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复习重点试题及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2806392
- 上传时间:2023-04-28
- 格式:DOCX
- 页数:45
- 大小:55.46KB
中国教育史复习重点试题及答案.docx
《中国教育史复习重点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教育史复习重点试题及答案.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教育史复习重点试题及答案
3、试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
(1)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
(2)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
(3)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
(4)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
(5)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4.评析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主张。
"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但它在理论上集中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
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学而优则仕"教育目的论的提出,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①反对不学而仕的世袭制,为平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
②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有利于推行贤人治邦,改良社会政治。
但是,这一教育目的论对中国古代教育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①过于突出教育的政治功能,忽视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强化了中国"官本位"的传统观念;
②以名利为诱饵,使中国知识分子从一入学读书始,就产生严重的功名意识,形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观念。
5.试述孔子的基本教育主张:
答:
孔子的基本教育主张主要体现如下一些方面:
(1)教育作用:
(2)有教无类:
(3)教育目标:
(4)教育内容:
(5)道德教育原则方法:
(6)教学原则方法:
(就以上几点需要展开论述)。
2、试述孔子对中国教育的贡献?
孔子是全世界公认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首先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重视教育;他创办规模较大的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改变“学在官府”的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使文化教育下移到平民;培养从政君子,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制的政治改革准备条件;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编撰《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教材,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对教学方法有新的创造,强调学思行结合的教育理论;首倡启发式教育,发展学生
的思维能力;实行因材施教,发挥个人特长,造就各类人才;他重视道德教育,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准则,鼓励人们提高道德水平;提出道德修养应遵循的重要原则,要重视立志,明确人生的前进方向,力求走在中庸之道上,要自觉进行思想检查,改过迁善;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他认真总结教育经验,提出了不少创见,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产生重大的历史影响。
3、孔子的德育原则有哪些?
(1)立志:
以实现仁道为志向,走仁的道路,时刻以仁为道德行为的准则。
(2)克己:
在处理对人对己的关系时应着重在要求自己上,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
(3)力行:
言行相顾、言行一致,不要出现脱节,道德认识的真假、深浅,依靠道德实践的检验而证实。
(4)中庸:
能明辨各种行为过与不及的是非得失,择其中道而行。
(5)内省:
就日常所做的事,进行自我思想检查,看其是否合乎道德规范。
(6)改过:
有过错不应该掩盖,而要正视错误公开改正,有过不改才是真正的错误。
6、试述“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及其局限性?
“中体西用”作为中、西文化接触后的初期结合方式,有其历史合理性。
但是“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又是粗糙的,它是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的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
5、书院的起源及其在组织管理和教育教学上的特点。
答:
唐末宋初,官学衰落,士人失学,在理学教育思潮的推动下,传统的私人讲学得到发展,为此出现了一种高于蒙学的高级的教育组织形式即宋代的精舍和书院。
书院源于唐末,兴盛于宋。
它以私人创办和主持为主,将图书的收藏和校对、教学与研究合为一体,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
在宋元明清诸朝,书院逐步发展成为官学之外最主要的综合性教育研究组织形式。
书院教育的存在,弥补了封建官学的不足,填补了许多学术文化研究领域的空白。
书院在组织管理上有以下特点:
机构简单,管理人员少,学生也参与管理;课程设置灵活,不同书院有不同安排,重平时考核;学规严密、师生共同遵守;经费自主;重视自己的特色。
书院在教育教学上有以下特点:
既是教育教学组织,又是学术研究机构;允许不同学派讲学;入学不受地域限制;教学注重讲明义理,躬行实践,多采用问难论辩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师生关系融洽,感情深厚。
书院与汉代太学的区别:
a、培养目标不同。
书院办学的目标是要求弟子学做人,追求封建人格之完善,官学则是以科举入仕为主要目的。
b、自由讲学。
每一学派大师主持的书院往往是该学派的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基地。
c、学生可以自由择师入学,不受籍贯的限制。
d、教学以自学、独立研究为主,以答疑形式进行教学。
e、倡导学术争辩和学派交流,没有固定的形式和组织。
中国教育史重点
一、基础知识
1、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活动有:
生产劳动教育、生活习俗、原始宗教、原始艺术、体格军事训练。
3、晏阳初的“四大教育”是指:
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
4、《中庸》把学习过程分为:
学、问、思、辩、行。
5、北宋“理学三先生”是指:
胡瑗、孙复、石介。
6、朱熹提出的读书方法有:
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擦、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7、《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分别是:
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8、西周小学和大学的学程是:
7 年和 9 年。
9、宋元的书院有:
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
二、名词解释
1、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2、壬寅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 、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
3、壬子癸丑学制----又称1912-1913年学制,特点是:
a、缩短了学制年限。
b、女子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法定教育权。
c、取消对保人的制度。
d、规定一学年度为三个学期。
4、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专门人才,教学内容以所谓的“西文”与“西艺”为主。
5、东林书院----明朝江南无锡城东南,原为北宋理学家杨时讲学之所,后即在该地建书院,又称龟山书院。
是当时重要的文化艺术中心,它形成一套完备的将会制度。
6、庚款兴学----又称退款兴学,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议案,决定从1909年,将美国所得庚子赔款的一部分以“先赔后退”的方式退还给中国,并和中国政府达成默契,以所退庚款发展留美教育。
三、简答题
2、试述1922年新学制的特点?
⑴根据学龄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
⑵初等教育阶段趋于合理、更加务实。
⑶中等教育阶段是改制的核心,是新学制中的精粹。
⑷新学制增强了职业教育,其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兼顾了升学与就业。
⑸在师范教育方面,种类得以增多,程度相应提高,而且设置灵活。
⑹在高等教育阶段,缩短了高等教育年限,取消了大学预科,使大学不再担任普通教育的任务,有利于大学进行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
⑺注重天才教育,注重特重教育。
3、如何评价“性相近、习相远”
强调重视教育,这是孔丘教育思想有进步意义的一方面,至于他把人性分成等级,并断言有不移的上智和下愚,这是不科学的,是他人性论的一个缺憾。
4、试述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之关系?
科举制度是通过分科考试,然后选拔人才的制度,学校教育制度是培养人才的制度。
科举制度的产生刺激了人们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学校教育是科举制度的基础,科技制度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指挥棒。
5、试述私学的历史特点?
⑴社会阶级基础是以新兴地主阶级为首的自由民主反奴隶主贵族统治阶级联盟⑵私学是政教分设。
⑶私学的入学是以自由受教为原则。
⑷私学是学术繁荣,百家争鸣的摇篮。
⑸私学的教学内容与大变革时期的现实生活有较密切的联系。
⑹私学的教学场所有较大的灵活性。
⑺私学以多种目标多种规格培养人才。
四、论述题
1、试述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⑴军国民教育--将军事教育引入到学校和社会教育之中,让学生和民众受到一定的军事教育和训练。
⑵实利主义教育--以人民生计为普通教育之中坚,使教育能提高国家经济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⑶公民道德教育⑷世界观教育⑸美感教育..其包含了德、智、体、美、劳“五育”
3、试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及其价值。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反映了他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教育理论的努力
⑴首先,“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⑵其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⑶再次,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生活即教育”所强调的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所反对的是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
尽管他在生活与教育的区别和系统的知识传授方面有所忽视,但在破除传统教育脱离民众、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成均”和“庠”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
答:
(1)生产劳动教育
(2)生活习俗的教育(3)原始宗教教育
(4)原始艺术教育(5)体格和军事教育
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
答:
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
(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
(2)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
(3)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4、教育的起源与学校产生的基本原因。
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及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生产劳动教育、生活习俗教育、原始宗教教育、原始艺术教育、体格和军事训练等。
原始社会的教育处于自然形态,没有专门的组织形式,没有阶级性,没有从生产劳动和“原始礼仪”中分离出来,没有文字与书本,主要是通过语言、口耳相传和行动模仿进行的。
我国的学校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
由于青铜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劳动生产有了剩余,贫富差别、脑力劳动分工初步出现,学校产生的社会物质条件大致具备;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专门人员进行管理;文字的产生为日益繁复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积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造成了产生学校的现实需要。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_序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
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国学_,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乡学。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辟雍和泮宫。
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7、“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有教无类”。
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__诗__》、《_书___》、《_礼___》、《_乐》、《_易__》、《_春秋__》,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单项选择题
(C)1、“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
A商代B夏代C西周D东周
(B)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什么?
