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好课堂三部曲激活德育生命力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836172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7.19KB
唱好课堂三部曲激活德育生命力Word文档格式.docx
《唱好课堂三部曲激活德育生命力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唱好课堂三部曲激活德育生命力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形式】
可以采用心灵对话、图片鉴赏、歌曲欣赏、舞蹈鉴赏、小品赏析、国学诵读、配乐演讲、诗歌朗诵、情景剧场、公益广告、成语故事、寓言神话故事、榜样人物事迹、新闻报道、影视片段、社会调查报告等形式导入新课。
【注意事项】
⑴导课针对性要强。
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活动,新课导入必须目的明确,针对教学内容来设计,联系学生实际,使之直指教学主题。
⑵导课要追求新颖。
新课导入要做到“材料新、角度新、方法新”,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
⑶导课要充满趣味性。
新课导入既有情趣,又有意味,是趣味性导课的基本标志。
充满情趣的导课,能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之感,激发学生产生丰富的内心体验和情感共鸣。
⑷导课要简短精炼。
导课,是一堂课开始的铺垫引入,不是教学的主体过程,因而要力求简洁明快、内容精当,切忌繁冗啰嗦、喧宾夺主。
导课的时间要控制在2—3分钟为宜。
二、探究
探究新知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思维碰撞、心灵互动,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
探究新知环节组织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成败。
可以采用知识讲堂、图片欣赏、诗词朗诵、视频鉴赏、广告欣赏、各抒己见、情境剧场、针锋相对、榜样学习、自我反省、案例分析、国学赏析、时政分析、故事小屋、参观展览、记者采访、专家访谈、角色扮演、心灵驿站、拓展空间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寓教于乐,寓理于情。
⑴知识讲堂
知识讲堂是以提高道德认知为主旨,以教师的讲或导为中心,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教学环节。
对于知识性较强的新授课,采用知识讲堂的形式,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教材知识的系统传授与内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⑵图片欣赏
图片具有很强的直观性,美的图片能使人赏心悦目。
运用多媒体教学,以背景音乐渲染气氛,展示系列图片,变抽象的语言文字为可感的视觉形象,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功能参与学习活动,引起学生的心灵震撼,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升华情感的体验。
例如,在学习“中华文化”时,为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组织学生欣赏民族文化系列图片。
⑶诗词朗诵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演讲是说话者在特定的时境中,借助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的艺术手段,针对社会的现实和未来,面对广大听众发表意见、抒发情感,体现音美、意美、形美的完美统一,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感染力、号召力,旨在感召听众并促使其行动的一门科学艺术。
利用诗歌演讲的形式组织教学,把学生带进如诗如画的仙境,给学生创造优雅的人文学境,有利于体现思想品德课的人文性和思想性,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感认知。
例如,在学习“珍爱生命”时,采用打油诗诵读活动,旨在让学生反省自我生活的基础上,让零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拓展尊重他人的认识广度与深度。
⑷视频鉴赏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乐做舟。
”以歌曲、flash动画、影视短片、小品等文艺视频鉴赏的形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快乐学习,在美的享受中陶冶情操,在笑的幽默中感悟人生。
例如,在学习保护环境相关主题时,让学生欣赏flash动画《苦笑的地球》,旨在启发学生感受人类的发展历程,反思人类的生存环境。
⑸广告欣赏
公益广告是一种以人文情感为基础的艺术表达形式,用温和柔情的语调弘扬真善美、鞭策假恶丑,将飘逸着文明的气息的主题娓娓道来,流淌着真挚的情感,影响着社会公民的思想情操和价值观念,倡导着社会文明和社会和谐的价值追求,具有很强的道德感召力量。
公益广告是一盏灯,利用公益广告导入新课,可以照亮学生内心深处的道德情感和人生追求。
例如,在《相亲相爱一家人》中,让学生欣赏公益广告《帮妈妈洗脚篇》,在广告欣赏中感悟道德成长的方向。
⑹各抒己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各抒己见是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差异,张扬个性思维,分享个性思维成果的活动。
萧伯纳说:
“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
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人将有两种思想。
”因此,各抒己见不仅是个性思维张扬的活动,而且是不同个性思维碰撞的过程,更是个性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拓展升华的过程。
例如,在《人生难免有挫折》中,组织学生畅谈自己所面临的挫折,或自己知道的名人所面临的挫折,在各抒己见中拓展对“人生难免有挫折”的认识。
⑺情境剧场
课堂情景剧,取材于学生生活实际,主要通过语言和神态在短时间内声情并茂地反映生活的不良现象,或者演绎和谐的生活景象,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寓教于乐、激活思维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交往艺术”时,设计情境剧场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基本礼仪知识,感受礼仪交往的无限魅力。
⑻针锋相对
辩论式教学是围绕辩论的问题,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和激烈辩论达到学生掌握知识目的,提高辩证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
也是一种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积极创新为主要特色的教学手段。
我国古代哲学家墨子曾说:
“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
”辩论式教学有利于明辨是非、格物致知、锻炼思维、培养口才、增进团结、探究真理。
