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纂医宗金鉴卷一.docx
- 文档编号:22849847
- 上传时间:2023-04-28
- 格式:DOCX
- 页数:34
- 大小:43.96KB
御纂医宗金鉴卷一.docx
《御纂医宗金鉴卷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御纂医宗金鉴卷一.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御纂医宗金鉴卷一
御纂医宗金鉴
卷一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伤寒论》后汉机所著,发明《经》奥旨者也。
并不引古经一语,皆出心裁,理无不该,法无不备。
盖古经皆有法无方,自此有法有方。
启万世之法程,诚医门之圣书!
但世远残阙,多编次传写之误。
今博集诸家注释,采其精粹,正其错讹,删其驳杂,补其阙漏,发其余蕴,于以行天下,则大法微言,益昭万世矣!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
太阳主表,为一身之外藩,总六经而统荣卫。
凡外因百病之袭人,必先于表。
表气壮,则卫固荣守,邪由何入!
经曰,虚邪不能独伤人,必因身形之虚而后客之也。
卫,阳也。
荣,阴也。
风,阳邪也。
寒,阴邪也。
邪之害人,各从其类,故中风则卫受之,伤寒则荣受之。
卫分受邪,则有汗为虚邪,桂枝证也。
荣分受邪,则无汗为实邪,麻黄证也。
荣卫具受邪,均无汗,皆为实邪,大青龙证也。
大纲三法,用之得当,其邪立解;用违其法,变病百出。
缘风为百病之长,故以风中卫列上篇,寒伤荣与风寒两伤,列为中、下二篇。
其条目俱详于本篇幅之下,俾读者开卷了然,有所遵循也。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注】太阳,膀胱经也。
太阳之为病,谓太阳膀胱经之所以为病也。
太阳主表,表统荣卫,风邪中卫,寒邪伤荣,均表病也。
脉浮,表病脉也。
头项强痛恶寒,表病证也。
太阳经脉,上额交颠,入络脑,还出别下项,连风府,故邪客其经,必令头项强痛也。
恶寒者,因风寒所伤,故恶之也。
首揭此条,为太阳病之提纲。
凡上、中、下三篇称太阳病者,皆指此脉证而言也。
【按】荣卫二者,皆胃中后天之谷气所生。
其气之清者为荣,浊者为卫。
卫即气中之慓悍者也;营即血中之精粹者也。
以其定位之体而言,则曰气血;以其流行之用而言,则曰营卫。
营行脉中,故属于阴也;卫行脉外,故属于阳也。
然营卫之所以流行者,皆本乎肾中先天之一气,故又皆以气言,曰营气,卫气也。
【集注】滑寿曰:
脉在肉上行,主表也。
方有执曰:
表即皮肤,荣卫丽焉。
故脉见尺寸俱浮,知病在太阳表也,项,颈后也。
恶寒者,该风而言也。
风寒初袭而郁于表,不能在胜风寒之外忤,故畏恶之。
程应旄曰:
太阳经之见证莫确于头痛、恶寒,故首揭之。
吴人驹曰:
头为三阳之通位,项为太阳之专位,有所障碍,不得如常之柔和,是为强痛。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注】太阳病,即首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之谓也。
卫为表阳,风属阳邪,风邪中人,则卫受之,从其类也。
风中于卫即发热者,以风、卫皆阳,其性本热,故变热甚捷,不似伤寒待其闭郁而始热也。
卫病不能固表,又为阳邪所蒸,故腠理疏而汗出也。
汗出表虚,为风所忤,故恶风也。
风性柔软,故脉缓也。
此承上条言太阳病又兼见此脉证者,名曰中风,以为中风之提纲。
后凡称中风者,皆指此脉证而言也。
【集注】方有执曰:
脉缓即下文阳浮而阴弱之谓。
言即有如首条所揭之太阳病,加之发热,汗出,恶风而脉缓者,则其病乃是触犯于风所致,故名中风。
汪琥曰:
中风,非东垣所云中腑、中脏、中血脉之谓。
盖中字与伤字同义。
仲景论中,不直言伤风者,恐后学不察,以咳嗽、鼻塞、声重之伤风,混同立论,故以中字别之也。
脉缓当作浮缓看。
浮是太阳病脉,缓是中风脉。
中篇紧脉,亦当仿此。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注】太阳中风,即上二条合而言之,又详举其证以出其治也。
后风称太阳中风者,皆指此脉此证也。
阴阳指荣卫而言,非指尺寸浮沉也。
阳浮,即越人曰,三菽之浮,肺之浮也。
