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第一章总论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2802336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40.92KB
基础会计第一章总论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基础会计第一章总论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会计第一章总论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持续经营假设;
会计分期假设;
货币计量假设)
二、会计基础
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四、会计核算的方法
习题布置:
根据实例让同学们判断相应遵循的原则
问题讨论:
根据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归纳总结及课后辅导:
重点难点
板
书
设
计
第三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一、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一)会计主体假设
(二)持续经营假设
(三)会计分期假设(四)货币计量假设
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一)可靠性
(二)相关性(三)可理解性(四)可比性
(五)实质重于形式(六)重要性(七)谨慎性(八)及时性
第四节会计核算方法
讲授新
拓展内容
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的关系;
会计的具体核算方法
课后总结
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
讲稿
讲授内容
备注
教学目标:
1.掌握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2.掌握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3.了解会计核算方法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通过相关学科的回顾引入新课。
一、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计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
因为这些前提条件是对会计核算条件的一些人为限定,并非都可以证明,也就是说假设会计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的,因而会计的前提条件也被称之为会计假设。
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包括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
(一)会计主体假设
1.会计主体的概念及条件
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新会计准则)。
会计所服务的特定的经济组织。
会计人员服务的特定单位,也就是会计人员对其进行核算的一个特定单位。
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单位都可以成为一个会计主体。
主体假设规定了财务会计所应处理的交易、事项的空间范围,从而规定了财务报告的内容与边界,即为谁报告、报告谁的经营、财务活动。
Ì
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简单地说,为“谁”做账,“谁”就是会计主体。
2.会计主体假设的作用
A.明确了核算的空间范围,解决了会计核算谁的经济业务、为谁记账的问题。
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谁
为会计人员的会计核算提供了立场。
以企业作为会计核算的主体,它要求会计核算区分:
要求严格区分本会计主体与其他会计主体之间的利益界限
——会计主体只核算自身发生的各项交易或事项,记录和反映本企业自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会计主体的企业与其所有者之间的利益界限
——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反映会计主体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情况,准确提供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
(会计上必须假设企业是一个独立的实体,会计关注的中心是企业而不是业主、合伙人)
强调:
会计核算的范围只是其会计主体发生的经济业务,不包括其所有者私人的经济活动。
3、会计主体的界定
会计主体可以是法人,如企业事业单位,也可以是非法人,如合伙企业经营活动;
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企业中的内部单位或企业中的一个特定部分,如企业的分公司或企业设立的事务部;
可以是单一企业,也可以是几个企业组成的联营公司或企业集团,如由若干个子公司和母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等。
4.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的关系
法律主体是指具有法人资格的单位。
因而所有的法律主体都是一个会计主体;
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都是法律主体。
在我国,企业有三种形式,即公司、合伙企业和独资企业,而其中合伙和独资企业就不是独立的法律主体,但它们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向外报送财务会计报告,是会计主体。
再比如一些公司的分公司,也不是法律主体,但是会计主体。
例如:
一个商店是一个会计主体,通用汽车公司也是一个主体,后者一个巨大的主体,由许多公司(小主体)组成。
总结:
会计主体的范畴大于法律主体。
法律主体都可以是一个会计主体,而会计主体不一定都是法律主体。
思考题:
你拥有一家旅行社和一家洗衣店。
但这两家独资企业是分开经营的,是两个独立的会计主体。
你购买了一辆私人汽车,此项交易是否与两家企业有关?
为什么?
会计上把企业看成是独立于业主之外的个体,你认为对吗?
