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连拱隧道施工工艺在九瑞高速桂林二隧道施工中的改进应用参考.docx
- 文档编号:22798227
- 上传时间:2023-04-28
- 格式:DOCX
- 页数:52
- 大小:1.29MB
双连拱隧道施工工艺在九瑞高速桂林二隧道施工中的改进应用参考.docx
《双连拱隧道施工工艺在九瑞高速桂林二隧道施工中的改进应用参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连拱隧道施工工艺在九瑞高速桂林二隧道施工中的改进应用参考.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双连拱隧道施工工艺在九瑞高速桂林二隧道施工中的改进应用参考
申报中级职称论文一
双连拱隧道施工工艺在九瑞高速桂林二隧道施工中的改进应用
单位:
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姓名:
2011年6月15日
双连拱隧道施工工艺在九瑞高速桂林二隧道施工中的改进应用
冯海暴
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青岛,266071
摘要: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隧道施工的工艺也在不断改进,双连拱隧道施工工艺正做为隧道施工中的一项工艺在不断改进;本文通过施工九瑞高速桂林二双连拱隧道,解决了双连拱隧道施工中遇到的煤矸石问题、洞口段回填土地质进洞问题、边仰坡滑坡问题、土石夹杂地质冒顶问题、伪顶问题等,并在传统的施工工艺上进一步优化改进,采用了中导洞双端掘进,加快了施工进度,并总结出了初衬工序的工效参考指标,分析了锚杆受力原理,在二次衬砌施工中,优化了原有的施工工序,并设计了混凝土分流槽,不仅节约了人工,也有效的避免了衬砌台车的偏压现象;本次施工对双连拱隧道施工工艺方法进一步优化改进,并完成了整套工艺的开发,可为以后的同类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关键字:
双连拱隧道施工工艺套壳法伪顶岩溶
ImprovementApplicationofConstructionTechniqueofTwinMultiple-ArchTunnel
inJiuRuiHighwayGuilintunnel2construction
FENGHai-bao
(No2Eng.Co.Ltd.ofCCCCFirstHarborEngineeringCo.Ltd.,Qingdao,266071China;)
Abstract:
Alongwithourcountryhighway'sdevelopment,thetunnelconstruction'stechniqueisalsoimprovingunceasingly.Theconstruction'stechniqueoftwinmultiplearchtunnelisimprovingunceasinglyasacraftintunnelconstruction.ThispaperpresentsconstructionofJiuRuihighwayGuilintunnel2twinmultiple-archtunnelandsolvedculm,caveentrancesectionbackfillsoilenterthecave,sidesupineslopelandslide,rooffailureofearthstonemixturewithimpurity,falseroofetc.problemswhichmetintwinmultiplearchtunnel.Thefurtheroptimizedimprovementinthetraditionalconstructioncraft,hasusedtheguideholedouble-endtunneling,speduptheconstructionprogress,andsummarizedworkefficiencyreferenceindexattheprimaryliningworkingprocedure.Theanchorrodhasbeenanalyzedthestressedprinciple.Inseconaryliningconstruction,optimizedtheoriginalconstructionworkingprocedure,andhasdesignedtheconcretesdividingtrough,notonlysavedtheman-power,alsoeffectiveavoidliningtrolley'sbiasphenomenon.Theconstructiontechniqueofthisconstructionoftwinmultiple-archtunnelhasfurtheroptimizedimprovement,andhascompletedwholesetcraftdevelopment,mayprovidethereferenceforthelatersimilarprojectconstruction.
