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还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docx
- 文档编号:22790906
- 上传时间:2023-04-28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0.73KB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docx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把课堂还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
“先学后讲,当堂训练”。
把时间还给学生
[华晓瑜2009-6-920:
32:
00执笔
]
0
推荐
有句话说:
老师的最大的师德是把时间还给学生,我觉得蛮有道理的。
科学课应该是带着“科学味”的,科学教学强调“做中学”。
“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
”这里的“自己”就是要把课堂时间充分还给还给学生。
凡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完成,相信学生。
因为只要你给学生一点时间和空间,我相信学生会还你一片精彩。
学生比我们想象得要聪明多。
我们的科学课堂应该更要追寻科学的本质,突出科学探究,使课堂散发出浓浓的“科学味”。
过程正确比结果正确更重要,因为只要“过程是美丽的,结果一定是精彩的”。
教学的模式不能还停留在过去传统的告诉学生如何解决问题上。
正确的做法首先应该是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再由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讨论,寻找合理的答案。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还能真正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转变。
这样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是我们的责任。
让我们转变教学理念,真正从学生思维出发,让课堂充满意义与实效。
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表达;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满活力与激情;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的能力得以提升;把时间还给学生,让科学课更具有“科学味”!
这是我们新课程标准下的科学老师应该做的、而且也必须做好的事情!
这就是一种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决定教育行为,只要我们大家都能不断地体验,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实践。
相信我们的课堂将是学生最喜欢的课堂。
真正成了播撒了爱的种子、培育了民主沃土、创建了兴趣乐园、编织了成功摇篮的和谐课堂。
阅读全文(20)|回复(0)|反映问题|引用通告(0)|编辑
自主学习:
培养创造性人格
2008年12月10日 作者:
杨波 来源:
光明日报
创造性人格是独立开放式人格,它体现为理智的诚实好奇,经验的客观开放,态度的专注自信、思维的敏锐灵活以及精神上的挑战批判倾向。
现代西方教育非常重视人的创造精神和完满人格的培养。
强调教育是引导人们从获取信息进入到掌握知识最后到发展智慧的完整过程,而不是对具体事实和信息的简单收集。
教育应以培养具有独立心灵的自治的个人为目的,坚持个人的真实性和自我导向,反对不加思索地迎合他人的意见,接受他人设计、操纵和灌输——“一个人的行动必须是他自己的,而不是抄袭他人或假装成某种角色。
”
我国传统型教育是传习式、授受式的。
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都遵循统一的模式,较少个体自由发展的空间。
来自父母亲的过于严厉、过度期望、过分溺爱的教育成为潜在的消极因素,影响制约孩子自主人格的形成。
许多父母亲把自己没能实现的人生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使孩子产生沉重的债务意识,无法轻松惬意地学习。
也有的父母亲越俎代庖,取代孩子的行为实践、亲身体验,回避必要的挫折与苦难的教育,形成动手能力低、推诿依赖乃至寄生性人格。
学校教学管理、学习质量评价体系的规范化、一体化,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
这种标准化、规范化的学习及管理必然导致千人一面、人云亦云,只有重复模仿,没有新质和创见。
“高考大战”硝烟弥漫,考试的压力变为心理上的焦虑,不堪重负的学生郁闷厌学,甚至出现恐惧、变态心理。
知识之树成为生活之树,学生成了死记硬背的考试机器,谈不上轻松自主、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
爱因斯坦指出:
“认为用强制的责任感就能增加观察和探索的兴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
”创造性人格的培养需要宽松、自主闲散的环境。
美国心理学家阿瑞提对个人创造力的培养提出了独到见解:
“与集体生活相补充的单独性,与紧张学习工作状态相对比的闲散状态,与理性思维相反的幻想,以及摆脱禁锢的自由思维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条件。
”
创造性人格的培养,需要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需要自主学习与个性化教育。
自主学习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气氛中,调动学生的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实现自我激发、自我监控、自我建构。
创造性的自主学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