肺主皮毛,取之而得者,即营分之浮也,六菽之浮心之浮也。
心主血脉,取之而得者,即营分之浮也。
营分之浮较之卫分之浮则无力而弱,故曰:
阳浮而阴弱也。
卫为风客,则卫邪强而发热矣。
故曰:
阳浮者热自发。
营受邪蒸,则营不固而汗出矣。
故曰:
阴弱者汗自出。
营卫不和,则肌表疏缓,故有啬啬之恶寒,淅淅之恶风,翕翕之发热也,然在皮肤之表,非若伤寒之壮热无汗,恶寒虽近烈火而不减,恶风虽处密室而仍畏也。
皮毛合于肺。
皮毛不固,风邪侵肺,则气壅而鼻鸣矣。
胸中者,阳气之本。
卫阳为风邪所干,不能敷布,则气上逆而为干呕矣。
故宜桂枝汤,解肌固表,调和营卫也。
【集注】程应旄曰:
啬啬恶寒者,肌被寒侵,怯而敛也。
淅淅恶风者,肌因风洒,疏难御也翕翕发热者,肌得热蒸,合欲扬也。
啬啬、淅淅、翕翕字俱从皮毛上形容,较之伤寒之见证,自有浮、沉、浅、深之别。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灸)二两生(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五味,(口父)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当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按】桂枝汤方,桂枝下有“去皮”二字。
夫桂枝气味辛甘,全在于皮,若去皮,是枯木矣,如何有解肌发汗之功?
宜删此二字。
后仿此。
【方解】名曰桂枝汤者,君以桂枝也。
桂枝辛温,辛能发散,温通卫阳。
芍药酸寒,酸能收敛,寒走阴营。
桂枝君芍药,是于发汗中寓敛汗之旨;芍药臣桂枝,是于和营中有有调卫之功。
生之辛,佐桂枝以解表;大枣之甘,佐芍药以和中。
甘草甘和诸药。
以桂芍之相须,枣之相得,借甘草之调和,阳表阴里,气卫血营,并行而不悖,是刚柔相济以相和也。
而精义在服后须臾啜稀粥以助药力。
盖谷气充,不但易为酿汗,更使人之邪不能少留,将来之邪,不得复入也。
又妙在温覆令一时许,絷絷微似有汗,是授人以微汗之法也。
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是禁人以不可过汗之意也。
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
乃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第一方也。
凡中风、伤寒、脉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皆得而主之。
其他但见一二证即是,不必悉具。
故麻、、青龙发汗诸剂,咸用之也。
若汗不出,麻黄证也。
脉浮紧,麻黄脉也,固不可与桂枝汤。
然初起无汗,已用麻黄发汗汗解后复烦,脉浮数者;与下后脉仍浮,气上冲者;及下后下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经中皆用此以解外。
诚以此时表虽未解,腠理已疏,邪不在皮毛,而在肌肉。
且经汗下,津液已伤,故脉证虽同麻黄,而主治当属桂枝也。
粗工妄谓桂枝汤专治中风,不治伤寒,使人疑而不用。
又谓专走肌表,不治他病。
不知此汤,倍芍药生,加人参,名桂枝新加汤,用以治荣表虚寒,肢体疼痛;倍芍药加饴糖,名小建中汤,用以治里虚心悸,腹中急痛;再加黄芪,名黄芪建中汤,用以治虚损虚热,自汗盗汗。
因知仲景之方,可通治百病也。
适寒温服,啜热粥以助药力,欲使谷气充,易为酿汗也。
温覆令一时许,微似有汗,不令如水流漓,谓不可过汗也。
盖取汗,在不缓不急,不多不少。
缓则邪必留连,急则邪反不尽。
汗多则亡其阳,汗少则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谓病轻者,初服一升病即解也。
又不汗后服,谓病仍不解,后服第三升也。
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谓服此第三升,当小促其服,亦不可太缓,以半日三时许为度,令三服尽,始适中其服之宜也。
若病重者,初服一剂,三升尽,病不解,再服一剂,病犹不解,乃更服三剂,以一日一夜周十二时为度,务期汗出病解而后已。
后凡有曰依服桂枝汤法者,即此之谓也。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
