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八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2834165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57
- 大小:727.47KB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八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八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八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照片上的光线那么暗,在一旁还有半个“验讫”字样的戳记。
我看了看照片,又望了望她,为什么这样一个活泼好笑的人,照出相来,竟这么呆板阴沉!
我说:
“这相片照得不像!
”
④她斜坐在炕沿上笑着说:
“比我年轻?
那是我21岁上照的。
⑤“不是年轻,是比你现在还老!
⑥“你是说哭丧着脸?
”她嘻嘻地笑了,“那是敌人在的时候照的,心里害怕得不行,哪里还顾得笑!
那时候,几千几万的人都照了相,在那些相片里拣不出一个有笑模样的来!
⑦她这是从敌人的“良民证”上撕下来的相片。
敌人败退了,老百姓焚烧了代表一个艰难时代的“良民证”,为了忌讳,撕下了自己的照片。
⑧“可是,”我好奇地问,“你不会另照一张给他寄去吗?
⑨“就给他寄这个去!
”她郑重地说,“叫他看看,有敌人在,我们在家里受的什么苦楚,是什么容影,你看这里!
⑩她过来指着相片角上的一点白光:
“这是敌人的刺刀,我们哆里哆嗦在那里照相,他们站在后面拿刺刀逼着哩!
”
⑪“叫他看看这个!
”她退回去,又抬高声音说,“叫他坚决勇敢地打仗,保护着老百姓,打退蒋介石的进攻,那样受苦受难的日子,再也不要来了!
让现在自由幸福的生活,永远过下去吧!
⑫这就是一个青年妇女,在新年正月,给她那在前方炮火里打仗的丈夫的信的主要内容。
如果人类的德行能够比较,我觉得只有这种崇高的心意,才能和那些为人民的战士的英雄气概相当。
(选自《白洋淀纪事》)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用“写起来并不方便的信封信纸”写才真正完全表达了她们的心意?
3.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
作者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来表现其精神品格的?
4.作者为什么强调远房嫂子的相片“呆板阴沉”“比现在还老”“哭丧着脸”?
5.远房嫂子为什么执意要给前线的丈夫寄一张旧照片?
请摘录原文回答。
6.最后一自然段中,“这种崇高的心意”指的是什么?
7.作者认为“只有这种崇高的心意,才能和那些为人民的战士的英雄气概相当”,为什么?
03.爬树的男孩
(2014·
衢州中考)
【英国】尼古拉斯·
保罗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爬上那棵猴面包树,这是拉瓦一天中最期待的时光。
可惜,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
仅仅只是两三分钟,耳边便会响起一声熟悉的口哨声,有人来了,他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回到营房。
“看到了什么?
”刚刚躺下,安德烈便拖着瘸腿凑过来问道。
拉瓦不想回答,但安德烈就是那个吹口哨的人。
两人约定,拉瓦每天爬上树冠看看周围,看看远方,下来之后再把看到的新鲜事儿告诉放风人,也就是安德烈。
三年了,两人还算默契,在这座死寂的集中营,每天都有人因为严厉的禁锢而自杀,他们却因为那棵猴面包树而充满希望。
“我们就要自由了,等着吧!
安德烈一双粗糙的手在拉瓦头上抚摸,要不是因为拉瓦是黑人,连安德烈自己都会觉得眼前熟睡的少年就是自己的儿子。
当然,拉瓦是不会明白安德烈的心情的,更不会想到,安德烈是戴高乐将军钦点的间谍。
他并不是困在集中营,而是肩负特别使命潜伏在这片草原深处进行侦探。
那棵猴面包树就像一个梦想,它恰好坐落在集中营的中央。
白天的时候,很多纳粹士兵坐在树底下休息,恨得拉瓦牙痒痒。
只有到了晚上,他才觉得那棵树属于自己。
可惜,连安德烈也没想到,梦想会突然破碎。
那天晚上,他吹了好几次口哨,可拉瓦就是不肯下来,直到听到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奔来,他知道,出事了。
拉瓦毕竟是个孩子,熬不住接二连三的酷刑,便一股脑儿地全说了出来。
但安德烈只是笑笑,即使两块火红的烙铁夹在他的双颊,也没吐出一个字来。
本以为必死无疑,却没想到生机犹在。
半个月后,盟军终于发起了大反攻。
因为安德烈提供的精确信息,纳粹分子瞬间溃败,整座集中营安全解放。
安德烈伤得很重,但令随军医护人员奇怪的是,哭得最伤心的竟然是一个黑人男孩。
毫无疑问,这个男孩就是拉瓦。
在安德烈昏迷的日子里,他一刻都没有离开他的“搭档”。
尽管医生开玩笑地跟他解释:
“只要挂上水(打吊针),一定能起死回生,你就放心吧。
”可是,拉瓦就像听不懂一样,虽然一脸惊愕,却依旧没有离开寸步的意思。
当远处的炮声逐渐平息,安德烈终于睁开了眼睛。
可是,拉瓦却不见了,几个医生都非常好奇地询问安德烈,那个黑人男孩到底是什么人,此刻又突然消失,他到底去哪了。
安德烈点点头,良久,才吐出三个字:
跟我来。
在安德烈的带领下,一行医生再次来到集中营。
顺着安德烈的手指,他们看到,那棵猴面包树的半个树冠已经不见了,树叶也是稀稀拉拉。
显然,它遭炮击了,在烈日下显得奄奄一息。
但这跟拉瓦有什么关系?
