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校本课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771682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36
- 大小:57.35KB
数学校本课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数学校本课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校本课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教师评价。
教师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与实施者,也是校本课程的管理者与评价者。
所以,教师评价,一方面是学校对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评价;
另一方面,也是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自我反思性评价。
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应该指向教师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教育理念和能力、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由此达成的教学效果。
教师的自我评价,应该是对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的反思。
通过评价与反思,促进教师的业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2)、学生评价。
学生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参与者,也是教学过程的直接感受者。
所以,学生评价,既指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又指学生对课程和教师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以从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参与度、学生在教学过程的行为表现来进行。
例如,某一门选修课,学生都不愿意参加,或者虽然参加了却没有积极性。
那么,这样的课程是显然不受欢迎的。
值得强调的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最有权利对校本课程的建构和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
作为学校和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学生对课程和教师的评价。
学校可以设计一些调查问卷,让学生对课程和教师进行评价,以便获取第一手评价资料,调整和改进工作。
二、
校本课程评价的策略
校本课程的评价,对教学工作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
要使这一作用得到应有的发挥,必须树立新的理念,转变评价的功能。
从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程评价功能,转向人的发展。
让评价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而不是学生的发展为评价服务。
这就启发我们,进行校本课程的评价就是要考查学生的认知水平、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整体发展。
为此,必须采取多元化、多样化、综合化的评价策略。
1、平价的多元化
校本课程评价的多元化,既指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又指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就是改变过去以管理者为主的单一评价主体的状况,实现课程评价的的民主化。
将评价作为由教师、学生、学校管理者以及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分析与评估的过程。
从而促进教师、学生、管理者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主动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自觉改进工作和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实现自我发展。
评价指标的多元化,是指从过分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转向对学生多方面素质的评价。
也就是说,要评价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而不是某一方面。
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到学习水平,从创新精神到实践能力,从知识观到价值观、人生观等。
还要考查不同的学生,在不同方面的不同发展。
承认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发展。
2、评价的多样化
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是说在进行校本课程评价时,从过分强调量化评价逐步转向对质性的分析与把握,把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结合起来。
学生的发展是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单纯以量化的评价描述人的发展,是简单而浮浅、呆板而僵化的。
这就要求我们更加关注质性评价,以全面、真实、深入地再现评价对象发展的特点。
因此,校本课程的评价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方法,尤其是对学生的评价,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
既要有行为观察,又要有成长记录;
既要有表层的作业,又要有深层的学习日记。
使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更清晰、更准确地反映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事实,为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工作的改进,提供可资借鉴的科学依据。
3、评价的综合化
这里所说的综合性评价,有两层含义:
一层含义是评价校本课程要充分考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诸方面的综合因素,多方面采集和收集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总结经验,找出差距,提出丰富、补充校本课程的方案。
另一层含义是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行评估。
特别要重视发展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为终结性评价奠定基础、提供依据,使终结性评价具有客观性和说服力。
进而提出改进工作的思路和计划,作为下一阶段教学活动的起点。
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既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评价改革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
课题2:
趣味数学大家玩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数学题,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智力,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逻辑思考能力。
2)让他们学会通过思考与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解答例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让学生学会善于思考。
教学难点:
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课前准备:
准备课堂上要讲的内容,预测提问环节所需要的使用的时间。
多媒体课件,火柴棒,小奖品。
教学过程:
课前先向学生播放一些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生活例子。
讲一个小故事,动物中的数学“天才”蜜蜂。
(蜜蜂蜂房是严格的六角柱状体,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开口,另一端是封闭的六角菱锥形的底,由三个相同的菱形组成。
通过小故事起到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火柴游戏,层层导入:
同学们还想知道知道数学更多有趣的故事吗?
今天我们来一起玩一个与数学有关的趣味游戏好吗?
学生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演示摆法。
1、下图是用24根火柴杆排成1大1小两个正方形,只能移动其中的4根火柴,要使其变成3个正方形,你会吗?
2、六角星变菱形用18根火柴摆1个六角星(见图)。
请你移动其中的6根火柴,使六角星变成6个面积相等的菱形。
你知道应该怎么移动吗?
