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差》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22847075
- 上传时间:2023-04-28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130.92KB
《方差》教学设计.docx
《《方差》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差》教学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方差》教学设计
《方差》教学设计
《方差》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一、教材分析
本章是统计部分的最后一章,主要学习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常用方法。
本节课是在研究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极差这些统计量之后,进一步研究另外一种统计的方法——方差。
“方差”属于数学中的概率统计范畴,他的特点是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紧密,对学生统计观念的形成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知道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些统计量是用来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极差是用来分析数据的离散程度的情况,并能准确、快速的进行运算。
这些知识的储备与技能的训练为本节课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方差的意义、方差产生的必要性和其计算公式。
2、会用方差公式比较两组数据波动的大小,并根据计算结果对实际问题作出评判。
(二)过程与方法
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投入到了本节课的学习当中去。
问题一:
同学们,谁看过射击实况转播?
那么,参赛选手是如何选拔的呢?
如果你是教练,你会用什么方法去选拔?
(出示投影)
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可能会有很多方法,在斟酌肯定学生的方法的同时,给出下列方法:
让甲、乙二人在相同的条件下各射靶5次。
(出示投影)
问题二:
若甲、乙二选手在相同的条件下连续射靶5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甲命中环数
7
8
8
8
9
乙命中环数
10
6
10
6
8
(1)比较上述数据,你将选择______参赛?
(2)通过计算可知:
甲=________,
乙=_________
请同学们根据计算的结果验证你的选择的正确性。
(估计会出现两种意见:
有人认为应该选甲,有人认为该选乙,但由于
甲=
乙,谁也没有充足的理由反驳对方。
这时教师可引导,让观察数据,尽管平均环数相同,但二人的水平还是有差距的,从最多环数与最少环数这个角度去分析:
即极差的角度去思考,(这种方法上一课时刚刚学过,学生应该能够想到),从而得出乙的成绩较稳定。
(二) 探索新知
刚才你们利用甲射击命中的最多环数与最少环数的差距大,从而得出甲不稳定,所以甲遭淘汰,难道这种分析方法就完全准确吗?
假如是下面这种情况呢?
问题三:
若甲乙二人在相同的条件下各连续射靶5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
10 7 7 7 4
乙:
9 5 6 8 7
请你观察上述数据, 的水平比较稳定?
师:
通过问题二和问题三,可以看出,在平均数相同的情况下,单纯比较最大与最小两个数据,不能够证明一组数据的整体波动情况,为了探寻更直观地反映整体波动的方法,请同学们以问题二为例绘制甲乙命中环数折线统计图。
由此折线统计图来判断,哪位选手参赛?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比较离散,乙比较集中,也就是说乙比较集中在平均数的附近,这就是告诉我们:
数据的波动是它们与平均数的差有关,那么又如何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波动情况?
请同学们仔细思考,并相互交流,看谁的办法好?
学生用于描述射手成绩稳定性可能的方案有:
1、射击成绩与平均成绩的偏差的和;(若出现这种方案,师生通过共同验证,以说明此方案是不可行的)
2、射击成绩与平均成绩的偏差的绝对值之和;(若学生中出项这种方案,教师可以作说明:
在许多问题中,含有绝对值的式子不便于计算;若学生中没有人想出这种方案,教师可以引导:
有什么好方法可以避免“偏差”和为0的情况?
在此基础上,学生可能会想出绝对值和平方两种方法。
)
3、射击成绩与平均成绩的偏差的平方和:
甲:
(7-8)2+(8-8)2+(8-8)2+(8-8)2+(9-8)2=2
乙:
(10-8)2+(6-8)2+(10-8)2+(6-8)2+(8-8)2=16
从而得出结论:
用这种方法可以看出两人成绩稳定性的区别。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
上述各偏差的“平方和”的大小还与什么(与射击次数)有关?