(二)持续经营假设
1.持续经营假设的含义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其经济活动是持续正常进行的,不会面临破产清算。
说明:
持续经营是一种与破产清算相反的假设
2.持续经营假设的意义
持续经营假设规定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
明确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和内容(资金正常运动期间发生的经济活动)。
是“会计分期”前提条件和实际成本原则和配比原则等建立的基础。
企业能够对资产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按期收回应收款,并按照自己的承诺偿还所负担的债务,对多期受益的费用支出进行摊配等,都是以持续经营为前提的。
3.持续经营假设的局限性
持续经营假设为会计核算设定了一个无限长的时间段,但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却要求定期向外提供财务会计信息,因而会计核算必须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进行会计分期。
(三)会计分期假设
1.会计分期假设的含义
会计分期是指把会计主体的持续不断的经济活动过程,划分为若干个首尾相连、等间距的时间段,每一个时间段称为一个会计期间。
会计期间可以是会计年度,季度和月份。
2.会计分期假设的作用
会计分期假设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补充,也是对会计核算时间范围的设定。
3.会计年度的设定
会计年度的划分是会计分期假设的要求,会计年度可以与公历年度相同,也可以按照各国会计核算的不同要求以其他月份作为会计年度的起始,如“三月制”、“七月制”和“九月制”等。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季度和月份。
年度、季度和月份的起讫日期采用公历日期。
”我国规定以公历每年一月一日起至十二月三十一日止,为一个会计年度。
(四)货币计量假设
1.货币计量假设的含义
货币计量是指对所有会计的对象,采用货币作为统一的尺度进行计量。
货币计量这一前提条件为会计核算指定了计量单位。
在财务会计中,计量原是财务报表列报(也包括日常记录)中一个核心问题。
不能可靠地计量,就不能在报表中确认,对财务会计来说,不是按任何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都能符合计量的要求,它所采用的计量单位必须是货币(观念上的货币),这是不能由会计人员任意选择的。
原因在于:
财务会计所记录和列报的事物,是作为价值物的商品和引起价值物变动的交易与事项。
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
人们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只是千千万万、形式各异的使用价值,而与商品共存的价值,却不管怎么把商品颠来倒去,都看不见、摸不到,当然也数不清。
可是,企业持有的各种商品,会计又必须予以量化,提供各种量化信息,并要它既能汇总,又能浓缩,既能分列又能合并。
于是,只能寻求不同商品能够量化的价值予以计量。
在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中,恰恰有一种特殊的商品———货币可以统一计量所有商品的价值。
于是,货币就成为商品价值的共同计量尺度。
而且,迄今为止,没有别的任何计量单位可以取代货币来计量商品的价值。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刻地指出“货币是价值惟一可以捉摸的形式”;
早在公元前
6世纪,有人问古代亚细亚哲学家阿那卡雪斯:
“为什么希腊人用货币?
”他回答说:
“为了计算”。
货币作为商品价值的计算功能,连古代的哲学家都意识到了。
2.货币计量假设的作用
货币计量假设为会计核算指定了计量单位。
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能用以计量所有会计要素,也便于综合。
3.记账本位币
记账本位币的设定是会计核算的必然要求,因为在世界上有多种货币单位,而一个会计主体只能在其中选择其中的一种作为记账本位币,而其他的货币单位应折算为记账本位币,这样才能保证会计核算的综合性、可比性。
我国《会计法》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
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单位,也可以选定某种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向国内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人民币以外的货币”是一种维护国家主权的准确提法,不可以将其替换为“外币”,因为我国的货币单位除人民币以外还包括港币、澳元和台币,如果将其称之为“外币”就相当于不承认中国对这些地区的国家主权。
4.币值不变假设
货币计量假设还包含币值不变假设,即假设作为计量单位的货币币值稳定,即使币值本身价值发生波动(波动不大),会计核算中也不予考虑,仍按照稳定的币值计量进行会计处理。
币值不变假设是财务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如果该假设发生了相反的变化就可能是通货膨胀会计的研究范围了。
在有些情况下,统一采用货币计量也有缺陷,某些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如企业经营战略、研发能力、市场竞争力等,往往难以用货币来计量,但这些信息对于使用者决策来讲也很重要,企业可以在财务报告中补充披露有关非财务信息来弥补上述缺陷。
二、会计核算基础
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权责发生制又称为应计制或应收应付制。
它是以收入和费用是否在本期已经发生为标准来确认本期收入和费用的一种会计处理方法。
权责发生制基础要求,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利润表;
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1)权责发生制是确认和计量收入与费用要素的。
(2)权责发生制是指在会计核算中,以应收、应付为标准来确认本期的收益、费用的一种会计计量基础。
权:
指是否具有收取款项的权利,只要具有了收取款项的权利,无论款项是否实际收到,都要确认当期收入。
责:
指是否具有承担费用的责任,也就是是否当期受益,如果当期受益,具有了承担费用的责任,无论款项是否真的支付,都要确认为当期的费用。
(3)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
