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docx
- 文档编号:22806878
- 上传时间:2023-04-28
- 格式:DOCX
- 页数:42
- 大小:85.29KB
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docx
《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
提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
建设方案
(修订)
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二O一二年十二月
目录
第一部分专业建设基础1
一、专业建设背景1
二、专业定位2
三、专业现状2
第二部分专业建设目标5
一、总体目标5
二、具体目标5
(一)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校企互融五对接”5
(二)推进中高职相互衔接,探索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5
(三)加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强化实践育人6
(四)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积极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6
(五)加强“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的、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6
(六)实施第三方评价6
(七)提升社会服务能力7
第三部分建设内容8
一、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校企互融五对接”8
(一)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8
(二)建设以校外实训基地为基础的校企合作平台8
(三)实现“校企互融五对接”8
二、推进中高职相互衔接,探索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9
(一)着力研究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实现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相互衔接9
(二)改革招生办法,尝试与中职学校合作10
三、建好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10
四、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积极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11
(一)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11
(二)成立学生兴趣小组,开展各项职业技能竞赛活动12
(三)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改造,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12
五、加强“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的、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13
(一)专业带头人培养13
(二)骨干教师培养13
(三)专任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13
(四)兼职教师队伍建设14
(五)青年教师的培养14
六、实施第三方评价14
(一)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委员会15
(二)构建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15
(三)建立毕业生信息化管理系统,实施毕业生职业发展监控15
(四)分析第三方评价,促进专业建设与改革16
七、提升社会服务能力16
(一)职业培训16
(二)技能鉴定16
(三)技术开发与服务16
第四部分举措与保障17
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及主要办法17
(一)校企合作深度问题及解决办法17
(二)中、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衔接问题及解决办法17
(三)第三方评价的问题及解决办法17
(四)校内实践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相脱节的问题及解决办法18
二、保障措施18
(一)组织保障18
(二)机制保障20
(三)人员保障21
(四)质量保障21
第五部分建设进度及2012年、2013年预期绩效23
第六部分专业建设预算28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第一部分专业建设基础
一、专业建设背景
(一)区域背景
“十一五”时期,安徽省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启动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大企业、大项目为牵引,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冶金、化工、建材和能源工业,不断提升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使得安徽区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国内产业分工加速调整,产业跨区域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
“十二五”时期,安徽省继续坚持把“861”行动计划作为扩大有效投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
着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能源、原材料等八大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壮大汽车、家电、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产业,改造提升煤炭、冶金、非金属材料、化工等能源原材料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马鞍山、铜陵、淮南、淮北等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积极发展接续产业、替代产业,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先进的工艺装备作为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机电一体化技术又是工艺装备的核心技术,这必然使企业需要大批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专门应用型人才,于此同时,安徽省“十二五”规划还明确提出扎实推进科教兴皖和人才强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初步建立以就业、创业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加快推进职教大省建设。
这给职业教育,尤其是给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和环境。
(二)行业背景
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水平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
装配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十分重要地位,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还是支持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证。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门类齐全、规模较大、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8号)实施以来,装备制造业发展明显加快,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部分产品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跃居世界前列。