3、用12根火柴杆,组成4个连靠在一起的单位正方形,如下图。
游戏要求:
(1)试试看,移动3根火柴杆,把它变成3个不相连靠的正方形。
(2)恢复原状,再试试看,移动4根火柴杆,把它变成3个不相连靠的正方形。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答对进行适当的奖励),并进行分析,然后逐渐深入课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结合生活,小组互动。
此环节分为四个小部分:
1将学生分成几组,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
2从日常生活出发,模拟一些题目,让学生进行抢答。
3最后进行统计,对表现最好的小组进行奖励。
4、对相关题目进行详细的解释,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奥秘,进而提高对数的学习兴趣。
具体如下:
数学谜语:
1.一加一不是二。
(打一字)
解析:
“一”字、加号“+”、再来一个“一”字,
组合在一起,得到的字不是“二”,而是“王”。
谜底是:
王
2.一减一不是零。
“一”字、减号“-”、再来一个“一”字,
组合在一起,得到的字不是“零”,而是“三”。
三
3.+-×
(打一成语)
解析:
把支分解开即为“+、-、×
”)
谜底是:
支离破碎
4、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打一字)
谜底是:
口(意为“只”少“八”)
5、成绩是多少?
(打二个数学名词)
学习成绩是用得分的数目计算的。
问“多少”,可以换一个说法,改问“几何?
”在中国古代数学书里,问一种物品有多少个,总是问“物有几何?
”直到现在,有些地区的方言里,买东西问价钱,还是说“几何?
”所以,问“成绩多少”,等于是问“分数,几何?
”
谜底是两个数学名词:
分数、几何.
二、探究拓展题:
4、现在小明一家过一座桥,过桥时候是黑夜,所以必须有灯。
现在小明过桥要1秒,小明的弟弟要3秒,小明的爸爸要6秒,小明的妈妈要8秒,小明的爷爷要12秒。
每次此桥最多可过两人,而过桥的速度依过桥最慢者而定,而且灯在点燃后30秒就会熄灭。
问小明一家如何过桥?
第4题答案:
第一步:
小明与弟弟过桥,小明回来,耗时4秒;
第二步:
小明与爸爸过河,弟弟回来,耗时9秒;
第三步:
妈妈与爷爷过河,小明回来,耗时13秒;
最后:
小明与弟弟过河,耗时4秒,总共耗时30秒,多么惊险!
三、自主创作题:
根据自己学过的数学知识,自主创作一幅与数学有关的图画。
(设计意图: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四、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奥秘,进而提高对数的学习兴趣。
《画一画、算一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
观察场景,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
(出示彩旗的场景图)再过几天,就是国庆节了,许多公园街道场馆到处都是张灯结彩彩旗招展花团锦簇,呈现出一派欢乐喜庆氛围。
(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自由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引导:
这些物体都是按一定的规律摆放的。
盆花是按什么规律摆放的?
彩灯和彩旗呢?
在小组里说一说。
全班交流三种物体排列的规律时,让学生一边指图一边说。
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1.提出问题:
在图中,我们看到8盆花。
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
自己试一试。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待大多数学生形成初步的认识之后,再组织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教师注意每一个小组交流的情况,发现学生采取的不同的策略,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全班交流。
同学们已经在小组里交流了自己的想法,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意见介绍给全班同学?
学生小组可能提出如下的想法。
(1)画图的策略:
○●○●○●○●○●○●○●○
(○表示蓝花,●表示红花)第15盆是蓝花。
教师提问:
你一共画了多少个“圆”?
(2)分类的策略:
左起,第1、3、5……盆都是蓝花,第2、4、6……盆都是红花。
第15盆是蓝花。
其他同学明白这种想法的意思吗?
(引导说出位置是单数的都是蓝花,双数的都是红花)
(3)计算的策略:
把每2盆花看作一组,15÷
2=7(组)……1(盆),第15盆是蓝花。
为什么把2盆花看作一组?
算式中的每个数各是什么意思?
根据余数是1为什么可以确定第15盆是蓝花呢?
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结合前面学生画的图解释:
○●
……
强调:
第15盆花的颜色和每组中的第几盆花相同?
3.比较反思:
对于这几种方法,你有什么想法?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三、独立尝试,逐步优化解题方法
1.
出示“试一试”第1题(彩灯图),学生尝试解答。
“第15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
”
(1)展示学生不同的想法。
(2)引导学生针对计算的方法思考:
每几个彩灯可以看作一组?
15÷
3=5,没有余数说明什么?
第17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
(3)比较这几种方法,说说感想。
如果有学生没有意识到计算的方法简捷性,可以提出第50个、第100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问题,加以引导逐步体会。
2.出示“试一试”第2题(彩旗图),学生“你来提问我来答”。
对于学生提问中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点拨。
发现、强调:
余数与红旗黄旗的对应关系。
问:
余数是几时是红旗?
黄旗呢?
余数是1、2是红旗。
余数是3及没有余数是黄旗。
四、提升练习,加深对解题方法的理解
请你猜猜我是谁?
三个层次。
1、爱数学爱数学爱数学……
第28个字是谁?
