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系列现代文阅读学生版.docx
- 文档编号:22799852
- 上传时间:2023-04-28
- 格式:DOCX
- 页数:37
- 大小:48.91KB
中考复习系列现代文阅读学生版.docx
《中考复习系列现代文阅读学生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复习系列现代文阅读学生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复习系列现代文阅读学生版
记叙文阅读
一、考点1:
列出记叙的六要素
1、文章体裁:
。
2、记叙文六要素:
。
3、人物分类及作用:
①主要人物:
从性格特征(个性)思想品质(共性)角度表现主题。
②次要人物:
A、从内容角度看:
衬托主要人物,突出主题。
B、从结构角度看:
推动情节发展。
4、事件概括方法:
主要人物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做什么事。
二、考点2:
找出记叙的线索
1、线索:
是连贯文章始终的脉络,也可以说是文章的纲。
2、线索种类:
①物线:
以某一件有意义的实物或事物为线索。
如:
《风筝》中的;《背影》中等。
②事线:
文章的中心事件是作者紧紧围绕的记叙中心,因此中心事件常常作为记叙文的线索来贯穿全文。
如:
《忆读书》中的;《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中的。
③人线:
是以某一人物为线索。
如:
《苏珊·安东尼》是以为线索;《“两弹”元勋邓稼先》中的;乔治·凡尔登的《蟋蟀在时报广场》中的“蟋蟀”;《孔乙己》和茹志娟的《百合花》都是以为线索,即通过“我”的见闻、感受来叙述故事,展开情节的。
④情线:
以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来贯穿全文。
如林莉的《小巷深处》中的
。
⑤时线:
就是以时间先后作为贯串全文材料的线索。
如《忆读书》中
;屠格涅夫的《树林和草原》。
⑥地线:
是以空间、地点转换作为贯串全文的线索。
如《竹林深处有人家》从不同的角度(有远望、有近看)描绘了江南竹乡的竹之多之茂;《巴东三峡》按船的行程分别描写了西陵峡、巫峡、瞿塘峡,随立足点的变化,不断换景。
3、线索作用:
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来龙去脉。
【相关练习】《语文进阶》P172—173阅读片段一:
《爱心项链》
三、考点3:
理顺记叙顺序(详见《语文进阶》P174)
1、顺叙:
一般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
顺叙的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完全按时间顺序记叙,二是以地点的转换为序来叙述事件,三是以事情的内在逻辑联系为序来叙述事件。
作用:
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
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倒叙还有一种形式:
先写眼前的事物,再由眼前事物引出对往事的回忆,结尾又回到眼前的事物。
作用:
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兴趣;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
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作用:
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相关练习】阅读片段二:
《至爱所在》
四、考点4:
分清记叙人称
1、第一人称“我、我们”:
以“我、我们”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
其作用:
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他、他们”:
以第三者的地位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场景等。
其作用: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便于自由叙述,写起来比较开阔。
3、第二人称“你、你们”:
(注意:
记叙文一般不用第二人称)
其作用:
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感情的交流。
【相关练习】《语文进阶》P174—175
五、考点5:
记叙的详略与照应
1、记叙的详略与中心的关系:
一篇文章中往往有一些部分要详写,一些部分要略写。
详写和略写的安排与所要表现的中心是密切相关的。
因此分析文章中的详略与中心的关系也就成了阅读能力的一个考查点。
2、详略安排的用途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是与中心有关的部分详写,与中心关系不大的部分略写,以免造成喧宾夺主,中心不明;一是详写略写都与所要表现的中心有关,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在这种情况下,详略的安排用意又有两种不同的情形:
一是略写部分是详写部分的补充或衬托,一是详写部分极尽铺陈之能事,给人造成一种“这是文章的中心部分”的错觉,而略写部分则往往是非常精练的几句话,这几句话往往又是文章的中心所在,与前者形成强烈对比,在对比中突现文章的主题。
3、照应:
详见《语文进阶》P178
注:
伏笔,是照应的一种情况。
一般指情节发展方面的、照应内容的前后(或因果)两因素中的前一个因素。
因为前一情节因素出现时,后一相关情节因素还没显露,所以称之“伏”笔(埋伏以待出击之意)。
【相关练习】《语文进阶》P178—179
六、考点6:
辨析表达方式
记叙文中常见的表达方式有四种,即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在记叙文中一般不常用)。
记叙文中对表达方式的考查通常有两种类型:
一类是对表达方式的判断,一类是对表达方式作用的分析。
1、记叙:
把人物的经历、行为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表述出来。
2、记叙中的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特征等,具体细致地描绘出来。
按对象划分,可归为和。
(1)人物描写
描写人物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
从描写角度看,可分为和;从描写方法看,有和;从描写范围看,有整体描写、局部描写和特写。
①正面描写:
主要方法有、、和。
A、肖像描写:
也叫,是对人物的容貌、服饰、姿态、神情等外在特征的描写。
它不仅能揭示人物的身份、境遇和所处的社会环境,而且还可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并可表现作者的爱憎倾向。
作用及答题格式:
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B、行动描写:
是对人物举止、动作、行为的描写。
它可以解释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C、语言描写:
就是人物的对话。
它可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时代特点。
行动语言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心理描写:
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活动。
它可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
作用及答题格式:
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②侧面描写:
即不正面描写所要描写的对象,而是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映衬、烘托被描写的对象。
常见类型:
A、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
如(冯德英《苦菜花》节选)
闪电没能撕碎浓重的乌云,巨雷在低低的云层中滚过之后,滂沱大雨就铺天盖地地压下来。
雨,夏天的骤雨,哗哗地下着,象老天也在为人类的不幸而哭泣。
夜,漆黑阴沉的夜,好象只有它才是世界的统治者。
黑暗成了世界的统治者,老天为人类的不幸哭得大雨滂沱,这段文字借景物描写烘托了时局的险恶和动荡。
笔法是含蓄的地,却给人以强烈的冲击。
B、通过对比映衬来烘托:
如(朱自清《绿》节选)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
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
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
作者为了表现梅雨潭水特有的令人惊诧的“绿”,特意把作比较,以此烘托出,绿得恰到好处。
C、通过他人的反应来烘托:
如(《陌上桑》节选)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写众人为罗敷的容貌美所倾倒,借助,写出了。
D、通过场面描写来烘托:
如(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在万国殡仪馆里面,我和一些年纪差不多的朋友,过了四天严肃而悲痛的日子。
灵堂中静静地躺着那个老人,每天从早到晚,许许多多的人到这里来,一个一个地或者五六个人站成一排地向他致最深的敬礼。
我立在旁边,我的眼睛把这一切全看进去了。
一个秃顶的老人刚走进来站了一下,忽然埋下头低声哭了。
另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子已经走出了灵堂,却还把头伸进帷幔里面来,红着眼圈哀求道:
“让我再看一下吧,这是最后的一次了”
这段对瞻仰鲁迅遗容场面的描写,极其充分地表达了各界人士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敬仰,烘托出了鲁迅先生人格的伟大和精神的崇高。
③细节描写:
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服饰、神情变化以及事物、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写。
如朱自清的《背影》中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形象时用了细节描写。
(2)环境描写:
是一种常见的描写手法,它包括和两种。
①写景的观察角度:
俯视、仰视、平视。
②写景的感官角度:
、、、、。
(如《春》)
③写景的方法:
动静结合(如《小石潭记》)、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如《济南的冬天》)
④环境描写的作用有:
交待背景、衬托人物、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或是抒发作者的情感。
3、(记叙中的)抒情:
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①直接抒情:
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在文章中直接公开地表白自己的喜怒爱憎感情。
如《我的老师》中“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
……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直接抒发了对老师的依恋、思念之情。
②间接抒情:
即作者通过叙述描写议论来抒情。
作者往往把情感依托于叙事、绘景、状物、说理,在叙事、绘景、状物和说理中抒发感情。
也就是寄情于事(如《背影》)、寄情于景(如《故乡》)、寄情于物(如《囚绿》)、寄情于理。
4、(记叙中的)议论:
是作者在记叙中对所记事物发表意见,进行议论。
记叙文中的议论有三种方式,一、用议论引出记叙,即在记叙前作者先写出自己的看法,紧接而来的记叙就是对议论的具体说明。
这种议论起着引出下文的作用,它能使文章中的思想表达得很鲜明,同时使文章条理分明,层次清楚。
二、夹叙夹议,即在叙述过程中同时进行议论,边记叙边就所记叙的事物进行阐明、发挥。
在文中,后面的议论常常是前面叙述的自然的发展,它起着揭示所叙事件的意义的作用。
三、用议论总结记叙。
这种议论在文章的最后部分。
它往往也是全文的总结,经过这种总结往往可以得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记叙中表达方式的作用:
记叙中的描写给人身临其境,栩栩如生之感;记叙中的议论能点明中心,升华主题;记叙中的抒情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深化中心,画龙点睛;记叙中的说明使读者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
【相关练习】阅读文段三、四、五、六、七
七、考点7:
记叙文的过渡和铺垫
1、过渡:
是文章段落层次连接的桥梁,恰当、巧妙的过渡,对文气的连贯,布局的缜密,转承的自然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2、铺垫:
是为了人物或事件、情节的有效展示,而预先准备下的、必要的相关的成因、影响等的材料介绍。
【相关练习】阅读文段八《父亲给我上的一堂课》
八、考点8:
表现手法
1、象征:
就是托物喻义,即通过一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一种深远的意义。
这里“具体形象”——“物”就是本体,与之相对应的事物就是象征体,“深远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
如《白杨礼赞》
作用:
运用象征的写作手法,抓住了白杨树与北方军民相似的特点,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形象的准确描写刻画,赞美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