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注】此释上条阳浮阴弱之义也。
经曰: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卫为风入则发热,邪气因之而实,故为卫强,是卫中之邪气强也。
营受邪蒸汗出,精气因之而虚,故为营弱,是营中之阴气也。
的以使发热汗出也,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集注】方有执曰:
上言阳浮而阴弱,此言营弱卫强。
卫强即阳浮,营弱即阴弱,彼此互相发明者也。
救者,解救救护之谓。
不曰风邪,而曰邪风者,以本体言也。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此卫气不和也,先其进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注】此释上条荣卫不和之证,而又其时发热汗出者,以明其治也。
脏,里也。
无他病,谓里无他病也,有时发热,有时不热,有时汗出,有时不汗出,其表病流连不愈者,非荣卫不和,是卫强与荣和也。
当于未热未汗之时,预用桂枝汤解肌发汗,迎而夺之,以遏其势,则热退汗敛,而病自愈矣。
【集注】方有执曰:
时以暂言。
卫气不和者,表有邪风而不和也。
先其时者,言于未发热之先也。
程知曰:
阴虚诸病,亦时发热自汗。
若里无他病,而时热自汗,则为卫受风邪,未得解散,宜于将发之时,先用桂枝汤乘其欲动而击之。
程应旄曰:
桂枝为解肌之剂,而有时云发汗者,何也?
以其能助卫气升腾,使正气得宣而汗出,与麻黄汤逐邪气,使汗从外泄者不同。
汪琥曰:
及其发热自汗之时,用桂枝汤发汗则愈。
苟失其时,则风邪入里,病热必深,桂枝汤非宜矣。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不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出,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注】此又释上条荣卫所以不和之义也。
言病有时常自出汗者,此为荣气已和也。
荣气和而热不解者,则是卫外之气犹不谐,而不与荣气谐也。
所以荣气虽和,而时时自汗出,病犹不解也。
盖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卫不和,则荣虽和而病不解。
故复发其汗以抑卫而和荣,荣卫和而病自愈。
亦宜桂枝汤。
【集注】方有执曰:
此与上条同。
上以暂言,此言常者,谓无时不然也。
上言脏,脏为阴而主里。
此言荣,荣亦阴而主里也。
有暂言,故其词略;以常言,故其词详。
两相互发,义不殊也。
喻昌曰:
此明卫受邪风,荣自汗出之理国外汗出荣和,而发热不解,是卫强不与荣和也复发其汗,俾风邪从肌窍外出,斯卫不强而与营和矣。
正如中酒发狂,酒去其人帖然也,荣受寒邪,与与卫和宜麻黄汤亦然。
吴人驹曰:
上条发作有时,此则无时。
而不自汗出,但热不解者,亦属荣卫不和。
盖荣卫相得之为和,而荣不得独为之和也。
锡驹曰:
卫气者,所以肥腠理,司开阖,卫外而为固也,今受邪风,不能卫外,故常自汗出而热不解,此为荣气和而卫不和也。
荔彤曰:
前以桂枝解肌者,和其卫而时发热之热止;此以桂枝发汗者,和其卫而常自汗之汗止。
盖发其表而热解矣。
故总结之曰:
荣卫和则愈。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注】太阳病,服桂枝汤,外证不解者,可更作服。
今初服不惟不解,而反加烦,是表邪太盛。
若遽与桂枝,恐更生烦热。
故宜先行刺法,疏其在经邪热,然后却与桂枝,发其肌腠风邪,俾外调和,自然汗出解矣。
【集注】方有执曰:
桂枝全在服法,发汗切要如经。
若服不如法,汗不如经,主见必不除,所以反烦,反者,转也。
言转加热闷也,风池穴在耳后陷者中,按之引于耳中,手足少阳脉之会,刺可入同身寸四分。
风府穴在项上人发际,同身寸之一寸,大筋宛宛中,督脉,阳维二经之会,刺可入同身寸四分。
志聪曰“风池、风府虽非太阳穴道,乃属太阳经脉所循之部,故刺之以衰太阳之病势。
荔彤曰:
恐误认此为已传躁烦,故标出以示人。
言不解则太阳之证俱在,但添一烦,知其非传里之烦,而仍为圾未解之烦也。
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可解。
何以知之?
