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docx
- 文档编号:22842660
- 上传时间:2023-04-28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0.09KB
化石.docx
《化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石.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石
1、地质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地球物质的起源,分类和成分,以及各种发生于地表和地球内部深处的事件
2、什么是化石?
再沉积化石?
化石是指通常保存于沉积岩中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或印痕,它们提供了史前生命的直接证据
再沉积化石:
已保存于岩石中的化石遭搬运到别处,再次被埋藏并保存在新的地层中。
3、什么是遗迹化石?
与实体化石相比遗迹化石的优点
遗迹化石是史前生命在沉积岩中留下的它们生息活动的痕迹
优点:
a、往往保存在别类化石稀少的碎屑岩中。
b、成岩作用可能破坏实体化石,但对遗迹无可奈何,甚至还有利遗迹的保存。
c、遗迹化石原地生成,不可被搬运。
具古环境、古生态学研究意义
4、化石得以保存的条件?
1)有利于保存的生物结构——硬体
2)迅速掩埋,免遭生物,机械和化学的破坏
3)软体化石保存的特定环境(火山灰,硅化、磷酸盐化、黄铁矿化,沥青,琥珀)
5、时间与化石的联系?
化石证实了哪两件过去发生在我们生活的星球上的事实?
(化石可新也可很老,其围岩为化石的产出时代提供了时空的框架。
)化石可被理解为占据了4维空间,其中在地面或地表之下的三维空间为岩石所占,另一维为时间。
化石则拥有四维,这第四维为时间的连续统一体
化石证实了两件过去发生在我们生活的星球上的事实:
1、许多曾经生活于过去的物种后来灭绝了。
2、曾经有过动植物穿越时空的更替,因此在地球上,不论是生存在陆地还是海洋中的生物群落,都曾随时空的变迁而逐渐变化。
6、什么是生物进化原理?
原始水平原理?
叠加原理?
化石层序律?
生物进化原理:
生物进化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连续不可逆的过程
原始水平原理:
绝大多数沉积物脱离水体并堆积为水平或接近水平的沉积层。
岩浆流亦趋向于固结为水平层。
叠加原理:
成岩的物质通常堆集在早期较老的沉积物之上。
化石层序律:
下部岩层中所含的化石是较早时期的生物遗体形成的;而上部岩层中所含的化石则是较晚时期生物遗体形成的。
7、什么是将今论古(现实主义)原理,均变论?
现在是认识过去的钥匙。
8、古生物学的研究范畴?
研究化石和古代的生命形式;致力于了解经历漫长地史时期动植物持续发展的方方面面
1、生命的基本特征?
1) 生物由细胞组成2) 生物的生长和发育3) 生物调控其代谢程序4) 运动是细胞一基本特性5) 生物感应外界刺激6) 生物的繁殖7) 种群演化进而适应环境
2、生命存在依赖于什么?
生命依赖于进化,信息的传递,和能量
1)在我们生活的星球上高度分异的生命是从远古简单的生命形式进化而来,进化程序构成了生命科学的框架。
2)进化,生命的延续和运行依靠信息有规则地传播。
在分子水平上,通过DNA的控制,维持生活着的生物和产生新的一代。
3)为了维持生命系统精确的程序,能量必须不断地输入。
3、什么是生物进化?
适应?
生物进化——可遗传性变异随时代变迁在种群中的积累
适应——在生存竟争中,遗传得到的各种有利于生存的变异将被保存下来,而不利的变异被淘汰,其结果便是适应
4、什么是拟态?
保护色?
拟态:
指一种生物从外形上模拟另一种生物或或生活环境中的其他物体,从而获得好处的现象
保护色:
有些昆虫身体颜色与环境的颜色达到惊人的一致,这样可以避免遭遇天敌的侵害。
5、什么是居群和物种?
居群:
同时生活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群体。
居群是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
生物种:
包含一个或多个居群,其成员在自然条件下能交配产生具繁殖能力的后代,并且不与其它物种成员交配繁殖
6、达尔文之前主要的进化观?
