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过程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837056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1.41KB
第六章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过程Word文件下载.docx
《第六章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过程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过程Word文件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特别强调在活动展开过程中,主题、目标、活动方式不断生成的核心地位。
本节主要探讨活动主题、活动目标以及活动方式的生成过程,其目的是提醒活动方案设计者在设计预期的活动方案时要留有足够的生成空间,要有因生成变化而需要不断修改、调整、变化的思想准备,以使预设的活动与生成的活动相协调。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是过程取向的,强调学习者与具体情境的交互作用,因此,除预先规划与设计活动主题外,还需要高度重视主题在活动中的“可变性”,关注活动过程中主题的“生成性”。
活动开展后,一般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变化,教师要根据变化的情况调整主题。
对于无意义或且不能
操作完成的活动主题,果断放弃,对于在活动过程中发现有新生成并且很有意义的主题,要高度重视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一)从学校、班级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安排中生成主题。
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甚至小组都事先有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计划、有对活动的设计,提出研究范围,这是原计划的一面。
教师与教师之间或教师与学生之间尽可能民主协商,必要时可以邀请一些社会人土或家长参与讨论,写下能够参考的或想到的任何与主题有关的内容,使探究主题不断丰富。
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性是生成的。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从他所能接触的情境和资源中收集解决问题的资料,必然要遇到很多问题。
有的问题从横向方面可以拓展内容,成为子课题;
有的问题从纵向方面加深主题,也可能是个新的具体的课题。
要特别注意在活动过程中增加新的意义的主题;
要在活动过程中放弃无意义或经过努力仍然不可能完成的主题。
(二)改造外来的参考课题,增删活动主题
在初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下,老师往往参考外来的活动课题。
这时,教师就必须分析、研究这些课题的价值,清楚明白地了解本班学生的发展水平,读懂学生的生活经验,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以便考察主题对学生的适宜度,对学生提出适宜的课程要求。
在活动过程中,应该允许学生变动主题,以最大程度地适合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随着学生能力的不断发展,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主确定主题,活动项目或具体小课题。
在学生初步选择或自主提出系列活动主题、活动项目或具体小课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主题、活动项目或具体小课题进行论证,以便确定合理可行的主题、活动项目或具体小课题。
(三)从社会热点问题活突发事件中生成主题
如在南京市明孝陵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教师适时地引导,师生确立了《明孝陵与世界文化遗产》这个活动主题。
(四)从学科教学中生成主题
如有的学校在学生学了小学数学的简单的统计知识的基础上,师生确立了《小小人口普查》这个活动主题。
(五)通过其他多种渠道生成主题
还可以在调查中生成主题,在互动中生成主题,在评价、反思中生成主题,从疑问中生成主题,从争论中生成主题,从错误观点中生成主题。
总之,无论何种主题来源,根本上是师生共同决定的。
教师定位:
是学生活动主题确立的启发引导者,不是决定的权威。
学生定位:
学生应是确立课题、探究课题的主人。
用两个例子来说明主题的生成过程和处理办法。
在《城管叔叔,我也行》这一案例中,指导教师在引导学生确定活动的主题时可谓一波三折,但最终还是比较好地处理了这个问题。
首先,教师以一篇报道为引子,激发学生对长沙人的素质进行探讨。
接着,在学生兴趣盎然之时,老师又及时提出开展继续发现和制止城市不文明现象,做一名城管员的活动主题。
然而,初次被放羊的学生们却因教师的放手而不知所措。
最后,教师在活动的过程中跟学生一起探讨、研究、制定出活动计划,最终使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活动主题或问题的提出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从他们的实际出发。
当然,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并不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定活动主题,而是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帮助学生明确活动主题或问题的意义。
“古城荆州与发展旅游事业”就比较好地处理了这一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师生双方在其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的课程,而非完全根据预定目标预先设计的课程。
它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自主参与活动。
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