脉浮,故知汗出解也。
【注】汗之不解而烦,太阳证仍在者,是表邪盛也;有阳明证者,是里热盛也。
然亦有欲自解而未解先烦者,则又为邪正核相争,作汗之兆也,当其烦时,解与不解,固不可定,但诊其六脉俱浮,则知邪欲还表,当汗出解矣。
【集注】程知曰:
天地郁蒸而雨作,人身烦闷而汗作,当以脉浮决之。
设脉不浮则烦,又为入里之候矣。
程应旄曰:
如诊得脉浮,即是邪还于表之兆,切勿妄治其烦,使汗却而当解者反不解也。
明宗曰:
夫自解证,有从衄解,有从下血而解,有从下利而解,有从小便暗除而解者。
此即太阳战汗之一端,或从脉辨,或从证参。
仲景妙义,散见诸篇,务必合参则备。
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烦而口不能言,其人躁扰者,必欲解也。
【注】病至六七日,手足阴阳三部脉皆至而浮,忽然大烦,口噤不能言,躁扰不宁者,此邪正俱实,争胜作汗之象。
故曰:
必欲解也。
【集注】成无己曰:
手足三部脉皆至,为正气盛,邪气虽甚,必欲解也。
若脉和,其人大烦,目重脸,际黄者,此欲解也。
【按】脸字当是‘睑’字,眼弦也,。
作脸字,非。
【注】脉和大烦者,其解未可卜也。
若其人目重睑者,是睑覆下垂目欲合也,为阴来济阳之兆。
际黄者,为胃气来复之征,故曰:
此欲解也。
问曰:
脉病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
答曰:
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和平,虽剧当愈。
【注】脉偏胜则病,脉和平则愈。
今寸口、关上、尺中三部脉,俱见浮沉、迟数、大小同等,阴阳和平之象,即有寒热不解之病,虽剧当愈。
【集注】《经》曰:
寸口、人迎两者相应若引绳,大小齐等者,名曰平人。
程知曰:
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谓三部九候无相失也。
盖大,不甚大;小,不甚小;浮,不甚浮;沉,不甚沉;迟,不甚迟;数,不甚数,为冲和平等之象也。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理七,阴数六故也。
【注】病谓中风、伤寒也,有初病即发热而恶寒者,是谓中风之病,发于卫阳者也。
有初病不发热而恶寒者,是谓伤寒之病,发于荣阴者也。
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合七数,阴合六数也。
【集注】方有执曰:
此推原中风、伤寒之所以始,以要其所以终之意。
凡在太阳皆恶寒也。
发,起也。
愈,瘳也。
程知曰:
此辨太阳病有发热不发热之故也。
风,阳也;卫,亦阳也。
寒阴也。
荣,亦阴也。
中风、伤寒均为表证。
而风入卫,则邪发于阳而为热;寒入荣,则邪发于阴而不即热。
阳行速,故常过经而迟愈一日;阴行迟,故常循以而早愈一日。
观此,则风寒之辨了然矣。
荔彤曰:
风伤卫,寒伤荣,既在太阳,则未有不发热者,但迟速有间尔。
至于恶寒则同也。
发于阳、发于阴之义不过就风为阳卫亦阳、寒为阴荣亦阴而言,殊未及于三阴也。
问曰:
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
答曰:
假令夜半得病者,明日中愈。
日中得病者,夜半愈。
何以言之?
