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22798898
- 上传时间:2023-04-28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0.71KB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docx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文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
从而启发人们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本组教材也都是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的。
课文第2自然段写爬山虎的叶子。
从刚长出来到长大,叶子的颜色从嫩红变成嫩绿,长大后的叶子引人注目,并给人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
课文的重点部分是第3至5自然段。
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脚”,非常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向上攀爬的。
它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它的形状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颜色如新叶。
在第4自然段中,作者通过“触、变、巴、拉、紧贴”等一系列动词,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与墙的关系:
它的脚要是没触着墙就会枯萎。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景象缺乏直观感受,在理解文中关于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特点的句子上会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借助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画一画,演一演的方式来进一步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和它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过程,同时,教师要提供大量的直观材料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
教法学法
教法:
1.以读代讲法:
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读中体会爬山虎脚的特点。
2.情境教学法:
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画面图片,拉近学生和文章的距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感知。
3.自主、合作、探究法:
学生之间相互启发、补充,实现思维碰撞,在讨论中了解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学法:
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情景诵读、展开想象、质疑问难等方式充分感知文本,走进文本,学会学习,得到发展。
课前准备
⒈课前观察爬山虎实物。
⒉搜集爬山虎的资料。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图片:
满墙的爬山虎),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
(爬山虎)
2.我们校园有好几处墙上爬满了这种植物,谁能具体说说你看到的攀山虎是什么样子的?
你们平时看见的都是爬山虎的什么?
(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
爬山虎的脚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很少会有人注意。
但叶圣陶爷爷却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文章——《爬山虎的脚》。
3.板书课题(师边板书边指导:
“虎”是本课的生字,我们来一起写一下。
)
4.齐读课题
(1)大家想一想,如果你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
(指生:
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
(2)那叶圣陶爷爷都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
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整体感知
1.自由地朗读课文,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
①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②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认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
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
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
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
三、理清脉络
1.哪几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3-5)第二自然段介绍什么特点?
(爬山虎叶子的特点)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
2.划分段落
第一段
(1):
讲爬山虎生长在什么地方。
第二段
(2):
介绍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第三段(3-5):
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
四、布置作业,语言积累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课
1.认读字词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二、感悟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
作者在哪儿看到了爬山虎?
这两处地方有什么共同点?
(都在墙上)
2.教师小结:
作者这样写是以这两处的爬山虎生长的情况,告诉我们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
其实爬山虎还可以长在岩石上。
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这两句话除了告诉我们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外,你还能从句中看出爬山虎的什么特点?
(从“满是”,“一大片”看出爬山虎长得很茂盛。
)
三、以读代讲第二自然段
1.自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注意:
在这一段中有一句话非常重要,从这句话中我们就能知道这一段重点讲的是什么?
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把这句话画下来。
2.出示: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
(1)你能从这句话里读出这一段重点讲的什么吗?
(长大了的叶子)
(2)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引人注意)
3.再读读这段话,看哪几句话具体讲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3、4、5句)
4.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
这是一种动态的美。
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
”)
词句解析:
(“一顺儿”是指同一个方向或顺序;“铺”在这里读pū。
这两句话具体地写出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先概括地写出叶子绿得新鲜,看着舒服。
令人惊叹的却是叶子长得如此整齐,铺排得那么均匀──“叶尖一顺儿朝下”,没有一片叶子是朝另一个方向的;“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就好像是哪位高明的画家创作的一幅图画。
)
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
(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
)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
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
(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
)
5.谁能通过朗读把这些美表现出来呢?
(学生练读)
(1)指名读。
(学生评议)
(2)欣赏爬山虎叶子画面,听老师读。
(3)指名读。
老师给你配上一段优美的音乐。
让你来美美地读一读,其他同学一起来美美的感受一下那些引人注意的长大了叶子。
过渡:
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爬山虎长大了的叶子。
那么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呢?