A《千字文》B《史籀篇》C《三字经》D《急就篇》
(C)3、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六艺”教育的内容?
A、射B、御C、诗D、数
(D)4、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什么?
A、孝B、礼C、忠D、仁
(B)5、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哪位教育家?
A、孟子B、孔子C、荀子D、老子
三、判断题
(╳)1、西周时期所谓的“乡学”就是设在农村中的学校。
(╳)2、西周时期还没有出现按年龄大小入不同类型学校的情况。
(√)3、孔丘对弟子们普遍传授的主要教材是《诗》《书》《礼》《乐》。
(╳)4、孔丘提出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思想中,“性”是指先天素质,“习”是指行为习惯。
(╳)5、私学是出孔子首创的,这也是孔子中国传统教育的杰出对贡献之一。
(╳)6、孔子所提倡的“爱”是无差别的“爱”,而墨子所提倡的“爱”是有差别的“爱”。
(╳)7、孔子的“六艺”教育中,“书”是指教学生识字、写字,以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
四、名词解释题
1、学在官府:
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
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
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
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2、六艺:
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
3、"有教无类":
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
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
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4、举一反三:
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源出于《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于三隅反,则不复也。
”教学要启发诱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所在
五、简答题
2、简述西周“六艺”教育的内容和特征。
(1)“六艺”具体指:
礼、乐、射、御、书、数,按其学科性质分成三大方面:
①礼乐。
礼是指周礼,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各个领域。
乐教也是西周官学中的主要科目。
当时乐的概念是非常宽泛的,它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实际上是各门艺术的总称。
②射御。
射,指射箭的技术;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
③书数。
“书”是指文字,“数”是指计算。
(2)“六艺”教育的特征
①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②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③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④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
六、论述题
1、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的原因及其意义。
a、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过渡时期,“学在官府”的垄断形式失去了原有的经济支柱和政治依据,造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
b、宫里的司礼、司乐把原来秘藏在官府中的典籍文物、礼器乐器带到民间,这就出现了“学术文化下移”的趋势。
c、养士之风盛行,进一步促进了私学的发展,孔子起到了开辟道路的作用。
私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2、试述私学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教育发展的贡献。
答:
(1)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形成的过程中,贵族统治力量衰落,无暇顾及教育,官学教育因此衰弱。
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已经不适应新的时代要求。
由于对人才的需求强烈和掌握文化的人沦落到社会下层,使私学的兴起成为可能。
(2)孔子是私学创办者中最杰出、最有影响的代表,是中国古代办学的典范。
私学的兴起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首先,它冲破了西周以来教育为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其次,私学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从政治中分离出来,迈出了教育独立化的第一步;其三,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促进了先秦时期教育理论的发展;最后,私学的发展,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产生了重大变化。
(4)总之,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
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孔丘去世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思孟学派和荀况学派。
2、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制定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3、在关于人性的认识中,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是墨翟;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的是孟轲;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是荀况。
4、墨家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兼士或“贤士”,
5、孟轲的教育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6、孟轲提出的“五伦”分别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7、法家关于教育实施的主张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8、《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9、《中庸》将学习的过程具体概括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
10、我国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是《学记》。
二、单项选择题
(D)1、“学在官府”不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
A商代B夏代C西周D东周
(D)2、真正揭开“百家争鸣”序幕的是哪个学派?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
(C)3、“明人伦”的教育目的是由谁第一次明确地概括出来的?
