,并非偶然和巧合。
神话思维中双性同体的阶段,在历史上对应着的是人类处于无性意识的阶段。
“双性同体”的无性阶段,反映了原始人类朴素的性别平等意识。
由上述众多例子可以看出,这一原型包含的最基本的意义是:
宇宙万物、人类以及自然的创造,是由两性共同(通过合体形式)完成的。
从这一基本意义可以推导出另一重意义,分体初始状态(性别意识产生的标志),女性与男性有同等的创造力,两性没有身份,地位和尊卑的差异。
反映了史前伊甸园的生活情景和原始人类朴素的性别平等意识。
当父权制代替了母权制后,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了一次巨大变动,加剧了男女关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明显加速了双性同体观念的转变和分割。
而双性被切割后的分体,则意味着性别意识得到了强调,无性阶段进入了有性阶段,性别矛盾由此产生。
在中国神话中,天公地母从合为一体到一分为二,“轻清者上浮而为天,重浊者下凝而为地”,天公地母以清浊作了区分。
而在汉语中,清浊的褒贬含义是不言而喻的。
中国的女娲神话也有一个演化过程。
女娲曾在远古神话中占据过一个非常显赫的地位,以炼五色石补天,杀黑龙。
断鳌足以济民生而著称于世。
然而到了《淮南子)中,却成了辅佐丈夫“伏羲治天下”的配角。
秦汉时候伏羲、女娲的交尾双头人像也表明了女娲为人类始祖的史前神话,由伏羲、女娲共同造人的神话所替代,这种替换很明显是一种性别角色的调整。
在双性同体转换为分体的过程中,经历了相当激烈的斗争。
如流传在两河流域、世界上最早的苏美人“创世神话”中,在克尔特神话中,女性太阳神后为男神替换,而被贬滴到陪衬的月亮神位置。
在原来的传说中,女神Nammu不但创造了宇宙,还独立生下了天空。
大地及其间的万物,但在日后被修改过的神话中,这位女神的名字变成了TiaTnat、只代表咸水女神,另外出现了一位甜水之神的男神Apsn。
Tiamat在Apsn的帮助下,生下众神,同时也生下蝎子。
半人半马的怪物。
后来另一位英勇的男神在雷电。
暴风雨及烈火的帮助下,追杀Tiamat,把她杀死了。
在这个神话的衍变中,女神从创造万物的至高之神,到和男神分担职能,直到最终成为邪恶的代表,非常清晰地勾勒出了女神被贬低的过程。
它是社会中女性被贬低的历史过程的镜像再现。
罗马人认为,天和地(乌拉努斯神和盖亚神)最初曾是以一种无限的性拥抱或作为一个雌雄同体的神而永恒结合在一起的。
在许多神话中都可以找到这种观念,其中大多数神话记述,这两个始基(雄性乌拉努斯和雌性盖亚)是后来被割裂开的。
在赫西俄德(Heslnd)所著的古希腊人的《神谱》中,也记载着有关克劳诺斯(拉丁人的农神)如何用镰刀从他的父亲乌刺诺斯身上割去性器官而把天和地分开的故事。
在新西兰的土著居民毛利人中,也流传着天和地被扯开而分离的故事。
天神拉吉和他的妻子芭芭在无止境的性拥抱中联为一体无法分开,他们产生了诸神和万物。
后来这对夫妻被他们的孩子(其他神)扯开而分离。
而在社会的具体生活中,双性同体的分割则表现为习俗层面上割礼和文化层面上的阉割。
割礼包括男女双方,是一种最古老的风俗,也是一种性文化的反应,包含的建立性别意识的观念,具有生理和宗教的双重意义。
至今在许多原始部落中,割礼仪式仍然保留着。
西非多冈人的一则民间传说,对了解割礼的意义颇有帮助。
那里的人们认为,人类从最早开始,就具有两个不同性别的灵魂,男子的阴性灵魂附在自己的包皮上,女子的阳性灵魂则附在阴蒂上。
后来,神明预感到人类不能这样阴阳同体地生活,因此,必须使人类分别男女,实行割礼。
那些蒙昧的少年正是通过割礼,确立自己的性别意识,而成为一个成熟的人。
伊巴丹特尔也说:
“行割礼,……乃是跟先天双性同体的恐怖作斗争的手段之一”。
在西文中,英语“性”(sex)”一词,便由拉丁文secus一词衍生而来,它渊源于seco一词,意为截下、切割开。
希伯来人也严格遵守割礼的习俗,将之作为庄严的性及宗教的仪式,以至割礼成为后来犹太人生理特征。
双性分体标志了父权制的确立,这是与新的婚姻形态密切联系、并借助新的婚姻形态而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男性取代女性成为姓氏始祖,而父子间血缘关系的确立,必然以夫妻关系为前提,就是要保障子女确凿无疑地出自一定的父母。
随祖先崇拜、生殖器崇拜的转变和女性贞操观的加强,而以生殖器官为惩治对象的阉割—即以强制的手段割除或破坏人的生殖器官和生殖机能,彻底解除性生活和繁衍后代的权利和能力—应运而生,并成为人类文化的一种,成为惩罚男女之间不正当的性关系、维护父系社会的有力工具。
二、阉割文化的发展
