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教案安乡一中高二语文备课组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835478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43
- 大小:57.67KB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教案安乡一中高二语文备课组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教案安乡一中高二语文备课组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教案安乡一中高二语文备课组Word文件下载.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月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而诗人张若虚也凭借这一首诗即“孤篇盖全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治所在今江苏扬州)人。
曾任兖州兵曹。
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其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
玄宗开元时尚在世。
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
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
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
另一首诗是《代答闺梦还》。
(二)作品介绍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
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
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
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
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三、指导诵读,以读传情,读、悟交融。
要求学生在欣赏配乐朗读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而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
四、赏析诗歌
(一)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
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
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
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
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
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
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问题:
在前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
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这一部分描绘的画面意境要点: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生,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
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思考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
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
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
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
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
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三)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情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
这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别致,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
那一轮可爱的明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妇见月,更增加了悲苦。
她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子卷起来,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卷不去”,“拂还来”。
那无边的月光,笼罩着一切,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
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最后这几句写落月,落花闲潭,春光将老,隐含思妇青春将逝。
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
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
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
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
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
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
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
这就是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
诗题中的五个字:
春、江、花、月、夜,全都点到了,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其它四个字都是陪衬。
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
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
五、艺术特色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清人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说:
“此诗如连环锁子骨,节节相生、绵绵不断,使读者眼光正射不得,斜射不得,无处寻其端绪。
‘春江花月夜’五个字,各各照顾有情,诗真艳诗,才真绝才也。
”第一部分描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景色,以明月的渐渐升起为中心,紧扣题目中春、江、花、月、夜五字逐步展开,最终构成一幅天地一体、色彩绚丽的完整图画,为下面的对景抒情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写江月永照,引发生命短暂;
用明月常圆,引发人间常别。
通过景与情的对比,抒发了作者月圆人难圆的感叹。
最后一部分,主要用月照、春归、花落、雾漫、月残来引发思妇游子的相思之情。
这里,景与情相互烘染,离别之苦显得更加浓重。
2.运用多种手法,表达游子思妇相思之情。
为了让诗句生动形象,诗中多处用了比喻。
如“月照花林皆似霰”,写花林好像披上一层霰雪。
这个比喻的妙处是,它不仅生动地再现了月光之下,花林一片白蒙蒙的绮丽景象,而且与下一句把月光比喻成霜,构成了有机的联系。
“空里流霜不觉飞”,写空中,是抬头仰望所见。
这里由花林似霰,进而联想到月光如霜。
不过,在比喻的方法上又有了变化;
上句是明喻,这句是暗喻。
而且需要指出的是,虽则如霜,却只觉得它像水似的“流”,而不觉得它像霜那样“飞”,这就写出了月光的柔和细腻。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两句中的“送”、“待”两字,则是运用了拟人化手法。
把月亮写得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
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见长江“送”走的一江春水。
人生、人的青春,不就是被这滔滔流水“送”走的吗?
“落月摇晴满江树”,则是运用了双关修辞。
“摇晴”双关“摇情”,如同刘禹锡《竹枝词》中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个双关的“晴”字,正写出了游子思妇相思不得相见的苦情。