Keywords:
twinmultiplearchtunnel;construction'stechnique;casinghubmethod;falseroof;karst
1工程概况
桂林二双连拱隧道是中交一航局承建的第一座连拱隧道,也是九瑞高速公路最长的一座连拱隧道,隧道洞门为削竹式结构,断面造型美观,位于江西瑞昌市桂林办事处,东洞口在桂林办事处徐家山,西洞口位于岩家。
隧道起讫桩号为K33+830—K34+343,全长513米。
隧道主要处于半径等于4000得曲线段中,无超高。
隧道纵坡为双向坡,坡度为+1.5%、-0.56%。
进、出洞门均为1:
1.5削竹式。
该隧道技术含量高,施工工艺复杂,施工时首先进行中导洞开挖,然后浇筑中隔墙,最后进行侧导洞和主洞开挖,见表1-1隧道衬砌类型。
隧道衬砌类型表1-1
桂林二隧道处于构造剥蚀低山区,山势较陡峭,局部见有基岩出漏,植被极发育,通视条件差。
山脊呈近东西走向,与隧道轴线大角度相交。
沿隧道轴线,区内的最高点在轴线右侧山脊(狮子山),标高为234.2米,最低点在隧道出口,标高为95.50米,相对高差为138.7米,在进行桂林二洞口施工时,出口仰坡开挖过程发现煤矸石,围岩破碎,孤石夹杂粘土。
并发现大量煤矸石,使用瓦斯检测报警仪检测后发现没有有害气体;为调查清楚隧道地质结构情况,经超前地质预报探测,出口段20米电磁波衰减较重,因此该段围岩破碎、软弱;导洞因掌子面条件限制,干扰较大,前方大约20m左右围岩破碎。
在进洞20米后,围岩节理发育,有溶蚀现象,但规模不大,其中K34+291~284段围岩非常破碎,其它地段围岩稍好,但仍较破碎,见图1-1桂林二隧道结构断面图。
图1-1桂林二隧道结构断面图
2隧道掘进方案比选
在连拱隧道施工过程中,通常采用侧导洞法和侧壁导坑法施工,根据桂林二隧道地质和实际情况,对隧道掘进方法进行了比选,以便采取更合理的施工方案,减少不必要的损失,确保安全掘进,分析如下:
2.1侧导洞法施工工艺流程及工序说明
施工工艺流程:
中导洞开挖及初期支护1→中隔墙浇筑2→套拱及管棚施工→右侧导洞开挖及初期支护3→左侧导洞开挖及初期支护4→右洞主洞上台阶开挖和初期支护5→右洞主洞下台阶开挖6→左洞主洞上台阶开挖和初期支护7→右洞主洞下台阶开挖8→右洞二次衬砌→左洞二次衬砌,见图2-1-1侧导洞法开挖顺序。
图2-1-1侧导洞法开挖顺序图
注意事项:
侧导洞法首先进行中导洞开挖和初期支护,中导洞贯通后进行中隔墙浇筑,完成后再顺序进行右侧和左侧导洞开挖及初期支护,侧导洞开挖15m以后方可进行主洞上台阶开挖。
施工间隔距离工序5和工序6保持5~6m,工序6和工序7>30m,工序7和工序8保持5~6m。
2.2侧壁导坑法施工工艺流程及工序说明
施工工艺流程:
中导洞开挖及初期支护1→中隔墙浇筑2→套拱及管棚施工→左洞左侧壁上导坑开挖及初期支护3→左洞左侧壁下导坑开挖及初期支护4→右洞右侧壁上导坑开挖及初期支护5→右洞右侧壁下导坑开挖及初期支护6→右洞左侧壁上台阶开挖和初期支护7→右洞左侧壁下台阶开挖和初期支护8→右洞二次衬砌→左洞右侧壁上台阶开挖和初期支护9→左洞右侧壁下台阶开挖和初期支护10→左洞二次衬砌。
中导洞和中隔墙和侧导洞法施工相同,中隔墙施工完成后,按短台阶方法开挖左洞左侧壁上下导坑,同时及时施作初期支护和左侧临时支护。
然后对称施工右洞右侧壁,注意两开挖面要拉开距离25m以上,工序6和7错开15m以上;对于洞口围岩软弱带,在工序8和工序10施工完成后应及时施作仰拱和二次衬砌,尽早形成闭合环受力,工序8和9至少应拉开距离30m以上。
侧壁导坑法开挖顺序见图2-2-1。
图2-2-1侧壁导坑法开挖顺序图
注意事项:
在开挖过程中注意工序衔接,做好围岩监控量测,确保隧道施工安全,要坚持“短进尺、勤支护、勤观测的原则”。
2.3分析确定掘进方案
(1)施工方法分析:
侧壁导坑法与侧导洞法相比,侧壁导坑法将一个大跨度断面分解成若干个独立小断面导洞进行施工,而侧导洞法中两个侧导洞的开挖,能够大幅减小主洞的开挖跨度,侧壁导坑法的古典力学模型明显要优于侧导洞法。
但侧壁导坑法工序相对复杂,降低了施工速度,增加对围岩的扰动次数,使围岩力学性质下降,临时支护成本也略高于侧导洞法。
(2)确定施工方法:
由于桂林二隧道为粘土夹杂孤石,为减少开挖对围岩的扰动次数,保证施工的安全和质量,桂林二隧道决定Ⅴ级围岩采用侧导洞法施工,并在施工中尽量采用人工配合小型机械(如风镐等)进行开挖,尽可能地减小施工对围岩的扰动,当进入Ⅲ类围岩后,采用全断面开挖以提高施工速度。
3桂林二隧道出口仰坡洞加固措施
3.1仰坡加固原因
桂林二隧道出口右洞仰坡于2008年10月2日按设计要求及施工规范完成刷坡支护后,因2008年10月24日至11月2日期间连下大雨,使得仰坡处支护部分出现沉降,在已支护好的仰坡出现宽约6-20cm的横向裂缝,裂缝由右洞边坡延伸至中导洞右侧边墙脚,且在中导洞洞顶范围内也出现了细微的横向裂缝。
经分析:
由于连续降雨,有部分雨水从仰坡顶部渗入围岩,导致粘土支撑力下降。
见图3-1-1桂林二隧道出口处仰坡滑坡实景拍摄。
图3-1-1桂林二隧道出口处仰坡滑坡实景拍摄
3.2加固措施:
为了保证中导洞及以后主洞开挖的施工安全,决定对桂林二隧道出口右洞围内的仰坡进行加固处理。
(1)对于洞口仰坡与洞顶截水沟之间的裸露土层全部采用ф6钢筋网片和C20喷射砼(厚8cm)进行封闭,以防止地表水渗透进入土体影响隧道内的施工安全;
(2)在右洞仰坡上出现的裂缝进行注浆固结,仰坡(K34+325~K34+335)范围挂ф6钢筋网片和C20喷射砼(厚6cm)进行全方位封闭;
(3)在右洞边坡与仰坡交界处施工两根ф100PVC泄水管,泄水管上部60度范围内钻泄水孔,装入时外裹土工布,泄水孔必须钻入岩层3米;
(4)在右洞仰坡面上施工十根锁坡管。
见图3-2-1桂林二隧道出口处仰坡滑坡加固方案。
图3-2-1桂林二隧道出口处仰坡滑坡加固方案
4桂林二隧道出口中导洞进洞方案调整
4.1桂林二隧道出口回填土地质处理方案
桂林二隧道出口中导洞进洞方式原设计进洞里程K34+325,由于该位置处中导洞右侧拱部位于岩层破碎地段,仰坡经过塌方加固,出口端边仰坡最高处达23米之高,桂林二隧道进、出口均为V级浅埋段围岩,并且在中导洞的右半部出现大面积的人工开挖过的回填土,围岩承载力太小,达不到达设计要求,若全部明挖可能引起塌方,经过实地考查后,为了保证施工安全,决定对中导洞采取“假拟洞门”的削竹进洞方法施工,即把中导洞进洞里程调整为K34+334,加长9米,使中导洞仰坡坡度减小,由原来的1:
1高边仰坡调整为双级边坡,在距离洞门高5米处设置1米平台,进、出口端主洞护拱顶(设计明暗交接里程)至仰拱底的进洞方式按比例1:
1削竹式进洞(见附图),中隔墙延长至与护拱进洞同步里程,护拱管棚延削竹式护拱按设计间距排列施工;
桂林二隧道中导洞进洞方案见图4-1-1。
图4-1-1桂林二隧道中导洞进洞方案图
4.2桂林二隧道出口煤矸石地质处理方案
2008年9月27日,在桂林二隧道出口K33+380处开挖边坡时,发现大量煤矸石。
煤矸石是一种沉积岩,是在煤层形成的时候就同期形成的,大多数是石灰岩,由于长期受煤层浸润扩散,也有比较低的含碳量,颜色呈黑灰色。
为防止煤矸石地质周围散发有害气体,使用瓦斯检测报警仪检测后发现没有有害气体。
为探明前方地质情况,采用了超前地质预报进行探测结合实际开挖情况施工,在开挖过程中虽有煤矸石出现,但没有有害气体,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直接进洞,做好超前系统施工,随开挖、随支护,确保施工安全,在2009年10月15日,桂林二隧道中导洞安全进洞,见图4-2-1K33+380处煤矸石实景图。