Aristotle:
生物不是十全十美的,但却朝着更完美的方面变化
daVinci:
保存在高山之上岩石中的海洋无脊椎动物生存于过去,但已绝灭。
Lamarck:
生物将获得性遗传传给后代。
“用进废退”。
(Malthus的理念thereisastrongandconstantcheckonhumanpopulationgrowth)
沈括:
保存在太行山区岩层里的螺蚌壳,原生活在那里海滨之中,但如今海洋已距太行山千里之遥;所谓大陆,都是由泥沙堆积而成。
7、支持进化论的若干主要证据?
1)化石记录的证据
2)比较解剖学的证据:
A)动物的同源B)植物的同源
3)退化的器官结构:
蟒骨骼的细部显示了藏于体内的后肢骨
4)趋同进化
5)异时趋同:
翼的出现占据了空间环境,昆虫,鸟,爬行类(翼龙),哺乳类(蝙蝠),但翼的结构绝然不同
8、自然选择的进化机制?
1、过胜繁殖2、变异3、种群增长限制(生存竞争)4、区分性繁殖优胜(适者生存)
1、什么是生物学的物种概念?
一物种由一个或多个种群组成,其成员在自然条件下能交配产生具有生育能力的后代,而且与别种生物的成员在生殖上是隔离的。
换言之,每一物种具有与别的物种相区别的基因库,并且生殖隔离将限制一物种与其它物种的交配。
上述生物学物种概念存在的以下二问题:
1)只适合于有性繁殖生物,无性繁殖生物不交配,谈不上生殖隔离。
2)人工的条件下,不同种的生物可能成功地交配(骡子)
2、物种形成的关键是?
生殖隔离是种形成的关键
1)长期自然隔离和各种选择压力导致异地种形成2)通过同地种形成两居群在同一自然环境分异3)在杂交地带生殖隔离被打破
一新种的进化就叫做种形成。
化石记录表明种形成有两种形式:
前进演化或线系演化是指在一段较长的地质时期中,一单一的生物系列经过若干细微的、逐渐的改变。
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前进演化将有可能把一物种转变成另一不同的物种。
在分支演化中,两个或更多同属一物种的居群分裂和分异,最终形成两个或更多的新种。
如此的一系列物种(或其它分类阶元)都从一共同祖先衍生而来,这些物种系列就叫做支系。
随着时间推移,分支演化过程将增加物种的丰度--即物种的数量。
3、什么是集体绝灭?
集群绝灭:
无数的物种和更高分类单元的生物群体在陆地和海洋环境同时走向绝灭
4、什么叫自然分类?
自然分类:
按照进化中亲缘关系的远近来进行系统分类。
5、趋同与平行演化有何异同?
趋同是指不同祖先的生物类群,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构造向同一方向改变。
如哺乳类的海豚、爬行类的鱼龙及鲨鱼因适应在水中的快速游泳,均具有流线型的体形;昆虫、翼龙、鸟、蝙蝠因适应飞翔生活而具有翅,也是一种趋同,但昆虫与鸟类的翅膀结构却完全不同
平行演化也是指不同类型的生物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而产生相似的形态,但平行演化往往指的是亲缘关系较近的两类或几类生物。
如,当有袋类在渐新世末期最终迁移到澳大利亚后,由于在那里缺乏真兽类(即有胎盘类)的竞争而得到辐射发展,产生了与旧大陆哺乳动物相似的类型。
6、什么是同源器官?
同功器官?
不同类群的生物由于趋同演化而形成的同样功能的器官称为同功器官
翼龙、鸟及蝙蝠的前肢的起源相同,像这样不同生物间具有相同起源的器官称为同源器官。
7、病毒为什么叫非细胞型生物?