2、白描:
本是中国画的手法之一,后被借用到写作理论中,泛指那种不加渲染烘托,而用简练笔墨勾画事物形象的描写手法。
白描不仅仅可以用于写景,也可以用来写事,写人。
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如《湖心亭看雪》
作用:
运用白描的写作手法,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不事雕琢,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湖山夜雪图。
3、悬念:
是读者对文中所叙述的人物或事件的未来表示关注的心态。
包括设悬和释悬。
所谓设悬,就是设置悬念,即在情节发生或发展的关键处,突出地显现情况不明的人、事、物,从而激起读者的疑惑、关注、紧张与期待的心理;所谓释悬,即在情节发展的特定阶段,通过矛盾的解决,揭明事物的原委,使读者的疑惑心理得以清除,或使他们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
如《铁骑兵》
作用:
巧妙运用了悬念的写作手法,层层设疑,紧紧抓住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又凸现了骑兵们艰苦转战敌后的精神风貌。
4、托物言志:
就是把所写的景物或景象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思想情感和志向。
如《爱莲说》
作用:
巧妙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紧紧抓住莲花高洁质朴的特点,精心刻画,从而含蓄表达了作者不追逐富贵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5、对比衬托: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方法;衬托是用一些别的人或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某一人或事物的写作手法。
6、抑扬相生(欲扬先抑、先扬后抑):
抑是压低、否定,扬是振发、褒扬;相生是说文章要有扬有抑,相互生发,富于变化。
常见的有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
如①《白杨礼赞》②《伤仲永》
作用:
①运用了的写法,否定了“好女子”,而后称赞其是“伟丈夫”,更突出地强调了。
②运用了的写法,先详写方仲永的天姿过人,后略写他平庸无奇。
扬而后抑,对比鲜明,突出了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令人惋惜,也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7、以小见大:
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的方法。
生活中有些材料看起来似乎很平常,但却包含了深刻的意义。
如《一厘米》
作用:
本文从我们所熟知的带孩子逛公园这样的生活小事入题,却折射出人性的光辉,映照出平凡中的伟大,让我们从平常小事中领悟到(如何让一个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灵,或者说一个人应该怎样看待尊严的问题。
)深刻的生活道理。
8、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就是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如①《小石潭记》②《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作用:
①采用动静结合手法描写潭中游鱼,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9、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
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描写结合起来,或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如①《春》中的“春花图”②《沁园春·雪》
作用:
①“仿佛”一词由实及虚,由春花联想到秋实,表现花儿甜香引人遐想,令人心醉。
10、卒章显志:
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也叫“篇末点题”。
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
卒为完毕。
九、考点9:
记叙文的修辞手法
1.比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或道理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
【作用】:
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
)
【例句】: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分析】:
以虹的形状比喻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引起人们美的联想。
2.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
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形象生动。
(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
【例句】: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分析】:
用拟人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花艳丽、桃李争春的热闹景象。
3.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
【作用】:
突出事物本质特点,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烘托气氛等。
【例句】: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作用分析】:
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
4.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排列在一起。
【作用】:
增强语言气势,强调某种感情,加强语言感染力。
【例句】:
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作用分析】:
具体描绘了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感受,渲染了在恶劣的环境下祥子的痛苦、无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5.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内容关联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辞方法。
【作用】:
使句子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例句】: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分析】:
描写冬季北国气候严寒,冰雪覆盖的壮阔景色,读起来音调铿锵,节奏明快,更增强了表现力。
6.反复:
根据表达的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一种修辞方法。
包括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作用】:
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增加节奏感。
【例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作用分析】:
“盼望着”一个短语连续反复,表现对春的喜爱,盼望春天早日到来的急切心情。
7.设问:
先提出问题,然后紧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的修辞方法。
【作用】:
引起读者注意,激发阅读兴趣,引发思考,突出某些内容,引出下文等。
【例句】: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作用分析】:
这个设问突出强调了来的是出使宫市的太监,写出他们骄横的神态。
8.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
它的特点是用肯定的语气表达否定的内容;用否定的语气表达肯定的内容。
【作用】:
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例句】:
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
【作用分析】:
在记叙了志愿战士的英雄事迹之后,用这两个反问句抒发自己的感情,赞扬志愿军战士的英雄行为。
用否定的语气表达肯定的内容,启发读者深思。
9.对比:
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作用】:
突出强调其中的一种事物或特点。
【例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作用分析】:
用对比的手法,形象地揭示出那个社会贫富悬殊的黑暗现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十、考点10:
记叙文的语言
1、语言特色: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言简意赅、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富有感染力、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诙谐幽默、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
2、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
题型解题模式:
答:
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
3、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答:
一、内容上:
①首段:
奠定感情基调、交待背景;②尾段:
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的思想感情等作用。
二、在结构上:
①在文章开头:
总提或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②在文章中间:
承接上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为后文作铺垫(埋下伏笔)
③在文章结尾:
总结上文或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三、表达效果上:
深化中心、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四、从写作手法上:
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预示性作用。
4、品味句子和关键词。
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
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答:
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十一、考点11:
记叙文的写作特色
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①选材:
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②结构布局:
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③语言:
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④立意:
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⑤表现技巧:
一是修辞手法:
(考点9:
记叙文的修辞手法)
二是表达方式:
(考点6:
辨析表达方式)
三是表现手法:
(考点8:
表现手法)
实战练习
一、阅读片段《爱心项链》,完成1—6题:
(记叙文要素、表达方式、修辞手法)
⑴这是美国东部的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推销员克雷斯的汽车坏在冰天雪地的山区。
野地四处无人,克雷斯焦急万分,因为,如果不能离开这里,他就只能活活冻死。
这时,一个骑马的中年男子路过此地,他二话没说,就用马将克雷斯的小车拉出了雪地,拉到了一个小镇上。
当克雷斯拿出钱对这个陌生人表示感谢时,中年男子说:
“我不要求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
当别人有困难时,你也尽力去帮助他。
”
⑵在后来的日子里,克雷斯帮助了许许多多的人,并且将那位中年男子对他的要求同样告诉了他所帮助的每一个人。
⑶6年后,克雷斯被一次骤然发生的洪水围困在一个小岛上,一位少年帮助了他。
当他要感谢少年时,少年竟然说出了那句克雷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话:
“我不要求回报,但你要给我一个承诺……”克雷斯的心里顿时涌起了一股暖流。
⑷爱心是无价的,它不需要回报,但却可以心心相传。
如果说,每一件善事都是一颗珍珠的话,那么我们每一个人的爱心都是一根金线。
用金线把颗颗珍珠串起来,就是世界上一条最珍贵的无价项链!
