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呼兰县萧红.docx
- 文档编号:22842213
- 上传时间:2023-04-28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1.17MB
呼兰河呼兰县萧红.docx
《呼兰河呼兰县萧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呼兰河呼兰县萧红.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呼兰河呼兰县萧红
呼兰河、呼兰县、萧红
——东北行之呼兰印象
关振多
呼兰河
呼兰河,是黑龙江支流松花江的支流,位于黑龙江省中部。
发源于小兴安岭,西南流向,与来自北面的通肯河交汇后,改向南流,进入平原区,河道变宽,曲流发育,至哈尔滨呼兰区入松花江。
全长523公里,流域面积3.1万平方公里。
呼兰河发源于小兴安岭西南麓的炉吹山,源头水流过鸡岭、圣浪、神树、石长四个林场,然后向西南流经铁力、庆安、望奎、绥化、兰西、呼兰等12个市县 ,在哈尔滨市东北注入松花江。
呼兰河是松花江哈尔滨江段最大的支流,冬季结冰期长达5个月之久。
呼兰河流域内的地势东北山区高,西南平原低。
它的干、支流两侧低洼地段遍布沼泽,中下游地区土层深厚,黑土广泛分布,两岸土质疏松,是大面积的耕地。
这里是黑龙江省开发较早、最富饶的农业地带,农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已经成为黑龙江省的一个高产稳产的商品粮和亚麻、甜菜生产基地。
呼兰河流域的上游山区是重要的林区。
就是这条河养育了流域范围内上千万人口,它是一条值得让人赞美的河。
呼兰县
呼兰县是以呼兰河命名的县,它位于黑龙江省南部,在呼兰河汇入松花江之前流经的最后一个县。
它的总面积为2197平方千米。
2009年总人口62万人。
呼兰县在清雍正年间就已经设立为呼兰城,1956年3月,隶属黑龙江省绥化专署。
1958年8月,隶属哈尔滨市。
2004年2月,国务院撤销呼兰县,设立哈尔滨市呼兰区。
呼兰县(区)政府驻在腰堡镇(街道),使用的方言是哈尔滨话。
呼兰县地处松嫩平原的南部。
境内植物资源丰富,盛产玉米、水稻、大豆、马铃薯、大葱、韭菜等农作物。
勤劳的呼兰人祖祖辈辈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作,据史料记载:
即使在1935年东北沦陷时期,呼兰仍有耕地35万余垧,有10垧地以上的地主8660户,占呼兰区总户数的24%,其中:
100垧以上的397户、50垧以上的1036户、20垧以上的3266户、20垧以下的3961户。
他们视土地为自己的生命,视拥有更多的土地为骄傲,他们为了生存都在努力耕作着,用辛勤的汗水去换取丰硕的收获,即使在战乱的1943年粮食产量仍然达到平均每亩84公斤的水平。
呼兰的黑土地养育了祖祖辈辈的呼兰人,呼兰人也深深地热爱着这片土地。
呼兰毗邻哈尔滨,深受着省会城市的影响,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的是都要走在省内的其他地区的前面,凸显了它的优越之处。
一方水土养育着一方人,呼兰这片热土曾经养育出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喜欢中国文学的人都会知道,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在抗战时期,中国的文学界曾经出现过一个东北作家群,其代表人物就是萧红,她的故乡就是呼兰县。
我虽然是北方人,却从来没有到过东北地区,对东北了解甚少,只是记得前些年听说过“呼兰大侠”的传闻。
话说在1986年3月28日夜里,呼兰县公检法家属楼有52人惨死在家中,其中有27人为公检法工作人员,其余25人是被杀者的亲属。
他们都是被一刀毙命而死,杀人者行凶之后还有匕首在死者家的墙上留下了名号——“呼兰大侠”。
案发后,公安局成立里670多人的专案组,北京也派来了专家。
然而,就在此时,3名专家和县公安局副局长以及3名刑警连带4名家属又都被杀,其作案手法与前案完全相同,案发现场依然留有“呼兰大侠”名号。
此后,两年的侦查案件毫无线索,于是,公安部门便将案件永久封存,停止了侦破工作。
同年的4——9月期间,哈尔滨、呼兰、阿城三地又先后发案,先后有37名民警,12名刑警,56名家属被杀害,一时间整个黑龙江省的警察上班时没有人敢穿警服的。
9月26日,公安局有位领导又被杀死在家中,凶手又在墙上留下一行字“杨局长,你太令我失望了,这把刀还是留给你们作纪念吧!