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
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阴得阳则解也。
【注】风病之起,不外乎阴阳以为病,非阳胜阴,即阴胜阳。
凡病之愈,亦不外乎阴阳以为和,非阳得阴解,即阴得阳解。
阳得阴解者,谓日中得病,今日夜半愈也,阴得阳解者,谓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也。
【集注】方有执曰:
日中、夜半以大略言,作时可仿此意而推也。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上自愈者,以行其以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以不传则愈。
【注】太阳病,头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谓太阳受病,其邪传行六日,三阳、三阴以尽,至七日已上,三阳、三阴之病日衰,大邪皆去,此不作再经,故自愈也。
在者,再传阳明经也,谓其邪已传经尽数,热盛不衰,欲再传属阳明故也。
针足阳明,以泄其热,使其邪不再传,则愈矣。
【集注】方有执曰:
七日已上者,该六日而言也。
荔彤曰:
方有执谓针以遏其邪,喻昌谓针以竭其邪,言竭,言遏皆言泄之也。
凡针刺者,泄其盛气也。
故前言刺风池、风府,亦主泄其风邪暴甚之意。
因刺法乃治热之善策,不欲人妄施汗、下、温三法也,言足阳明,自是胃之经穴,必有实欲再传之势,方可刺之。
闵庆芝曰:
大太阳受病,以次而终于厥阴为传以尽。
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丹田行其经尽故也。
今有自太阳再传之说,若果传遍六经,厥阴再传太阳,太阳再传阳明,则何不于厥阴未传太阳之前,预针太阳;而必待传阳明,然后针阳明哉!
于此可知三阴从无再传太阳之病,但转属阳明耳。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注】风家,谓太阳中风也,表解,谓用桂枝汤病已解也。
不了了者,不清楚也。
言用桂枝汤其表已解而犹不清楚者,在经余邪未尽耳。
十二日经尽之时,余邪尽,自然愈也。
【集注】荔彤曰:
此条申明太阳中风病愈后,风邪留滞之证,应听其自愈也。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注】夫桂枝汤本为解肌,中风表虚之药也。
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乃伤寒表实之证,不可与也。
常须识此为麻黄汤证,勿令误与桂枝汤也。
【集注】程应旄曰:
可与不可与,在毫厘疑似之间,误多失之于仓卒。
须常将营卫之分别处,两两互勘,阴阳不悖,虚实了然。
不以桂枝误治脉浮紧汗不出之伤寒,自不致以麻黄误治脉浮缓汗自出之中风矣。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
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注】酒客,谓好饮之人也。
酒客病,谓过饮而病也。
其病之状:
头痛、发热、汗出、呕吐,乃湿热熏蒸使然,非风邪也。
若误与桂枝汤服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集注】成无己曰:
酒客热,喜辛而恶甘。
桂枝汤甘。
酒客得之,则中烦而呕。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注】凡酒客得桂枝汤而呕者,以辛甘之品能动热助涌故也。
若其人热素盛,服桂枝汤又不即时呕出,则益助其热,所以其后必吐脓血。
然也有不吐脓血者,则是扫伤者轻,而热不甚也。
宏壁曰:
桂枝气味甚薄,酒客不可与者,举一以例其余也。
庸工不得其解,每遇热盛之人,但去桂枝,于甘辛极热之类,全无顾忌。
仲景岂意后人如此之愚哉!