与此同时,新的活动内容不断生成,所以活动目标也必然不断生成、不断完善。
一是在活动过程中根据活动的情况改变目标或增加目标。
不能机械、单纯地实施预设的活动目标和活动计划,而要从生成性维度设计目标,在活动过程中根据活动情况的改变目标或增加目标。
这种方式是没有准备的,完全根据活动发展而变化。
二是在活动的准备阶段设计总体目标,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再设计分目标。
这样一来,就可以根据活动主题变化对目标进行调整。
优缺点比较:
前一种方式计划性不强,但是有很大的伸缩性;
后一种方式有一定的计划性,但伸缩性不如前者。
三是学生自定目标,并根据情况变化增加生成性目标。
这样可以体现出目标的个性化,如同一小组,甲生是负责调查的,乙生是负责观察的,他们所生成的目标显然是不同的。
在活动中采用哪一种方式都是可以的。
四是根据系列活动主题的预期目标生成子课题的目标。
五是在老师指导下生成新目标。
在江苏省无锡市堰桥中心小学设计的《漫话端午节》的活动中,老师就很注意把握生成性目标的设计。
活动开始时,学生采取各种方式收集了很多资料,但是记录的方式却不好,老师在这里意识到要以恰当的形式培养学生表达信息的能力,于是引导学生设计记载表;
后来研究粽子的小组给老师送来粽子时,老师发现很多学生不会包粽子,于是又想到了让学生学会包粽子的目标,基于此,师生们又开展了学包粽子比赛的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是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内容、目标而定的。
因为,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随着活动的主题内容、目标的不断生成,活动方式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一般说来,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基本的方式有对话法和探究法。
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对话法和探究法是灵活变化。
对话法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某一活动主题共同交流、讨论,以深入开展活动的方法。
它建立在对话双方平等关系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组长与成员不是教训与被教训、统治与服从的关系,而是尊重、融洽的双边交流关系。
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念、新的想法,指向求知的领域,寻求新的意义。
教师和学生在民主对话、平等交流、相互切磋、共同探究的过程中创生课程的意义,进行新的主题实践,实现新课程的目标和方式。
探究是基于学生的兴趣,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设定问题情境、提出活动任务,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自主地查阅相关资料和信息,综合地运用和获得知识以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
这种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的探索精神、培养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探究这种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个性化的探索学习,塑造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为他们个性和潜能的充分开掘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氛围。
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兴趣、特长、潜能,进行富有个性化的探究性实践活动。
如探究家乡变化的课题,有的是通过上网寻找资料,有的是到规划部门调查,有的直接深入社区访问,等等。
第四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撰写及呈现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撰写既是一项复杂的探索性
工作,又是一项有序的系统工程。
对师生来说,这是
一个新的、以往从未涉足的领域。
活动方案不是凭空
捏造出来的,而是建立在可行性基础上的。
只有围绕主题,层层深入,提出种种问题,才能
提高综合、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活动方案主要包括:
(一)活动主题及其意义的撰写
1.活动主题
活动主题是活动内容的高度概括,它应反映出整个活动的主要特征。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是活动的精髓,主题设计得醒目、清晰,能引起活动对象的注意和喜爱。
而主题名称,它直接反映着活动主题,是对活动目标的浓缩,对活动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活动主题得名称一定要有感召力,要使活动对象受到感染,要能吸引活动对象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活动中去。
1.活动主题
相当一部分学校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用形象、生动、有趣的语言来陈述活动主题名称,如“垃圾的故事”、“神奇的昆虫”、“动物世界”、“小鬼当家”、“小小商品交易会”等。
这是一种可行的、符合小学生实际的有效方法。
我们不要用成人的规范的科研课题标准来要求学生。
2.活动的意义
要简明扼要地阐明选择本活动的意义,即活动的出发点、课程价值和现实意义,预计在哪方面可能有所突破、有自己新的见解或在实际中解决哪些问题,在哪些方面可能解决学生的体验,借以说明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凡是符合学生生活经验、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对学生发展有利的并能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的活动,都是有意义的。
(二)活动目标的撰写
