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论文范文两篇 5400字.docx
- 文档编号:22827173
- 上传时间:2023-04-28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0.92KB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论文范文两篇 5400字.docx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论文范文两篇 54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论文范文两篇 5400字.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论文范文两篇5400字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论文范文两篇5400字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论文范文两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论文范文两篇
篇一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
构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中焕发出探究活力。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呢?
下面结合个人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几点体会。
一、激“疑”,打开探究思维的闸门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
”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通过周边环境已学过的并掌握的知识去引发学生对新问题、新知识产生兴趣,进而发生疑问。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因此老师应欢迎学生提出疑问。
当然,教学中“质疑”往往并不是某一个教学环节,而教师要时时有这么一种意识,即必须培养学生养成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问题立即提出探讨的习惯。
如在教学“体积的意义”时,我引用“乌鸦喝水”的故事质疑:
“为什么乌鸦能喝到水?
瓶子里的水并没有增加呀。
”一“石”激“浪”,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长度、面积等的知识一块被激活,各抒己见,有的说是因为石子有长度,还有的说因为有面积、有厚度等。
正当学生苦思不得其解这到底跟什么有关系时,我及时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看谁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正确解释这种现象。
这样通过“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
二、“巧”问,点燃探究思维的火花
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我在学生认识了分数,会动手折出分数、化出分数的基础上,抛出了这么一个问题:
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它的二分之一,让学生判断。
这时,学生分成了两派,一派持同意意见(并且占绝大多数),另一派持否定意见。
而对这种情况,我并没有急于判断孰是孰非,而是请学生双方争辩,各向对方陈述理由,谁能想个问题把对方问得心服口服,就算哪一方赢了。
后一种意见有破有立,并现场用一张长方形纸随意撕成两份,问道:
“这是几份?
这一份是二分之一吗?
”同意的一方回答:
“不是二分之一,它们的大小不一样,你们为什么不平均分?
”否定方说:
“题目里又没说平均分!
”颇具说服力。
这时,我才问道:
“这题错在哪里?
只要加上哪两个字就对了?
”这样的“巧问”,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通过知识的争辩、体会,学生自己解决了原先不能解决的问题,从中还让学生们学会了交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学习。
学生
“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而且这样找到的结论理解、记忆得也很深刻。
三、设“梯”,开发探究思维的潜力
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要指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也作为认知的对象,理解、总结自己学习的全程,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解题策略,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操作,学会思考。
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自主去尝试、探究、归纳、总结,去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这就要求教师要适时指导,设计适当的坡度,架设必要的桥梁,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明确方向,越过障碍,主动探究。
如:
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以通过学生先报任意自然数,教师立即判断,说明有的自然数能被3整除,而有的自然数不能被3整除,是有规律的。
然后教师启发设问,这个规律是在数的个位上呢?
还是其它地方呢?
让学生观察到像“13、33、26、36,”中“13和33个位相同,但33能被3整除,而13却不能”,在“26和36个位相同,但36能被3整除,而26却不能被3整除”,说明规律并不在个位上。
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能被3整除的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之间有什么特征呢?
在学生的议论中,教师不要让学生漫无目的地争论,可适时地给予帮助和指导,启发学生试着将各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相加,看和有什么特点?
通过分组探究讨论,互相交流,从而发现特征,使学生体验到问题解决的成功之悦。
针对知识形成的特点,依据学生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探究过程,层层递进,步步深入。
当学生在探索学习活动中遇到困难时,适时加以点拨,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和思考。
这样不仅使学习活动顺利进行,而且有助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潜力。
四、拓“思”,形成探究思维的个性
拓“思”就是在教学中对典型问题进行有目的、有角度、有层次的演变,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类教学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属性,也使学生始终感到新鲜、有趣,由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答案”。
教学时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与众不同的解法和思路。
由于这些解法或思路是学生积极努力的“成果”,是主动探索获取的“答案”,无论正确与否,教师都不要急于下结论。
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予以肯定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借助课本上的知识对“答案”去再认识、再讨论,并指出学生解题思维过程中的不足和缺陷,最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这样获得的知识学生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在学习除法“平均分”时,有这样一个题:
古代有一天,齐国国王赐给三个武士两个桃子,要他们分着吃,这三个武士都不愿意多吃,但又没有办法分得合理,结果都举剑自杀了。
这就是有名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经过改编)。
问:
如果要让三士不自杀,你有什么办法?
老师放开让学生自由讨论,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可活跃了:
有的说:
国王再赐一个桃子,分给他们每人一个,这样他们都不会自杀了;有的说:
再去摘4个桃子,每个人分两个;有的说:
把每个桃子分成两半,他们一人吃一半,剩下的一半给国王吃,能与国王分享,是他们的光荣(说到这,有的学生就有意见了:
只说分成两半,如果分得不均匀,他们也会自杀的,必须要分成相等的两份,这就初步理解了“平均分”的意思);这个思路一打开,学生可更积极了,把每个桃子平均分成3份、4份、5份、6份?
?