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四、作业布置
背诵第2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旧知导入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2.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
(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
二、读文画图,自主学习“爬山虎的脚”
(一)读文画句
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写脚的有关句子。
学生读句子后,课件出示: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二)读文画“脚”
1.教师板画,提出要求。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一根茎和两三片嫩叶。
提出要求: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写“脚”的句子,注意要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读完之后,请同学们根据这一部分内容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脚”。
2.学生读书思考。
3.指名到黑板上画“脚”。
(1)选颜色:
老师这儿有红、黄、绿三支粉笔,请一位同学选择一种颜色来画。
预设:
学生选择的是红色,说明这位学生认真读书了,而且读懂了书上写颜色的句子。
教师可请学生说说为什么选择红色。
(说课文依据)
学生选的不是红色,教师不能简单地否定,而是把学生出现的这一偏差点作为有利的训练点在学生评议时进行强化训练,从中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和阅读习惯。
(2)画“脚”。
学生在老师画的茎、叶上画出爬山虎的脚。
(3)全班评议。
学生再读书,以课文为依据,对照同学画的“脚”进行评议,纠正错误。
重点理解以下几点:
位置: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
形状:
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颜色: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预设:
学生画得不对
请学生评议,主动发现问题并在黑板上改正画错的部分,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
过渡:
你们看,叶圣陶爷爷写得多清楚啊!
这一段,通过同学们认真读书,自己就读懂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那第四自然段呢?
也请同学们这样认真去读,看看这一段,你们能知道什么?
三、品词析句,探究体验,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一)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1.读第四自然段,看你知道了什么?
(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3.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读有关句子。
4.爬山虎究竟是怎样爬的呢?
老师通过读“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这一部分,抓住了关于爬山虎爬的一个重点词“触”。
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再读读后面的句子,想一想,还应画出哪些重点词,就能看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了。
(二)质疑问难
学到这儿,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
(学生质疑:
①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
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②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
(三)解决问题
1.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
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预设:
理解“一脚一脚”和“一步一步”
学生认为:
“一步一步”是用脚交替着爬。
而“一脚一脚”的爬是指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新脚再巴住墙。
教师请学生动作演示,进一步理解爬山虎“一脚一脚”是怎样爬的。
2.教师板画描述启发:
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
爬山虎要想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3.在这儿,叶圣陶老爷爷不用“一步一步”而用“一脚一脚”,你能体会出什么?
(叶圣陶老爷爷连续观察、细致观察、用词非常恰当。
)
小结:
体会叶圣陶老爷爷作了连续观察,观察细致,用词准确。
四、、交流爬山虎脚的变化
(一)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思考:
这一自然段主要讲的什么?
(二)教师小结:
第五自然段主要讲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变化。
五、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
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
①观察细致。
②要抓住特点观察。
③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师:
顺序:
整体(爬山虎)→局部(叶、脚)
六、作业布置
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位置: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特点 样子:
像……像……
颜色:
嫩红(灰色) 的
爬:
触→巴→拉、贴(牢固)
附:
参考资料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
他中学毕业后即开始当小学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
1921年,他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发表了许多反映人民痛苦和悲惨命运的论文、小说、散文、新诗、童话。
他先后创作、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
叶圣陶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倾注了毕生的精力。
他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70多个春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撰写了大量有关教育教学的专论、专著和书简。
建国后,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有《叶圣陶集》和《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等著作。
爬山虎
亦称“巴山虎”“地锦”“常青藤”,葡萄科植物。
夏季开花,花小,黄绿色,浆果紫黑色。
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广见于我国各地。
爬山虎生性随和,适应性强,喜阴、耐干旱,在一般土壤中都能生长。
爬山虎占地少、生长快,绿化覆盖面积大。
一根茎粗2厘米的藤条,种植两年,墙面绿化覆盖面便可达30至50平方米。
由于爬山虎的茎叶密集,覆盖在房屋墙面上,不仅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而且由于叶片与墙面之间的空气流动,还可以降低室内温度。
它作为屏障,既能吸收环境中的噪音,又能吸附飞扬的尘土。
爬山虎的卷须式吸盘还能吸去墙上的水分,有助于使潮湿的房屋变得干燥;而干燥的季节,又可以增加湿度。
爬山虎与垂直绿化
垂直绿化又称攀缘绿化,是利用攀缘植物向建筑物或棚架攀附生长的一种绿化方式。
爬山虎是最常用也是最理想的攀缘植物。
正如《爬山虎的脚》中所说的,它依靠吸盘沿着墙壁往上爬。
种植的时间长了,密集的绿叶覆盖了建筑物的外墙,就像穿上了绿装。
春天,爬山虎长得郁郁葱葱;夏天,开黄绿色小花;秋天,爬山虎的叶子变成橙黄色;这就使得建筑物的色彩富于变化。
除爬山虎之外,牵牛花、紫藤等也可供垂直绿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