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知识网络图.docx
- 文档编号:2280621
- 上传时间:2022-10-28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361.76KB
高中生物知识网络图.docx
《高中生物知识网络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知识网络图.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知识网络图
高三生物专题复习
高中生物可分为三个模块:
分子与细胞(⒈细胞的分子组成与结构⒉细胞的代谢⒊细胞的生命历程);遗传与进化(⒋生物的生殖和发育⒌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进化);稳态与调控(⒍生物个体的稳态与调控⒎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控)。
每个模块又可分为以上几个专题。
模块一分子与细胞
专题一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专题二植物的新陈代谢
专题三动物和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模块二遗传与进化
专题四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进化
一、遗传、变异的细胞学基础与遗传的基本规律
对于真核生物而言,减数分裂是遗传基本规律的基础,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都是减数分裂过程中,随着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染色体上的基因亦随之进行规律变化的结果。
二、遗传、变异的分子基础与遗传的基本规律
三、遗传、变异与进化
复习过程中要弄清现代生物进化论的每一个观点与遗传、变异的内在联系。
模块三稳态与调控
专题五生物个体的稳态与调控
一、植物的激素(生长素)调节
本专题的重点是生长素的作用及应用
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本专题内容在高中生物学中所占篇幅较大,难度大,联系面广,因此要注意理清脉络,搞清楚各部分内容的联系。
本专题主要包括:
动物激素的生理作用、激素分泌的调节、相关激素间的关系、兴奋的传导(神经元内和神经元间)、内环境各组分间的关系、稳态的概念及意义、水和无机盐的平衡、血糖的平衡调节、体温的调节、特异性免疫的原理及其关系、动物的行为产生的机制及种类等。
(一)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激素的分泌与调节
(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专题六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控
一、种群和群落(生物与生物的关系)
二、生态系统(生物与环境的统一)
实验专题
Ⅰ、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一、实验设计的思路。
首先应认真研究实验课题,依据科学的实验思维方法,找出其中的实验变量和反应变量,理解题目已知条件所隐含的意义。
其次,充分利用所给器材和试剂,构思实验变量的控制方法,一般情况下,题目中所指定的器材、试剂,任何一种都应在相关步骤中出现,避免遗漏或自行添加某种器材或试剂。
其三,最后再选择适宜的实验材料(实验对象),在注意实验步骤关联性的前提下表述实验步骤,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步骤的关联性需要考滤步骤排列的顺序性和实验主体(生物个体、器官、组织、细胞等)活性的维持;更高层次的关联,是认识研究过程的关联和递进,不断地淘汰、修正、检验假设,最终接近正确结论。
二、实验设计的方法。
(一).实验方案内容:
一个比较完整的实验设计方案,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1)实验课题(名称):
是一个关于什么内容的实验。
(2)实验目的:
实验要达到的目标或要解决的问题。
确定实验目的的方法:
关键是找准实验对象
①观察类:
重在确定观察对象,例如观察细胞质流动性,其观察对象为细胞质的运动,该实验的目的就是观察细胞质的流动性。
②探究类或验证类:
关键是找准变量,即实验目的为:
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实验目的表述
观察类:
观察××。
探究类:
探究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验证类:
验证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3)实验原理:
是实验所选择方法的理论依据,对照实验表述时,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对自变量操纵的理论依据;2观测因变量的方法的理论依据。
大多数实验主要表述1,通常在涉及试剂检测实验现象时表述2。
(4)实验条件:
根据实验原理确定所需的实验材料、用具和装置等。
(5)实验假设:
即对可见现象提出一种可检测的解释但未经证实的论题。
假设一般分为二个步骤:
第一步提出假设,即依据发现的事实材料和已知的科学原理,通过思维,提出初步假设。
第二步作出预期(或推断),即依据提出的假设,推理得出假定性结论。
(6)实验步骤的设计。
从大的方面主要分为三大环节
①准备环节:
选材,准备实验仪器,分组标号。
②处理阶段:
施加实验变量——自变量即操纵实验变量,控制无关变量。
③观察检测,统计实验结果,观测反应变量——因变量。
(7)观察和数据的收集:
实验结果就是通过实验操作而得到的实验现象,通常是实验中我们要观测的对象。
即定时、定期观察实验过程发生的现象或采集数据并如实记录。
(8)分析与结论:
对实验中收集到的现象、结果、数据进行整理归纳,有的可以处理成图表等形式。
最后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实验结论就是由实验现象而得出的科学性判断,往往是对实验目的的肯定或否定。
如结果符合预期,则假设成立,作出肯定结论;如结果不符合预期,则作出否定结论。
应注意以下方面:
①要理清实验思路,弄清实验研究的单一变量是什么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单一变量的不同所造成的实验结果的差别②要搞清图、文、表、曲线所表达的实验情境及所给出的实验条件和结果③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正确读取实验结果④要对实验结果、过程做好正确的预测和预期。
预测实验结果,常见于“探索类”实验中,预测时一般分三种情况:
实验因素对生物的某一生理过程没有影响;实验因素对某一生理过程有促进作用;实验因素对某一生理过程有抑制作用。
预期实验结果即推测出最可能的实验结果。
预期和预测不同,它是指利用已知的理论,推断出最符合逻辑的实验结果,常见于一些“验证性”实验过程中。
无论实验成功与否都要分析原因,对实验要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讨论。
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的区别
项目
探究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探索研究对象的未知属性、特征以及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验证研究对象的已知属性、特征以及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实验假设
假设一般采用“如果A……则B……”的形式表述,是根据现有的科学理论、事实,对所要研究的对象设想出一种或几种可能性的答案、解释
因结论是已知的,因此不存在假设问题
实验原理
因探究内容而异
因验证内容而异
实验过程
应有的实验步骤,实际上并未完成,因探究内容而异
应有的实验步骤,可以是曾经做过或尚未做过的,因验证内容而异
实验现象
未知,可以不描述
已知,应准确描述
结果预测
对应假设,分类讨论
无
实验结论
无
对应实验目的得出肯定结论
(二).实验设计中关键环节
(1)实验材料和实验手段的选择。
这是实验能否进行的关键,应学会借鉴课本实验中相关方法。
(2)实验变量的确定和控制。
实验变量的确定是作好实验设计的第一步,当然这一步往往比较容易,但如何控制实验变量就显得比较难了,而这又是决定实验是否有效的关键一步。
对于实验变量的控制一般可采用“有”与“无”、“多”与“少”、“浓度、pH、数量或位置的变化”的方法。
Ⅱ、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包括实验原理的科学性、实验材料选择的科学性、实验方法的科学性、实验结果处理的科学性。
1、实验原理的科学性
实验原理是实验设计的依据,也是用来检验和修正实验过程中失误的依据,因此它必须是经前人总结或经科学检验得出的科学理论。
如2000年全国高考考试题第25题,本题要求学生设计实验验证钙离子在血液凝固中的作用。
题中给出了两个实验原理;血液中的钙离子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若缺少它则血液不能凝固;草酸钙溶液能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发生反应,形成草酸钙沉淀,因此具有抗凝血作用。
这两条原理科学而且完整,可由此产生明确的设计思路。
2、实验材料选择的科学性
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选择恰当的实验材料,是保证实验达到预期结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如“还原性糖鉴定实验”中以苹果或雪梨细胞组织液为材料,以及“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以紫色洋葱为实验材料等实验都是一些经典的成功选材的范例。
思考:
还原糖的鉴定、蛋白质的鉴定、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观察、叶绿体色素提取与分离、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细胞质流动的观察等实验中应选择哪些实验材料才能得到较好的实验效果?
为什么?