所以要进一步用各偏差平方的平均数来衡量数据的稳定性。
即:
甲:
[(7-8)2+(8-8)2+(8-8)2+(8-8)2+(9-8)2]=0.4
乙:
[(10-8)2+(6-8)2+(10-8)2+(6-8)2+(8-8)2]=3.2
其中计算结果“0.4”和“3.2”分别是这两组数据的方差。
思考:
你能从上述算式中观察出方差是如何计算的吗?
通过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归纳总结出:
1、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设有n个数据x1、x2…xn,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是
、
…,
数学中用它们的平均数,即:
S2=
来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并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记作:
s2。
这里向学生说明:
1、方差的应用更加广泛,而且在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功能”上,方差更强些。
这里可以举两组数据让学生尝试:
甲:
9 1 0 -1 -9
乙:
6 4 0 -4 -6
2、方差的作用:
结合前面的折线统计图我们发现(这部分说明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教材P139最后一行内容P140顺数三行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习惯):
(1)当数据分布比较分散(即数据在平均数附近波动较大)时,各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和较大,方差就较大。
(2)当数据分布比较集中(即数据在平均数附近波动较小)时,各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和较小,方差就较较小。
因此,方差越大,数据波动越大;方差越小,数据波动越小。
3、计算方差的步骤:
可概括为“先平均,后求差,平方后,再平均”。
(三)例题学习
讲解例题:
在一次芭蕾舞的比赛中,甲,乙两个芭蕾舞团表演了舞剧《天鹅湖》,参加表演的女演员的身高(单位:
cm)分别是
甲团 163164 164 165 165 165 166 167
乙团 163164 164 165166167 167 168
哪个芭蕾舞女演员的身高更整齐?
(四)反馈练习,巩固提高
1、用条形统计图表示下列各组数据,计算并比较他们的平均数和方差,体会方差是怎样刻画数据的波动程度的。
(本道题由4人小组合作,每人完成一组数据的处理,然后组内交流体会与收获。
)
(1) 6 6 6 6 6 6 6
(2) 5 5 6 6 6 7 7
(3) 3 3 4 6 8 9 9
(4) 3 3 3 6 9 9 9
2、为了从甲乙两人中选拔一人参加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能力竞赛,每个月对他们的实验水平进行一次测验,如图给出了两个人赛前的5次测验成绩。
(1)分别求出甲乙两名学生5次测验成绩的平均数和方差。
(2)如果你是他们的辅导老师,应该选派哪位学生参加这次竞赛,请你结合图形简要说明理由。
3、为了考察甲、乙两种小麦的长势,分别从中抽出10株苗,测得苗高如下(单位:
cm):
甲:
12 13 14 15 10 16 13 11 15 11
乙:
11 16 17 14 13 19 6 8 10 16
问哪种小麦长得比较整齐?
(本道题在强化新知应用的同时,还帮助学生回顾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
(五)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体会或困惑?
请同学们将自己的收获与体会写下来,并在课后想办法解决你的困惑!
2、布置作业:
(1)必做题:
P144 复习巩固第一题、综合应用第三题
(2)选做题:
请同学们统计自己本学期外语和数学单元测试成绩,并对这两组数据作出分析,由分析结果作出判断,由此来调整自己学习时间的安排。
九、板板书设计
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丰富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但同时也造成了知识的一闪而过,学生掌握不扎实的现象。
为了给学生留下一个完整的知识回顾,我做了这样的板书设计。
合理布局,巧妙的安排,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
十、教学反思:
(1)本节课通过情境问题明确了学习目的,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在解决情境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为了更好地做出选择判断,经常要了解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然而,由于极差不能反映全体数据的信息,造成判断的不科学,所以,需要探寻一种能更好地反映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方差。
从而为突出本节重点、分解难点做好了铺垫。
(2)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方差的概念,在设计中我特别注重概念的实际背景和其形成过程。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既有从“形”的角度获得感性认识,又有从“数”的角度获得的理性认识,在“形”与“数”的有机结合中形成概念,进而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3)本节课有“创”(创设情景激兴趣)、“探”(探索新知有合作)、“导”(指导应用重规范)、“练”(练习作业助落实)、“思”(归纳反思促提高)等环节,使得课堂生动、有趣、高效,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上都有提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方差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