活动目标设计是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展开的首要环节。
不管是总课题还是子课题,老师都要做好目标的设计,同时指导学生小组制定各自的活动课题目标。
活动目标设计的基本方法是描述活动行为目标。
也就是说,具体目标的设计应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加以细化,并通过行为动词来体现。
活动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生成目标的问题。
因此,在方案设计中,要留有生成的足够空间,鼓励学生发现新的问题,确立新的活动目标。
(三)活动条件的撰写
要明确活动资源的来源。
可根据本校本地实际,点明计划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
在活动中,需要多少物质材料,需要多少经费等等都必须事先分类分项作出估算。
如有条件,尽量和本校课程资源结合起来考虑,坚持低成本、本土化原则。
活动指导力量的配备使至关重要的。
有没有高质量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动也往往起着关键性作用,必须选择对活动领域熟悉,有真才实学的教师作为学生活动的指导教师。
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来讲,其指导教师主要是在校内聘任;
除此之外,也可以走向社会,请有关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学生家长、其他教授专家来担任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老师。
(四)活动过程的撰写
活动过程是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主要部分,它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撰写:
1.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的设计要明确的主要工作有:
(1)成立活动小组。
以师生共同总结、归纳的问题为据成立活动小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决定自己要参加的活动小组。
由学生民主选举小组长,小组长主持小组的全部活动。
(2)制定活动计划。
在小组长的主持下,对本组活动
的主题进行讨论,制定本小组的活动计划。
计划的内容一般包括活动主题的名称,预设的活动目标,预设的活动步骤和方法,拟调查和采访的对象,时间安排和人员分工。
(3)提出注意安全等要求。
2.活动阶段
活动阶段是设计活动过程的主要阶段。
本阶段要阐明的内容:
开展什么活动;
运用什么方法;
时间、地点的安排;
注意形成个人的富有特色和深刻的体验。
设计要预留活动生成的空间,要求学生对生成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方式,给予足够的重视。
3.总结阶段
在总结阶段,各小组应做如下几项工作:
(1)资料整理与归类
各小组对本组成员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的资料,包括查阅的或网上下载的文字资料、拍摄的图片资料、访谈记录的整理资料、录音录像资料等进行整理与归类。
(2)撰写研究成果
各小组总结归纳,用不同的形式呈现自己活动的成果,其内容包括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研究论文、心得体会、活动感想、活动日记、活动资料的整理与摘抄、访谈实录等。
必须要说明的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过程比结果更重要,重视学生的参与。
(3)成果展示
展示的范围,可以以班为单位进行展示,也可以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展示,还可走出校门,到社会区行成果展示。
总之,一切从实际出发,从需要出发。
成果展示的目的,不是为了宣传学生取得了多么重大的研究成果,而是鼓励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认可学生的亲身体验。
展示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可用论文、调查报告、心得体会、感想、日记、图片等各种资料表现出来,也可以用班级、年级或全校报告会的形式进行汇报,还可以采用各种文艺活动的形式,如短剧、相声、小品、朗诵、歌舞、快板书等进行汇报演出,甚至还可以把学生的各种成果汇编成册向社会进行宣传等。
(4)成果介绍
成果介绍是交流活动成果的常用方式。
通常情况下,由小组成员在全班同学面前汇报自己小组的活动成果,介绍活动的过程、收获和体会,回答同学的提问或质疑,并开展讨论。
这是对产生学生活动成果的检阅,也是对其他同学的促进。
(5)评价与反思
评价时,首先要设计学生自评与互评,学生谈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的收获、体会、感想以及对活动的建议和意见。
其次,由小组成员相互进行评价并做好评价记录。
评价时,以总结成绩和经验为主,以肯定活动中的好人好事为主,以鼓励每一位学生的积极表现为主。
最后,在学生自评与互评的基础上,由家长、指导教师和专门从事本课题领域研究或富有教育经验的人员进行评价。
评价时,一定要注意重评价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轻研究的结果;
重学生参加活动取得的点滴成绩,轻在活动中出现的缺点;
重对取得成绩的学生和在活动中有进步表现的学生的表扬,轻对他们的批评等。
在评价的基础上,注意反思这一重要环节,以促使学生各方面都有所提高,促进活动方案不断优化。
任何一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计划都可以广义地
称为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活动方案包括各种计划、课
例、案例等。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是多种多样的:
从主题内容来分,可分为主题探究类研究性学习(包括自然探究和社会问题探究),实际应用的设计,制作性活动,以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活动;
从教师指导角度来分,可分为学校或教师的活动指导方案,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制定的子课题活动方案。