3、实验方法的科学性
只有科学而严谨的实验方法,才能得出正确而可靠的实验结果。
如鉴定蛋白质的实验中,根据蛋白质分子在碱性环境中与硫酸铜反应形成紫色的反应特点,实验过程中必须先加双缩脲试剂A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振荡后再加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的CuSO4溶液)。
而不能反过来,或把A液与B液混合后加入,这样均不能得到预期的实验结果。
思考:
在光合作用强度的检测实验中用绿光灯照射可看成是黑暗条件的依据是什么?
在鉴定光合作用产物的实验中,为什么要对植物进行饥饿处理,这样做的科学性体现在哪里?
4、实验结果处理的科学性
对于实验过程中得到的一些数据,现象或其它信息,不能简单处理,应首先整理后仔细分析,找出它们所能够透露给我们的最大信息量。
(二).单因子变量原则。
实验中变量可分为三种:
①实验变量——自变量,即在实验中我们要人为操纵的变量
②反应变量——因变量,即在实验中我们要观察或观测的对象
③无关变量——即在实验中各组中要控制的一致变量
操纵实验变量——自变量方法
对研究对象施加干扰发生变化,从而使研究对象在被干扰状态中反映出某些特征暴露出某种现象或属性。
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
①排除因实验对象个体差异带来的影响如实验动物生长状况、年龄、性别等一致随机分组。
②设法创造稳定的,维持不变的相同条件进行对照,以抵消或排除这些条件对实验对象的干扰——设置对照是消除无关变量影响的有效方法。
③设法提供适宜条件,以排除不利环境条件对实验对象的影响。
④重复实验,排除偶然性,测量出误差。
观测反应变量的方法
反应变量类型:
①观察特异颜色变化沉淀反应。
②观察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变化。
③测量出生长发育速度。
④测量生长反应速度。
方法:
根据实验原理和实验条件确定观测指标及方法。
该原则可使实验中的复杂关系简单化,使结果更准确。
其含义是:
①不论一个实验有几个实验变量,都应做到一个实验变量对应观测一个反应变量;
②实验中要尽可能避免无关变量及额外变量的干扰。
例如,在“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作用”的实验中,加入的淀粉和蔗糖是单一变量,而加入的淀粉酶的量,反应温度、pH值则应控制成相同条件,否则这些因素的差异将作为无关变量,干扰实验结果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三).平行重复原则。
在实验中,为了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有时必须对所做的实验进行足够次数的的重复,不能只进行1~2次便得出结论。
平行重复原则要求控制某种因素的变化强度,在同样条件下重复实验,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程度。
(四).对照性原则。
实验中的无关变量很多,心须严格控制,要平衡和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对照实验的设计是是消除无关变量影响的有效方法。
对于对照实验,一个实验可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自变量处理的实验组,对照组(控制组)是不接受自变量处理的对象组。
至于哪个作实验组,哪个作对照组,一般是随机决定的。
常用的对照类型有以下几种:
①空白对照,即不给对照组做任何处理。
例如在“观察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这一实验中,对照组中既不加甲状腺激素制剂,也不加甲状腺激素抑制剂。
②条件对照,虽给对照组施以部分实验因素,但不是所研究的实验处理因素。
例如在“比较过氧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实验中,“试管中加入2滴FeCl3溶液”的那组实验就是一个条件对照。
③自身对照,指对照组和实验组都在同一个研究对象上进行。
例如“胰岛素引起小白鼠休克”的实验就属于这种情况。
④相互对照,不单独设置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相互为对照。
例如“探索唾液淀粉酶最适pH”实验中,pH值不同的几个实验组就属相互对照。
(五).控制与平衡控制原则
该原则是指要严格地操纵自变量,以获取因变量,同时,要严格地均衡无关变量,以消除额外变量干扰。
即尽量消除实验误差,以取得较为精确的结果。
常用的方法有单组、等组及轮组实验法。
①单组实验法:
对一组(或一个)对象,既用A法,又用B法,顺序随机或轮流循环,这是生物实验常用的实验方法。
例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通常是将做好的紫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生物 知识 网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