”从此,呼兰大侠弃刀归隐,销声匿迹了。
这一传说以我的判断来看肯定是杜撰的,1986年已经是改革开放时期了,国家专政机关绝不会对这样重大的恶性案件轻易放弃侦破的,也绝不会放弃对犯罪分子的追捕。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也绝不会存在破不了的案子,即使真的没有破案,罪犯迟早也要受到惩罚的。
呼兰的名胜不多,我只去了两个地方。
萧红故居:
萧红可能是呼兰最叫得响的名片,到呼兰旅游观光,参观萧红故居和萧红纪念馆是必不可少的活动项目。
萧红故居坐落在呼兰县城南二道街204号,始建于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现辟为萧红纪念馆,1986年端午节开放,并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故居为清末传统八旗式住宅,青砖青瓦,土木建造,修复后的萧红故居青砖院墙,院门面东而开,正门门楣上悬“萧红故居”横匾,院内五间正房,东西间陈列萧红祖母用过的部分物品;西两间屋展出萧红生前照片、中外名人留景、题词、信函,迎门堂屋摆放着萧红故居原貌沙盘,院内有一座2米高汉白玉的萧红塑像,后花园西侧有碾房一座。
参观完萧红故居,隔壁就是萧红纪念馆,这里展示了萧红一生的经历,她的奋斗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天主教堂:
呼兰还有一座天主教堂,为呼兰的历史增添了一份厚重的份量。
呼兰的天主教堂坐落在呼兰镇东大街路北第五中学院内,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由法国传教士戴治达主持修建。
天主教堂是双塔型法国式教堂,教堂的主体由左右对称高耸的两个钟楼构成,共有五层。
即使在今天,教堂依然那样的庄重、肃穆,令人敬畏。
那些善男信女们都络绎不绝的到这里对天主顶礼膜拜。
教堂文革期间受到破坏,经过修复的教堂仍然保持了原有风貌,教堂周围已经辟为一个活动和休闲广场,市民们早晚在这里锻炼身体或从事健身活动。
呼兰是一方人杰地灵的热土。
萧红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萧红没有专门的章节,只知道她是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人物,此次参观萧红纪念馆才对萧红做了一个详细的了解。
萧红生于1911年,卒于1942年,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女才子”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现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在她22岁的时候,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第二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萧红的代表作品为《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由于反抗封建包办婚姻,萧红初中毕业以后便出走北平,入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附属女子中学读书。
1932年,结识了同是青年作家的萧军。
他们在哈尔滨自费出版了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
萧红署名悄吟,萧军署名三郎。
《跋涉》中大部分作品揭露了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歌颂了人民的觉醒、抗争,带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进步色彩。
为躲避迫害,1934年,萧红、萧军逃离哈尔滨,与上海的鲁迅先生取得联系。
到了上海以后,萧红、萧军经常到鲁迅家做客,鲁迅和许广平不但在创作上指点他们,还十分关心他们的生活。
1934年12月,《生死场》在上海出版,署名“萧红”。
鲁迅为之作序,胡风为其写后记,作品在文坛上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强烈的反响,萧红一举成名。
1936年7月,萧红与萧军在感情上出现裂痕,为了求得解脱、缓解矛盾,萧红只身东渡日本。
1936年鲁迅在上海逝世。
萧红发表《海外的悲悼》等诸多作品用以怀念。
从日本回国以后写下《拜墓诗——为鲁迅先生》。
(1938年萧红与丁玲在西安)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萧红、萧军与从东北各地流亡到武汉的苏群、白朗、罗松、孔罗孙等青年作家积极投身于抗战文艺活动,并在武汉形成一个很有影响的东北作家群。
萧红创作了多篇以抗日为主题的作品,对宣传推动人民抗战起到积极作用。
1938年5月,萧红与端木蕻良在武汉结婚。
1940年,《呼兰河传》开始在香港《星岛日报》副刊《星座》连载。
萧红生病在香港期间,史沫特来和栁亚子先生也分别去探望过萧红。
日军占领香港以后。
萧红病情加重,因庸医误诊为喉瘤而错动喉管,手术致使萧红不能饮食。