青年时期是创造力发展最活跃、思想最敏锐、灵感最丰富的时期,因此提供一个相对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培养个人爱好和兴趣,鼓励独立思考、大胆质疑非常重要。
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坚定不移地树立这样一种教育理念。
在这样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具有创造性、建设性、独立性,并具有选择行为的自由和责任感。
弘扬人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就是要使学生成为自主、自立、自强、自觉的人。
创造性人格的培养离不开自主学习,更离不开个性化教育,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
个性教育就是要培养自由的天性、独立不羁的人格和求异思维的勇气。
没有这种心灵的丰富性、完整性和独特性的支撑就不会有真正的创造力。
我国传统教育注重集体教育,忽视个性教育。
在传统导向的前现代社会与他人导向的现代文化语境中,自我人格日趋萎靡,丧失了活力。
教育是人的解放,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丰富多样,使他作为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成员,一个公民和生产者,一个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力的思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
怎样进行个性化的教育,美国电影《春风化雨》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方面是威尔顿贵族中学陈腐刻板的规训,另一方面是基汀老师充满活力、丰富多彩的开放式教育。
在已故校友的毕业照前基汀老师开始了他的第一节课:
抓紧时间,让你的生活与众不同。
他让同学们撕去教科书上圣经般的前言,以自己的方式进入美丽浪漫的诗情世界。
他鼓励孩子们站上课桌,以新颖的角度观看世界,在操场上踢足球前每个人大声朗诵一句诗,激发挑战逆境的勇气和信念。
基汀老师的教育开启了学生的潜质和他们内心深处的智慧、正义。
于是才有了影片中最为感人的一幕:
当基汀老师被学校开除离开课堂的那一刻,孩子们站在课桌上,顶天立地,向他们的“船长”表达崇高的敬意。
创造力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再生之力,一个缺乏创造力的民族是没有前途、没有希望的民族。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当为培养创造性人格付出辛勤劳动和智慧。
(作者单位:
烟台师范学院中文系)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
学习“有疑必究延迟判断”课堂教学模式的体会
黄河路小学李艳利
第一次走近“生本”,最大的体会是它将课改进行得彻彻底底,将课改演绎得淋漓尽致,魅力四射;第一次学习“有疑必究延迟判断”,使我更进一步地体会到了“生本”和“有疑必究延迟判断”的共同之处——把课堂还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
薛主任提出的“有疑必究延迟判断”则清晰地为我们指出了课堂操作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模式,令人豁然开朗。
回首自己的课改路,一直以来,总认为自己的课堂贯彻了课改的理念,体现了课改的思想,深入学习了“有疑必究延迟判断”则给了我新的震撼,新的思索。
我们原来的教育基本上是一种师本的教育,也就是一切都是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以教师为中心的。
打个比方,师本教育的运行机制是橡皮带带动的两个轮子,一头是教师,一头是学生,学生们所能学到的知识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知识量的大小。
在所谓“给学生一杯水”问题中,这杯水是老师给的,不是学生自己找到的,老师没有一桶水的话,学生甭想有一杯水。
“有疑必究延迟判断”则是老师给学生一把钥匙,让他去开动他自身的动力系统,象开着汽车飞跑起来一样。
课堂是课改的主阵地,作为教师,课堂中,要学会“退让”,把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
在课堂中,教师只是引导、点拔、梳理、启发、参与、组织、设计,学生在教学中只是寻找、发现、概括、推导、探求、讲解、体验,只有这样“有疑必究,延迟判断”的课堂教学模式才能显示出生命的活力。
正如薛主任提出的“五给五让”:
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去思考;2、给学生一些空间,让他们去展示;3、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去争论;4、给学生一个支架,让他们去攀登;5、给学生一些权力,让他们去评价,把课改的思想描述到了极致。
只有这样实实在在地把数学课堂让位于学生,让学生在新课堂的天地里,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成为要学、会学的主人,才能完完全全地营造学生喜欢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课堂的娱乐中学会数学,学会学习。
我的思考:
要注重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是情境的创设者,活动的组织者,学习的指导者,练习的设计者等,作为教师我们不能顾此失彼,只有恰当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使我们的课堂魅力四射。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我时时能感受到沁园教育的发展,“只要路子对,就不怕路远”,相信在薛主任的引领下,在全体沁园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相信,不远的将来,我们的课堂一定会呈现出一片教育的桃花源。