举例说明实务中收入、费用的发生时间与实际收付时间不一致的情况,说明在这种情况下的两种选择——权责发生和收付实现。
例:
①企业3月份售出产品,但款项将在4月份收到。
②企业3月份发生费用,但款项将在4月份支付。
权责发生制下:
收入和费用将确认为3月份的。
收付实现制下:
收入和费用将确认为4月份的。
权责发生制的概念,强调它在企业损益确认中的重要作用。
知识点练习
练习1、会计核算的基础权责发生制依据的会计假设是
A.会计主体B.会计期间C.持续经营D.货币计量
答案:
b
【分析】权责发生制是判断收入和费用归属期的一条原则,所以,有了会计期间假设,才使得权责发生制原则有了依据。
2、练习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区别
资料:
东方公司2005年4月份发生了下列经济业务:
(1)4月5日,收到瑞达公司订货的预付款10000元,本公司根据合同将在6月份向其供货。
(2)4月10日,销售给苏华公司货物,价值30000元,收到苏华公司的货款15000元,其余的款项暂欠。
(3)4月15日,现金支付第二季度的房租3000元。
(4)4月30日,本月应负担的借款利息500元,将在本季度末支付。
要求:
根据以上资料,分别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计算东方公司4月份的收入和费用。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进行会计核算工作的规则和准绳,是对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
《企业会计制度》提出十三条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会计的目标是向其使用者提供经济决策所需要的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是评价会计工作成败的标准。
评价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包括客观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贯性、及时性和明晰性原则。
(一)可靠性(Reliability)
1.含义
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2.违反可靠性的两种情况
“无中生有”
“违反会计的法律法规进行会计核算”
如,某年一名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一家上市公司时,发现一笔巨额销售收入2000万元,年底记入收入,次年初发生退货冲回,经查,对方单位根本就不存在。
这种信息明显是不可靠的。
3.意义
会计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及证明经济业务事项发生的合法凭证为依据,做到内容真实、数据准确、资料可靠,即企业不得虚构、歪曲和隐瞒经济业务事项。
可靠性原则是会计核算的首要原则,因为只有真实的会计信息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才是有用的,失真的会计信息不仅是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
所以会计信息真实与否是其质量高低的前提,不符合客观性的会计信息就没有质量可言了。
案例:
琼民源、美国安然公司等
负责为安然做审计的AuthurAnderson(安达信公司)公布,它的手下雇员有销毁安然公司关键财务报表和备忘录的行为。
身为五大会计师事务所的Anderson公司居然掩盖安然的信用危机。
更让人不安的是,华尔街的金融分析专家们长期以来为安然公司摇旗呐喊,即便在公司股票市值已经缩水时还鼓励人们不要出售,这也不禁让人们对于被华尔街奉为金科玉律的诚信客观打上问号。
(二)相关性(Relevance)
相关性原则也称为有用性原则。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和预测。
核算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财政、税务、银行、投资人等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求,满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不同的使用者使用会计信息的目的不同,因为他们各自所进行的经济决策有所不同。
如果会计核算的信息不符合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要求,即使是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企业经营情况的会计信息,也毫无价值。
2.会计信息需求者
相关性原则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因为会计核算是为其信息使用者服务的,所以必须以提供对其信息者决策有关的信息作为其质量的评价标准。
(三)可理解性(Understandability)
可理解性是指会计核算和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清晰明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四)可比性(Comparability)
可比性是指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可比性原则实际上是对相关性原则的一种补充,因为在有效市场中,要使会计信息相关,就必须使其与其他企业的相关信息可比。
可比性包括两层含义:
(1)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即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
(2)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即不同企业同一会计期间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以使不同企业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要求提供有关会计信息。
2.意义
可比性原则要求不同行业、地区和企业之间的会计信息可比的目的决定了可比性原则的前提——即所有企业必须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这是会计指标相互可比的前提条件。
举例:
如投资者投资要比较不同企业的相关指标才可以作出正确的决策。
如,一个企业收到货款时才确认收入,另一个企业发出货物就确认收入,两个企业采用不同的收入确认方法,结果可比吗?