图4-2-1K33+380处煤矸石实景图
5中导洞施工工艺
结合桂林二隧道围岩极度破碎,为增加支护强度,开挖由于进口段围岩破碎,开挖采用钻爆法施工,并遵循“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勤量测“的方针,中导洞施工是双连拱隧道的必需工序,通过中导洞的施工,进一步探明隧道开挖区的地质、水文情况,为隧道正洞施工方案的确定提供可靠的依据。
根据隧道围岩及构造发育情况,隧道的开挖采取上、下两部分施工,掘进施工采取短进尺,弱爆破,反铲挖掘机扒碴,装载机倒退出碴,自卸汽车运至弃碴场的方法。
中导洞的临时支护采取锚、喷、网、钢拱架联合支护及超前支护措施。
5.1中导洞开挖;
5.1.1开挖
桂林二隧道在中导洞Ⅴ级围岩掘进过程中采取上、下部分开挖,上部分超前3-5m。
根据围岩情况每循环进尺1.0-2.0m。
爆破为微毫秒爆破,尽量减小对围岩的扰动;在施工中每个断面面积约为32.6m2,通过桂林二隧道施工,总结出实际开挖工序中的施工时间,可供在以后累时工程施工中作为参考,在施工中由于中导洞面积较小,Ⅲ、Ⅳ类围岩都采用了全断面掘进方法。
见表5-1-1-1桂林二隧道中导洞开挖工序时间及图5-1-1-1桂林二隧道中导洞开挖及削竹式进洞实景图。
桂林二隧道中导洞开挖工序时间表5-1-1-1
围岩类型
风枪数量
炮眼深度
掏槽眼数量
周边眼数量
钻孔耗费时间
爆破效果
Ⅴ
9
1.5—2m
18—20个
40—45个
180—200分钟
1.2—1.5m
Ⅳ
9
3.5—4m
18—20个
45—50个
220—240分钟
3—3.5m
Ⅲ
9
4—4.5m
18—20个
45—55个
240—270分钟
3.8—4.2m
图5-1-1-1桂林二隧道中导洞开挖及削竹式进洞实景图
5.1.2排险、扒碴
在爆破完成后,首先进行通风排烟15分钟后,再进入洞内确定爆破中是否有哑炮出现,如果爆破正常将进行洞内扒碴排险施工,否则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洞内排炮、补炮工作。
扒碴采用反铲挖掘机对围岩周围爆破松散的石块进行清除,对挖掘机无法到达的地方,需要人工进行排险,清楚干净后,使用喷射混凝土初喷2cm左右,确保在支护时安全。
见图5-1-2-1挖掘进中导洞扒碴及爆破装药实景图。
图5-1-2-1挖掘进中导洞扒碴及爆破装药实景图
5.1.3出碴、运输
中导洞内出碴采用装载机倒退装碴,由于桂林二隧道中导洞宽度只有6.68m,高度只有5.6m,无法满足装载机和自卸汽车同时并排装渣,需要在指定地点设置加宽车道,来满足装载机洞内装碴。
桂林二隧道中导洞加宽车道设置两个,加宽道长度为20m,宽度为9m,高7m。
分别设置在K33+967处和K33+206两处,在中导洞从K34+343后退施工至K34+100处时转为进口施工。
在装载机装运期间,需要在洞内打开排风设备,保持洞内环境,桂林二隧道每循环出碴设备及时间耗费见表5-1-3-1桂林二隧道中导洞出渣配备设备及耗时表。
桂林二隧道中导洞出渣配备设备及耗时表表5-1-3-1
围岩类型
排险、出渣设备数量
设备耗时(每循环)
挖掘机
装载机
出渣车
挖掘机
装载机
出渣车
Ⅴ
1
1
2
60—90分钟
90--120
45—60分钟
Ⅳ
1
1
2
60—90分钟
90--120
120—150分钟
Ⅲ
1
1
2
40—60分钟
90--120
150—180分钟
5.2中导洞支护:
因隧道围岩较为破碎,且严重风化,为保证施工安全,开挖后应及时封闭,具体施工措施为:
5.2.1锚杆:
采用φ22砂浆锚杆,锚杆单根长度3m,间距1×1m,梅花型布置,锚杆采用全长锚固,锚杆抗拔力不小于3.0T;
5.2.2钢筋网:
采用φ8钢筋网,网格间距20×20cm,钢筋网沿开挖面敷设,并与锚杆尾部焊接固定;
5.2.3钢拱架:
Ⅴ级围岩钢拱架1榀/0.8m、Ⅳ级1榀/1.0m、III级围岩1榀/1.2m,钢拱架拱脚处不得超挖,应采取人工挖槽就位。
钢拱架与锚杆尾部焊接固定。
钢拱架纵向联结筋采用φ22钢筋,环向间距1根/1.0m;
5.2.4超前锚杆:
采用φ22钢筋,外插角3-5°,间距30cm,单根长度3.5m,尾部与钢架焊接,平均每2m一环,每环20根;
5.2.5喷砼:
采用C25砼,Ⅴ级围岩喷砼厚度16cm,Ⅳ级围岩喷砼厚度14cm,III级围岩喷砼厚度12cm,喷砼时应自下而上依次进行。
上述工序经过长期观测总结出正常下参数为:
每榀拱架安装需要40分钟,锚杆钻机每分钟约0.25m(视围岩不同,效率也不同),挂钢筋网20m2/小时,每台喷浆机喷射混凝土每小时2m3,仅供参考,由于不同的地质和不同的操作水平,都会影响施工效率。
5.2.6钢架倾偏控制注意事项
钢架施工是初支的关键工序,直接影响初期支护中的围岩受力状况,尤其在钢架应力集中的地方,如两节钢架连接处每个螺栓的连接情况。
在钢架安装过程中防止两拱脚标高不一致和前倾后仰现象的出现,倾斜角度不得超过2度。
并在下一榀钢架中找平。
为保证拱架安装的规范性,在施工中,我们总结出一套快速检查钢架中心偏离隧道中线情况的方法,操作如下:
从两拱脚拉线找出与隧道中心线的交点,设为A点,从钢架顶中心点处吊垂点设为B点,采用A、B两点的比较以确定其偏差情况,适当校合调整,达到规范要求,检验方法见图5-2-6-1拱架中心偏差检查法。
图5-2-6-1拱架偏离中线检查法
5.3中导洞溶洞处理
2009年12月30日桂林二隧道中导洞开挖到K34+110处出现溶洞,施工过程中先后几次发生垮塌。
溶洞自右上到左下,与中导洞竖向相交,溶洞内充填物大多为粘土和砂石,围岩裂隙节理发育,左侧存在一条30cm宽夹层。
施工掘进中,溶洞可发生在不同部位,如果溶洞位于中隔墙顶部时,处理起来比较麻烦。
5.3.1溶洞结构处理方案:
(1)将拱底基础处虚土清除,片石混凝土回填。
支立Ⅰ18工字钢拱架,间距50cm,在拱架顶部铺设Ⅰ14工字钢并与拱架焊接牢固。
(2)空洞内纵向回填φ15cm圆木,拱顶铺设3层,做临时支撑处理。
(3)拱架处挂双层钢筋网片喷砼支护,φ42超前小导管,每循环长5m,共打两个循环。
(4)在进行中隔墙浇筑时将上部圆木清除,使用背模支设后,在上部预留钢筋和周围围岩锚入,然后在上部预留出观察口和注浆口,在支设完成后,对中隔墙上部溶洞进行注浆处理,确保上部密实。
见图5-3-1-1预留注浆孔和图5-3-1-2中隔墙顶部观测孔。
5.3.2溶洞注浆处理
图5-3-1-1预留注浆孔图5-3-1-2中隔墙顶部观测孔
在溶洞喷射混凝土封闭前预留注浆孔,支护完成后,在溶洞上部压C25防水混凝土50cm,在上部混凝土凝固后达到70%强度后再压砂50cm充填空洞部分,压砂为缓解上部掉落物对隧道初衬的冲击力。
5.4中隔墙施工
5.4.1施工工序:
测量放样→基础开挖→钢筋安装→模板安装→中隔墙基础砼浇筑→脱模→养护
5.4.2基础开挖:
按照测量交底由贯通面向洞口清碴至基底标高,清除至基底标高后及时通知质检工程师检查,合格后进入下道工序。
5.4.3钢筋加工及安装:
钢筋在钢筋加工场地集中加工,由运输车运至施工现场,人工进行安装;单面焊搭接长度为10倍钢筋直径,双面焊搭接长度为5倍钢筋直径。
5.4.4模板安装:
严格按照技术交底、测量交底安装模板,模板安装后应保证接缝严密、平顺,并做好加固措施,安装好后及时涂刷脱模剂。
5.4.5混凝土浇筑:
模板安装好经检查合格后,开始浇筑混凝土,试验室必须派专人对砼入模质量、砼坍落度进行现场控制,浇筑过程中加强振捣,随时检查模板的稳定情况,并严格按照中隔墙基础施工图控制混凝土顶面标高。