随行医生面面相觑,却听安德烈一声口哨,树干后便露出了一个脑袋。
他手里正拿着一个医院的吊瓶,准备往上爬。
安德烈这次也不再躲在一旁放风了,而是拖着腿往前奔去,也不知是为了那棵树,还是树后的男孩。
(选自2012年第4期《微型小说选刊》谢素军译)
1.根据你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在下列横线上写出与人物有关的内容。
(1)拉瓦利用。
(2)安德烈利用。
2.品读下列句子,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1)[甲]但安德烈只是笑笑,即使两块火红的烙铁夹在他的双颊,也没吐出一个字来。
[乙]安德烈点点头,良久,才吐出三个字:
(甲、乙两句中加点处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
)
(2)半个月后,盟军终于发起了大反攻。
(“终于”一词与前文哪些内容相呼应?
3.文中写道:
“拉瓦就像听不懂一样,虽然一脸惊愕,却依旧没有离开寸步的意思。
”请结合语境,揣摩拉瓦此时的心理活动。
4.猴面包树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
请联系全文,写出你的发现。
04.圆明园祭
冯峥
①那天很冷,我却刻意要到圆明园去。
朋友们都劝说,圆明园没有什么可看的,只是几块烂石头。
我说,你们不懂我的心。
②北风凄厉,草木萧疏,断壁残垣,一览无余。
③然而,在凄厉的风雨声中,我却分明听到悠悠钟声百鸟唱啁;
透过萧疏草木,我看见了圆明之娇、长春之美、万春之秀,300亩园林春意正浓;
断壁中,我看见了乾隆的题诗;
残垣中似见文渊阁的浩瀚藏书……
④我听见了来自法国130年前的一个深情的声音……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汇集于圆明园;
……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假如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灿烂宝库,以宫殿庙宇的形象出现,那就是圆明园……
⑤啊,一个惜墨如金的世界文豪,用了无所不极的文字来称赞她!
以至100多年后仍引起人们震颤的心的共鸣。
⑥然而,对于玉焚香陨了的美人,祭奠者越是抒以赞美,痴情者越是悲伤,正如白居易写《长恨歌》、汤显祖写《还魂》……引得多少痴情男女欲悲欲死!
此刻面对圆明园,我就是这种心情。
⑦我的心在哭,悲哀着美的逝去。
⑧我听见圆明园在哭泣,哭了100多年:
以至我在遥远的南方也时常听见。
⑨圆明园在哭,哭护花无力;
圆明园在泣,泣其悲惨遭遇渐被忘怀。
⑩我和圆明园在同声一哭!
⑪有好心人曾慷慨施舍,要把圆明园重新修建。
⑫不管好心人如何慈悲,可我总要与刽子手杀死杨虎城后,在他英骸上建筑花圃这残酷的事实联想;
我甚至联想到有人要把杨玉环的玉骨支起来,再披上半透明的比基尼。
⑬这是历史的悲哀!
⑭他们看不见圆明园的额头上的“耻辱”两个黑字,他们听不到一个在屈辱中哭泣的母亲对她儿孙的声声嘱托以及希望着争气的未来。
⑮站在这写满血字的废墟上,我面对现实,拼搏未来!