听专家的报告(三)——把课堂还给学生
[2009-7-230:
36:
00|By:
chenxianting]
今天听了山东聊城市茌平县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的报告,很受启发。
崔校长97年上任,98年改革,经过几年的课堂改革,将一所落后的乡镇初级中学转变成为全国有影响的学校,他们成功的经验就是将课堂还给学生,学校明确提出: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留给教师,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
查看有关资料,杜郎口中学实施“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即:
三个特点:
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
立体式——目标任务三维立体式,任务落实到人、组,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充分展示。
大容量——以教材为基础,拓展、演绎、提升,课堂活动多元,全体参与体验。
快节奏——单位时间内,紧扣目标任务,周密安排,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预期效果。
三大模块:
预习—展示—反馈。
预习——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难点并初步达成目标。
展示——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
反馈——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
“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
六个环节:
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预习交流、明确目标环节——通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分组合作——教师口述将任务平均分配到小组,一般每组完成一项即可。
展示提升——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
穿插巩固——各小组结合组别展示情况,对本组未能展现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
达标测评——教师以试卷、纸条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
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是课堂改革中一直提到的问题,这的确是一个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复杂的事情。
难在观念问题,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的形成课堂教学模式——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现在老师的老师一直沿用这种教学模式,把这种观念传承和影响给年轻老师,在学校中,还有相当一部分老教师,特别是名教师,他们也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他们对年轻老师的影响是巨大的。
因此学校要进行课堂改革,把课堂还给学生,关键在于转变领导、骨干教师的思想观念上,由他们出带领全校老师进行改革。
也可以考虑在本校中进行试验,用事实更有说服力。
现在经常听老师说不够时间,讲不完课程内容,总想补课加课,实际上就是课堂效率低,满堂灌,课堂上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难点不解决,再多的时间也会浪费在题海战术上,加重学生负担,即使取得一定的成绩也是以牺牲学生能力和健康为代价的。
因此提高教学质量的出路就是实行课堂教学改革,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足够时间参与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把课堂还给学生——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
---读《杜郎口“旋风”》有感
澄潭江镇中心学校黎书柏
“杜郎口中学的每一间教室里都有前、后和侧位三块黑板,而前面的主黑板上,无一例外地写着诸如‘我的霸气谁能敌,快乐课堂我称帝’……”“学生的课桌摆放很另类,不是传统的‘排排坐’,而是每一间教室的课桌都堆成了六个方块,每个方块都放着一个掉了瓷的破搪瓷缸子,里面盛满了五颜六色的粉笔头。
不过令我们诧异的是,所有的教室里都看不见讲桌,自然也没有讲台!
”“课堂上发言的都是学生,他们嗓门奇大,像是喊出来的,孩子们的普通话很‘普通’,带有明显的鲁西方言痕迹,却又无一例外饱蘸了热情和自信。
有时候会同时站起来好几个人,同时响起几个声音,老师也不制止,谁的声音响亮谁就获得了发言权,所以发言声此起彼伏,每个发言结束之后孩子们都相互给予掌声,还有的对前一个发言者进行点评,……”“终于轮到老师说话了,老师的话还没停,孩子们操起就近书桌上的粉笔头,冲上去呼啦啦抢着爬黑板,先在黑板的最上方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板书课上学过的知识点。
后来我们才知道,这个独特的环节叫‘反馈’。
虽然教室三面都是黑板,但还是有些没抢到黑板的同学,不过他们也不闲着,有的拿着粉笔在墙裙上写,还有的蹲在地上写,教室的地上写满了又干脆跑到教室外面,就走廊的地面写,老师不制止,更不呵斥批评。
”
这不是小说中的描写,更不是电视剧中的情节,而是《杜郎口“旋风”》对山东省茌平县的农村初级中学——杜郎口中学的课堂实实在在的介绍。
当11月20日从邮局领到邮寄来的《杜郎口“旋风”》一书,我像学生时代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一样着迷,一口气把它读完了。
《杜郎口“旋风”》是由《中国教师报》记者李炳亭编著、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