例如,在《网络交往新空间》中,组织学生围绕“网络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展开辩论,活跃了学生思维,让学生明确了网络的利于弊,为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奠定了基础。
⑼榜样学习
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念有助于社会的正常运作,它同时也需要有一种能够打动学生的力量,一种根植于人性根底的精神力量,一种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人生道德楷模,一种抗拒平庸、立志进取的永不过时的力量。
而榜样,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标杆和楷模,以榜样为精神的皈依,行动的指南,让人生更加积极向上、绚丽多彩。
例如,在学习“自立自强”时,组织学生列举榜样人物,让学生见贤思齐,明确自己奋斗的方向。
⑽自我反省
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追求,就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
要实现这一价值追求,必须在创造生活情境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在道德感悟中增强道德体验,升华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实现道德成长与进步。
例如,在学习磨砺坚强意志相关主题时,组织学生反思自己的生活,从意志这个角度批判地进行自我肯定与自我批评,让学生在自我反思中明确意志磨练的具体方向。
⑾案例分析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
”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事例,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原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有利于学生在实例分析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提高辨别是非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例如,在《维护消费者权益》中,组织学生分析三鹿奶粉类似事件和“捏捏族”现象,增强学生的是非观念,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营造和谐的消费环境”。
⑿国学赏析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
国学与中华文化有着天然的血脉,是中华文化之魂。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人生问题,而人生境界则是中国传统学术即国学孜孜不倦追求的人文情怀。
国学是一种人文性与时代性极强的人文学术,是我们民族精神与民族命运的真实投射。
思想品德课具有人文性,应该承担起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重任,让学生在国学教育中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例如,在学习“民族精神”时,组织学生列举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名人名言,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播下希望的种子。
⒀时政分析
时事政治教育是以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心任务为内容的教育。
在课程标准中称“时事政策教育”,平时亦称“形势政策教育”、“形势政治教育”。
教育部曾经颁发过《改进和加强中学政治课的意见》,在《意见》中明确规定:
“时事政策教学每周一课时,列入教学计划,学校可分散或集中使用。
”时事政策教学与政治学科教学有天然的内在联系,是政治学科教材内容的补充和延伸,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从中考试卷中我们不难发现,绝大部分试题的材料背景就是时事政治。
在教学中,我既充分发挥时事政策的教育优势,利用时事政策充实学科教学的内容,丰富教学活动,拓宽知识面,又利用学科教学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时事政策教学中的热点或疑难问题。
将时事政策教学与学科教学活动紧密联系的方式,不仅使学生学会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而且做到了以理服人,使时事政策教学渗透到了学生思想的深处,充分发挥了时事政策教学的育人功能。
例如,在学习政权组织形式相关主题时,组织学生分析选举法修正案确定的“同票同权”的时政信息,让学生在分析时政中感受民主政治的发展,体会人民民主政治的本质。
⒁故事小屋
一粒沙子就是一个世界,一滴露珠能够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则小故事蕴含着大道理,一段小经历浓缩着生命的真谛。
以寓言故事、哲理小故事、神话故事、动物故事等故事形式导入新课,可以引领学生感受心灵的阳光,让学生倾听心灵的跳动、体验尊严的高贵、探索生命的真谛。
例如,在学习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时,通过讲述《火烧蚂蚁》或《斑羚飞渡》的故事,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⒂参观展览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原则,改革学习方式,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组织学生课前以小组为单位,以手抄报、宣传栏等为形式,合作搜集处理资料、设计创办报栏;
组织学生课上小组代表解说、集体参观展览,有利于教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做人做事,享受学习生活的幸福,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德智体全面发展,开创美好未来。
⒃记者采访
思想品德课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充分的角色体验的生活平台。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自主设定层层递进的采访问题,以记者的身份对老师、学生或其他人员进行采访,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和逻辑性,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⒄专家访谈
新课程标准提出,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应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观,优化教学资源组合,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
人力资源则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资源。
我们在进行思想品德教学时,可以把本校老师、学生家长、社区专职人员、社会名家等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人物以各种形式请到学堂,实现教育资源多元化、人文化、社会化。