此外,诗中有许多写景之句,实际上是通过暗示手法抒写相思之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台、望月思人;
月照“妆镜台”,暗示思妇对镜伤怀;
月光“卷不去”、“拂还来”,暗示相思之情缠绵悱恻、难以排遣;
“光不度”,暗示情不变;
“梦落花”,暗示春将尽;
“落月复西斜”,暗示游子夜夜望月思归等等,都使人与物、情与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
最后,烘托和铺垫手法的运用,也值得读者注意。
第一部分由春江引出明月,渐次引出花林、芳甸。
江伴月,月伴花,把“春江花月夜”自然组合成一个优美完整的画面,谱写了一首春的颂歌,这首春的颂歌又反衬着春的忧愁。
接着诗人面对春江明月,抒发宇宙永恒的感悟,从中寄寓着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慨叹。
这种慨叹,以其意味深长的哲理对诗的情调进一步铺陈了感伤的气氛。
然后推出游子、思妇“相望不相闻”的情思哀愁。
这是诗的精华、高潮部分。
然而,它的形成与诗人层层铺垫、步步烘托有关。
汇细流而成江海。
读者的欣赏正好沿波讨源,渐入佳境,随步步烘托而达高潮。
3.语言优美自然,韵律婉转。
全诗三十六句,每四句一韵,首句入韵。
对仗工整平仄相间,加上顶真与反复的运用,推动了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展现了相互联系而又不断变化的画面与思绪,从而使语言清新流畅,顿挫悠扬,琅琅上口,连绵不绝。
思考练习题
一.划分这首诗的层次,并概括各层意思。
二.如何看待这首诗的思想价值。
三.分析这首诗的烘托与铺垫手法。
四.找出诗中有暗示意义的写景句,并说明其暗示意义。
五.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板
书
设
计
(一)作者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
(二)作品介绍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五)、艺术特色
一.划分这首诗的层次,并概括各层意思。
二.如何看待这首诗的思想价值。
三.分析这首诗的烘托与铺垫手法。
四.找出诗中有暗示意义的写景句,并说明其暗示意义。
教学后记
《夜归鹿门歌》
了解诗人归隐田园的思想,了解山水田园派诗歌的特点。
诵读诗歌,赏析写景抒情特点。
感知古代士大夫的隐士情怀,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诗歌如何融写景叙事抒情为一体的。
一、作者简介(见教材P28)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曾隐居鹿门山。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他和王维并称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歌代表,虽远不如王维的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天宝四载(745)宜城王士源辑录孟浩然诗,得218首,其书已佚。
现在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较王本多45首,其中窜入有别人的作品。
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二、解释题意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是一位隐逸诗人。
40岁以前,他隐居于汉江西岸岘山南园的家中;
40岁到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又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的鹿门山辟一住处,有时也去住。
这首诗就是写他“夜归鹿门”的情景。
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三、诵读欣赏
诵读提示: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语调流畅,语言质朴,诵读时要注意读出流转自如的韵律感。
四、整体感知
开头两句,(译文: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听到山寺报时的钟声,望见渡口争渡的人们。
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比较中,使人想起进人洒脱的胸怀。
第三、四句,(译文: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
)写世人回村,诗人却离家归鹿门,在两种归途的比较中,表露诗人的隐逸自得之志趣。
第五、六句,(译文:
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
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
)写上鹿门山的山路上,月光照着树林,朦朦胧胧,美妙无比,诗人陶醉在这景色中,不禁与大自然化为一体。
不知不觉地到了目的地,原来这就是庞德公的隐居之处。
这两句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
第七、八句,(译文:
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写隐居处的境况:
孤独一人,与尘世隔绝,与山林作伴。
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
这首诗写的“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
作者以清淡干净的笔墨,抒写归隐的情怀志趣,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隐士形象,构成一种独到的意境。
五、探讨研究:
回答下列问题,体会此诗的意境美。
(1)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的侧重点,说说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
(2)“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境?
闻一多的《孟浩然》一文,说“诗如其人”,谈谈你对“诗如其人”这一评价的理解。
明确:
(1)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但诗人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
山中场景,侧重写诗人隐居,与尘世隔绝,孤独寂寞。
从第一个场景到第二个场景,是诗人从尘世生活归到一人隐居,这中间突出了诗人的隐士形象,表现出他恬然洒脱的隐逸志趣。
因此,这两个场景构成的诗境是和谐统一的。
(2)这一句是说,诗人隐居在这里,与世隔绝,周围只有山林,一个人孤独地来来去去。
句中的“幽人”,既是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况。
庞德公曾在这里隐居,诗人步他后尘,在这里一个人生活。
在这个天地里,人似乎与大自然融化在一起,心中是多么宁静、超脱和悠然自得。
闻一多的《孟浩然》一文,说“诗如其人”,孟浩然的诗就像孟浩然这个人,也就是说,从孟浩然的诗中可以看出孟浩然这个人。
在《夜归鹿门歌》这首诗中,后四句的景色宁静、清幽,作者的心境、情思也宁静、清幽,于是主客体浑然合一,构成宁静、清幽的意境。
这宁静、清幽即是这首诗的艺术境界,也是孟浩然的思想境界,艺术境界与思想境界十分一致,所以说“诗如其人”。
六、比较阅读:
将此诗与王维的《归篙山作》诗对读,说说这两首诗的诗境有何异同。
《归篙山作》是写王维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随着作者把归山
途中的景色有层次地一一写来,诗人的感情也在一步步变化:
出发时安详从容,途中一度凄清悲苦,最后恬静淡泊。
可见,诗人对归隐是积极向往的,感到闲适自得。
《夜归鹿门歌》与《归嵩山作》在诗境上的共同之处是:
人与自然在精神上高度契合,景物和感受诗意地结合在一起,全诗是浑融完整的整体,恬淡、优美。
不同之处是:
孟诗多用白描,着墨轻淡,比王诗更显淳朴;
王诗“诗中有画”,有丰富的色泽和光彩。
明人李东阳说:
“王诗丰缛而不华靡,孟却专心古淡,而悠远深厚,自无寒俭枯痔之病。
”(《麓堂诗话》)这个比较同样适合于这两首诗。
七、背诵全诗
八、相关链结
1、李白《赠孟浩然》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是诗坛上的一段佳话。
二人彼此结识,固然不乏饮酒唱和、携手邀游的乐趣,但是至为重要的,则是在追求情感的和谐一致,寻求灵性飘逸的,同伴和知音。
史载孟浩然曾隐鹿门山,年四十余客游京师,终以“当路无人”,还归故园。
而李白竟亦有类似的经历。
他少隐岷山,又隐徂徕山。
后被玄宗召至京师,供奉翰林。
终因小人谗毀,被赐金放还。
的确,笑傲王侯,宏放飘然,邈然有超世之心,这便是两位著名诗人成为知交的根本原因。
这首诗就是二人友谊的见证。
【词语解释】
①夫子:
对男子的敬称。
②风流:
飘逸洒脱的风度。
③红颜:
指年青的时候。
④轩冕:
指官职,轩:
车子;
冕:
高官戴的礼帽。
⑤卧松云:
指退隐山林。
⑥中圣:
即喝醉酒的意思。
⑦醉月:
月下醉酒。
⑧揖清芬:
向高风清韵致敬。
⑨安:
岂。
⑩徒此:
惟有在此徒此:
惟有在此。
【诗文解释】
我钟爱孟浩然,潇洒的风度,超人的才华天下人都知道。
年轻的时候就抛弃了功名爵禄,晚年在青松白云间隐居。
在月光下饮酒常常沉醉,迷恋景色不愿意侍奉国君。
你的品格像高山一样怎么能够仰望得到?