即如产后不宜寒凉,所以举一白芍之味酸微寒者以示戒。
今只知除去白芍,于三黃寒凉等药,反恣用无忌。
殊不知圣人一语,该括无穷。
尤所当戒。
世俗不能引伸触类,徒以卤莽灭裂为事。
可见上古医书,非精详玩味,乌能有得耶!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
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注】太阳中风,本当解肌,若大发其汗,如水流漓,因而漏不止。
其人必腠理大开,表阳不固,其恶风也。
液伤于,膀胱津少,故小便难也。
液伤于外,复加风袭,故四肢微急,难以屈伸也。
字正腔圆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服依桂枝汤法者,是于固阳敛液中,和营卫解风邪也。
【集注】方有执曰:
下太阳中风误汗之变证。
小便难者,以汗漏不止,必亡阳、亡津液。
亡阳则气不足,亡津液则水道枯竭。
且小便者,膀胱所司也。
膀胱本太阳经,而为诸阳主气,气不足则化不行矣。
程知曰:
此阳气与阴液两亡,复加外风袭人,与真武证微细有别。
真武汤是救里寒亡阳之失,急于回阳者;桂枝加附子汤不救表寒漏风之失,急于温经者。
桂枝加附子汤方
于桂枝汤方,加附子一枚,余依桂枝汤法。
【集解】柯琴曰:
是方以附子加入桂枝汤中,大补表阳也。
表阳密则漏汗自止,恶风自罢矣。
汗止津回,则小便自利,四肢自柔矣。
汗漏不止与大汗出同,而从化变病则异。
服桂枝麻黄汤,大汗出后,而大烦渴,是阳陷于里,急当救阴,用白虎加人参汤。
服桂枝加麻黄汤发汗,遂漏不止,而不烦渴,是亡阳于外,急当救阳,故用桂枝加附子汤。
要之,发汗之剂,用桂枝不当,则阳陷于里者多;用麻黄不当,则阳亡于外者多,因桂枝汤有芍药而无麻黄,故虽汗大出而元府尚能自闭,多不致亡阳于外耳。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注】大烦渴,阳明证也。
洪大,阳明脉也。
中风之邪,服桂枝汤,大汗出后不解,大烦渴脉洪大者,是邪已入阳明,津液为大汗所伤,胃中干燥故也。
宜与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生津,而烦渴自除矣。
【集注】璐曰:
白虎汤,实解蒸之热,非治外经之热也。
昔人以石膏辛凉,能解利阳明风热,若不佐以麻、之品何以走外?
此说似是而非。
盖阳明在经之邪,纵使在大热而不烦渴,自有根汤,桂枝加根汤等治法,并无借于石膏也。
白虎加人参汤方见阳明篇
太阳病中,三日,发汗后热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
调胃承气汤主之。
【注】太阳病,三日,发汗后热不解,若仍阵阵发热有汗而不解者,是太阳表证未罢也,则当以桂枝汤和之。
今蒸蒸发热,有汗而不解者,乃属阳明里证不和也,故用调胃承气汤。
【集注】程应旄曰:
太阳病,三日,经期沿未深也,何以发汗不解便属胃也?
盖以胃燥素盛,则知其汗必连绵濈濈而来,此即大便已硬之征,故曰属胃也。
热虽聚于胃,而未见潮热、谵语等证,主以调胃承气汤者,于下法从乎中治,以其为日未深故也。
汪琥曰:
言太阳病,不可拘以日数,但见属胃之证,即可下也。
病方三日,曾经汗矣,其热自腾达于外,非表邪不解,乃太阳之邪转属于胃,病热不能解也。
调胃承气汤方见阳明篇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注】太阳病,发汗后,或大汗出,皆令人津液竭,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当少少与之,以滋胃燥,令胃气和,则可愈也。
倘与之饮,胃仍不和,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则是太阳表邪未罢,膀胱里饮已成也。
经曰,膀胱者,津液之府,气化则能出矣。
今邪热熏灼,燥其现有之津;饮水不化,绝其未生之液。
津液告匮,求水自救,所以水入即消,渴而不止也。
用五苓散者,以其能外解表热,输水府,则气化津生,热渴止而小便利矣。
【集注】兼善曰:
白虎治表证已解,邪传里而烦渴者。
今脉浮身有季风热而渴,乃表邪未得全解,故用五苓。
借桂枝之辛散,和肌表以解微热也。
术、泽、二苓之淡渗,化水生津以止燥渴也。
喻昌曰:
脉浮当用桂枝,何以变用五苓耶?