(一)活动方案的内容均以融合的形态呈现
内容融合形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把握综合实践活动四个指定领域之间的内在联
系,注意各领域内容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延伸。
第二,注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两
者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第三,综合实践活动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的整合。
第四,注重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活动方式的综合化、
多样化,以实现各有关内容的整合。
第一,把握综合实践活动四个指定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各领域内容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延伸
设计时要把握各领域之间的共同价值追求,在主题活动中尽可能开展多元化的活动,促使内容整合,可以某一要素为核心,拖带其他三个要素;
也可以从三个维度(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切入活动主题,四个指定领域根据具体的某一活动主题应侧重某一领域,但要注意做到相互渗透。
第二,注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两者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存在以下三方面的联系:
第一,各学科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
第二,综合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教学中拓展、加深;
第三,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可与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
第三,综合实践活动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的整合
非指定领域主要包括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等,它与指定领域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一方面,指定领域的活动可以充分利用非指定领域的已有资源,另一方面,通过指定领域的典型活动总结,可以拓展、延伸为本校非指定领域的传统活动,这样一来,既可体现学校的特色,又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
第四,注重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活动方式的综合化、多样化,以实现各有关内容的整合
引导学生开展基于课题的研究性学习,社会参与的体验性学习,社会活动的实践性学习、生活学习等。
在活动中,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多种多样的、综合的活动方式,如资料收集,社会的调查、考察、参观、访问、服务,各种实验、测量,各种制作、宣传、演示、表演、总结、交流、答辩、反思等学习活动。
通过多样化的综合的活动方式,使有关内容实现整合。
(二)活动方案的主要呈现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呈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仅介绍三种有代表性的呈现形式。
学校层面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整体设计的系列的主题探究类型的活动方案;
单一主题、实际应用的项目设计制作的方案;
系列主题的一个具体子课题的活动方案。
1.学校层面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整体设计的系列的主题探究类型的活动方案
在生活中学习生活
——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小学(具体内容见课本)
这个案例从层面来分,属于学校层面的综合案例;
从主题内容来分,属于主题探究类研究性学习(包括自然探究和社会问题探究),但同时也把社会考察内容、实践学习内容融于其中;
从规模(结构)来讲,属于整体设计系列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案例。
该活动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学校及活动背景、总体设计方案、活动的年级课题、年段目标以及活动过程与方法的总体要求。
作为学校层面的设计方案,它是完整、全面的,为年级计划、班级计划、小组计划奠定了基础,既保证了方向,又为年级、班级、小组的具体实施留有了足够的空间。
可将这个案例的突出特征归纳如下:
其一,内容高度融合。
课程的生活化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核。
本活动紧扣“生活化”这一核心,组织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突出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根据生活与社会、生活与自我、生活与科技、生活与艺术四个维度组织活动内容;
以“生活”为主线,将社会、自我、科技与艺术融和在一起,折射出浓厚的生活色彩。
其二,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该校从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需求出发,组织各种主题活动,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和学生的“主人公”地位。
注意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从学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学生关注的问题,使活动内容贴近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目标明确、具体,具有操作性。