⑸爱心项链串起了颗颗真诚的心,让大家心系一处,播洒爱的种子。
让我们拾起这根金线,也做一个串项链的人,将我们手中的这本杂志,当作一份礼物,送给那些在贫困中却强烈渴望着知识的同学手中吧!
1、第一段叙述了一个故事,写出这个故事的相关要素。
时间:
;地点:
;
人物:
;事件的起因:
;
事件的结果:
。
2、从表达方式上看,该文可分成两部分,前部分为 ,后部分为 。
3、第三段所叙的事能否省去,为什么?
答:
4、第三段中少年所说的话中省略的内容是:
5、第四段点题,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答:
6、第五段中“这根据金线”是指,“串项链的人”是指,这段的意思是在号召我们。
二、比较阅读《至爱所在》,完成7—10题:
(理顺记叙顺序及线索)
甲文①波兰作曲家肖邦1830年准备出国去深造,他的朋友设宴为他饯行。
席间,朋友们赠给他一个银杯,杯里装的是波兰的泥土,意在勉励肖邦不要忘记祖国。
②肖邦到维也纳不久,华沙爆发了反抗俄国统治的起义,可惜失败了。
肖邦曾两次设法回国,都没有成功。
从此,他把对自己祖国的怀念和忧虑,全都灌注在自己的音乐里。
③1848年秋天,离开祖国18年的肖邦身染重病,处于弥留状态。
他的姐姐从华沙赶到他身边。
肖邦对姐姐说:
“波兰反动政府是不会允许把我的遗体运回祖国的,不过你一定要把我的心脏带回去。
”
④他又命人取出当年朋友们所赠的盛满祖国泥土的银杯,请朋友们到时候把祖国的泥土撒在他的棺材上。
肖邦死后,人们在他的墓穴上撒上银杯里的泥土。
他的心脏,按照他的遗愿送回华沙,保存在圣十字教堂里。
后来,在肖邦诞辰125周年时,波兰人民为他重立了墓碑,墓志铭是:
至爱所在,心之所在。
乙文①1848年秋天,离开祖国18年的肖邦身染重病,处于弥留状态。
他的姐姐从华沙赶到他的身边。
肖邦对姐姐说:
“波兰反动政府是不会允许把我的遗体运回祖国的,不过你一定要把我的心脏带回去。
”
②他又命人取出当年朋友们所赠的盛满祖国泥土的银杯,请朋友们到时候把祖国的泥土撒在他的棺材上。
③1830年,作曲家肖邦准备出国去深造,他的朋友设宴为他饯行。
席间,朋友们赠给他一个银杯,杯里装的是波兰的泥土,意在勉励肖邦不要忘记祖国。
④肖邦到维也纳不久,华沙暴发了反抗俄国统治的起义,可惜失败了。
肖邦曾两次设法回国,都没有成功。
从此,他把对自己祖国的怀念和忧虑,全都灌注在自己的音乐里。
⑤肖邦死后,人们在他的墓穴上撒上银杯里的泥土。
他的心脏,按照他的遗愿送回华沙,保存在圣十字教堂里。
后来,在肖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复习 系列 现代文 阅读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