2、我们爱数学我们爱数学我们爱数学
……
估算黄豆粒数
学会估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利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黄豆,杯子,天平等
一、引入
师:
你们看,这是什么?
生:
黄豆。
你们想知道这些黄豆有多少粒吗?
想一想:
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黄豆有多少粒。
二、小组讨论,确定方案。
师:
你们可以用课桌上的工具。
(杯子,天平等)
三、小组合作,实施方案。
四、汇报交流
方案一:
先数一杯黄豆的数目,再看这些黄豆有多少杯,再用乘法计算即可。
方案二:
先测一把黄豆的数目,再看这些黄豆有多少把,再用乘法计算即可。
方案三:
先测100粒黄豆的重量,算出一粒的重量,再称出总重量,再用除法计算即可。
五、小结
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请大家都要做留心观察的人。
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1.掌握参照规则图形面积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和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能用这些方法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2.能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视频展示台和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直尺、有实验地的题卡、两个不规则图形(其中一个大约是学具正方形的一半,大约是4.5cm2,另一个大约是学具正方形的,大约是6cm2)、一张与之相关的正方形(面积为9cm2)、一张透明方格纸、有海南岛和台湾岛地图的题卡。
一、引入新课
教师:
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光明村实验地的问题。
光明村为了更好地搞好生产,新划了几块地作为实验地(课件出示三块不同形状的实验地,其中一块是例2中的实验地,图中数据只作参考,不出示)
图上的两个小朋友在讨论什么呢?
学生:
他们在讨论哪块实验地的面积最大。
在你们的题卡上也有这几块实验地,请你们量一量、算一算,把每个图形的面积写在相应图形的下边,然后再比一比图上究竟哪块实验地的面积大?
由于有一个是不规则图形,学生没有学过,不能算出它的面积,所以不能完成任务。
你们比较出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了吗?
没有。
为什么呢?
有一个图形我们不能算出它的面积。
哪一个图形不能算出它的面积呢?
为什么不能算出?
这个图形我们以前没有学过。
像这样有的地方凸出一些,有的地方凹下去一些的不很规则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不规则图形。
在我们的生活中像实验地这样的不规则图形还有很多,要想知道哪块实验地的面积大,我们还得先研究怎样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探究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
怎样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呢?
为了方便我们研究,我们先来研究这样一个不规则图形。
(教师拿出如图的不规则图形)请同学们先在你们的学具里找到它。
我们能精确地算出它的面积吗?
不能。
为什么?
因为它不规则。
我们可以怎样知道它的面积呢?
引导学生说出:
可以估计出它的面积。
在你们的桌子上有一个正方形,还有一张透明的方格纸,方格纸的每一个小方格是1cm2。
你能用这些工具想办法估计出这个图形的面积吗?
请同学们利用工具想办法估计出这个图形的面积。
(同桌为1个小组)
学生同桌讨论合作后汇报。
重点要求学生说出是借助哪种工具估计的,是怎样进行估计的。
特别是数方格的方法,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数的。
学生大概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找到这个图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它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一半,然后根据这个关系估计出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是:
9÷
2=4.5(cm2);
另一种方法是用透明方格纸进行估算。
这两种方法都是学生先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汇报,然后课件再演示一遍学生的做法。
展示一种方法就总结板书一种方法。
通过研究我们总结出了两种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在这两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
学生汇报,说出自己的理由。
请你用你喜欢的方法来估计出你们桌子上的另一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学生操作后展示汇报,汇报时重点说清楚是怎样估计出这个图形的面积的。
2.解决课前提出的关于哪块实验地面积大的问题
同学们都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估计出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了,现在能估计出前面那块实验地的面积了吗?
能。
学生操作后,汇报实验地的大小,并展示自己是怎样估计的。
估计学生都会用方格纸来进行估计。
为什么没有同学参照相关的规则图形来估计呢?
这里没有相关的规则图形可以参照。
对,看来同学们不但会用自己的方法来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还
会根据实际情况来合理地选择估计的方法,真了不起!
三、深入研究
你们知道我国台湾岛和海南岛谁的面积大吗?
学生如果知道,就请知道的学生回答,然后请同学们想办法验证,现在就按没有学生知道来准备。
你们想知道它们谁的面积大吗?
想。
这两个岛的地图就在你们的题卡上,你能想办法比较出它们谁的面积大吗?