(五)实质重于形式(SubstanceoverForm)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在企业的会计实务中,一些交易和事项的实质与其表面的法律形式是不相符合的,这时应按照交易和事项的实质而并非其法律形式进行会计核算,以更真实可靠的反应企业经济业务活动的情况。
★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其所有权(法律形式)在租赁期内并非属于企业,但它已经是企业控制和使用的资产(经济实质)。
按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可作为企业的自有资产进行核算。
即注重交易和事项的经济实质,而不完全拘泥于其法律形式。
A企业目前资金比较紧张。
A企业将其办公大楼出售给B企业,价款100万元,同时协议规定,B企业不得在三个内将其售出,A企业将在三年后以115万元的价格将其买回。
上述业务从法律形式上看是A企业出售了办公楼,但从实质上看是A企业为筹措资金将其办公楼抵押给B企业进行融资。
(六)重要性(Materiality)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重要性是指会计报告应当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于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主要经济业务应当单独分项反映,并在会计报告中作重点说明,对于次要的内容,可适当简化,合并反映。
(七)谨慎性(Conservatism)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
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
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2.举例
如:
要求企业对售出商品所提供的产品质量保证确认一项预计负债,固定资产加快计提折旧、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等都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
3.作用
可靠反应企业的损益和资产、净资产数额,防止由于虚增利润、资产、净资产数额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
(八)及时性(Timeliness)
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根据这一原则的要求,会计核算必须首先迅速记录、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初步信息;
其次要把这些初步信息及时加工,以便尽快输送出去,使会计信息使用者能根据这些信息迅速作出决策,以适应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要求。
练习1.下列属于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的是()。
A.重要性原则B.相关性原则
C.客观性原则D.谨慎性原则
ABCD
【分析】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提出八点要求:
客观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2、下列对可比性原则说法正确的是()。
A.可比性和一致性,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B.可比性原则解决的是不同企业的横向可比问题
C.一致性原则解决的是同一企业的纵向可比问题
D.可比性和一致性都不排斥实际工作中的会计处理方法的变更,但需要加以说明
ABD
【分析】可比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
纵向可比和横向可比。
第四节会计处理方法
一、会计确认
会计确认就是按照规定的标准和方法,辨认和确定经济信息是否作为会计信息进行正式记录并列入财务会计报表的过程。
输入会计信息系统输出
确认确认
初次确认是指对输入会计核算系统的原始经济信息进行确认。
再次确认是指对会计核算系统输出的经过加工的会计信息进行确认。
二、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的方法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七种。
(一)设置账户
设置账户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和监督的一种专门方法。
(二)复式记账
复式记账是通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对应的账户中,双重平衡地记录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的一种专门方法。
(三)填制和审核凭证
填制和审核凭证,是为了审查经济业务是否合理合法,保证登记账簿的会计记录正确、完整而采用的一种专门方法。
对于任何一项经济业务都要取得原始凭证,并按照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应用复式记账方法将经济业务科学地登记在记账凭证上,对记账凭证进行再审核后,作为登记账簿的依据,以保证会计记录的真实正确。
保证账簿记录正确、完整的方法;
审查经济业务合理、合法性的方法;
审核会计凭证是会计人员的职责
(四)登记账簿
登记账簿是根据正确无误的会计凭证,在账簿上系统地、连续地、完整地顺序记录经济活动的一种专门方法。
(五)成本计算
成本计算是按照一定的成本计算对象归集生产费用,计算各该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专门方法。
(六)财产清查
财产清查是通过盘点实物、核对往来款项来查明财产和资金实有数额,保证账实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
(七)编制会计报表
编制会计报表,就是将一定时期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总括的加以反映,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的一种方法。
上述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组成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各方法之间相互联系。
1经济业务发生后,先要取得合法凭证;
2、根据设置的账户,按复式记账方法登记账簿;
3根据账簿记录进行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在账实相符基础上编制财务报告。
[会计核算方法关系图]
设置账户、复式记账、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是是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与技术,它们都需要通过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的实务操作方法表现出来,并通过编制会计报表反应其信息。
所以,填制与审核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是会计核算的中心环节。
本章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会计的基本职能是()
a.核算和反映b.核算和监督c.核算和控制d.监督和控制
2.会计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所采用的主要计量手段是()
a.货币计量b.劳动计量c.实物计量d.非货币计量
3.会计主体假设明确了会计核算的()
a.内容范围b.时间范围c.空间范围d.环境范围
4.持续经营假设明确了会计核算的()
6.会计核算时,将融资租赁的固定资产作为自有的固定资产来进行管理和核算,体现了会计核算的()
a.重要性原则b.实质重于形式c.真实性原则d.谨慎性原则
10.要求一个企业不同时期的同一经济业务能相互可比的是()
a.可比性原则b.相关性原则c.明晰性原则d.真实性原则
二、判断题
1.法律主体一定是会计主体,会计主体也一定是法律主体。
2.会计的职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内容的不断扩大等不断地发展变化的。
3.会计所采用的计量手段只有一个:
货币计量。
4.我国法律规定:
在我国境内的所有企业都必须采用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5.企业的会计处理应满足可比性原则的要求,前后期应保持一致,不得变更。
三、拓展分析题(课堂讨论题)
1.阅读会计期刊上有关会计信息失真的文章,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并讨论相应的对策。
2.阅读会计期刊上关于会计监督方面的文章,分析讨论为什么会计监督中的合法性监督在实际工作中得不到应有的体现?
对策如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础会计第一章 总论2 基础 会计 第一章 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