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833582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40.82KB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Word文件下载.docx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Word文件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其中“因、于、则、之、为、以、其、乃、且、而”尤受高考命题人青睐,其用法应结合典型例句了然于胸。
文言翻译时常见虚词归类如下:
同类异词
(1)只、止、特、但、徒、唯、仅、单、直、啻;
(2)都、全、皆、悉、咸、举、具;
(3)否、未、无、勿、弗、莫、非、毋;
(4)汝、女、若、乃、而、尔、子;
(5)我、吾、余、予;
(6)彼、其、之;
(7)敦、安、胡、曷、奚、焉;
(8)谨、窃、伏、敢、请、敬、辱、幸等
兼词
诸(之于、之乎)、耳(而已)、尔(而已)、盍(何不)、曷(何不)、叵(不可)、焉(于之)
时间副词
(1)已、既、既已、业、曾、尝;
(2)方、正、今;
(3)少时、少顷、少问、斯须、寻、须臾、未几、俄而、旋、既而;
(4)猝、遽、辄、忽、奄、即;
句首虚词
夫、盖、嗟夫、呜呼、噫、若夫,引起议论或表示感叹。
句末虚词
者、也、乎、哉、矣、焉、邪、耳、尔、与、欤,表示各种语气。
关联虚词
(1)连接上下文的连词:
虽、然、虽然、然而、然则、于是、因、则、而;
(2)连接词或词组的连词:
而、以、与;
(3)连接词或词组的介词:
于、以、乎、与、为
双音节虚词
(1)得无:
表示反诘的副词,又表示怀疑或揣测。
译为“莫非”“莫不是”,固定句式得无……乎?
译为恐怕是……吧、该不会是……吧、莫非是……吧。
(2)否则:
否是“不然、不是这样”,则是“就”。
(3)何况:
用于复句后引出进一层的意思,不译。
(4)何其:
表程度之深的副词,译为“怎么样、怎么”。
(5)然后:
顺承连词,译为“之后、或然后”。
(6)然则:
然是“如此、这样”,则表示推断,译为“既然这样,那么……”,“这样……就”。
(7)虽然:
虽是虽然,然是如此。
译为“虽然如此”。
(8)无乃:
译为“恐怕”。
固定句式无乃……乎,译为“恐怕……吧?
”
(9)比及:
译为“等到、等、等到了……”。
三、常见辅助答题技巧
结合近几年高考相关试题,归纳如下几点,
(一)、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如02年高考卷第12题的A项:
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以”既可作实词,又可作虚词,考生要能分清虚实,第一句是李广根据敌我双方形势,认为此时如果带领一百骑仓惶而逃的话,必致匈奴大军追杀而全体覆没,故第一句中的“以”为实词,作“率领、带领”讲,而第二句为介词“把”。
显然,两者词性有别,一虚一实。
03年春季高考“吾将以身死白之”/“险以远,则至者少”,“以”用在名词“身”前,又处在动词“死”前,可以推断“以”应该是介词,与“身”组成介宾短语做“死”的状语。
第二句中“以”用在“险”和“远”两个形容词中间,应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所以用法不同。
如:
“之”三种词性:
动词,“辍耕之垄上”,之,到。
代词,有第三、第一人称两种,前者是一般用法,可以不必特别记忆,后者如“不知将军宽之(代“我”)至此也”属特殊用法,要引起注意。
另外,还有作近指代词用,如“均之(代“这”)二策”。
助词,一般有五个用法:
一是当“的”字用,作定语的标志。
如“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这是一般用法。
二是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作补语标志。
如“以其求思之(得)深而无不在也”。
三是音节助词,无实义。
如“顷之”。
四是宾语前置标志。
如“宋何罪之有”,译时省去。
五是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之在句子中做主语、谓语或分句。
如“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通过词性统一用法,使繁多的虚词用法有了头绪;
通过抓生疏、疑难、特殊的用法,减少复习量,把两者结合起来,文言虚词的用法就很容易掌握。
(二)、代入法
有时候,考生如能巧妙地“拿来”数学中的解题方法,在语文答题中灵活加以应用,往往会受到奇效,代入法即是一例。
如02年高考北京卷第9题的A项为:
过于荆,至江上/苛政猛于虎也。
该项中第二句考生熟知,“苛政”与“虎”之间存在比较关系,“于”相当于“比”,以此代入第一句中显然讲不通,事实上第一句中的“于”作“从”讲,由此排除该项。
第二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出自苏洵《六国论》,“以”作“因而、以致”解,以此代入第一句“知不以利为利益中”显然也讲不通。
再看正确项B所涉及的两句:
曰:
“吾知所之矣。
”因如吴/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第二句出自课文《屈原列传》,“因”作“乘机”解,以其代入第一句中刚好符合上下文语境,由此答案不言自明。
(三)、语法切入法
从语法结构角度切入是解答文言实词题常用的方法,其实该法对解答文言虚词题也同样适用。
在解题过程中,当你“苦思冥想无法选”时,不妨从语法角度切入,也许能尝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如01年高考第13题D项:
五千人因衔枚击之/相如因持璧却立。
考察这两句语法结构,第一句主语是“五千人”,第二句主语是“相如”,进一步考察“衔枚击之”和“持璧却立”两者都是连动结构,且都作谓语,由此可见,两者基本语法结构相同,故句中“因”的用法也应相同,此处都可作“于是、就”解。
再看该题正选项B项:
遣使约降于燕/故内惑于郑袖。
首先补出两句的主语,一为田单,一为怀王。
由原文可知,田单乃诈降,是施动者,“降”的对象是燕军,故第一句中“于”译为“向”;
而第二句中施动者是郑袖,受动者是怀王,怀王放在前面作主语,从语法结构来看这是一个被动句,所以句中“于”作“被”讲,进行这样的语法分析后,该项中两个“于”显然不同,符合题目要求。
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
比如“也”,句末助词,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再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其李将军之谓也”,因为“其”一般不能作主语;
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语气副词,还是)还也”。
“焉”在句末动词后面,一般是兼词,如“风雨兴焉”。
如04年江苏卷“蔡京以官僚之旧”/“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第二句中的“之”处在主谓之间,作“备”的宾语,因此可推断“之”属主谓之间,助词,无义。
而第一句中的“之”处于两个名词之间,应该是助词“的”。
如03年春季高考“婴之亡,岂不宜哉”,“之”处在主谓之间是助词,无义。
(四)、语境推断法
一般而言,需要判定的虚词上下文语境完整,语句的整体意义实际上限制了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因此考生也可根据具体的上下文来进行判断。
如01年春季高考第12题D项:
漕水溢则泛滥为田患/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第一句上文的语境是“漕河与盐河近而不相接”,下文写徐九思“筑减水桥,俾二水相通”,由此可推断该句中的“则”应为连词,表顺承关系,相当于“就、便”;
再考察第二句,出自课文《崤之战》,晋襄公在遭到原轸怒斥后,幡然悔悟,派人追赶,追到黄河边的时候,百里孟明视等三人却已经上船出发了。
可见,此处“则”也为连词,但构成转折关系,可译为“却已经、倒已经”,两个“则”用法各异,符合题干要求。
02年春季高考“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根据下文的“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应该表原因。
再如“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依据下文的“余威”可以推断“既”应该是表明动作已经完成,因此是“已经”的意思。
04年高考题“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从前文来看,该句是概述吴隐之清俭生活的,既然是概述,“乃”字就不能译为于是,联系前文的“冬日无被,尝浣衣”,应解释为“竟”。
(五)、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可帮助你快速答题。
如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等,表示宾语前置的“之”(如“何陋之有”)、“是”(如“惟利是图”)等。
同时识记一些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如“是以”为“以是”的倒装,译为“因为这”;
“无以”意为“用来……的”;
“其……之谓也(乎)”也是一个固定格式,根据情况可译为“大概(恐怕、难道)说的是……吧(吗)”,如02年高考第16题要求将“其李将军之谓也”译成现代汉语,如果能记住这个固定格式的翻译模式,解答本题就会易如反掌,可译为“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
”或“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
再如02年北京卷第9题C项:
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于俗也/宋何罪之有。
两句中的“之”都是固定格式的标志,一是古汉语中表原因的固定格式,一是宾语提前的标志,两者显然不同,可迅速进行排除。
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中的“不亦……乎?
”;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中的“独……邪/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中的“无以……”;
“何辞为?
”中的“何……为?
”等都是固定句式。
大家要注意整理。
这里要请同学们注意一种情况:
文言中“如何”、“奈何”、“若何”常连用,表示对意见询问,但也有中间带宾语的固定用法,这时“如”、“若”、“奈”都用作介词,“如……何?
”,“若……何?
”,“奈……何?
”译为“把……怎么样?
”“拿/对……怎么办?
”例如“如太行、王屋何?
”译为“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
03年上海卷和04年上海卷要求翻译句子“奈为医者戒余勿食何?
”译为“对医生告诫我不要吃东西怎么办?
”、“何用姓字为?
