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docx
- 文档编号:2280875
- 上传时间:2022-10-28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4MB
唐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docx
《唐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唐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和文化
中外文化交流
●知识结构
对外关系:
1.对外政策:
开放的对外政策,有七十多个国家与唐进行通商
2.对外交通:
陆路——向东可到朝鲜,向西可达中亚和欧非
海路——向东可达朝鲜、日本,向西可达波斯湾
3.主要国家:
唐与朝鲜、日本、印度、波斯、大食及欧洲、非洲的交往
●全面理解唐朝的对外关系
1.唐朝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是亚洲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心;唐朝统治者比较开明,重视发展对外交往等。
2.文化交往的多样性。
渠道和途径:
官方和民间贸易,伴随着文化交流;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宗教传播;战争。
3.与两汉相比,唐朝对外关系的特征:
(抄写)
1)汉代以陆路为主,唐朝水陆并进。
2)汉代以丝和丝织品为主,唐代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商贸物品大为增多。
3)汉代以商贸为主,唐朝使臣、商贸交往、文化交往全面展开,中外交流具有传播文化与商贸并重的双重性。
4.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基本条件,主要有:
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发达,对外交流畅通,政府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等。
一、“丝绸之路”
西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促成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交通线——丝绸之路,这条横贯欧亚的大路交通线上运输最多的商品是丝绸,因此被称为“丝路”或“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贯亚洲、连接欧亚大陆的著名古代陆上商贸通道。
丝绸之路东起长安(今西安),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跨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经中亚部分的独联体、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而达地中海东岸,全长7000多公里,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总长4000多公里,约为丝绸之路全程的二分之一。
(链接:
“丝绸之路”路线图)
丝绸之路,从长安经河西走廊,再分为南北两道,南道是出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西行,经鄯善(今罗布淖尔附近),沿昆仑山的北麓,经过于阗(今和田)、莎东、蒲犁(今塔什库尔干),逾葱岭,至大月氏,再西行到安息和地中海的大秦(今罗马共和国),或由大月氏向南入身毒(印度);北道是自玉门关(今敦煌西北)西行,经车师前国(今吐鲁番附近),沿天山南麓西行,经焉耆、疏勒,逾葱岭,至大宛。
再往南北方向到康居、奄蔡;向西南方向到大月氏、安息。
(链接:
张也歌曲《丝路风情》3:
28)
(图:
丝绸之路照片)
二、唐朝与中亚、西亚的交流
通过“丝绸之路”及海上的航路,唐朝的对外贸易交往远达中亚、西亚甚至欧洲,对当时的世界贸易有着重要的影响。
●昭武九姓国
昭武九姓国是对隋唐西域锡尔河以南至阿姆河流域各氏族的统称,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寻和戊地九国。
相传九国的祖先是月氏人,为匈奴所迫而迁居此地。
这些国家的人善于经商,和中国通商很早。
唐朝平定西突厥后,他们在名义上依附于唐,和唐朝有了更多交流。
●阿富汗
唐时,在中亚有个吐火罗国,即今天的阿富汗。
唐初,吐火罗多次派使臣来唐通好,唐高宗亦曾派使臣前往。
玄宗时期,双方往来更为频繁。
据记载,开元十二年(724年),吐火罗使臣一次就给唐朝带来乾婆多罗等药物200余种。
●波斯
唐时的波斯,即今伊朗。
贞观末年,波斯遣使来华;高宗龙朔年间,波斯受大食侵扰,波斯王卑路斯又遣使入唐求助。
唐高宗于是在其地置波斯都督府,以卑路斯为都督。
后来,卑路斯和他儿子泥涅斯相继来到唐朝定居。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波斯商人来华经商,足迹遍及长安、扬州、广州等地。
波斯医药大量传入唐朝,中国的丝绸也通过丝绸之路大量输入波斯,经此远销西方。
●东罗马
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唐时被称为“拂菻”,古称大秦。