盖热邪得水,虽不全解,势必衰其大半,扫以热微兼小便不利,证成消渴,则蓄饮证具,故不从单解而从两解也。
凡饮水多而小便不少,谓之消渴里热饮盛,不可单用桂枝解肌,故兼以利水,惟五苓有全功耳!
程应旄曰:
微热字对下条发热字看。
彼以发热在表,则知犯本未深,故邪热蓄而拒水。
此曰微热,则表热犯本已深,故热邪结而耗液。
所以不惟与水与五苓主治有别,而前五苓、后五苓主治亦俱有别也。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注】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者,是有表证也。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是有里证也。
若渴欲饮水,水入即消,如前条之胃干,少少与饮,令胃和则愈。
今渴欲饮水,水入不消,上逆而吐,故名曰水逆。
原其所以吐之之由,则因邪热入里,与饮相抟,三焦失蒸化,而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致饮热相格与上,水无去路与下,故水入则吐。
小便不利也,宜五苓散辛甘淡渗之品,外解利。
多服暖水,令其汗出尿通,则表里两解矣。
【集注】方有执曰:
中风发热,必自汗出。
六七日不解而烦者,汗出过多,亡津液而燥也。
表以处证未罢言,里以烦渴属腑言。
欲饮水者,燥甚而渴,希救故也。
水入则吐者,伏饮作,故外水不得而入也。
盖饮亦水也,以水得水,涌溢而为格拒,扫以谓之水逆。
与五苓散两解表里,汗出而愈也。
喻昌曰:
伤风证原有汗。
以其有汗也,延至日久,不行解肌之法,汗出虽多徒伤津液,表终不解,转增烦渴。
邪入于腑,饮水则吐,名曰水逆。
乃热邪挟积饮上逆,故外格而不入也。
服五苓,饮热汤,得汗则表里俱解,是一举而两得也。
五苓散方
猪苓(去黑皮)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桂半两
下五味为散,更于臼中杵之,白饮和方寸匕服之,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方解】是方也,乃太阳邪热入腑,水气不化,膀胱表里药也。
一治水逆,水入则吐;一治消渴,水入则消。
夫膀胱者,津液之府,气化则能出矣。
邪热入之,与水合化为病。
若水盛于热,则壅不化;水蓄于上,故水入则叶。
乃膀胱之气化不行,致小便不行也。
若热盛于水,则水为热灼;水耗与上,故水入则消。
乃膀胱之津液告竟,到处小便无出也。
二证皆小便不利,故均得而主之。
若小便自利者,不可用,恐重伤津液,以其属阳明之里,故不可用也。
由此可知五苓散非治水热之专剂,乃治水热小便不利之主方也。
君泽泻之咸寒,咸走水府,寒胜热邪;佐二苓之淡渗,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则水热并泻也用白术之燥湿,健脾助土,为之隄防以制水也;用桂之辛温,宣通阳气,蒸化三焦以行水也。
泽泻得二苓下降,利水之功倍,则小便利,而水不蓄矣。
白术借桂上升,通阳之效捷,则气腾津化,渴自止也。
若发热不解,以桂易桂枝,服后多服暖水,令汗出愈。
是知此方不止治停水小便不利之里,而犹解停水发热之表也。
加人参名春泽汤,其意专在助气化以生津。
加茵名茵五苓散,治湿热发黄,表里不实,小便不利者,无不效也
【集注】程应旄曰:
太阳为标,膀胱为本。
中风发热,标受邪也。
六七日不解,标邪转入膀胱矣。
是谓犯本。
五苓散与麻黄、桂枝二汤,虽同为太阳经之药,一则解肌而治表,一则利小便而治里,表与本所主各有别矣。
【按】此条谓有表里证者,非发热有汗,口干烦渴,水入则消,小便自利,太阳、阳明之表里证也。
乃发热无汗,口润烦渴,水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宗金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