阉割的最初社会作用,在于惩罚不正当的男女性关系,这在人类的婚姻制度刚刚跨入文明门槛的当时是现实的。
但是,在奴隶主阶级和封建统治者残暴的统治下,阉割施刑的范围扩大到与初意完全不相干的地步,成为滥施惩罚、压迫民众和为统治阶级生活服务的一种手段。
阉割文化成为一个相当普遍的存在,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无论是海洋国家、游牧民族、农业国度,几乎在每一个人类文明的发源地都出现了阉割文化。
进入中世纪以后,即自公元五世纪后期罗马帝国崩溃起,下迄十七世纪中叶资产阶级革命止,阉割文化的表现形态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在世界范围内分化成三种代表类型:
即基督教世界中的“阉人”、阿拉伯回教世界中的“阉奴”以及中国的宦官制度。
1、基督教世界的“阉人”
从公元四世纪到十世纪的欧洲大陆,一片混沌,人民流动迁徙,统治者此起彼落,欧洲的风貌一变再变,但基督教却一直绵延不绝,而且不断发展,成为不稳定世界中一股强大的凝聚力量,教会独立于政权机构,并且成为有强大制衡力量的功能性的权威机构,再没有比基督教给欧洲的文化、政治各方面带来如此巨大影响的力量了。
基督教的性哲学基本上有三个来源━旧约圣经的一部分、新约圣经的全部及早期基督教思想家对经典中疑难部分的注释和瞑思。
古希伯来人对男性性器官是非常重视的。
如《申命记》第二十三章中引述摩西在三千五百年前提出的:
“凡外肾受伤的或被阉割的,不可入我主的教会。
后来基督教教义则一反以往的看法,承认甚至鼓励信徒去阉割自己,作为忠实于上帝的一种表示。
如在《马太福音》第十九章中,耶稣甚至对他的门徒说:
“有从娘肚里生下来就是阉人的,也有被人阉割的,并且有为天国的缘故而阉割自己的。
如果能够这样做,就让他去做吧。
基督教思想家认为:
为了传宗接代,上地赋予人类无可责备的本能,但人类却从中贪求”肉体的娱悦”,结果导致人类的堕落。
在这个前提下,负责宣扬基督教教义、拯救人心的传教士,就必需是能够抗拒“肉体娱悦”的人,因此他们必须过禁欲的独身生活。
禁欲成为当时基督教道德权威的一个标志,也成为阉割精神的一种变异。
中世纪西欧宗教禁欲主义的认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唯心主义哲学。
柏拉图就曾断言:
肉体是一切罪恶的祸根,它妨碍了人们获取智慧;
只有在摆脱了肉体的束缚之后,人们才能见到真理的光明。
罗马时代的斯多葛哲学家也认为:
肉体的存在使得人成为其自身的囚犯,如要获得真正的自由,就需憎恨肉体并鄙弃一切快乐。
这种古典的唯灵论无疑为中世纪西欧宗教禁欲主义的形成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哲学基础。
早在旧约时代,性已经被看作是万恶之源。
新约时代的基督教圣徒开始试图把性别歧视与禁欲主义的传统加以制度化。
而教会极力推行禁欲主义的最终目的,就是企图通过它去约束人们的性道德,进而实现对整个社会的支配。
狂热的信徒戒食、鞭打、自我克制来消除一切欲望,而最彻底的手段当然就是阉割自己了。
而早期的圣徒则对福音书中耶稣的经历进行大肆渲染,认为基督终身未娶,把贞操献给了教会,这就为基督徒树起了一个最高典范。
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在教会内部则走上了极端化的道路—它最终演化成为神职人员的独身主义,为了最终战胜各种精灵鬼怪和多舛的命运,就必须在特定的时期内避开性的污染。
查理斯·
弗雷泽也认为,古代的闪米特人、埃及人、叙利亚人以及希腊化和罗马时代的西方人都相信在性行为与宗教上的玷污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基督教作为古代多神教的集大成者,必然也继承了这一观念和传统。
教会内部独身主义的制度化在世俗社会当中激起了更加狂热的宗教热情,政治动荡、经济压力和传统习惯一起推动着修道运动的蓬勃发展。
从11世纪开始,随着城市商品货币经济的兴起和社会矛盾的加剧,大量妇女也纷纷加入独身的行列。
在基督教世界中,还有一种奇异的阉割形态。
如在罗马帝国的发源地━意大利以至整个欧洲,“阉歌手”曾经流行一时。
也就是男人在青春期前阉割自己,从而保持个人尖锐而富有弹性的童声永不失掉,在歌唱方面取得成就。
这种风俗也起源于基督教,最初圣徒保罗提出妇女在宗教集会中必须保持沉默。
而后来的教堂的唱诗班中,由于女孩子不能参加演唱,但又需要男女双声,于是有些教堂唱诗班中的女童声,便用阉割的男童代替。
令人怵目惊心的是,在中世纪几百年时间内,阉歌手流行于欧洲各国,在广泛的歌剧演唱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2、伊斯兰世界的阉奴
