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题研究开题报告和活动记录.docx
- 文档编号:22795525
- 上传时间:2023-04-28
- 格式:DOCX
- 页数:36
- 大小:41.04KB
小课题研究开题报告和活动记录.docx
《小课题研究开题报告和活动记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课题研究开题报告和活动记录.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课题研究开题报告和活动记录
小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立项号
课题名称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
主持人
张勇
所在单位
东港市新农镇中心小学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学会阅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这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首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其中阅读方法的学习和指导已经成为信息时代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价值追求。
朗读是进行阅读训练的基本技能之一,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基本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小学阶段朗读的总体要求是: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指出:
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
教育家叶圣陶就朗读也曾说过:
“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的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当时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的心灵沟通。
”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就主张:
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
”可见朗读的重要性。
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地处偏远乡村,学生的构成基本是当地农民子弟,学生语音面貌表现出普通话水平低,方言较重的特点。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状况,我们做了一点调研〔见表1—3〕。
表1:
随机抽查的一节阅读教学课13名学生朗读时间统计
完全没有
1~3分钟
3~5分钟
5~10分钟
10~15分钟
15~20分钟
20分钟以上
0
1
2
4
4
1
1
表2:
学生课堂上得到个别读的时机:
1次没有
1次
2次
3次
4次
5次
5次以上
20人
7人
6人
4人
5人
2人
1人
表3:
学生对所学内容朗读的熟练程度:
朗读生疏
能正确地朗读
流利地朗读
有感情朗读
78人
220人
210人
135人
不难看出:
〔1〕朗读时间明显不足。
张田假设先生说:
“如果两节课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就要花一半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读书。
”是的,没有一定量的保证,就难以实现质的提高。
只有拥有了足够的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
熟能生巧嘛,不让学生多读,学生怎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从表1的情况可看出,近四成的语文课朗读时间严重不足,讲问教学挤占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
〔2〕朗读涉及面过窄。
教师的眼睛光盯住那几个尖子生,读来读去就是那么三四个人,大部分学生只是当听众。
从表2中清楚地看出近一半的学生在一堂课中竟然没有一次朗读的时机,他们只能规规矩矩地坐着、听着……
〔3〕朗读训练只求形式不求实效。
从表3中发现学完课文后,能正确、流利、口齿比较清楚地读下来的学生仅占62.8%,能充满感情朗读的只占38.6%。
看来,学生的朗读兴致不高,朗读水平一般,朗读中还存在诸如多字、丢字,声音放不开,语气、停顿掌握不好,情感表现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课堂教学中学生用于朗读的时间少之又少,大量的时间被教师的讲解占用,语文课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理念难于贯彻;教师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和方法,难以有效指导学生朗读;学生课内朗读时机少,课外朗读的时机更少。
有感于这样的现状,我们提出“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经过对学生语文课中朗读情况调研和学生语音面貌的分析,课题组认识到提高我班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必然性和紧迫性,明确了课题研究的重点和要到达的目标。
“朗读能力”即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出声阅读的方式和能力,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富有表现力的声音语言。
在小学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具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正确”是:
能够使用标准普通话朗读文本,声、韵、调读得清楚准确;没有添字丢字、错读回读的现象,对儿化音、轻声、音变把握准确;停顿断句准确恰当。
“流利”是:
学生朗读文本时气息顺畅,吐字清晰;没有指读、顿读、唱读、回读的现象,不读破句;语言流畅自然,语速恰当适中;节奏感好。
“有感情”是:
能够准确把握文章情感,并以此为据准确定位朗读基调;朗读真挚自然,不矫揉造作;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能够根据不同文本读出重音、语气;入情入境,朗读时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有美感。
“对策”即应对的策略和方法。
本课题主要是指为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所采取的教学策略。
具体针对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梳理并结合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拟定出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或方式,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改良,到达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目标。
我设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班级学生的语音面貌得到明显改善,朗读能力有较大提高;使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通过朗读理解文本,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通过朗读促进其他阅读方式的提高,增加阅读量,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使学生通过美文朗读,陶冶性情和情操;让学生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语文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课题研究的内容
1.偏远乡村学校小学生朗读能力现状及策略研究。
2.课内外相结合,以课内带课外,促进小学生朗读能力提高的策略研究。
3.整理总结课外朗读训练篇目及推荐书目。
4.以课外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朗读能力提高的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的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六年二班学生。
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查阅关于朗读训练的研究资料,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
研究与本课题相关的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研究国内外朗读训练的理论和动态。
2.行动研究法:
组织校本教研,进行语文课堂朗读训练的研究和课外朗读训练研究,围绕朗读训练开展各种活动。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反思、提升。
采取个案研究、小组研究、群体观察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验证理论,不断修改补充完善实验方案。
3.经验总结法: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情况记录。
提炼、总结课题研究中的教学现象,使之形成经验理论。
4.教育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教学案例分析、座谈、实地查看等方式,了解学生朗读水平、朗读时间、朗读兴趣,收集教师、学生、家长对朗读训练的建议。
5.个案研究法:
通过对个别学生或存在相似问题的某些学生群体,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进行跟踪调查后作出判断,并将整理的经验运用到研究中。
研究遵循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研究首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课堂朗读训练和各种课外朗读活动,使学生自主地、能动地参与实践活动。
贯彻这一原则,必须让学生在朗读训练中全员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成为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人。
同时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朗读的乐趣,让他们在愉悦的情绪中开展朗读。
2.人文性原则: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之一。
语文教学就是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内容,而朗读又是阅读的最主要手段。
因此在朗读训练中必须创设文本情境,以文激情、以情感人、以情育人。
3.激励性原则:
教师要充分运用评价手段,及时表扬、鼓励学生;评价要因人而宜,注重个体发展;评价不只限于成果,要注重过程,特别是对于语音面貌较差的学生要保护其积极性。
课题研究的过程
──2014.9〕步调查分析中高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形成前测调查报告;参阅相关教学网络资源与教学报刊杂志,研究与课题相关的材料,制定研究方案与阶段研究实施计划。
──2014.10〕根据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进行课内外的探索与实践,探求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激起学生朗读兴趣;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拓展活动,通过开展朗读拓展活动促进了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2015.3〕在前阶段的基础上,整理研究思路,完善研究方案,撰写中期研究报告,阶段性研究论文,收集编辑优秀教案、论文、教学反思和课件、教学光盘等。
──2015.9〕进行调查测试,收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形成课题报告,举办研究成果展览,邀请专家进行课题鉴定,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