1、无细胞结构,只含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其主要成分为蛋白质与核酸。
2、不能独立进行代谢活动,无完整的酶系,又无蛋白质合成系统,靠宿主细胞代谢的协助复制核酸,合成蛋白质。
3、在活细胞内寄生,以复制的方式增殖。
4、以化学大分子状态单独存在,可形成结晶。
它们含有进行自我复制所必须的核酸,并且通过侵入活细胞,控制其代谢机制进行增殖。
8、简述间断平衡和渐进平衡及依据?
间断平衡说:
长期的稳定被短期的种形成打破。
渐进说:
随着时代的变迁,物种缓慢而稳定的变化会发生。
渐进学说(Gradualism)的化石证据——化石记录表明:
随着时代的变迁,腕足动物缓慢而稳定的变化会发生,并形成新种。
1、什么是相对地质年代和绝对地质年代?
相对地质年龄:
通过地层层序及其所含化石确立的不同地层之间的新老关系。
绝对地质年龄:
通过存在于某些岩石或矿物之中天然形成的放射性同位素的极小量的分析测定和计算得出的过去至今的时间。
2、已知最早的生命记录是什么时代?
临近格林兰海岸的Akilia岛上世界已知最古老的沉积岩显示了古代生命的痕迹(38亿年前)
3、判断早期大气圈性质的地质学证据?
最早提供了大气成份改变的证据的岩石大约35亿年前形成,是变质岩,在这些岩石中的矿物颗粒的形成或变化都与风化有关。
没有大气圈,风化就不可能进行。
此外,当时的大气不具氧化性,因为明显地缺失氧化铁,但硫铁矿却发现于这类岩石中。
大气中富含二氧化碳,这可能就是地球早期阶段缺失碳酸盐岩石的原因。
燧石最能承受这种环境,因而通常发现在古老的地层中。
前寒武岩石中的条带状铁建造往往标志了逐渐增加的地球早期大气圈中的氧气。
条带状含铁建造首先出现在30亿年的地层中,然后在18亿年前让位于无条带的铁矿。
在晚于18亿年的岩石中由古老岩石风化形成的红色页岩、粉砂岩和砂岩提供了大气中自由氧的证据,大约同一时期发现了碳酸盐岩石(二氧化碳不丰富)
4、什么是叠层石?
叠层石是层状的有机沉积构造,由席状群体的蓝菌和少数别的原核生物的代谢活动和生活而固定下来的沉积物颗粒和碳酸钙沉淀物
5、什么是地磁场倒转?
地磁场倒转是指地球磁场的方向发生180°的改变,也就是地磁两极的极性发生的倒转现象。
6、什么是条带状铁建造?
有何地质意义?
条带状铁建造是一种韵律性的氧化铁和硅质条带的交互沉积。
这种沉积需要用氧的周期性供给或铁与氧的交互的供给解释。
往往标志了逐渐增加的地球早期大气圈中的氧气。
7、大陆漂移学说创始人及主要论点?
大陆漂移说创始人魏格纳。
一个叫Pangaea的泛大陆曾在地史上存在,之后前泛大陆开始分裂成小块,然后它们不断漂移直至今天的位置
1、当时仅有一大洋Panthalassa和一大陆Pangaea2、大陆分裂成北部的劳亚和南部的冈瓦大陆3、陆块不断地分离漂移最终形成今天的格局
8、大陆漂移说的证据?
一条主要反对意见?
1)大陆的拼合:
南美和非洲海岸线的吻合2)海洋两岸化石的一致3)岩石类型和地质构造的类比:
假如大陆原本相连,在某一大陆特定地区的岩石应在岩性和年龄上与另一毗邻大陆邻接的岩石极相近。
类似证据存在于若干造山带中4)古气候:
近古生代末冰川覆盖了南半球的大片地区(南部非洲,南美,印度和澳洲)。
5)古地磁,磁极游移
一条主要反对意见源于他无法提供能够使陆块全球移动的力学机制
1、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本质区别?
原核细胞没有明显的细胞核,(拟核)其核物质DNA和RNA呈线状。
真核细胞具有一个或多个由双层膜包裹的细胞核,遗传物质DNA包含于核中,并以染色体的形式存在。
2、最早的真核生物出现的证据?