临终前萧红写下了“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
1942年1月22日上午10点,萧红病逝,享年31岁。
萧红具有典型的女文青的性格,爱折腾,不愿守本分,她的一生泛泛而言是很惨的、她穷困潦倒、四处奔波、生命短暂。
她不甘心自己就这样死去,喊出了“不甘,不甘”的绝命之声。
鲁迅对萧红的评价“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很可能成为丁玲的后继者,而且她接替丁玲的时间,要比丁玲接替冰心的时间早得多”。
矛盾对《呼兰河传》评价“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在查阅萧红的史料中还发现了一些萧红的轶事典故。
萧红的骨灰分葬两处:
萧红病殁以后,端木蕻良遵照她“身后要能看到大海”的遗愿,在萧红去世后的第四天,将装有萧红骨灰的一只花瓶来到浅水湾的一个山坡上,把骨灰瓶深葬之后,亲笔题写了“萧红之墓”的木牌立于坟前。
端木蕻良在安葬萧红时,他担心此处墓地不能长久保全,就留下了另一半骨灰放在另一只同样的花瓶里,秘密地埋葬在圣士提反女校土崖的一棵树下。
1957年8月,萧红在香港浅水湾的骨灰被迁回广州银河革命公墓安葬。
当时内地处在反右运动时期,端木蕻良正在接受审查,无法亲自去广州迎回萧红的骨灰。
文革后,端木蕻良几次托香港的朋友到圣士提反女校后山去找寻萧红另一半骨灰,但是时间久远,山上树木茂密,埋葬地无法辨认,萧红的另一半骨灰就永远地留在了香港。
萧红的感情纠葛:
萧红曾这样解读自己:
“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
我以为,做为一名进步的青年女作家,萧红的感情经历与五四时期的丁玲有着十分相似之处,这就是对封建婚姻的抵制和蔑视,从反对封建婚姻到自由婚姻的跨跃。
这也就导致了她在情感方面呈现出的十分复杂的关系纠葛来。
萧红与汪恩甲感情纠葛:
少女时代的萧红,曾被家里订了婚,未婚夫叫汪恩甲。
这人相貌堂堂,师范毕业,萧红对他也很是倾心。
但是,萧红在初中毕业后跟表哥搭伴去北京读高中,这件事情在当地引起了轩然大波,未婚夫的哥哥汪恩厚因此逼迫弟弟跟她分手。
萧红不服,到法庭状告汪恩厚代弟休妻,汪恩甲为保全哥哥在教育界的名声,表示解除婚约是他自己的要求,令萧红败诉。
不过,萧红后来还是原谅了汪恩甲。
1934年,两人住进哈尔滨东兴顺旅馆,不久萧红有了身孕。
当萧红临产期近,汪恩甲却突然失踪,令萧红独自被困在旅馆。
萧红与萧军的感情纠葛:
就在萧红处在困境之时,哈尔滨《国际协报》的副刊编辑裴馨园派萧军到旅馆给萧红送书刊,两位文学青年因此开始了相互爱慕。
萧红医院分娩后,无力抚养将孩子送人。
出院后,萧红与萧军住进当地的欧罗巴旅馆,开始了一段贫苦但甜蜜的共同生活。
但是,萧军个性粗暴,经常对萧红发火”,还动手打过萧红。
还有萧军情感轻浮,在两年里先后跟三个女子有暧昧。
而且,他并未拿萧红当成自己最后的归宿:
“她单纯、淳厚、倔犟,有才能,我爱她,但她不是妻子,尤其不是我的。
”两人从哈尔滨结伴去青岛,又到了上海,但最终,萧红还是向萧军提出分手,结束了这段既爱且痛的恋情。
与端木蕻良的感情纠葛:
端木蕻良曾是萧红和萧军共同的朋友,他性情阴柔,称赞萧红的文学成就超越萧军,让萧红找回了久违的自尊。
当萧红终于下定决心跟萧军分手时,她已经怀了萧军的孩子,但她和端木蕻良仍于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5月在武汉举行婚礼。
对这段感情,萧红曾经这样形容:
“我和端木蕻良没有什么罗曼蒂克的恋爱史。
是我在决定同三郎(萧军)永远分开的时候我才发现了端木蕻良。
我对端木蕻良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我只想过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
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有不忠、没有讥笑,有的只是互相谅解、爱护、体贴。
”但是,端木蕻良的个性和他过去的优越生活决定了他并非很好的照顾者。
有人谴责端木蕻良在萧红生命攸关的时刻离开萧红。
解放后端木蕻良曾到广州银河公墓为萧红扫墓,并写下“天涯海角非远,银河夜夜相望”的悼念之词。
1996年10月5日,端木蕻良在北京去世,身前留下遗愿,把他的部分骨灰撒到香港圣士提反女校后山、萧红另一半骨灰的埋葬地。
萧红与罗宾基的感情纠葛:
1940年,萧红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在香港期间,端木蕻良帮助了同为东北流亡作家的骆宾基。
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骆宾基打算离开香港,但当他向端木蕻良和萧红辞行时,端木蕻良却问他能否暂留香港协助照料病重的萧红,骆宾基慨然允诺,便一直守护在萧红身边,直至萧红病逝。
至于骆宾基跟萧红之间是否有男女之情,其后人始终表示否认。
在我参观萧红故居纪念馆时正直萧红诞辰106周年之际,怀着崇敬的心情站在萧红塑像前拍了一张照片,以示对这位伟大的女性的缅怀。
2017.9.3
作于铁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呼兰河呼兰县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