课题的研究成果
〔一〕抓课内带课外,促进学生朗读能力提高
课堂是朗读训练的主阵地。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始终坚持抓“一线两翼”,即抓实课堂朗读指导为主线,抓好晨读和课外朗读为两翼。
并以此拟定了课堂教学抓指导,晨读训练抓个案、课外朗读抓稳固等一些研究策略,并根据拟定的策略设计了学生晨读训练和课外朗读训练阶梯评价表,记录学生实验过程中的变化。
1.关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朗读能力,课题组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
〔1〕朗读训练分类指导。
教材中的文章往往是编者从众多的优秀文章中筛选出来的,文质兼美,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泛,可读性强。
学生通过练读这些文章可以较好地掌握不同体裁类型、不同情感基调文章的一般朗读规律。
不同类型的文章,课题组在实践中总结出不同的指导方法。
①写景状物、优美散文
写景状物、优美散文等文质兼美的文章,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与情感,可配乐将学生引入文本情境或教师范读,激励学生创造性朗读。
②含义深刻的文章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等含义深刻的文章学生理解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问题,对于这类文章可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段,帮助学生理解。
③对话类文章
《穷人》《别饿坏了那匹马》等对话类文章,指导学生抓住人物性格身份,再现生活情境。
④寓言童话类课文
《卖火柴的小女孩》《去年的树》等童话类文章可运用夸张演绎的方法来进行创造性朗读。
〔2〕朗读指导细化要求
字、词、句、段、篇是构成文章的要素。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字词的发音、句子的读法、篇目的感情基调总结了朗读指导的一些具体要求。
①把字准确化
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打好朗读基本功,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用纯正的普通话朗读,掌握一些音变规律,包括轻声、儿化、变调等。
此外,还要读准多音字,并区分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字音的变化特点,进而积累词汇。
②把词形象化
这就是说读出的词不仅要与一定的语音相联系,而且要与这些词所反映的那些客观现实相联系。
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助正确的朗读把一些词的含义形象地表达出来,让学生通过读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③把句子生动化
准确把握句子的停顿、重读、语调是衡量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水平与表达能力的重要标志。
A.把握好停顿,首先应要求学生读准标点符号的停顿,遇到长句子的时候则应要求学生在具备一定的语音理解能力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处理长句中的停顿,即能根据句子的意思在关键的地方停顿。
B.把握好重读,要依赖于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程度。
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思想感情会处于一种活动状态,表达在声音上,就有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回环交替的声音形式。
C.把握好语调。
停顿和重读的把握构筑成语调,语调掌握得越好,对作品的表达就越充分。
④把篇完整化
篇的节奏、气氛和基调是与作品的结构、意境和感情相联系的。
只有让学生弄清了作品中的强、弱、浓、淡的思想感情,才能既鲜明又恰如其分地表达课文的主题。
〔3〕充分朗读以读悟情
课堂上教师讲解多,学生朗读时间少是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的通病。
学生读得少自然悟得浅。
所以我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积极贯彻“以读代讲”的语文教学理念,在课堂上进行朗读指导训练。
“两翼”这个课外朗读训练的抓手,提高学生朗读能力,课题组进行了这样的实践:
〔1〕晨读训练抓个案
主要利用每周1──2次,每次20分钟的晨读时间,引领学生朗读预设的训练篇目,教师有针对性地记录3──5名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问题,拟定相应对策,以备下次训练时纠正。
通过晨读训练抓个案的方式,许多在朗读方面存在问题较大的学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比方五年级6班的张莎莎同学,实验开始之初她的发音存在读不准音调、前后鼻音混淆、词语停顿换气节奏跳跃等问题,教师通过采取晨读练习多给时机,针对性指导发音,由单词、单句练读到多句练读的气流练习等方法,该同学现在朗读基本到达了正确、流利的要求,老师对她的评价由“”变为“”〔最高为五星〕;李琳同学平日里比较内向,读课文声音小放不开,经过老师的指导不但朗读课文声音洪亮,语调有起伏变化,而且能读得入情入境、声情并茂,就连自信心也明显增强。
〔2〕课外朗读抓稳固
教师收集整理了课外朗读篇目,并印制成《学生朗读能力阶梯训练评价手册》。
朗读阶梯训练评价分为日常朗读作业和每月2次的指定篇目朗读评价。
阶梯训练评价根据课题实验计划,按照四个阶段设计,螺旋上升逐步提高,其中前三个阶段的训练评价指标是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本要求设计。
第一阶段目标是:
发音正确,流利朗读、气息顺畅,能基本读出感情;第二阶段目标是:
正确流利,读出语气、掌握停顿,能说出短文内容;第三阶段目标是:
读出语气、掌握停顿,能够入情入境的朗读,能够说出短文主要内容。
第四阶段的评价要求和第三阶段一致,目的是的稳固提高。
各个阶段目标的设计表达逐步学生应到达的预期层次。
按照主体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朗读阶梯训练评价采取“家长评价”、“同学评价”、“自我评价”、“老师评价”四种模式,以星级评价的方式反映学生朗读能力进展。