A、荀子B、孔子C、孟子D、庄子
(A)4、“化性起伪”是谁提出的?
A、荀子B、老子C、庄子D、孔子
(D)5、最早把自然科学知识纳入教学内容的是哪个学派?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
(C)6、提出培养“兼士”的教育目的是哪个学派?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A)7、道家的教育主张是什么?
A、“不言之教B、“以法为教”C、“兴利除害”D、“化性起伪”
三、判断题
(√)1、孟子认为,教育的过程就是扩充人固有的“善性”的过程。
(╳)2、墨家教育中所谓的“博乎道术”主要是指对学生进行文史知识的教育。
(╳)3、稷下学宫是战国初期文化教育中心,各家私学的集散地,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4、荀子所讲的人性探讨的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的类属性,也就是人类的社会性。
孟子所讲的人性探讨的是人先天带来的自然性。
五、名词解释题
1、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
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的。
稷下学宫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
如不治而议论、自由辩论、学无常师等。
此外,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
稷下学宫前后历时150年之久,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2、明人伦:
“明人伦”是孟子提出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后世也称为“五伦”。
孟子着眼于处理好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其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3、虚壹而静:
荀子提出主张培养的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专心有恒。
虚,即虚心,就是不要先入为主;壹,即专心,不要一心二用,也不以已有的知识或见解排斥对新知识或见解的研究和掌握;静,即静心,不能用胡思乱想或情感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正常的思维活动。
4、三纲领八条目:
这是南宋朱熹归纳出来的《大学》中所提出的关于大学教育的纲领和目标。
所谓“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体现了儒家修已治人的理想目标。
所谓“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步骤。
实际上前五条都是修身的原则措施,后三条是修身的扩展和递进,先到家,再到国,再到整个世界。
5、豫时孙摩:
这是《学记》总结出的四条重要教学原则。
“豫”是预防性原则,要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预防措施;“时”是指及时施教原则,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
“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摩”是指学习观摩原则,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6、教学相长:
这是《学记》总结出的教学原则,即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
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及教学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它们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六、简答题
2、简述荀子对教师地位、作用、条件的论述。
(1)荀子特别推崇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竭力倡导尊师。
在荀子看来,“礼”是最高的社会规范,而教师又是传授“礼”,实行“礼”的榜样,是“礼”的化身,因此,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2)荀子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连的,关系到国之兴衰,法之存亡,他把教师提高到与天、地、君、亲同等的地位。
(3)荀子也对教师提出了很严格的要求,认为当教师应具备四个条件:
一要有尊严,使人敬服;二要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经验;三要具备传授知识的能力;四要能体会“礼法”的精微道理,且能加以阐发。
3.孟子关于教育的作用有哪些论述?
孟子从"施仁政"的政治主张和"性善论"出发,高度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与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
"得民心"是"仁政"的关键,而教育是"得民心"的最有效措施。
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
他指出每个人虽然先天具有四个善端,但在后天的环境里,由于外物的诱惑与自身努力的不够,可能会失掉或摒弃这些善端。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
4,试比较孟子、荀子关于教育作用及学习方式上的主要异同。
答:
教育作用:
孟子是以其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为基础的,一方面强调教育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强调教育的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张施“仁政”,其中心是民本思想,“性善论”。
荀子主张“性恶论”,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
学习方式:
孟子主张“深造自得、盈科二进、专心有恒”。
荀子主张“注重‘积’、‘渐’,闻、见、知、行的教学过程,虚壹而静、专心有恒,解弊救偏、兼陈中衡”。
5、在“学”与“思”的关系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教育史 复习 重点 试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