公元七世纪初,默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了伊斯兰教,很快成为团结阿拉伯人的巨大精神力量,伊斯兰教也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由于便利的地理条件,阿拉伯世界与世界各国的接触都很方便广泛,各种文化━苏美人的、埃及人的、希腊人的、罗马人的、波斯人的、中国人的、印度人的文明都汇集到阿拉伯文化的大熔炉中,形成了独特的阿拉伯文化。
研究东方性文化的学者倾向于把阿拉伯的阉割文化溯源于远古的埃及阉割习俗和阉奴贸易。
爱德华兹指出;
“阉割与奴隶从埃及传入‘圣土’(即犹太教所称的福地巴勒斯坦),摩西便曾诅咒和禁绝宦者之俗。
不过,阉割作为一种生意,却在阿拉伯发展开来,成了国际性的合作贸易,其范围西起北非,东至马来亚。
宦者被分别称为‘师’(aghd)、‘侍’(khadim)和‘主’(khwaudjah),一般被视为三种不同的等级。
”在阿拉伯的宦人中,除了大量用为宫中侍者外,也不乏身居要职者,类似于古希腊、罗马那些具有宗教背景的所谓净身祭司。
爱德华兹与马斯特斯写道:
“阿拉伯是最大的阉人出产地,这些阉人中最荣耀的恐怕要算那些著名的“宗师”(Aghawat)们或黑人宦官,他们监守着麦加和麦地那禁城中的豪华寺庙,或出入于后宫。
”。
这里所说的皇家寺庙与王宫实为一个建筑群,同处在凡人莫入的禁城内。
其后,阉割文化超出宗教的范围,阉奴制度成为阿拉伯世界的独特文化习俗之一。
对阿拉伯世界阉奴制度揭露和批判最深入的,首推孟德斯鸠1721年发表的《波斯人信札》。
《波斯人信札》整本书是由一百六十封长短不一的信组成,主要的情节是两个波斯人因事离开祖国,漫游法国十年,互相通信。
其中描写和揭露阉奴制度的主要集中在《后房故事》一部分。
除了介绍阉奴制度的具体内容,孟德斯鸠还通过主人公郁斯贝克,塑造了一个充满矛盾的社会统制者的形像。
郁斯贝克是一个出身贵族家庭的知识分子,具有好学深思的良好修养,但又充满无法解决的内心矛盾。
他一方面赞赏西方的优点,抨击本国的种种陋习和缺点。
但一遇到切身利益,就无法解脱了。
他对家中的十多个妻妾并无爱情,一旦得知妻妾的外遇,就毫不犹豫地命令阉奴进行镇压,最后自己也失去了一切。
从郁斯贝克的遭遇,进而揭示了知识分子也很难摆脱所处社会的偏见、道德要求和其它的社会标准。
以及这种二重人格必然导致的个人悲剧和社会悲剧。
《波斯人信札》主要是抨击封建暴政,宣扬人类情欲的天赋性和合理性,因此孟德斯鸠特别同情东方封建专制下妇女的悲惨地位,歌颂女主人公不愿重当奴隶和玩物,勇于追求自身的幸福,把囚笼般的后院变成私下接待情人的密室。
不幸她的秘密被阉奴发现了,她的情人也被阉奴杀害了,而女主人公也变成愤怒的狮子,她决心报仇,在自杀之前,她毒死了那群代表封建暴力的阉奴。
因此《波斯人信札》中的后房悲剧,不是以被压迫者的失败,而是以被压迫者的胜利而告结束。
“污辱女性,并不比悔灭她们容易”。
孟德斯鸠还描绘了东方专制暴政下的不幸牺牲者━阉奴的一系列形象。
他描绘了那些骇人听闻的和惨无人道的事情,按造暴君的意念强迫人实行“永远断念”的阉割。
并且指出这些因自身的不幸而变得残酷和憎恨整个人类的人们,如何本身也变成暴君,把对自身遭遇的仇恨,发泄在其它的受害者━女人身上。
值得赞赏的是,孟德斯鸠并没有象一般人那样去简单地憎恨和咒骂这些阉奴,而是对他们寄以很深的同情。
这些被阉割的奴隶,受到惨无人道的残害,乃是专制暴政下的最悲惨的牺牲品。
他们故然是残暴好色的主人的爪牙和走狗,但实际上只是傀儡,被迫执行人间最悲惨的任务。
而他们阴惨的心情,是受到残害的身体、受到特殊处境和特殊任务的苦闷而造成的。
他们和后房妇女一样,悲苦欢乐,祸福生死,完全不由自主,命运操在别人的手中。
因此阉奴的形象,也是对东方暴政的一种控诉。
3、礼教世界━被阉割的“守护神”
商朝后期,中国的宗法制度逐渐形成,专制王权与宗法制度紧密结合,共同构成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统治制度。
王位血亲继承制度的确立,必然要求君主后代血统的纯正,使血缘关系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更加重要,以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调整和确定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地位的高低。
也势必采取各种措施,来保证血统世系的纯正,从而提高了对后宫制度的需求。