通过课外朗读抓稳固的方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例如五年级的程逸凡同学在课题实施之初的第一阶段,达不到流利程度,有唱读现象,星级评价只能得一颗“”,经过训练最初的毛病改正不少,第二阶段的星级评价得到两颗“”,到了第三阶段星级评价是三颗“”,以前的问题基本解决了,在有感情朗读方面也基本能读出文章的情感变化。
又如六年级的吕敏同学,在课题实施前的调查中她比较喜欢朗读,却又不够自信,存在严重的唱读现象,经常用托长调的方式朗读到达她认为的有感情朗读课文。
经过四个阶段大量课外朗读篇目的训练,现在吕敏同学在朗读星级评价中属于四星级。
〔二〕抓调查重数据,记录朗读能力提高过程
1.从数据看课题进展,学生朗读发生可喜变化
在课题刚开始实施时,我对确定的学生进行了朗读能力现状的前测调查。
调查显示:
学生中喜欢朗读的占46.58%;在语文课上喜欢展示朗读的占28.06%;能够有感情朗读的占19.06%;在家能主动朗读文章的占29.14%,完成老师要求的朗读作业的占58.81%;在家阅读时间半小时以上的占21.22%。
经过一年多的课题实验,到中期调查显示:
已经有82%的学生喜欢上了朗读;能够做到有感情朗读的占37.23%;期待完成老师朗读作业的占90.27%;在家阅读时间半小时以上的占76.4%;有90%的学生开始认为老师的朗读训练对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或理解课文内容有积极作用。
到课题结题总结阶段,对学生的调查显示:
喜欢朗读的学生到达93.15%,喜欢展示自己朗读的学生占82.15%;有97.8%的学生认为朗读训练对自己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有76.28%的学生能够到达有感情朗读课文;在家阅读时间到达半小时以上的占94.17%,家长对学生的朗读满意度到达83.61%。
这说明经过两年的实践和研究,课题实验确实在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数据可见,我们课题的实施是十分必要的。
以学生对朗读的喜欢程度,有感情朗读水平和在家阅读时间三项指标为例,可以看出课题实施两年来学生朗读能力提高的可喜变化。
〔1〕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学生朗读的自信心不断增强
课题研究之初,只有近20%的学生能够做到有感情朗读课文,现在72.86%的学生能够做到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这说明经过两年的实践,过去造成学生朗读水平低的原因诸如紧张害怕、多字丢字、掌握不好停顿换气,老师积极性评价少等问题已经得到明显改善。
这主要是因为:
①通过课题实验,教师对学生朗读的向好性评价提升明显,现在有72.28%的学生自评能到达“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同学的评价认为81.66%的同学“读得很好”;来自于教师的评价认为72.86%的学生能够“声情并茂”朗读。
②学生主动朗读的意识明显增强。
现在有60.39%的学生能够经常自主朗读,比实验前的18.53%,提高了近四十个百分点;89.24%的学生认为没有老师指导有信心读好陌生的短文。
〔2〕学生阅读量增加,促进了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课题实施之初学生每天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在半小时以上的只有21.22%,现在到达90%以上。
通过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实验,极大地促进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两年来学生阅读总量到达近200万字,占到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生九年的课外阅读量的50%,学生理解词句意思和体会文本情感内涵的能力明显增强,到达了“读书百遍,其意自见”的效果。
阅读量的增加必然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词汇和素材的大量积累,文章内在情感的丰富体验,谋篇布局的“见多识广”,促发了学生的写作思路,使得学生写作变得“言之有物”。
3.家校之间的默契不断增强,促进了学生朗读水平的稳固。
课题实验之初,有58.81%的学生能够认真完成家庭朗读作业,其中有29.14%的学生能够在家主动朗读课文;33.43%的家长对孩子的朗读基本满意,近20%的家长不关心孩子的朗读情况。
经过两年的实践研究,现在有60.39%的学生能够在家主动朗读课文;76.04%的家长能够配合老师检查孩子的朗读情况;83.61%的家长对孩子的朗读满意。
这说明经过课题实验,无论是学生本身的朗读主动性,还是家长的配合积极性都得到明显提高。
下面是课题实施以来学生主动朗读和家长对朗读训练关注度变化的一组数据,从中可以看出课题实验的进展。
〔三〕抓教研善总结,促进教师教科研水平提高。
1.通过实践和研究,课题组总结出朗读能力评价的基本要求和提高朗读能力的一些策略。
〔1〕明确了朗读的总体要求
①朗读内容方面要求学生做到正确、流利,不添字、不漏字,不唱读、有停顿,并且语速适中。
②朗读情感方面要求学生做到读出情感,停顿换气合理,语速、语气符合文本基调,感情朗读中可以加入肢体语言,增强表现力。
③朗读姿态方面要求学生做到站姿挺拔、仪态大方、手端课本与眼睛保持一尺距离,书面倾斜。
〔2〕总结出朗读指导的策略
课题组在实验过程中针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采取个案研究、集体会诊、网络会诊等方法查找成因,梳理总结出小策略700多条,每位实验教师都形成了自己的“小小策略库”。
下面是从老师们“策略袋”中摘取的部分策略:
①针对学生语气平淡、读不出情感等现象,采取创设情境,入情入境朗读的方法。
如配乐朗读、情景再现朗读等。
②针对气息不畅,节奏不稳,语速快慢不一等现象,加强朗读技巧指导。
如重音、语调、标点用法及停顿;从短句到长句的练读;教师范读、引读、领读,让学生模仿换气及气息调整;训练语句连带朗读和语速等方法。
③针对我学生方言较多的特点,进行易混淆音节的发音训练,到达用普通话正音的目的。
④针对不同言语中字的发音变化规律,指导学生字的音变。
如“啊”的音变;叠字叠词的音变和儿化音;“的、地、得”的用法及读法等。
⑤针对学生朗读兴趣不浓的现象,采取变换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方法。
如配乐读、演义读、赛读、播音模拟等。
⑥针对学生“高声朗读就是有感情朗读”的误区,指导学生不同类型文章,感情基调不同读法也不同,做到能收能放,随着感情的变化,语速、语调、语势等节奏都应有变化,不能一调而终。