⑯我见到了萧疏草木之上有苍郁的青松,冲天傲雪;
我见到了熏烟的巨石峥嶙屹立,傲骨常在!
⑰100多年前,唱赞诗的雨果先生坚信:
总有这样一天——解放了的而且把身上的污浊洗刷干净了的法兰西,将会把自己的赃物交还给被劫夺的中国。
⑱而我永远相信:
有志气的炎黄子孙,决不会让那屈辱的历史重演!
一定会在这古老的土地上巍然屹立,奔向辉煌的未来!
1.从全文看,“我”刻意要去圆明园而朋友们劝“我”别去的理由是什么?
2.请回答圆明园哭泣的原因。
3.从全文看,第⑭段中的“他们”是指?
4.就是否重新修建圆明园这个问题,作者持什么态度?
5.残破的圆明园作为历史的写照,对我们炎黄子孙有何作用?
请用一句名言回答。
05.特雷西的单车
(2015·
浙江衢州中考)
周海亮
特雷西是母亲的儿子。
外乡人来到母亲的花园,见到那辆单车。
单车拴在一棵树上,那棵树很细,很矮。
看得出树刚栽下不久,也看得出单车刚买不久,近似没有骑过。
外乡人向母亲讨一杯水,慢慢喝着,与母亲讨论着刚刚打响的战争。
临走的时候,她问母亲,谁的单车?
母亲说,特雷西,特雷西的单车。
特雷西是我的儿子。
外乡人不说话了。
刚才,母亲跟她说过特雷西。
特雷西是妹妹的哥哥。
妹妹坐在花园的秋千上,母亲坐在她的身边。
妹妹对母亲说,我想有一辆单车。
母亲说,战争没完没了地打,面包都开始限量供应,哪还能买到单车?
妹妹看看拴在树上的单车,那棵树长高长粗,那单车变得破旧。
她说这单车再不骑的话,就再也骑不了了。
母亲说可是这是特雷西的单车。
妹妹不说话了。
那是哥哥的单车,她不能碰哥哥的东西。
特雷西是男孩的邻居。
男孩闯进花园,见到那辆单车。
单车锈迹斑斑,车轮开始扭曲。
单车拴在树上,那棵树更高更粗。
男孩有些好奇,问,这是谁的单车?
她说,特雷西。
特雷西的单车。
特雷西是我的哥哥。
男孩说再不取走单车的话,它就要长到树里面了。
她说母亲说过,谁也不能动特雷西的单车。
男孩不说话了。
他听别人说过特雷西。
他知道特雷西是一个易害羞的男孩。
但他头一次知道,易害羞的特雷西还有一辆几乎没有骑过的单车。
特雷西是外甥的舅舅。
男孩仰起头,看着那棵树。
树很高,枝叶繁茂。
单车被树干挤得变了形状,一部分深深杀进树干。
男孩问母亲,为什么要把单车拴到树上?
母亲说,单车是特雷西拴上去的。
男孩说,特雷西就是舅舅吗?
母亲说,特雷西就是舅舅。
他把单车拴到这里,谁都不能动。
男孩上前,摸摸单车。
他被烫了一下。
似乎那辆单车刚刚被人骑过,尽管它已变成一堆废铁。
特雷西是一段往事。
战争早已结束,城市早已重建。
现在,一条公路需要穿过花园。
她带着来人,来到树旁。
现在单车悬空,完全嵌进树干,似乎是从树里面生长出来的。
来人问她,谁的单车?
我哥哥特雷西。
来人说,可是这条公路需要穿过花园。
她说,不行。
特雷西的东西,谁也不能动。
她给来人讲特雷西的故事,一点一点,时间回到从前。
来人上前,摸摸单车,叹一口气,说,我会转达您的建议,夫人。
特雷西只是一辆单车。
两年以后,公路修好,却小心地绕开了那棵树。
树的周围多出一圈围栏,围栏上挂着一个木牌,上面写着:
下面,两行字:
1914年,男孩把自行车锁在这棵树上,就去参加战争了。
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回来。
这男孩就是特雷西。
他在战场上死去,在参加战争一个月以后。
母亲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女儿还很小,单车还是新的。
除了这辆单车,特雷西没有留下任何东西,包括遗体和骨灰。
甚至,当他的母亲死去,世上再无人记得他的模样。
现在的特雷西,只是一辆长到树里的单车。
(选自2015年第11期《微型小说选刊》)
1.文中的妹妹为什么不让人动特雷西的单车?