中国的宦官制度,是在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的西周确立的。
乃至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的《诗经》最古老部分是雅颂,雅颂的前身多属祭歌,祭歌则多为阉割的巫史尹寺所作。
中国的宦官制度,是与古代的后宫制度联系在一起的。
后宫制度是指为满足皇帝个人的性要求,同时为解决王朝子嗣延续而专门设置的大规模女性集团及一整套相应的管理体制。
中国古代的后宫制度是全世界帝国中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管理体系最完善的后宫。
其内部结构是:
皇帝是唯一真正拥有后宫性权力的人,以森严的等级制度为基础的庞大的女人群,以及“中性”奴隶宦官,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独特的社会形态和性文化形态。
更重要的是,宦官制度又与传统政治合为一体,转化为一种“宦官政治”。
随着专制集权不断加强,君主日益凌驾于正常的国家机构之上,却又久居深宫与外界隔绝,绝大多数的行政机够都是从君主的奴仆、侍从、秘书等系列派生而出,体现”君主多用奴仆”的规律。
在这种情况下,宦官以独一无二的有利条见,势力不断增加,活动范围从内廷发展到外廷,宦官机构从零散发展到完整,宦官的作用从单一的内廷的守护神而发展成为整个专制集权的守护神,成为皇帝的代笔人和代言人,成为皇帝与外界联系的纽带。
专制集权为维护自身的存在,而制造出特殊的人━宦官,同时也造成了特殊人的特殊心理。
从人的本质上看,人永远是处在创造之中,人性的体现就是人的无限性的创造。
然而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是同步运动的。
宦官残破的生理和社会心理的巨大歧视,造就了宦官特有的变态心理,并反馈到宦官的行动上来。
宦官以其特有的自卑感和权力欲、残忍而又专一的报复心理,利用自身所处的有利条件和专制集权的种种漏洞,广泛参加了各种政治活动,对社会造成了复杂的影响。
诚然,部分宦官的事绩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但在制度上却从来没有发生积极的作用,只给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随着专制集权的强化和社会矛盾的加剧,宦官作为维护统治的权力手段而参预各个领域的斗争,凭借皇权,狐假虎威,参预着争夺皇权、册立后妃、废立太子、排挤外戚、杀戮功臣等一系列重大斗争,宦官势力的不断增长,也打乱了政治结构各部分的平衡。
从而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斗正的复杂性,使社会陷入无休止的动荡之中。
虽然世界上部分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也不同程度的存在过宦官制度,但很快都被抛弃。
而只有中国的宦官制度沿袭了几千年,为历代封建王朝所继承。
中国的宦官制度产生之早、组织之严、延续之久、影响之大,都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
三、阉割的现代回归与“双性和谐”的现代意义
一般人都相信,阉割文化已经成为历史的遗迹,由于人道主义和理性主义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基本指导原则,阉割文化的再生是不可能的了。
但如果说阉割文化仍然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存在,这并不是耸人听闻的天方夜谭。
从阉割文化的起源来看,乃是性压迫、性虐待的一种体现,而只要两性关系仍然存在不平等和冲突,只要还有某种宗教狂热的存在,只要还有神权的存在,只要还有把个人崇拜或政权崇拜提高到神化的地位,就仍然会出现阉割的土壤。
阉割是产生宦官或阉人的根源和手段之一,不能见容于当今文明社会的伦理道德。
但是随着近年来在一些国家性侵犯特别是强奸的案件大量增加,也产生了许多自发的“宫刑”。
阉割,本是一种残酷的刑罚,是一般人都不愿意付出的代价和牺牲。
历史上许多阉人的悲剧,在无法支配自身命运的情况下,走上毁灭的道路。
而现实最大的悲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负面 文化 阉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