大约在20亿年前,地球大气圈中的自由氧开始明显地增长,其证据是氧化红层在地球上大范围出现。
推测原核生物向真核生物的演化应当是不早于20亿年前。
3、埃迪卡拉动物群的生物学埋藏特征及地史分布?
通常保存在粗粒硅质碎屑岩沉积中,在一种相对富氧的海洋环境,通常与一些事件地层保存在一起,如:
潮汐砂岩、风暴沉积、浊流沉积或水下火山灰沉积。
世界性分布,世界各地所发现的埃迪卡拉化石的层位均位于晚元古代末期冰碛层之上,距今5.8亿年至5.6亿年。
该生物群曾一度认为在寒武纪开始之前绝灭,但最近研究表明,至少其中的一部分延续到了寒武纪。
4、塞拉赫学派如何认识埃迪卡拉化石?
塞拉赫认为,埃迪卡拉“动物群”的埋葬环境更有利于遗迹化石而不是软躯体印痕化石的保存。
此外,还有与埃迪卡拉“动物群”印痕化石共生的少量遗迹化石。
鉴于这些大而扁平的生物的面积与体积之间的比值很高,或许可以推测它们是拟自养的,可视为一个奇异的生物类群,即文德动物门。
塞拉赫等人认为埃迪卡拉“动物群”根本不是多细胞动物,可能是无数单细胞的聚合体。
文德期的海洋还没有大量的食植物类生物出现,这对埃迪卡拉大型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极为有利
5、塞拉赫等近年如何重新认识埃迪卡拉化石?
埃迪卡拉生物群以生物席和大型原生生物为主,他们在Marinoan雪球世界之后受气候控制的“黄金时代”展现了极大的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变异。
同时强调了寒武纪大爆发,由此结束了太平的“埃迪卡拉乐园”。
1、什么是后生动物?
两侧动物?
后生动物即多细胞动物,具有一种以上的细胞类型,并由细胞组成了组织和器官。
两侧动物:
动物躯体左右两侧大致互为镜像,包括多种起源的后生动物类群。
2、早期动物矿物质骨骼形成的原因和机理的各种假说及其反对意见?
1.捕食假说——根据广泛来自各类单细胞和多细胞生物壳的功能分析,壳最初的功能是防御灾难事件,尤其是捕食者。
反对意见:
捕食与被捕食的这种演化上的同时发生是由于外来的因素的激发,包括气候变化、海水上升等,但是进化的方向和物种替换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由敌方决定。
2.解毒——在生物生长发育中,壳由生物体产生的钙质废物形成。
尽管钙在一系列的理化功能中是必须的,但在生物体组织中,高的钙的含量将会是一种毒素。
反对意见:
没有钙质硬体或具别种矿物质成分的生物就应被淘汰掉,或者在生态上受到极大限制,只能生活在低钙的环境中。
但事实上,这种情况并未发生。
3.氧和身体大小——钙化作用往往在功能上密切联系和促使了生物身体的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大气层中氧含量的增高。
这一假说的依据是大型生物需要硬体部分作为支撑。
反对意见:
许多大型海洋生物无支撑身体的硬体;寒武纪初期的软体动物或腕足动物个体都小,也无人知道他们是否比他们前寒武纪的祖先个体更小。
3、什么是地层划分?
地层划分的主要类型?
为了认识沉积层的上下顺序,必须划分出不同等级的阶段并确定其时代,这就是地层划分。
依据:
1)、岩性;2)、岩层接触关系;3)、古生物化石
主要类型:
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事件地层学、磁性地层学、地震地层学
4、什么是指相化石?
生物生活时严格遭受环境的控制,能够对化石赋存岩石形成时古代自然地理环境提供判别、推测信息(能提示古代环境)的化石叫指相化石
5、什么是地层对比?
地层对比:
不同地区的地层进行时代的比较,了解地层时空分异的情况,以地质年代为共同的标准。
1、什么是寒武纪大爆发?