中国政府网2009年5月12日全文公布了《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进一步促进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但是当前装配制造类高技能人才的匮乏是制约我国机械制造业现代化进程和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三)人才需求背景
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可以从事对机电设备进行维护、维修,安装、调试的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该专业具有就业面广的特点,可以到机械制造、有色、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从事设备运行、维护、维修、安装、调试、技术服务等工作。
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产业升级调整,对这类人才需求十分旺盛。
二、专业定位
立足有色行业,面向安徽装备制造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与本专业领域相适应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本专业技术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够对机电设备进行维护、维修,安装、调试技术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主要就业岗位:
(1)机电设备安装、调试岗位
(2)机电设备维护、维修岗位;
(3)机电设备运行维护岗位;
次要就业岗位:
(1)机械零件加工岗位;
(2)机电设备营销岗位;
三、专业现状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我院开办最早的专业之一,发展起源于矿山机械专业。
多年来,为有色、冶金、机械制造行业培养了大批生产一线专业技术人才。
2000年,我院首次招生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职学生,现有9届毕业生,累计毕业学生2286人,目前在校学生人数为670人。
(一)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现有专兼职教师38人,其中专任教师29人,兼职教师9人。
具有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职称教师12人,占31.6%,讲师、工程师职称教师15人,占39.5%,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28人,占73.8%。
本专业现有专业带头人2人,骨干教师10人,初步形成了一支结构相对合理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二)实验实训条件
通过多年的投入和建设,该专业实验实训条件能够满足教学要求。
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情况见下表:
校内实训条件一览表
序号
实训室名称
功能定位
面积
备注
1
电气控制实训室
电力拖动控制线路安装、调试
180m2
已建
2
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排除实训室
通用机电设备故障检测与排除
90m2
已建
3
PLC控制实训室
PLC编程与单项实训
90m2
已建
4
PLC控制综合实训室
机电设备PLC控制模拟实训
90m2
已建
5
检测传感实训室
信号检测与传感器应用
90m2
已建
6
机械装配维修实训室
通用机械设备装配与调试、维修
90m2
已建
7
钳台实训室
钳工工具操作与钳工工艺
140m2
已建
8
机械加工实训室
机械零件加工工艺与机床操作
140m2
已建
9
CAD/CAM实训室
CAD绘图、三维设计
90m2
已建
10
电子技术实验室
电子技术控制实验
90m2
已建
11
单片机控制实训室
单片机与嵌入式技术控制
90m2
已建
12
电子装接实训室
电子装接工艺
90m2
已建
13
电力电子实训室
对电能进行变换的实验实训
70m2
已建
14
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
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
90m2
已建
校外实训基地情况一览表
序号
基地名称
实训岗位
1
安徽铜冠机械有限公司
机械设备装配与调试、机械加工工艺与机床操作
2
安徽铜管国轩有限公司
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
3
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
机电设备加工、装配
4
合肥京东方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机电设备运行、维修、维护
5
铜陵三佳集团公司
机电设备维护、维修,机械加工设备操作
……
(三)专业特色
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在强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校内实训教学的项目模块化,校外顶岗实习岗位的流程化;强化学生专项技能和综合技能的培养,将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技能模块化,每一模块以完成一项专项技能的培养,在专项技能的基础上设计实现综合技能的综合模块,各模块由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组成;整合现有实验实训室,使实验实训室更加贴近生产环境,并朝着“理实一体”的方向建设,完善实践教学规章制度;加强教学团队建设,重点是教师实践技能的提高。
第二部分专业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要求,根据《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国务院国函〔20105〕号文,充分发挥企业办校的优势,不断深化与铜冠机械公司、铜冠冶化分公司、铜冠国轩铜材有限公司等行业内企业以及铜陵三佳集团公司、日本电产机器装置(浙江)有限公司等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合作,深化“工学结合,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和完善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实训基地;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企业专家参与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生产一线技术能手充实教师队伍,建设一支技术和教学过硬、年龄结构合理“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形成中、高职培养形式、课程体系的衔接,推行“双证书”制度,建设学做一体优质核心课程,与企业共建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实施企业、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等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
通过2年建设,将本专业建设成能适应有色行业、装配制造业,服务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机电设备装配、维修、运行、维护的专业。
二、具体目标
(一)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校企互融五对接”
依托校企合作委员会以及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与铜冠机械公司等产学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将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纳入课程教学体系,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岗位技能证书对接;将企业先进生产工艺、新技术引入课堂,充分利用合作企业教学资源,实现校企教学资源对接;改进校内教学环境、教学方法、使校内实训教学尽量模拟企业真实的生产过程,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接受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从而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
(二)推进中高职相互衔接,探索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
通过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内涵和教学条件的研究,明确“三校生”的教学重点,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从而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的相互衔接。