⑦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对文本情感的理解,个性化朗读。
一个学生的个案跟踪记录和实验分析
学生:
董烁
课题初期学生朗读情况分析:
能把课文正确、流畅地朗读下来,没有错读、添字落字现象,停顿断句准确,朗读节奏好。
但在“有感情地朗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难以做到声情并茂。
问题一:
读不出美感。
成因:
学生的朗读潜能没有被激发出来。
对策:
针对该生这一点,实验教师在训练过程中根据文本内容创设情境,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通过情境架设的桥梁体会作者借文表达的情感,从而读出美感。
另外,教师还利用音乐来激发美感。
播放乐曲,让学生在或舒缓或激昂的音乐中进行朗读。
这样的朗读不但提高了朗读水平,也诱发了美感。
问题二:
表演读时表情不够生动。
成因:
表演经验缺失,无法通过表情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对策:
朗读时,教师作示范性的朗读表演,展现丰富多彩的面部表情。
另外,利用多媒体经常观看名人名家朗读、诵读的课件,引导学生模仿其生动的表情入境地朗读。
学生现状分析:
该生现在的朗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对朗读有着浓厚的兴趣,能够准确把握文本的情感,领略语言的魅力,读起来有感情、有气势,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具有较强的朗读感染力和表现力,并在市级故事比赛中取得良好成绩。
2.以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朗读能力提高
课题实施过程中,我组织了丰富的课外朗读活动,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如演讲比赛、故事会、学生课文朗读比赛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朗读的兴趣,丰富了老师朗读指导的知识和技巧。
课题实施凸显的特色
1.课题目标指向明确。
本课题研究的指向性很明确,就是针对小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策略研究,最终形成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资源。
2.课题操作紧扣教学。
本课题紧扣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实施过程层次分明、目标达成螺旋上升,根据不同学段特点拟定不同的朗读达成目标,使得学生朗读能力整体提升。
3.课题记录关注过程。
本课题在实施过程中始终忠实记录学生朗读提高的进程,整个实验反映出学生朗读水平从“正确流利”到“有感情朗读”的发展过程;反映出学生从朗读能力弱到学会朗读的发展过程;反映出不同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层次。
4.课题实施形式多样。
本课题在实验过程中从课内课外,课前课后几方面入手设计不同的朗读训练评价方案,多角度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抓住“正面”和“侧面”两方面,即文本朗读训练和朗读拓展活动,调动学生练习朗读的积极性和实效性。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语言学理论认为,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感受,它与直觉思维密切联系,直觉思维的训练对于语感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言语材料的阅读积累,找出言语规律,并灵活地运用语言,从而在语用层面上形成语感。
抓住朗读训练就是抓住了阅读训练的关键,对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以及语感形成至关重要。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在朗读训练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这些主体性的特征,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才有可能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朗读的积极性,才能把朗读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经过一年的实践与研究,学生朗读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教师指导朗读的能力也得到提升,这是课题工作取得的一些可喜成绩。
同时在课题实施过程中也有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一是我校地处偏远农村位置,造成学生严重,缺乏家庭语言环境,使得朗读训练的成果不易稳固。
二是课题技术层面的设计和操作还存在问题。
比方,在课题实施之初设计的方案不够严谨和完善,造成实施过程中没有按照原方案进行,有些研究方法和实验手段是随着课题的进展完善的。
又如,课题前测、中测、后测的问卷调查的设计不够严谨,有些数据的跟踪记录缺乏连续性,有些问题的设计还不够科学,造成实验数据对课题进展的反映不够全面。
三是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还没有充分表达出来。
例如,为了朗读训练进度、层次的协调统一,学生朗读的篇目大多由课题组教师推荐,学生自主选择的篇目较少。
教育家张田假设提出:
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下一步课题领导小组将重点做好本课题的总结工作,将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其他年级,不断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营造书声琅琅的校园文化。
附录1:
参考文献
1.张颂《朗读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崔利斯〔美〕著,沙永玲,麦奇美,麦倩宜译《朗读手册》,南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题 研究 开题 报告 活动 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