的都有,这样不仅感受了“平均分”的意思,甚至连有余数的除法都感受到,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乐于探索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五、“评价”激发探究思维的热情
有关资料表明:
小学生的表现欲望非常强烈,喜欢展示自己,尤其希望得到师长在公众场合的表扬。
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心理特点,及时对每个学生的创新表现加以鼓励和赞扬,使其成为全班学生追求的目标,同时也促进了每一个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积极思考、敢创新,把学习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第一乐趣。
另外,教师要把局限于课堂的时间与空间扩大到课堂之外,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只有给学生更多读书、动脑、动手、实践、探索的机会,才能培养出更多有思维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篇二
本人这学期教小学一年级数学,从开学到现在颇有感受,以下是我对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年级新生进入学校学习,是儿童生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他们正脱离幼儿学习的主要活动方式——“游戏”,逐步转向以”学习”为主的主导活动,这种转变不是随着学生跨进小学大门而自然发生的,而是从以游戏为主逐渐过度到以学习为主,这一时期儿童的主要心理特征是:
①无意注意占优势;②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③观察随意性;④意志自觉性较差;⑤学习习惯未形成;⑥思维非逻辑性,操作能力很差。
针对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注重唤醒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
帮助他们顺利地完成从游戏活动向学习活动的转变。
(一)注重直观操作,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发展。
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发展,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具有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形式,一年级儿童更多的是具体的形象思维,这时期的学生,不能依靠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思考,往往还需要具体行动和直观形象的支撑。
例如教学9加几的加法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两个可以装满十瓶牛奶的盒子,一盒里装了9盒牛奶,另一盒里装了5盒牛奶,想一想,怎样装牛奶更容易看出牛奶的总瓶数?
唤醒学生“凑十”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摆小棒,左边摆9根,右边摆5根,想一想,我们怎样操作,能使我们一眼看出这些小棒的总数?
由于有了放牛奶的经验,学生很快想到从右边的5根小棒中拿出一根和左边的9根凑成10根。
然后和剩下的4根合起来就是14根。
老师这时将学生的想法用算式写在黑板上,把操作活动和数学符号联系起来,从而使操作活动和抽象的算理紧密结合,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了算理,掌握了抽象的计算方法。
再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时,可以提供给学生大量的感性材料,开展丰富的活动,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等操作活动,来认识体会这些立体图形的主要特征。
边操作边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长方体摸上去有什么感觉?
轻轻推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为什么长方体能在桌面上滑动?
(因为它有平平的面),摸一摸球,有什么感觉?
轻轻推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为什么球能在桌面上滚动?
(因为它鼓鼓的,没有平平的面。
)把圆柱拿出来玩一玩,你发现了什么?
(有时会滑动,有时会滚动?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圆柱上既有平平的面,也有鼓鼓的面。
)圆柱可以在桌面上滚,球也可以在桌面上滚,它们的滚动是一样的吗?
(不一样,圆柱只能朝一个方向滚,而球可以到处滚。
)为什么不一样?
(因为圆柱上有平平的面,而球上没有平平的面。
而且圆柱的粗细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圆柱的上下两个平平的面是一样大的。
)这样学生一
边操作一边思考,对这几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和领悟。
(二)注重经验唤醒,促进学生以已有经验为基础建构数学知识。
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兰登塔尔曾经提出“普通常识的数学”的观点,他认为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常识,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校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每一个学生都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建构他们自己的数学知识。
小学生学习数学离不开现实生活经验。
一年级一册教材中,“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是一个难点,主要表现在学生能根据已知条件判断出多(少)几,但不能正确列算式,表示比较的过程,也就是不能将比较过程和算式建立联系。
他们有的是用数数的方法,想3再数2个数就是5,所以5比3多2,有的想3再加几等于5,所以列式3+2=5,还有的是记住公式大数减小数,然后套用公式得出结论。
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较差,另一方面是对算理的不理解,而这个算理是很抽象的,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掌握它的确有很大难度。
在教学中,我首先创设了一个现实的情境,我们教室里有一些男生,还有一些女生,怎样才知道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
你有什么好办法?
同学们通过思考,得到一个方法,让男生和女生站队,一个对着一个,对齐之后看看是男生有多的,还是女生有多的,就知道谁多谁少了。
这样的比较方法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比较多少时,他们通常就是这样操作。
他们在以往的生活中积累了这样的比较经验,只是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学生重温这个经验,学生通过重温进一步明白比多少时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一一对应,在明确这样的方法之后,出示主题图让学生比较学生和老师的人数:
学生有8人,老师有2人,学生比老师多几人?
学生用圆形和三角形分别代表学生和老师,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摆出来,这时再让学生指出哪几个学生是多出来的?
这部分学生包括与老师对齐的那2个吗?
如果果把这2个去掉,剩下的是哪一部分?
(剩下的就是学生中比老师多的)怎样求这一部分?
然后再让学生列出算式。
这时学生体会到从较多的事物中去掉与较少事物一一对应的部分(也就是同样多的部分),就能得出较多事物比较少事物多的部分。
我们知道,学生总是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熟悉的事物感兴趣,对自己生活中体验过的事情有热情,为了降低学习的难度,可以从学生经历过的熟悉的事件入手,创设合适的情境,充分唤醒知识经验。
在此基础建构属于他自己的数学知识。
(三)注重习惯养成,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进行。
初入学的儿童,往往还没有建立学习的雏型,因此小学一年级是培养儿童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
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小组合作等习惯。
以保障数学学习的顺利有效的进行。
首先,要教学生学会倾听,听老师和同学的发言,懂得听清他人的想法;可以要求学生复述老师或同学的话,以提醒开小差的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
其次要教学生学会表达,要学会在倾听的基础上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用完整通顺的语言说出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最后还要教儿童学会操作,学会轻拿轻放,有理有序操作学具。
要在每次操作活动前给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并在操作过程中检查学生有否按老师的要求去做。
此外还要培养学生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学习,有错题及时改正等习惯。
由于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主要优势,一年级学生还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行为,我们在课堂
组织教学中要加强调控,多多开展小组竞赛,定期评价小组表现,宣布比赛结果。
可以将老师的要求物化量化,设倾听星,操作星,守纪星,智慧星,作业星等多个奖项。
开展小组与小组之间,个人与个人这间的竞赛。
以激励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论文范文两篇 5400字 小学 一年级 数学 教学 论文范文 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