我只能在这里向你作揖崇仰你清香的德行。
【诗文赏析】
诗人对孟浩然不图名利,淡泊清高的品格予以了赞颂,表现出诗人与孟浩然深厚的情意,同时抒发了诗人敬仰孟浩然,羡慕他的生活的情绪。
全诗自然豪放,工整流畅,意境深远。
补充:
王维私自邀请他进到内署(王维的办公处),不久唐玄宗来了,孟浩然藏到床下,王维告诉了唐玄宗实
情,皇帝高兴得说:
“我听说过这个人却没见过,有什么害怕还要藏起来?
”下令孟浩然出来。
唐玄宗询问他的诗作,孟浩然又施礼,背诵自己的诗作,到“不才明主弃”这一句,皇帝说:
“你不求做官,而我也未尝抛弃你,为什么要诬陷我?
”因此让孟浩然回去了。
2、怎么理解苏轼评价孟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后山诗话》引)?
宋人言韵,有“不俗”、“有余味”等含义,是很高级的审美境界。
苏轼说孟浩然诗韵高,并将孟喻为“造内法酒手”,这是很高的评价。
“内法酒”即宫廷御酒,能造内法酒者自然是高手。
苏轼以之喻孟,称赞他为作诗之高手,又称其诗“韵高”。
这与前人对孟诗的评论是一致的。
参考前人的评论和孟浩然诗来理解“韵高”。
或有高雅脱俗,有妙悟,有格调,含蓄蕴藉、醇至飘逸等含义。
至于“才短”,显然是言孟之短处。
如大内造酒高手却缺少材料,这个比喻有点模糊。
从“韵高”之论看,“才短”当不是说缺少天赋才情,而是指缺少“材料”。
但“材料”又是指什么呢?
后人继苏轼而作的一些解释,或可有助于理解这一问题。
如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云:
子瞻云浩然诗如内库法酒,却是上尊之规模,但欠酒才尔。
此论尽之。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
大抵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
唯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如此看来,“才短”、“无材料”当有两层意思。
一指内容、题材比较单薄,不够丰富;
二指学问不够深厚渊博。
宋人“以才学为诗”,孟浩然则是以灵气、悟性为诗者。
板书设计
赠孟浩然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理解运用对比、夸张等修辞方法,通过丰富联想来描绘梦境,以表达蔑视权贵的精神和豪迈的气概。
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分组分段讨论,合作探究;
教师指导,统一认识.
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培养积极健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增强艺术欣赏的能力.
1、鉴赏雄奇瑰丽、变幻莫测的梦境以及深层含义。
2、感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学习他独立傲岸的人格。
1、鉴赏雄奇瑰丽、变幻莫测的梦境以及深层含义。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副对联: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
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
请问:
这幅这联写的是谁?
(李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专题》。
李白是我们陌生的老朋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与人称“诗圣”的杜甫是唐代诗坛的双子星座。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是我国古代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
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
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
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
李白奉召进京,本想能借此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只给了他一个侍御闲职,并不重用他。
而且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
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看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
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
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
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
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
他渴酒“天子呼来不上船”;
他作文“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他五岳寻仙,浪迹山水,就连他的出生和逝去也染上神奇色彩。
传说他的母亲“梦长庚星而诞”,又说他的死是“乘酒捉月,遂沉水中”。
在人们心里李白并没有死去,只是去追赶他所喜欢的月亮了。
李白诗自然隽永,雄奇飘逸,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
杜甫: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
韩愈: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三、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
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成为乐府歌行体的一种。
“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
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
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
另名《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
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
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古体诗。
四、字,词,音
天姥、瀛洲、剡溪、渌水、澹澹、霹雳、石扉、訇然、青冥、魂悸、鼓瑟、觉时、天台、语天姥、谢公屐、殷岩泉、栗深林、鸾回车
五、赏析第一节
1、齐读并思考:
①前四句诗写了什么?
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什么要从瀛洲写起?
写天姥山的神秘飘渺、迷离恍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教案 安乡一中高二语文备课组 中国古代 诗歌散文 欣赏 第二 单元 教案 安乡 一中 语文 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