”考查的都是文言固定句式。
但考查的结果是,这几道题的得分率都较低。
因此在后期的文言复习中,句式的复习应成为突破的重点,注意总结这些句式的特点与使用的规律。
例如,00年上海卷考到主谓倒装,在《考试大纲》中虽没有列出,但这一句式是在初中篇目《愚公移山》中学过的。
其文中有一句是“甚矣,汝之不惠!
”主谓倒装句是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其提前的特殊句式。
考查其特点大致有两点:
1、一般来说,在主谓倒装句式中充当谓语成份大都是形容词,做表语。
2、主谓倒装多用感叹语气。
再如,2000年上海高考卷第27题要求翻译的句子较为复杂,因为这一句不仅考查到句式,还考查到词类活用。
首先其中的“贱”,“宝”是词类活用中的意动用法。
翻译作“以……为贱”,“以……为宝”。
然后又是以“之”、“是”为提宾标志的宾语前置的倒装句式。
只有把握了这两种文言语法现象,才能对这一句有准确的理解,从而作出正确翻译。
以“之”、“是”为提宾标志的宾语前置是宾语前置句中较特殊的一类。
这一类宾语前置的特点是在宾语(大都不是代词的情况)前置的同时,还要在宾语后面用代词“是”或“之”复指一下,“是”或“之”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译为“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
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惟/唯”,构成“惟/唯……是……”或“惟/唯……之……”的格式,如“唯利是图”,“惟命是从”,“父母唯其疾之忧”,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加明显。
还有“之”用于否定句中,将宾语提前以示强调,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之”还与“谓”连用,构成一种较为固定的用法,也是将宾语提前的倒装句式。
“……之谓”,译为“说的是……”,如2002年全国高考卷第二卷16题“其李将军之谓也?
”,就译为“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
综上所述,在解答高考虚词辨析题时,如能辅之以技巧,的确有事半功倍之效。
当然,要想攻克文言堡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关键靠平时的日积月累。
四、附录文言虚词题例:
1、而
(1)连词
1>
表并列今译为:
而且、又。
例释:
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过秦论》注:
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
表修饰今译为:
着、地。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逍遥游》
3>
表顺承今译为:
就、才。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
4>
表假设今译为:
如果、假使。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
为政》
5>
表转折今译为:
却、但。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
劝学》
6>
表因果今译为:
因而、所以。
例释: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劝学》
7>
表方位今译为:
以例释:
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
《问说》②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
(2)音节助词不译例释: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
(3)语气词用在句尾译为:
啊、吧例释:
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
宣公四年》
(4)比况词:
译为:
如、像、似例释:
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
知与不知也《新序》
(5)代词1>
第二人称今译为:
你(们)、你(们)的例释:
①吕后复问其次,上曰:
"
此后亦非而所知也。
《史记·
高祖本纪》
②业根,死期至矣!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
近指,今译为:
此、这样例释:
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孔雀东南飞》
(6)通"
能"
今译为:
能够、才能例释:
①行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
原道训》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
《庄子·
逍遥游》
2、何
(1)疑问代词今译为:
什么例释: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
谁、哪一个例释:
①何事非君,何使非民?
《孟子·
万章下》
②景王问于苌弘曰:
今兹诸侯,何时吉"
?
何时凶?
《左传》
何处、哪里例释:
①阁中帝子今何在?
《滕王阁序》②丞相祠堂何处寻?
《蜀相》
(2)疑问副词(作状语)今译为:
1>
怎么、怎么样例释:
徐公何能及君也。
《战国策》
何故、为什么例释:
夫子何哂由也。
《论语·
先进》
多么例释:
①作计何不量。
《孔雀东南飞》②入门两眼何悲凉。
《贫士叹》
(3)附动词(通"
呵"
)今译为:
喝斥、谴责例释:
(王琚)至廷中,徐行高视,侍卫何止曰:
太子在!
《新唐书·
王琚传》
3、乎
(1)语气词1>
表疑问、反问译为:
吗、呢例释:
壮士,能复饮乎!
《鸿门宴》
表赞美、感叹今译为:
啊、呀例释: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
表推测今译为:
吧、呢例释:
日食饮得无衰乎?
《触龙说赵太后》
表祈使今译为:
吧例释:
勉速行乎!
无重而罪!
表商榷译为:
呢例释: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
以言取容乎,失之宰予。
《韩非子·
显学》
表呼告今译为:
啊例释:
叁乎!