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2.比较下列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写出【甲】句在表达上的好处。
【甲】母亲说,特雷西,特雷西的单车。
【乙】母亲说,我儿子的单车。
3.文中四处画线句独立成段,请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4.联系你的阅读经验,探究“拴在树上的单车”在这篇小说中的作用。
06.五猖会
河北中考)
鲁迅
孩子们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的时候了。
但我家的所在很偏僻,待到赛会的行列经过时,一定已在下午,仪仗之类,也减而又减,所剩的极其寥寥。
往往伸着颈子等候多时,却只见十几个人抬着一个金脸或蓝脸红脸的神像匆匆地跑过去。
于是,完了。
我常存着这样的一个希望:
这一次所见的赛会,比前一次繁盛些。
可是结果总是一个“差不多”;
也总是只留下一个纪念品,就是当神像还未抬过之前,化一文钱买下的,用一点烂泥,一点颜色纸,一枝竹签和两三枝鸡毛所做的,吹起来会发出一种刺耳的声音的哨子,叫作“吹都都”的,吡吡地吹它两三天。
现在看看《陶庵梦忆》,觉得那时的赛会,真是豪奢极了,虽然明人的文章,怕难免有些夸大。
因为祷雨而迎龙王,现在也还有的,但办法却已经很简单,不过是十多人盘旋着一条龙,以及村童们扮些海鬼。
那时却还要扮故事,而且实在奇拔得可观。
他记扮《水浒传》中人物云:
“……于是分头四出,寻黑矮汉,寻梢长大汉,寻头陀,寻胖大和尚,寻茁壮妇人,寻姣长妇人,寻青面,寻歪头,寻赤须,寻美髯,寻黑大汉,寻赤脸长须。
大索城中;
无,则之郭,之村,之山僻,之邻府州县。
用重价聘之,得三十六人,梁山泊好汉,个个呵活,臻臻至至,人马称
而行。
……”这样的白描的活古人,谁能不动一看的雅兴呢?
可惜这种盛举,早已和明社一同消灭了。
赛会虽然不像现在上海的旗袍,北京的谈国事,为当局所禁止,然而妇孺们是不许看的,读书人即所谓士子,也大抵不肯赶去看。
只有游手好闲的闲人,这才跑到庙前或衙门前去看热闹;
我关于赛会的知识,多半是从他们的叙述上得来的,并非考据家所贵重的“眼学”。
然而记得有一回,也亲见过较盛的赛会。
开首是一个孩子骑马先来,称为“塘报”;
过了许久,“高照”到了,长竹竿揭起一条很长的旗,一个汗流浃背的胖大汉用两手托着;
他高兴的时候,就肯将竿头放在头顶或牙齿上,甚而至于鼻尖。
其次是所谓“高跷”、“抬阁”、“马头”了;
还有扮犯人的,红衣枷锁,内中也有孩子。
我那时觉得这些都是有光荣的事业,与闻其事的即全是大有运气的人,——大概羡慕他们的出风头罢。
我想,我为什么不生一场重病,使我的母亲也好到庙里去许下一个“扮犯人”的心愿的呢?
……然而我到现在终于没有和赛会发生关系过。
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
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因为那会是全县中最盛的会,东关又是离我家很远的地方,出城还有六十多里水路,在那里有两座特别的庙。
一是梅姑庙,就是《聊斋志异》所记,室女守节,死后成神,却篡取别人的丈夫的;
现在神座上确塑着一对少年男女,眉开眼笑,殊与“礼教”有妨。
其一便是五猖庙了,名目就奇特。
据有考据癖的人说:
这就是五通神。
然而也并无确据。
神像是五个男人,也不见有什么猖獗之状;
后面列坐着五位太太,却并不“分坐”,远不及北京戏园里界限之谨严。
其实呢,这也是殊与“礼教”有妨的,——但他们既然是五猖,便也无法可想,而且自然也就“又作别论”了。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
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
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
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
”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
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
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
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
“给我读熟。
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
但是,有什么法子呢?
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自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
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
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
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
“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
“生于太荒”呵!
……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
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
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
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
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
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
去罢。
”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
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
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1.选文出自《朝花夕拾》,请你再写出出自这本散文集的三篇文章的篇名。
2.选文题目的作用是什么?