在寒武纪早期,几乎所有的现生海洋无脊椎动物各门类的代表和许多已绝灭的生物在化石记录中的同时出现,这一现象被称为“寒武纪大爆发”
2、小壳化石代表了一类什么样的史前生物?
其出现与寒武纪大爆发有何关联?
小壳化石是指在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附近开始出现,在寒武纪初大量繁殖和分异,个体微小具有硬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
小壳化石在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附近开始出现,在寒武纪初已呈现很大的分异,数量相当多,而且遍布世界许多地区。
这一现象是寒武大爆发的有力证据。
有人认为小壳化石的出现就是寒武纪大爆发的开始,因为在此之前未发现更多具有硬壳的生物化石。
3、若干最重要和具代表性的澄江动物性状特征?
1、叶足类:
虫体近于圆柱形,在腹部两侧有成对的腿,腿无关节,其位置比环节动物的腿(疣足)更近腹部,腿尖有爪,口很小,位于身体前端,身体两侧经常具有成对矿化或硬化的骨板或骨刺。
2、娜罗虫类:
与三叶虫在构造上有很大的不同,包括:
背甲未矿化,身体只分成两部分(即头部和躯干),没有背眼或缝合线,无口板,以及具有前器等
3、奇虾类:
奇虾身体扁平,呈流线型,具柄眼,前附肢强壮带刺;躯干两侧具11对浆状叶,从未发现内肢;尾叉细长,口器圆环形,具外齿板
4、已知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化石是?
何处发现?
主要特征?
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化石是海口鱼,于昆明海口发现。
见于早寒武纪
特征:
流线型身体,身体两侧“之”字形的肌肉束,位于头上前方的双眼和可能的鼻孔,奇鳍,背、尾鳍相连成帆状,腹鳍自头部之下向后延伸,成排的鳍孔。
5、什么是侧向连续原理?
切割关系原理?
包裹原理?
侧向连续原理:
沉积物总是向各方向延伸,直到变薄尖灭,或者在沉积盆地边缘终止。
切割关系原理:
岩浆侵入体或断层必定比它侵入或破坏的岩石更年轻。
包裹原理:
被包裹的岩石碎块必定比包裹它的岩层老。
1、皱壁珊瑚和横板珊瑚基本特征及地史分布?
皱壁珊瑚:
单体或复体,外壁多横向皱纹,具六个原生隔壁(六对首级隔膜),后生隔壁发生于原生隔壁之间的四个区,又称四射珊瑚。
寒武纪(?
),奥陶纪--二叠纪。
横板珊瑚:
具方解石外骨骼,全部复体;个体小,横板发育,隔壁不发育或缺失,个体间常具连接构造。
寒武纪(?
),奥陶纪--二叠纪
2、珊瑚生长纹与地球自转?
由于潮汐的摩擦力,地球自转速率逐渐慢下来,这样每天的长度在增加,而每年的天数在减少。
生长纹与珊瑚分泌碳酸钙的机能有昼夜周期变化密切相关。
一旦一年中的天数与地质绝对年代被绘出相应的曲线,某地层的绝对年龄可用所含化石珊瑚的生长纹的多少来推算(只有在地球自转减慢速率是衡定的前提下,才能有效)。
3、环礁为何能形成上千米的巨厚堆积?
环礁的形成在于海底的下沉和珊瑚的向上生长:
1)、海底持续、缓慢的下沉;2)、珊瑚自然不断向上生长,有光适合珊瑚生存
4、节肢动物主要特征?