唐朝之前,罗马帝国即通过丝绸之路同中国进行商品交易,中国的丝绸在罗马是皇帝和贵族们最喜爱的东方商品。
唐朝时,两国的商品贸易更加频繁,拂菻的杂技、医术等亦相继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发展。
●阿拉伯
唐朝时的“大食”即阿拉伯帝国。
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大食遣使来唐。
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唐与大食作战失败,被俘兵士将中国的丝织、造纸术等传入大食,由此又传入西亚、欧洲。
之后双方言归于好。
安史之乱后,唐曾借大食兵收复长安和洛阳。
阿拉伯商人来华经商的络绎不绝,不少人长期定居在唐朝。
这大大促进了唐与大食的经济文化交流。
三、唐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政治强盛、文化发达的唐朝,对近在咫尺的周边国家来说无疑具有无比的吸引力。
而唐朝本身又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高度开放的朝代,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唐与周边国家的交往。
●日本“遣唐使”
日本古称倭国,同唐朝一直保持着友好往来,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通过遣唐使和民间宗教组织进行互访。
当时来华的日本遣唐使先后有13次之多,每次均在百人以上,最多可达650多人。
其中既有政府代表,也有留学生和学问僧侣。
他们把唐朝的大量文化带回日本,对日本的政治、经济产生了极大影响。
●空海与鉴真和尚
空海是日本佛教真言宗开祖。
15岁时至京都习儒,804年至长安学习佛法,师从长安青龙寺惠杲。
3年后归国,奉诏弘传真言宗。
死后,追谥为弘海大师。
鉴真和尚,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几经曲折才到达日本。
他在奈良东大寺建坛授法;又建招提寺,传布律宗;并将唐的建筑、医药学等介绍到日本,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
●唐朝与越南
唐朝时,位于越南中部的国家叫林邑。
林邑王范梵志两次遣使来唐通好。
公元625年,唐高祖举行盛宴欢迎林邑使者,并赠送使者锦、彩等丝织品。
贞观年间,林邑又派使者送来驯象、五色带等物。
整个唐朝时期,林邑使者来唐多达15次。
在长期的交往中,唐朝的文化制度对越南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印交往
唐朝时,印度被称为“天竺”。
贞观时,天竺即与唐遣使通好。
唐太宗也派使者王玄策3次出使天竺。
唐朝的名僧玄奘西行到达天竺,取回了大量佛经,对中国佛教的传播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另外,天竺的建筑、医学、音乐、舞蹈等也都对唐朝当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朝的纸张和造纸术也在这时传入天竺,促进了天竺文化的发展。
●高僧玄奘
玄奘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个有多重贡献的高僧。
他本姓陈,生于儒学世家。
出家后,他遍访高僧,发现国内佛法学说存在很多分歧及不足,于是他决定前往佛教发源地天竺求学。
贞观二年,玄奘开始西游,贞观十九年方回到长安。
他带回大量佛经并组织了翻译,为繁荣中国的佛教文化做出重要贡献。
读图学史
观察地图,描述这条陆路通道的大致走向。
并分析唐朝丝绸之路臻于全盛的原因和意义。
(抄写划线部分)
陆路——以长安为中心,往东可达朝鲜半岛;往西经过敦煌,越过葱岭,经中亚西亚,可达地中海东岸;往南可达天竺。
原因:
唐朝政治的清明、经济的发展、民族的融和、对外的开放、疆域的辽阔、国力的强盛。
全方位地凸显大唐的盛世。
意义:
大唐时期的陆路丝绸之路臻于全盛。
西域及大食、波斯、天竺、朝鲜、日本等亚洲诸国的商贾、僧侣和使节,成为沟通东西经济与文化的重要媒介。
丝绸之路东端终点的唐都长安,作为东西方交通的枢纽,东西方文化在此交融汇合,呈现出一幅斑斓绚丽的图景。
丝绸之路使唐文化对中亚、西亚文化的吸纳、融合,内涵非常丰富,是世界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的典范。
●如何认识唐朝对外开放的政策(链接,copy)
背景:
唐朝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科技领先世界,对周边国家有强大的吸引力,这是日本、大食、天竺、新罗不断派使节来唐的根本原因。
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政府重视对外交往,这是唐朝与各国友好交往的重要条件。
开放政策的表现:
一是政府重视对外交往和贸易,如在广州设市舶司,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设置的管理对外贸易的官署。
二是与外国使节往来频繁。
三是鼓励外国商人、留学生、学问僧到中国,给外国人以平等待遇,可参加科举考试,担任官职。
四是尊重外国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积极吸收外来先进文化。
影响:
1)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给亚洲各国以重大影响,丰富了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推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快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2)唐朝对外开放引进了外国物产,吸收了外来文化成果,丰富了中国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促进了唐朝的繁荣昌盛。
东亚文化圈材料题(链接,copy)
材料1:
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唐帝国,很快实现了唐太宗提出的“四夷自服”的目标。
长安成为世界性的城市,每天聚集着数以千计的不同肤色和服饰的外国人。
唐文化通过各国的使节、商人、僧侣、学者、留学生,被传播到欧亚各地,而影响最深的则是东亚地区,形成了以唐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
材料2:
关于唐文化圈问题,有的日本学者认为,它的形成是由于构成国家的主要民族,采用军事的、政治和文化的种种形式,对地域外的其他民族国家,建立一种君臣关系。
材料3:
文化圈的概念应该是:
某一地区的诸国家中,某一个先进的文化圈,以其特有的文化吸引着周边国家。
这里既包含着先进的文化国主动向后进的周边国家传播文化,又有落后的周边国家对先进文化的向心力。
这种向心力的产生,不是由于军事的、政策的高压手段,而是由于彼此之间的文化上的明显差距。
唐王朝的强大和文化上的隆盛,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周边各国的统治者和人民,他们为缩短与唐王朝文化上的差距,不遗余力地把唐文化吸入本国,并结合本国特点,有选择地加以消化和吸收。
以上材料摘自《中外关系史论丛》
请回答:
1)据材料1,分析唐文化圈形成的原因。
2)材料2与材料3对唐文化圈的形成问题看法有何不同?
你认为哪种观点正确?
3)吸收唐文化得益最大的是哪国?
它是怎样“消化和吸收”唐文化的?
参考答案:
1)唐朝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
长安成为世界性的城市。
2)材料2认为是唐朝“用军事的、政治的和文化的种种形式”,对周边民族“建立一种君臣关系”。
材料3认为一是先进的唐朝主动向后进的周边国家传播文化;一是周边国家为缩短与唐文化上的差距,主动接受唐朝文化。
材料3的观点正确。
3)日本。
13次派“遣唐使”和大批留学生到长安学习。
仿唐制改革行政和制度,实行班田制、租庸调制。
京都的建筑样式几乎同长安一样。
参照汉字偏旁创制日本文字。
饮食、服装和日常生活也仿唐朝。
练习与测评
(copy)
1.有人说“丝绸之路”是“文化运河”,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结合唐朝的历史加以说明。
同意。
从公元前1世纪开始至唐朝,丝绸之路一直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因此丝绸之路被称为“文化运河”。
中国文化西传:
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的丝绸、冶铸、水利技术等远传西域和欧洲。
唐朝时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运往西方,许多中国特有的工艺技术,包括思想文化随之向西传播。
西方文化东来:
汉朝时,西域的葡萄、苜蓿等物产传入中国;唐朝时西方的物品以及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包括宗教信仰也由此输入中国。
2.列举唐朝与朝鲜、日本交往的重要史实,分析文化交融的重要性。
唐朝与东邻朝鲜、日本的交往尤为密切。
新罗在朝鲜半岛建立统一国家后,常与唐朝互遣使节,并不断派遣留学生赴中国学习。
日本将与唐朝的交往视为国家大事,曾先后十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交流学习,随行的除医师、画师、乐师及各类工匠外,还有众多留学生和学问僧。
经归国留学生的积极传播,唐朝文化的精髓,如律令、科技、佛教、儒学、学校教育、科举制度、乃至风俗习惯等,皆为朝鲜、日本广泛吸收。
在十九世纪西方影响进入之前,东亚诸国形成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以中国文化为文化轴心的东亚文化圈。
在东亚文化圈内,居于优势地位的唐文化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因此,广泛摄取唐文化是其他东亚国家的主流倾向。
不过,日本、朝鲜等国在吸纳唐文化时,非常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通过咀嚼、消化,进而创新,以实现本土化,并且反过来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一定影响。
由此可见,在这一基础上构造起来的东亚文化圈实际上是一个多样统一、交相互动的文化有机体。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已成为当今世界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唐朝 周边国家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