《杜郎口“旋风”》对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改革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中国教师报》在2006年3月22日和2006年10月25日也对此进行了特别报道)。
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模式是“10+35,即一堂45分钟的课,10分钟属于教师,35分钟属于学生;10+35课堂模式,意味着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意味着教师角色从根本上的转变。
10+35,要求教师要尽量减少知识性的语言陈述,或者说,教师应该完全不涉及对教材内容的陈述,活动时间不允许超过10分钟,其余时间放给学生,让学生参与。
”
杜郎口模式是“预习、展示、反馈三大模块贯穿在一起,就构成了杜郎口中学的自主学习模式的主体。
与我们通常理解不同的是,其课堂教学预习、展示和反馈模块都占用正式课时,杜郎口中学没有自习课,所有的课都是‘正课’,即便是一般学校有的早读,也是由语文和英语老师轮流着上课。
”
过去的“杜郎口中学曾经连续10年成绩全县倒数,镇里每次人大代表评议都给学校亮黄牌,学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1998年春,初三年级有个60人的班,中考前只剩下了11人;全校一年升入高中的不过10个人,……”现在的杜郎口中学是“然而,不布置作业的杜郎口,2005年268名孩子报考茌平一中,却录取267名。
”“在2004年全县成绩排名第二,在2005年全县成绩排名第一。
”
杜郎口中学把“教书育人”改为“育人教书”,其校长崔其升常对老师们说:
“别人提教书育人,咱是‘育人教书’,首先教给孩子们的应该是做事做人。
在杜郎口,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们先得做到,要求老师们做到的,校长先要做到,这样的教育才有号召力,才能感召每一位学生。
”
……
杜郎口中学的教改经验对如何在农村初中实施素质教育作了最好的诠释。
在进行课程改革的今天,当我们的校长感到迷茫、当我们的老师感到困惑时,如果我们能认真读读《杜郎口“旋风”》或走进杜郎口中学,听听崔其升校长是怎样带领杜郎口中学的老师“十年磨一剑”地“对中国传统教育教学的根本反叛”的,看看杜郎口中学的老师是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的,那么我们就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从而对实施素质教育和进行课程改革充满着自信。
把课堂还给学生——谈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角色转换
我是一名小学美术教师,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有幸听了几节初中美术优质课。
课堂上,老师恰如其分的提问,在我看来,学生们一定会踊跃的回答并参与讨论,可事实出乎意料,只有二、三名同学回答了问题,更多时候是老师指名回答或是越俎代疱。
绝大多数学生只是洗耳恭听。
仔细想想,小学教学中此类现象比较普遍。
根据有关调查,以一个60人的班级为例,课堂上能积极参与思考、讨论并回答老师提问的:
低年段为75%-80%,中年段为25%-45%,高年段为11%-20%。
为什么越到高年级,学生就越不愿回答问题呢是学生没有答案吗显然不是。
是旧的“一言堂”、“满堂灌”、保姆式的教学方法,使他们习惯于坐享其成的听权威答案;是教师的绝对权威地位使他们习惯了当“配角”。
法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卡也曾说: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励。
”什么样的师生角色才能把课堂还给学生呢在课程改革的《美术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建议:
“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
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唯一主角的现象,应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
”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从哪些地方出发,改变教师的唯一主角现象呢在亲历课改的过程中,我尝试了以下策略,有效地实现了课堂中师生的角色转换。
一、学生先说话,教师后评价
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提高人们文化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
然而,我们现在的很多欣赏课,老师就是一幅接一幅的从作品的来历讲到的奇闻趣事,最后挖掘作品的思想内容。
一节课下来口干舌燥,学生却神色漠然。
于是许多老师感叹:
欣赏课难上啊!
有人说:
“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老师怎能用教学参考用书上的简略文字代替学生们个性化的体会呢美术《课标》也建议:
“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
”其实我们的欣赏课完全可以让学生先说,老师后说。
案例:
《外国优秀雕塑作品欣赏》九年义务教育湖北版美术教科书第十二册第1课。
教师出示欣赏作品。
师:
请同学自由欣赏,可互相聊一聊你对这些作品的感受和想法。
学生自由读画5-8分钟。
师:
同学们聊的很热烈,很开心,下面我们一起来说一说这些作品。
课件出示话题:
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内容作品给你什么感觉你喜欢或不喜欢哪几件作品,为什么这些作品是用什么材料雕成的
生:
我喜欢《悄然而至的邱比特》这件作品,这件作品是用大理石雕成的,作品中的邱比特是一个天使,他的样子很可爱。
我还知道邱比特是小爱神,他手里的箭是爱情之箭。
我不喜欢《拉霍台普夫妇像》,它雕塑的太简单,衣服、头发都没什么皱纹,颜色也不好看,很土。
但他让我感到一种威严和权力。