3.说说你对选文结尾处画横线句子含义的理解。
4.结合具体语境,对选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作简要赏析。
5.选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请找出一例,并作简要分析。
07.黑发底下
宁夏中考)
①父亲如书,我是他的再版。
从头到脚,我们神奇地保持一致,像是隔着上下三十年的同一个人。
②我们都顶着一头坚硬的黑发,它仿佛含有铁质,根根向上,挺立如戟。
抬手轻轻拍打,会发出稠密结实的“嘭嘭”声,像电流穿透掌心击中身体。
在我们个体生命的海拔上,它高高在上,乌黑茂盛,像潜藏在大地深处的煤一样不说话,我们在它底下日复一日地生活着。
③小时候,我们一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一到星期五,天麻麻亮,父亲就独自一人蹚着露水,一根扁担挑起两只箩筐,走上弯弯山道,到几十里外的深山里去挑煤来烧。
傍晚踏着夕阳,挑了满满两箩筐煤回家,正赶上吃晚饭。
母亲给他准备一只杏儿大小的杯子,盛满酒,父亲端起酒,贴近唇边轻抿一下,仿佛浑身的困乏与疲惫就被这杯酒解除了。
母亲就在这时瞥见了他黑发中躲来躲去的几根白发,惊呼道:
“哎呀,你都有白头发了。
”说着,她拨开发丝,小心翼翼地拔下,摊到父亲掌中。
④那白发寥寥几根,躺在父亲掌心,枕着纵横的掌纹,银光闪亮,像是会发光的羽毛。
⑤南方的冬夜沉静如石,落入幽深漆黑的古井中,漫长而冷清地守望黎明。
天难得地飘起了雪,越飘越大,压在银杏枝头,不时可以听见树枝清脆的断裂声。
狭窄的厨房里,头顶一豆灯光,炭炉傍墙站立,烧壶沉默不语,散发淡淡的热量。
我们一家围炉取暖。
父亲注视着我和弟弟,就像牧人盯着两只可爱的羊羔羔,问道:
“你俩谁给我拔白头发?
一根一分钱。
”正在打瞌睡的我们顿时来精神了,抢着拔。
⑥父亲的白发不多,稀稀疏疏地像微薄的雪花撒入广袤的黑土地,倏忽拧身捉迷藏似的躲了起来,在灯下实在不容易寻找到。
每拔到一根,我们都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溅起一片响亮的欢呼。
一晚上下来,收获并不多。
⑦然而,明明头天晚上拔光了,可是,过了一夜,父亲的白发又蹿出了一些,似乎拔的速度总也撵不上蹿的速度。
一到晚上,无所事事的我们还是乐意给父亲拔白头发,我们只是觉得自己长大了,父亲坐着,我们站着,我们与父亲一样高了。
一个个冷寂无聊的冬夜很快蹑手蹑脚地溜走了,我和弟弟同时分享着一个心照不宣而且自鸣得意的秘密。
⑧等我们都上学了,父亲不再叫我们拔白头发了。
生活的困窘和难以排遣的忧愁日渐沉重地压迫着他,他的白发越生越多,几乎占据了“半壁河山”,一眼望去,触目惊心。
我想他除了怕耽误我们的功课外,可能连他自己都泄气了,听任那些白发喧嚣地恣肆疯长。
⑨后来,父亲被病魔缠身,惊心动魄的手术后,就是不停地吃药、打针,各种治疗。
有时候父亲斜靠在病床上,双眼微闭,我觉得他仿佛又回到了年轻的时候,坐在那里,用手轻轻地拍拍头发,发出“嘭嘭”的声音,这声音把一切嘈杂和烦恼都给隔离了开来。
但是,事与愿违,他的头发很快就掉光了,露出了空荡荡的头皮,一根不剩地失去了他无比珍爱的头发,他不得不戴上帽子。
不知道为什么,我竟觉得掉了头发的父亲是丢了羽毛的孔雀或凤凰,在人群间有些落寞。
⑩有一天,我忽然提起儿时拔白头发的事,父亲一愣,马上孩子似的笑了,瘦削的脸颊上猛地腾起了两片火烧云,沉浸在对往事的愉悦回忆中,良久,才慢悠悠地说:
“那时,你俩真淘气,老是拔了黑发糊弄我。
⑪秘密像包袱被父亲轻描淡写地抖开,我有些无地自容。
在岁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八 年级 语文 上册 课外阅读 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