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他们分学段设置课程目标,体现了课程的连续性和差异性。
课程目标的多元化对于学生发展有重大的意义,突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变化对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价值。
目标的设计和主题的确立,总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其三,活动过程与方法的设计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实现。
他们对活动过程与方法总体要求是:
到自然中学自然—探究自然的奥秘,发展对自然的关爱;
到社会中学社会—参与社会的实践,发展对社会的责任感;
在劳动中学劳动—体验劳动的艰辛,发展动手操作能力;
在生活中学生活—感受生活的火热,发展创造新生活的能力;
在研究中学研究—学习研究的方式,发展个性和潜能。
他们以学生日常生活世界为主开展活动的场景,充分利用学校周围的社区资源,通过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以及综合的多样的活动方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成功实施铺平了道路
2.单一主题、实际应用的项目设计制作的方案
《设计制造自行车拖车》(具体内容见课本)
方案从规模(或结构)来讲,属于单一主题的活动方案;
从主题内容来看,属于实际运用的设计制作性活动方案;
从层面来分,属于不同年级或小组(个人)的活动方案。
案例提供了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设计的基本规范,从设计的基本思路来讲,这种实际应用性的项目设计制作,本身就包含、整合有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是劳动与技术教育学习领域中一个典型案例;
与系列主题探究活动相比,实际应用性的项目设计与制作突出设计与制作;
其设计方法属于纵向递进式,即提出问题后,开展调查,收集信息,进行设计,一步步制作,总结评价;
学生的指导老师不但要有校内的老师,还必须有校外的行家。
虽说这种类型的活动比较复杂,但是,其实践性、综合性、自主性、开放性、科学性、生成性也比较强。
本方案对于小学生来说,确实比较复杂,需要较强的动手和动脑能力,所需的时间也很长,这充分表明了学生的恒心和毅力。
学生通过这项活动,能将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紧密地联系起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学到了大量的课堂以外的知识,拓展了视野,形成了质量意识、经济意识、安全意识、审美意识。
例如,学生提到了“要是产品确实很好用的话,就卖给制造商”。
这些意识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3.系列主题的一个具体子课题的活动方案
家庭消费知多少(具体内容见课本)
《家庭消费知多少》这个案例从规模结构来分,是系列活动主题中的一个具体的子课题;
从指导角度来分,属于教师制定活动用的指导方案,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了解并统计家庭的消费情况,然后进行分析,提出节约消费的方案。
整个活动的设计特点:
一是认真考虑了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经验和知识结构,安排了“实”、“小”、“易”的实践活动。
二是整个活动均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
三是每一个学生都会得到真正的教育,这个教育是通过学生自己体验而获得的。
四是活动方法得当,通过询问、调查、交流、评价等活动,为他们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总之,整个设计思路清楚,目标明确,体现师生共同设计、共同修改、完善、提高,达到了预期效果。
学生自主制定的课题研究计划
1.课题名称:
关于食物垃圾的产生和作用的思考
2.为完成课题采取怎样的形式为好(调查、咨询、实验等
活动):
(1)我们获取食物的途径:
从环境的角度,调查研究生产环
境、农业、水产业、养殖业等;
从垃圾问题出发,调查流通
领域,商品的规格化和垃圾,超级市场、24小时店中的垃圾
量。
(2)关于家庭中的食物垃圾(以自己家为对象):
通过实际
操作,观察食物材料中变成垃圾的比例大小;
分析购买的食
物材料和它的可利用比例;
分析剩饭的量及比例。
(3)调查饮食店和打饭店倒出的剩饭数量不断增加的原因。
(4)思考食物垃圾的利用方法。
3.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资料、时间、经费、
人力、社会团体、实验、范围)
(1)资料:
佐野县:
《日本的垃圾》竹真文库,1997年。
(2)调查、取材地:
农家、养殖者、销售市场(包括饭店)。
(3)通过文献明确访谈调查项目。
(4)统计资料、问卷、录音设备、照相机、地图。
4.活动计划
(1)5月,通过调查研究,确定学习内容和方法。
(2)6月,通过文献等调查,确定课题前期的预备性知识:
思
考访谈调查的内容;
用电话联系调查地点。
(3)7-8月,进行调查,观察实际现场的状况,归纳总结感
受;
钻研使用食物垃圾积肥的策略。
(4)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案例]
在一堂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我和孩子们进行了交谈,“我们活动的口号是‘我能行’,你们哪里行呢?
”孩子们没有反应,我接着问:
“你们有什么打算吗?
”
第一小队队长站起来说:
“我们可以学城管叔叔执勤呀!
”
“那怎么行,城管叔叔的工作你又不了解。
“对呀,大人的事情我们怎能插手呢?
“家长不支持,怎么办?
我将他们提出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六章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过程 第六 小学 综合 实践 活动 设计 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