节肢动物两侧对称,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各体节间以关节联接。
节肢动物具有厚的表皮层,由外皮层细胞分泌而成,具成层结构。
整个表皮层又称外骨骼。
个体发育中具蜕壳和变态现象。
神经系统发达,眼的构造最特殊。
一般雌雄异体,往往雌雄异型节肢动物具有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的能力,特别是对陆生生活环境的高度适应能力。
1.三胚层,两侧对称,身体异律分节,有成对分节并具关节的附肢。
2.体壁为几丁质的外骨胳,有蜕皮现象。
3.横纹肌组成肌肉束。
4.混合体腔,开管式循环系统。
5.鳃、书肺或气管呼吸。
6.神经系统更趋集中,感觉器官发达。
但仍为链式神经系统7.排泄器官为颚腺、绿腺、基节腺和马氏管。
8.完全消化系统,有口和肛门。
9.大多数种类雌雄异体,往往雌雄异型,体内受精。
5、三叶虫系统分类位置、生态特征和地史分布?
三叶虫是一类古生代节肢动物。
背壳横向可分为头部胸部和尾部,纵向可分成一中轴和两侧的肋部。
只与海生动物化石共存,生活于海水中。
一些属种应适应各种生活环境,具有一些特殊构造,如适应掘泥、漂浮、海底爬行等。
三叶虫遇敌时,可将身体蜷曲,利用背甲和身体四周的刺来保护腹面。
祖先应生活于前寒武(无证据),寒武纪三叶虫遍布全球,寒武纪——二叠纪(古生代结束三叶虫灭绝)
1、植物适应陆生生活所需组织和结构?
一个植物体(通常是指高等植物)要适应陆地环境必须完善植物体的组织和结构:
①一个与土壤密切相关的吸收水分的区域,一般是指根或匍匐茎;②在植物体的气生部分发育有防止水分散失、抵御有害物质侵蚀及紫外线的辐射的防护结构,通常是聚合角质层所具有的功能;③有连接吸收区域与光合作用区域的输导系统,通常是维管束的功能。
2、最早移居陆地生境的生物?
为什么?
蓝菌,也称蓝绿藻,被认为是最早移居陆地上的生物。
蓝菌在前寒武纪的海洋中广泛地存在,它们的群落化石叫叠层石,在沉积岩中非常丰富。
现代的蓝菌也生活在淡水和干旱陆地的复杂环境中,可以在干旱、荒芜的地表上形成披壳。
晚前寒武纪以来,淡水叠层石也曾广泛地存在。
3、最古老的维管束植物基本特征及出现的地质年代?
公认的最古老的维管束植物是库克逊蕨,发现于威尔士晚志留纪。
基本特征还有:
具有木质部;具管胞结构;无叶;二歧分枝;孢子囊位于分枝的末端;心始式的原生木质部发生顺序。
1、什么是疑源类化石?
主要形态特征?
疑源类化石是指生物亲缘关系不明的单细胞或多细胞群体的化石。
形态上类似甲藻的囊孢,由中央腔和包围它的一层壁或二层壁,甚至三层壁组成,有或无内体,中央腔或封闭,或以孔或裂缝与外界沟通,有各种各样的表面装饰,如颗粒状、网状、条纹状,有的还具有各种各样的刺或突起。
2、列举一类藻类化石的形态特征和在地质学中的意义?
硅藻:
单细胞藻类,个体微小,细胞壁高度硅化,由两个形态相似、大小不等的壳瓣相互套合而成,形如培养皿,单体或结合成各种群体。
现生的硅藻大都是古代硅藻延续下来的属种,这对于研究古今硅藻的形态特征、生态及分类问题是有利的。
对硅藻化石鉴定到“种”一级,可以告诉我们这一种硅藻当时生活的水体是淡水还是海水,帮助我们推测古地理环境。
硅藻可以形成一些有工业价值的矿床。
根据硅藻的组合面貌,也可以划分对比自白垩纪至第四纪的地层。
3、牙形石基本形态特征、系统分类位置和地质学意义?