吾道一贯之。
表肯定今译为:
也例释:
此非汝所及乎,顾谓颜回纪之。
《列子》
(2)助词,用在形容词后译为:
地例释:
凌清风,飘摇乎高翔。
(3)介词相当"
于"
译为:
在、对例释:
①生乎吾前,其文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
②德隆乎三皇,功羡于五帝《史记·
司马相如列传》
4乃
(1)代词
第二人称译为:
你、你们例释: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指示代词今译为:
如此、这样例释:
①子无乃称《庄子》②真长性至峭,何足乃重。
《世说新语》
(2)副词
表肯定译为:
是、就是、原来是例释: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②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表范围译为:
仅仅、只例释: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表时间衔接译为:
就例释:
良乃入,具告沛公。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
表两事顺承译为:
才例释:
设九傧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意外译为:
却、反而、竟然例释: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话源记》
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③不改过自新,乃益骄恣。
《汉书·
吴王刘濞传》
(3)连词
表顺承译为:
于是、便例释: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②以为诸侯莫足游者,乃入西关见卫将军。
《王夫偃列传》
表他转译为:
至于例释:
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公孙丑上》
(4)助词无义,不译例释:
帝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武乃文。
《尚书》
5其
(1)代词
第三人称译为:
他(它)、他们例释:
①成以其小,劣之。
《促织》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阿房宫赋》
第三人称表领属译为:
他的、他们的例释:
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
表其中的例释: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表指示译为:
那、那些例释:
即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
《朱熹·
中庸集注》
活用为第一人称,译为:
我的、自己的例释: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游褒禅山》
表推测,估计译为:
大概、或许例释:
其皆出于此乎?
表祈使译为:
可要、当例释:
①子其勉之《左传》②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表反诘译为:
岂、难道例释:
①国无主,其能久乎《左传》②其孰能讥之乎《石钟山》
表未来译为:
将、将要例释:
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尚书》
(3)连词
表假设译为:
如果例释:
汤其无涠,武其无岐,贤虽十全,不能成功。
《吕氏春秋》
表选择译:
或者、还是例释:
呜呼!
其信然耶,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耶?
《祭十二郎》
表让步译为:
尚且例释:
天其弗识,人胡能觉?
《列子·
力命》
(4)助词附在代词"
彼"
何"
后不译例释:
①赐!
汝来何其晚也。
《孔子世家》②何其毒也
6且
(1)副词作状语译为:
将要例释:
①甘茂亡秦,且之齐,出关遇苏子。
《战国策》②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姑且、暂且例释:
①民劳,未可,且待之。
《伍子胥列传》
②吾今且报府,且暂还家去。
《孔雀东南飞》
几、近例释:
三年,大疾疫,死者且半,乃各散引去。
《后汉书·
刘玄传》
只、但例释:
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
《杜甫·
送高三十五书记》
(2)连词
表并列译为:
又、与、及例释:
①河水清且涟漪《诗经》②示赵弱且怯也《廉颇》
一边…一边③居一二日,萧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淮阴侯列传》
表递进译为:
而且、况且例释: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陈涉世家》
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表选择译为:
还是例释:
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
魏世家》
尚且、还例释: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即使、纵然②狂风横雨且相饶,又恐有彩云迎去。
《杜安世·
胡捣练》
表假设译:
且静郭君听辨(人名)而为之也,必无今日之患也。
表转折译为:
却例释:
王公直虽无杀人之事,且有坑蚕之咎,法或可恕,情在难容,《王公直》
(3)助词用在句首同"
夫"
,不译.例释:
且子之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
7若
你、你的例释: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捕蛇者说》
指示代词译为:
①王曰:
舍之!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齐桓晋文之事》
这个、这些②南宫追出,子曰: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论语》
(2)连词
表选择今译为:
或、或者例释: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汉书·
高帝记》
如果、假如例释: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隐:
怜恤)《齐桓晋文之事》
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齐桓晋文之事》②若臣,则不可入矣。
《左传》
(3)副词作状语译为:
乃、才例释:
①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
《国语》②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
《老子》
(4)附动词表比况今译为:
像、如同例释:
①若寡人者。
可以保民乎哉?
《齐桓晋文之事》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战国策》
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所
(1)特指代词
所+动词,组译为:
所…的人例释:
①彼所将中国人《赤壁之战》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成名词性结构所…的事③衣食所安,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
所+介+动,表今译为:
…的地方例释:
是吾剑之所从坠《察今》
处所、工具、方法…的原因例释: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原因、对象。
用来…的例释:
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近臣礼,所以报也。
《左传·
成公三年》
为…所…今译为:
被例释:
①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
表被动②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理解 常见 文言 虚词 文中 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