采用电话、现场、笔录等访谈形式将专家请进课堂,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升华学生的道德认知,把学堂拓宽到校园、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例如,在学习宪法相关知识时,采用专家访谈的形式,邀请法律专家以嘉宾的身份走进课堂,与学生共同探讨“宪法诉讼第一案”,升华了学生对“宪法是公民的权利保障书”的深刻认识。
⒅角色扮演
情感体验是思想品德课的生命线。
在教学中,必须不断创造条件,为学生创造角色体验的平台,把“剧本续写”、“知识竞赛”、“广告设计”、“宣传标语”、“歌曲谱写”、“我来当导游”、“我当小法官”等活动引入课堂,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热情、创新思维,激活学生沉睡的心智、课堂不朽的活力……
例如,在《财产留给谁》中,组织“我当小法官”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以法官的身份分析遗产纠纷案例,在角色扮演中内化法律知识,升华了学生对“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理性认知。
⒆心灵驿站
心灵驿站是“生命独白”、“拷问灵魂”、“高度自省”的过程,是学生真情实感的自由思想和自由表达。
对于心理和道德方面的知识,在课堂教学的最后时刻设计心灵驿站活动,组织学生书写简短的“人生感言”、“心灵感悟”、“人生宣言”等,启发学生思考人生问题,回忆展望生活、理想中的一切美好、纯洁的东西,激励学生舒展情感、反省自我、展望未来。
例如,在学习责任相关主题时,组织学生在鉴赏的基础上用精妙的比喻撰写责任的心灵感悟——我的责任观,引领学生在书写心灵感悟的过程中提升道德认知、抒发道德情感。
⒇拓展空间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在这样的理念之下,思想品德课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新的教材观,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活用教材,关注学生“整体生命发展”,适当拓展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生命价值时,播放flash动画《一个真实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徐秀娟为救一只丹顶鹤而牺牲生命是否值得”,让学生懂得“善待大自然,尊重生命也彰显了生命的价值”,最终实现了知识的整合和情感的升华。
⑴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挖掘思想品德课的活力源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时,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经过情感的体验,思想道德认识才能在学生的心灵生根。
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行为实践,才能形成精神品质。
让学生通过身体力行,对道德观念和行为的体验,诱发道德情感,这是促使道德观念保持稳定、持久的必要条件,有了道德情感,就能自觉地抑恶扬善,保持“慎独”,形成道德习惯,并达到完善的境界。
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学生通过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培养感受生活的能力和反省自身的能力,培养熟练地进行情感交流的能力,培养真诚地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能力。
采用情感体验教学,积极倡导情感体验积淀,注重体验的加工和积累,不断扩大情感的累积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他们的主体积极性,让他们在主动体验中认知所学内容,使认知内容与个人心理产生“共鸣”,使学生切实感悟认知对象的价值和认知内容的涵义,进而自觉地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不断完善自我人格。
⑵要优化组合教学活动,彰显教学艺术魅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万能的活动形式是不存在的,只运用一种活动形式以实现教学目标也是不可取的。
在教学中,教师须综合考虑教材内容和学生学情,“量体裁衣式”地优化组合活动形式,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彰显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丰富教师的教学涵养和教学魅力。
⑶要转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学习。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以提高个体生活质量以及生命价值和意义为旨归的特殊的生活实践过程,是一个学生不断地超越和提升现有的生存状态,从而创造一种更为完满的可能生活得动态生成过程。
也就是说,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合作探究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观点与结论。
“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学生应该是能发光的灯,而不是存储燃料的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须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走向自主发现和合作探究,获得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发展的主动权,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生存,在自主合作的参与性活动中向自我教育的最高境界迈进,不断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
具体来说,对于学生通过自学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须放手让学生独立自学即可;
而对于学生独立自学难以解决的问题,老师需要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实现“兵教兵”的平行教育效果。
要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可控性和有效性,必须解决四个问题:
一是学习小组的编制。
学习小组的设置是为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扫除课堂学习盲区,使所有学生都学有所获,尽可能减少“差生”的产生。
所以,小组合作学习必须以动态的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各学科分组时必须按照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合理搭配,使各层次学生平均分开,真正发挥“兵教兵”的作用。
二是合作学习的价值追求。
当学生思维各异,或者个人自主学习解决不了,或者个人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达不到时,才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也就是说小组合作学习必须有明确的挑战性的合作任务,追求合作学习的实效,切不能为了追求教学活动形式花样、气氛热闹,让合作学习趋于形式化、浮于表面。