估计学生会讨论出两种方法:
一是看谁的图上面积大,它的实际面积就大;
另一种是先估计出图上面积,再根据实际扩大相应的倍数得到实际面积再比较。
两种方法都可以,如果要选用比较实际面积的同学,你只需要把图上面积估计出后再扩大相应的倍数就可以得到实际面积了。
学生操作后汇报。
四、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怎样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学生回答略。
教学目标
1、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在数学活动中探索数的特征,体验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3、让学生通过对奇偶性的研究讨论,初步训练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发展数学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发现掌握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2、使学生应用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抽奖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
我们学习过奇数和偶数的相关知识,请你们说说1~15的数字中,哪些是奇数,哪些是偶数?
生分类(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答案)
2、遮住奇数,提问剩下什么数?
遮住偶数,提问剩下什么数?
[让学生感受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
二、授新课
{活动一}
其实生活中这样的奇偶现象很多。
请大家默读题目一遍,你能从中获取哪些有价值的信息?
大屏幕出示小船摆渡问题
生:
我知道了小船最初是在南岸的。
它的行驶轨迹是从南岸到北岸,再从北岸驶回南岸,不断往返。
(学生说的同时,教师通过课件或黑板演示小船的行驶轨迹)
师出示问题一:
小船摆渡11次后,船是在南岸还是在北岸?
生答略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研究数的奇偶性变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归纳、概括数学知识的能力]
大家都这样认为,这只是我们的初步猜想,那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去验证?
请大家独立思考一分钟。
生独立思考一分钟。
下面我们分组交流,请每一小组讨论后,选出最好的方法在全班交流汇报,我们比一比,看哪一组的方法最好。
……(时间:
5分钟左右)
大家讨论的可真认真,老师都不情愿打断大家了,哪一组愿意第一个先来汇报你们的方法和结论?
引导画示意图和列表方法解决问题!
如列表运用板书:
1北岸
2南岸
3北岸
4南岸
5北岸
6南岸
7北岸
8南岸
…………
从刚才的方法中,你是否发现什么规律?
找出划船次数和船的位置的关系?
[学生说的同时,可以将北岸或者南岸在旁边打勾]
那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把发现的规律用一句话总结一下,谁来试一试?
生1:
小船摆渡1、3、5、7等次后,船在北岸,小船摆渡2、4、6、8等次后,船在南岸。
不错,谁能用更简练的语言再来总结一下?
生2:
小船摆渡奇数次后,船在北岸,小船摆渡偶数次后,船在南岸。
真简练,棒极了!
(板书)
三、巩固活动与练习
我们还有很多这样含有奇偶性的例子。
你看老师手中的杯子,翻动1次杯口朝下,翻动2次杯口朝上,[教师实物演示]那么10次后,杯口朝哪?
翻动19次后杯口朝哪?
(完成课本内翻杯子的问题)
生解决问题
你身边什么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
说一说!
生同桌或小组说!
如开关、打乒乓球……
{活动二}
在我们的加减运算中也含有奇偶性。
1、请同学们看看这个圆里的数字有什么特征?
课件出示:
含有12、18、20、6、34、80、52、16的圆形
2、请同学们从圆中任选两个数相加减,看看它的结果会是怎样?
板书:
偶数±
偶数=偶数
3、偶数有这样的规律,奇数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请同学们自己任选两个奇数相加减。
奇数±
奇数=偶数
4、说说这个正方形中数字的特点?
[出示含有奇数的正方形]
请大家分别从圆和正方形中各选一个数相加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奇数±
偶数=奇数
偶数-奇数=奇数
5、你知道为什么有这样的规律吗?
[不知道怎么解释这个原因!
对学生是否太难]
6、你能不计算就判断出它们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吗?
10389+200411387+131268+1024
7、你能猜出这道题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吗?
A、×
×
±
B、×
5±
(翻出一个数个位上的数后猜测)
C、×
4(翻出另一个数个位上的数后猜测)
三、全课小结
《可怕的白色污染》教案
教学内容:
,简单的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的练习课
1、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巩固统计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使学生通过触目惊心的数据,认识到白色污染的严重危害,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从数据中认识白色污染的严重性,如何减少白色污染。
教学模式:
引探创新
教学结构:
谈话引入→自主参与,研究问题→反思体验
教学方法:
引导法、总结法
学习方法:
收集资料法、讨论合作法、整理法
让学生先查找一些关于白色污染的资料,并调查自己家里一天要用多少个塑料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白色污染吗?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一说。
2、白色污染的危害有多大呢?
(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3、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白色污染的严重性。
(板书课题:
可怕的白色污染)
二、自主参与,研究问题:
1、交流一下你自己家里一天大约要用多少个塑料袋,怎么用的?
你是怎么知道的?
(询问父母、自己统计等)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整理所收集的数据。
(1)、填表:
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数学 校本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