桂林二隧道中隔墙混凝土采用布管浇筑,由地泵接入,在浇筑过程中缓慢浇筑,确保模板的稳固性,保证振捣专人负责,在混凝土施工到上部时,使用模板附着式振捣器密实上部混凝土,为混凝土质量起到保障作用。
5.4.6脱模及养护:
在浇筑中隔墙时,同时留置同条件试块和记录温度,在达到混凝土养护时间后,根据混凝土同条件试块强度来确定二衬的拆模时间,二次衬砌混凝土达到5MPa时,方可拆模。
然后总结出拆模时间,并修正试验室提供的脱模时间,找出合适的脱模时间,脱模时严禁损伤砼;脱模后及时养护,采用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其养护时间不得小于7d;掺有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d。
根据现场的空气温度、湿度和水泥品种等情况,酌情延长或缩短,每天养护次数以能保证混凝土表面经常处于湿润状态为宜。
混凝土养护期间,混凝土内部温度与表面温度之差、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不宜大于20℃,养护用水温度与混凝土表面温度之差不得大于15℃。
浇水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处于湿润状态。
当环境气温低于5℃时不应浇水。
5.4.7中隔墙施工注意事项:
中隔墙采用大块组拼钢模、泵送混凝土浇注。
施工中隔墙时,一定要注意使墙顶砼密实,墙顶与中导洞拱顶之间不能留有任何空隙,否则将影响左右洞开挖时的安全。
可采取如下措施:
(1)浇注封顶砼时,加大泵送压力。
(2)中隔墙顶部用C25喷射砼进行喷砼处理,以保证中隔墙顶部的密实度。
(3)中导洞拱顶预留连接钢筋以加强与中隔墙的连接强度及整体性。
(4)桂林二隧道中导洞施工两端掘进,在未贯通时就进入了中隔墙浇筑,所有工序都可能出现重叠,在主洞开挖和衬砌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中隔墙,减少对中隔墙的振动,避免中隔墙承受单向不平衡推力作用。
一侧开挖施工前,须在另一侧对中隔墙用圆木和钢支撑进行加固,确保中隔墙不承受单向侧压力。
5.4.8中隔墙浇筑工效分析
在施工中,中隔墙浇筑一般需要进行流水作业,由于中隔墙的施工空间有限,在桂林二隧道施工中,我们对人员配备和施工速度做了一下统计分析,主要为如下:
(1)人员包括钢筋工6人,模板工8人,混凝土工4人,杂工3人。
(2)设备包括地泵1台,混凝土罐车2台,混凝土搅拌站1座(距离洞口100m),振捣棒4个,附着式振捣器2m/个,1套模板合计120m2。
(3)施工速度:
中隔墙9.5m3/m,平均一次浇筑6m,平均1.5天可以进行一次周转。
5.5中隔墙顶部三角区密实性控制
顶部三角区指在中隔墙顶部和围岩紧贴过渡的一个三角区域。
见图5-5-1中隔墙顶部三角区示意图。
中隔墙顶部三角区混凝土的密实程度是中隔墙控制的质量重点,由于中隔墙直接传递两侧围岩的对称受力,三角区又是中隔墙顶部的一个薄弱点,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操作原因或混凝土工作性等原因都会使得顶部出现空隙,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围岩受力传递的盲区,会因为中部空隙导致量测围岩受力不均出现扰动或垮塌现象。
对中隔墙顶部三角区混凝土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双连 隧道 施工工艺 高速 桂林 施工 中的 改进 应用 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