探索与铜陵智通职业学校等中职学校合作,就“3+2”分段培养模式开展讨论和研究,系统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三)加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强化实践育人
根据机电设备安装、维护维修岗位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推动实践教学改革。
不断完善实训教学场所的建设,使之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有利于教学做一体的实现。
建设完善校内现有的14个实训室,新建液压与气动实训室,实训室的建设尽量模拟企业真实的生产过程,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加强现有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遴选3-5家企业,新建2-3家校外实训基地,探索校外实训基地运行模式,完善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
(四)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在《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等职业核心课程以及实践性教学中,积极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成立学生兴趣小组,开展维修电工、钳工等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拓展学生专业技能;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改造,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五)加强“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的、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通过安排现有专职教师外出进修培训、下厂矿挂职锻炼、校内职业技能训练等手段,不断提高现有专职教师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从企业选聘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充实教师队伍,加强兼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
通过2年的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总人数达到30人,其中专业带头人2人,骨干教师6人,专兼职教师比例为2:
1。
(六)实施第三方评价
建立由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及学生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建全相关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由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学生及其家长等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通过评价分析,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及课程改革等提供科学依据,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七)提升专业社会服务能力
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的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和有色、冶金行业,力争每年为地方企业、有色、冶金行业培训鉴定职工达1500人次以上。
借助学院技术应用所平台,积极开展与企业技术合作,为相关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
第三部分建设内容
一、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校企互融五对接”
依托校企合作委员会以及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与铜冠机械公司等产学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将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纳入课程教学体系,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岗位技能证书对接;将企业先进生产工艺、新技术引入课堂,充分利用合作企业教学资源,实现校企教学资源对接;改进校内教学环境、教学方法、使校内实训教学尽量模拟企业真实的生产过程,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接受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从而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
(一)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
与铜陵有色集团公司下属企业、三佳集团公司等企业合作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并从合作企业聘请专家组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委员会。
制定校企合作章程及相关制度。
校企合作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校企合作有关事项,研讨校企合作途径、方法,提出人才合作共育建议。
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审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指导“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委员会负责制定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和第三方评价办法,并具体参与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
(二)建设以校外实训基地为基础的校企合作平台
与铜冠机械公司、铜冠国轩铜材有限公司、铜陵三佳集团公司等企业合作,组建校外实训基地,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三)实现“校企互融五对接”
1、专业与职业对接,校企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通过对合作企业机电设备装配、维护维修岗位进行具体分析,对照职业岗位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设计实践和理论课程体系,校企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将职业岗位标准纳入课程体系,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认真分析维修电工、钳工等职业岗位标准,并结合合作企业职业岗位要求,将职业岗位标准中“应知、应会”的要求纳入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完成相应的课程学习后,通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获取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学生完成学业后上岗创造必要的条件。
3、模拟真实的生产环境,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模拟真实生产环境,完善电气控制线路安装与调试实训室、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机床电器故障检测与排除实训室、电子装接实训室、钳台操作实训室等实训室的建设,使之有利于仿真生产过程的教学过程的实现。
有计划有步骤的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接受岗位技能的培训,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
4、整合产学合作企业与学校教学资源,实现校企教学资源对接
认真调查、研究、分析产学合作企业教学资源,在充分发挥现有教学资源功效的基础上,对校内教学资源进行整合,相互补充,力争与合作企业形成“厂中校”、“校中厂”的意向性合作框架。