我知道《思想者》是世界上很有名的一件雕塑,但我不知道他为什么没穿衣服他在想什么
师:
同学们谈的太精彩了,我还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资料供大家参考。
从这一案例可以看出:
学生们畅所欲言。
有的说感受、有的说见解、有的提问题、有的做补充。
他们宛若一群艺术评论家。
这不正是欣赏课要达到的目的吗这种方法胜于在学生毫无感受之前就输入某种概念,防止造成先入为主的不良后果,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也得到了转变,变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
二、学生先实践,老师后指导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老师教学生怎样画、怎样做”作为完成中国画、手工课课堂教学任务的唯一方法。
因为这两种课需要学生准备的工具很多,那些工具对于学生来说很新鲜、很好玩。
所以,常常是还没等老师示范“怎样画、怎样做”,学生早已叽叽喳喳、兴趣盎然的开始“搬门弄斧”了。
这让习惯了“先由教师示范,然后学生照做”教学程序的老师们大为不悦和为难。
教育家指出:
“‘好动’;应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利用,教师不能打击、压制。
”美术《课标》建议:
“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在中国画和手工课单元,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实践、归纳、总结临摹制作的步骤和方法,互相交流在实践中得出的经验和疑问。
然后再由老师对学生没有提到的问题进行补充,对学生互相不能解答的难点问题给予引导、指点、突破。
总的来说,教师示范要做到“该出手时才出手”。
案例:
《笔墨练习》九年义务教育湖北版第七册第九课。
由于是第一次上国画课,一上课,很多同学就已经开始摆弄起了各种工具,在纸上开心地胡乱画起来了。
师:
看样子,不需要我的介绍,同学们就已经喜欢上中国画了。
好吧,那你们就尽情的画一会儿,并请你们注意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问题
学生自由实践5-8分钟。
师:
谁来说说你在画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
把笔竖着画的线条很清晰,很有力,把笔放歪了画出的线很粗,颜色还不一样。
我每次画的颜色都不一样,有的深,有的浅。
我知道是因为毛笔里含的水有时多,有时少,画出来的颜色才不一样。
我发现宣纸很吸水,但它很容易破,我的画就破了几个洞。
……
同学们充分交流后,让学生打开书,归纳出用笔和用墨方法的规律。
从这一教学片断可以看出,学生们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和互相交流,轻松解决了中锋和侧锋的用笔方法及墨色变化的规律这两个难点。
这样做有以下好处:
让学生全面了解其他学生是如何处理他也曾经遇到的各种问题,这种方式不仅公开了他们的成功,也公开了他们的失败;学生在此过程中掌握了良好的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培养了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给老师提供了更多的了解学生学情的机会,诊断性地运用他们的意见,学生成了课堂的真正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
三、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助教”
如今社会,可谓是日新月异。
我们这些在上个世纪接受教育的教师,如今要用自己的“一桶水”来装满学生的“一碗水”,是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不对学生“味口”,跟不上学生的步伐了。
我国教育先祖孔子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有些知识,有些学生确实已经掌握,甚至比我们的想法更新颖、更独道、更优秀,不妨就让学生来当“小老师”,老师当“助教”。
案例:
《小小食品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湖南版第一册第20课。
在学生充分欣赏、交流各式糕点图片后,学生们制作出了各式各样的糕点。
师:
你们的作品让老师大开眼界,老师都不知道你们的小手是怎样制作出这些漂亮的糕点的,哪些“小糕点师”愿意来教教我和同学们呀学生纷纷举手。
生:
我教大家做一种“蔬菜汉堡包”……
我教大家做一种“三层生日蛋糕”……
这一种饼干是我自己想的,叫“七色彩虹”,是这样做的……
我教大家做麻花和面条……
“小老师”边示范边讲解,老师当学生和同学们一起跟“小老师”学做,顺便帮“小老师”做一些准备材料、展示作品、提醒补充之类的助教工作。
在实际操作中,“小老师们”总是争先恐后的把自己的方法教给大家,而且多有经典之作和出乎意料的惊喜。
实践经验证明,这样做能充分发展学生的各种才能,让学生体验成功感;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四、学生当“评委”,老师当“嘉宾”
在以往的作业展评和课堂小结中,我们多采用展评优秀作业或概述教学内容的方法。
这样的作业展评和课堂小结有诸多弊端:
它只对极少部分学生进行了片面的评价,大多数学生不能获得发展性评价;评价方式单一,权威性过强;评价易脱离学生实际,易用成人的尺子去量学生的“长短”;强化了评价方式的甄别与选拔功能,打击了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术《课标》中这样阐述:
“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
”我们在作业展评和课堂小结环节中,可以采用全班集体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等方式。
人人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堂 还给 学生 空间 留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