三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要求。
组织学生合作探究,首先必须确定讨论探究的主题,其次要在有选择性地采取任务分配式合作方式或任务同一式合作方式的前提下组织学生有步骤地合作探究:
①学生自主思考;
②组内有计划交流;
③每个学生或者每个小组建立探究活动记录档案,即记录或记忆有价值的合作者的思维闪光点、合作交流中自我感悟的思维成果、小组在求同存异、存同求异、共同释疑的基础上形成的探究成果;
④组间共享合作学习成果,即小组代表在存同求异的原则下展示小组探究成果,拓展生生合作交流的范围,延伸生生思维碰撞的空间;
⑤老师做必要的点评和总结。
四是合作学习策略的构建。
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必须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学会组织、学会评价。
⑷要丰富语言修养,追求语言艺术,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启发思考、渲染情感,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完成教学任务所运用的口头语言。
教学语言作为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必须符合语言规范流畅、内容科学有序、表述情理交融、语言生动有趣、应变灵活及时等五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苏霍姆林斯基说:
“教师语言的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在现实教学中,老师必须提高语言修养,讲究教育语言的艺术性,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命力。
⑸要坚持科学的跟进式评价,让学生收获自信。
素质教育下的学生评价,教师须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以“生命整体发展”为价值追求,树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育人观,多一把衡量的尺子衡量和评价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获得成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须对学生的课堂行为采取跟进式评价,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针对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成果及时进行肯定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或针对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中所存在的情感短路、语言贫乏、思维狭隘等个性问题或共性问题,通过问题追问或情感方法知识点拨的形式及时进行问题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让每个学生都能明确更好的学习方向。
⑹要把眼光放宽,充分挖掘课程资源
充足的课程资源是实施新课程的保障。
课程资源呈现多元的形态,凡是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与和谐发展的资源都可以纳入课程资源,都应当开发和利用。
课程资源绝不仅仅限于学校内部,课程资源涉及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中所有有利于课程实施、有利于达到课程标准和实施教育目的的教育资源,所以课程资源具有广泛多样的特点,它弥散在学校内外的方方面面。
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种极富主动性、创造性的工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教师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开发与选择课程资源,优化组合自然资源、生活资源、人文(文化)资源、其他学科资源、乡土资源、家庭资源、社区资源、网络资源等多姿多彩的课程资源,我们的课堂必定会是一个风采迷人、朝气蓬勃的天地。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
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还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
妙手捻来花千朵,人间万物皆入画。
课程资源是无所不在的,只要我们有发现她的眼睛,懂得发现,善与运用,就一定能享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那份乐趣。
三、小结
古人云:
“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融入图、文、声、像于一体进行精练的课堂小结,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产生情感共鸣,达到“课虽终,思末了,趣不尽,情更浓”的艺术境界。
可以采用音乐赏析法、故事喻理法、国学赏析法、诗歌激情法、集体宣誓法、数字归纳法、知识提纲法、图表心填法、实例分析法、形象比喻法、师生对话法、延伸开拓法、竞赛抢答法等形式进行课堂小结。
⑴课堂小结要具有科学性。
课堂小结,必须从教材的本身出发,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具有突显明确的目的性,从重点、难点进行提示,引导学生将讲课内容与前后左右的知识形成联系,使学生学得活、学得好,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比较全面地掌握所学的内容,实现学生知识的内在系统化,达到“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学习境界。
⑵课堂小结要具有思想性。
课堂小结要富有人文性和感染力,使学生在准确掌握知识、提高道德认知的同时,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陶冶。
⑶课堂小结要具有简洁性。
课堂小结的时间一般应控制在3~~5分钟之内,是一堂课的“点睛之笔”,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以精炼的语言突出重点、切中要害,做到恰到好处、干净利索。
⑷课堂小结要具有启发性。
课堂小结要做到“点而不透、含而不露、意味无穷”,激励学生用一生的经历去感悟道德的本质、享受道德的快乐,激发学生课下自愿地去探索、探究,达到“课断而思不断,言尽而意不尽”的效果。
一堂成功的思想品德课,不仅要有扣人心弦的“起调”,引人入胜的“主旋律”,还要有意味无穷的“终曲”,以此达到浑然一体的美妙境界。
精彩的导入是“凤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艺术效果;
激情的授课是“猪肚”,能启迪学生的思维,达到“东风夜放花千树”的课堂氛围,实现“百花齐放春满园”的课堂效果;
而精要的结课则是“豹尾”,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达到“言虽尽而意无穷,课虽终而意未绝”的教育意境,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热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堂 三部曲 激活 德育 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