5、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通过校园环境的建设、学生学习生活场所的建设,不断强化企业氛围;通过项目化教学,学做一体的教学形式,强化学生职业意识;通过学生自主组织管理,强化学生主人翁意识;通过引进工程技术人员、工人技师、企业管理人员到学校参与教学、交流,使学生了解企业现状,引导学生转变思想观念;通过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使学生在劳动中锻炼,不断强化产品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组织观念等。
从而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
二、推进中高职相互衔接,探索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
(一)着力研究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实现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相互衔接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目标,教学要求以及教学条件与高职教育有较大差别,如何实现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相衔接,培养出合格的高技能型人才,是我们值得研究的课题。
通过调查分析,找出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异同,编制适合“三校生”的专业培养方案,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尽量避免教学内容上的重复,同时要考虑来自不同学校生源上的差异性,突出学生个性化发展,尝试学分制。
(二)改革招生办法,尝试与中职学校合作
目前生源主要来源于对口高考,生源来源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生源差异较大,不利于教学方案的设计。
积极加强与直通职业学校合作,对中职学校的教学进行指导和支援,逐步实现在教学目标,教学要求等方面的相互衔接,探索与中职学校联合招生,逐步实现中高职教育系统化。
三、建好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
根据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不断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使校内实训基地成为融职业技能训练、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技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并着力打造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办学的优势,不断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目前现有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机床电气控制线路安装与调试等专业实训室13个,随着专业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现有实验实训室需要进一步更新和改造,拓展新的功能,以满足理实一体教学需要。
校内实验实训室建设一览表
序号
实验实训中心
实训室名称
功能定位
备注
1
机械加工维修实训中心
钳台操作实训室
钳工工具操作、钳工工艺
已建
按照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
2
机械加工实训室
机床操作、机械加工工艺
3
机械装配维修实训室
机械设备装配、机械维修工艺
4
CAD/CAM实训室
计算机绘图、三维设计与制造
5
电气控制实训中心
电气控制实训室
电气控制线路安装与调试
6
检测传感实训室
信号采集与检测
7
PLC控制实训室
PLC编程、控制
8
单片机控制实训室
单片机应用、嵌入式技术
9
供配电系统实训室
供配电系统运行维护
10
电子技术实验室
电子技术实验
11
电子装接实训室
电子装接工艺实训
12
电力电子实训室
电能变换实验实训
13
机电设备检测维修实训中心
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实训室
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
机电设备安装维修
实训室
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排除
改建
14
液压与气动技术实训中心
液压实训室
液压系统故障排除
新建
15
气压实训室
气压系统故障排除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充分发挥企业办校的优势,依托举办单位---铜陵有色集团公司,不断加强与铜冠机械公司、安徽铜冠国轩股份有限公司等兄弟单位的合作,为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教师挂职锻炼等创造良好条件,与此同时还要为这还合作企业做好技术服务。
目前,已建校外实训基地5家,基本解决了学生顶岗实习和部分学生就业,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下一步重点加强实训基地内涵建设,要与企业密切合作,实现双赢,不断完善顶岗实习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
建立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和考核鉴定制度,加强对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真正实现“生产实习育人”的目标。
在未来2年内,计划遴选3-5家企业,补充建设1—2家可为学生提供机电设备装配实习岗位的校外实训基地。
四、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积极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在职业核心课程以及实践性教学中,积极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成立学生兴趣小组,开展维修电工、钳工等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拓展学生专业技能;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改造,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一)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在《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机床电器故障诊断与排除》、《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等核心课程实施过程中,积极推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将同一门课程分解为若干个项目,每一项目有分解为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每一任务中设置若干学习情境,并最终进行综合考评,通过任务的完成使学生在做中学。
这种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项目组内和项目组间相互讨论去解决项目实际问题,避免学生“等”、“靠”的传统学习习惯。
通过项目驱动、情境教学的实施体现出学生自主、探究、协作的过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基于项目化的学做一体课程体系如图所示。
(二)成立学生兴趣小组,开展各项职业技能竞赛活动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成立课外兴趣小组,使学生参与实验实训设备的维护维修,参与校园维护,参加其他各类技能培训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从而提高学生机电设备维修技能,拓展学生专业外技能。
开展维修钳工、维修电工、电子装接工等各类职业技能竞赛,积极参加省和国家组织的职业技能竞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加快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步伐。
(三)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改造,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1.搭建虚拟技术应用平台
改扩建现有多媒体教学设施,完善CAD/CAM、EDA、可编程控制技术实训室的建设,使其有利于企业先进生产工艺流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徽 工业 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 一体化 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