牙形刺是个体通常很小的刺状微体化石。
颜色呈琥珀色,暗褐色、浅黄色、灰色到黑色。
透明的或不透明。
外形多变,有单锥型、复合型、台型三类
牙形刺(石)是一类分类位置尚有争议的微体化石。
许多学者把它看作鱼的牙齿,另有人把它解释为其他动物的器官。
牙索动物假说:
应归入脊椎动物亚门平行的一个新亚门——牙索动物亚门的牙形刺纲
不少牙形刺属种成了良好的标准化石,在石油钻探中更显得重要。
它不仅是不同岩相间地层对比的依据,也是大区域,甚至是洲际间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可靠依据。
4、牙形石的保存特征、地层学意义?
牙形刺保存有二种类型:
一类是分散保存的分离的牙形刺;另一类是若干属于不同形态的牙形刺有规则的成对成行地排列在一起,这种自然的共生组合称为自然集群。
牙形刺产于不同类型的海相岩层中,但各种岩相含牙形刺的数量是不同的,分布是世界性的。
牙形刺不仅是不同岩相间地层对比的依据,也是大区域,甚至是洲际间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可靠依据。
5、什么是“Orsten”型化石?
有何不同于其他类型化石的特征?
“Orsten”型化石属“特异保存”化石,因赋存于被称为Orsten的结核状灰岩而得名,通常包含了一些立体保存、微小的胚胎和具外皮的动物(多为节肢动物幼体)。
此类标本磷酸盐化的软躯体部分,可显示体表微米级的刚毛、腺孔,甚至细胞结构,其精美的保存,在各类特异保存化石中独树一帜。
1、菊石、章鱼、舌形贝(或海豆芽)、乌贼、箭石、蚌、蜗牛、鹦鹉螺、蛞蝓、三叶虫、介形虫、牙形石分属什么动物门(或纲)?
软体:
【菊石、箭石、鹦鹉螺、章鱼、乌贼(头足)】、蜗牛(腹足)、蚌(双壳)、蛞蝓
腕足动物门:
舌形贝(或海豆芽)节肢:
三叶虫(三叶虫纲)、介形虫(甲壳纲)脊索:
牙形石
2、上述动物哪些有生长纹,哪些没有?
为什么?
有:
菊石、舌形贝(或海豆芽)、箭石、蚌、蜗牛、鹦鹉螺三叶虫、介形虫、牙形石
无:
章鱼、乌贼、蛞蝓
3、上述动物哪些只生活于海洋,哪些只生活于陆地(或淡水),哪些海洋淡水均有?
4、腕足动物的生态类型和地史分布?
腕足动物在寒武纪一开始已有化石保存,并且相当丰富。
腕足化石记录覆盖了整个显生宙
1、最先登陆的脊椎动物?
有何特征?
两栖类是最先登陆的脊椎动物。
特征:
幼体生活水中,成体能在陆地生活。
内腮消失以肺和皮肤呼吸。
五趾型附肢。
一般有两个枕髁和一个颈椎相关节,颈部可活动,从外形上可分为头颈躯尾四部分。
听觉器官除内耳外还发展了一个中耳(鼓室),以适应空气中音波传递。
心脏有两心耳一心室,构成复循环——肺循环和体循环。
有比较完善的四肢适于陆上运动。
2、简述羊膜卵的结构以及对爬行动物适应陆生生活的意义?
具卵壳,可防止卵内水份蒸发,避免机械损伤和细菌侵袭。
卵壳上有大量小孔可透过空气,保证胚胎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具卵黄囊,可保证胚胎发育所需的全部营养。
虽然卵处于陆地上,但在胚胎发育期间,卵内出现羊膜、绒毛膜和尿囊膜等结构,为胚胎制造了局部的水环境,保证胚胎发育的顺利进行。
羊膜卵的出现,使动物可以在陆地上繁殖和发育,无需象两栖类那样在生殖时必须再回到水中,从此出现了真正的陆生动物。
1)羊膜卵可以产在陆地上,并在陆地上孵化。
2)羊膜卵行体内受精,受精不必借助水作为介质。
3)羊膜卵的胚胎悬浮在羊水中,使胚胎在自身的水域中发育,环境更稳定,既避免了陆地干燥的威胁,又减少振动,以防机械损伤。
羊膜卵的出现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一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