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与人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2768937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0.80KB
创造与人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创造与人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造与人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伊斯兰教的经典里,真主安拉是创世主。
他在两天之内创造了大地,在四天之内为需求者规定了生活所需;
随后,真主造了向他顶礼膜拜的众天使;
最后,真主用黑色成形的粘土造了亚当,并将灵魂注入他的体内,于是这位亚当,便有了生命的气息,成为真正的人。
在《古兰经》里,真主自白道:
“我确已用泥土的精华创造人,然后,我使他变成精液,在坚固的容器中的精液,然后,我把精液造成血块,然后我把血块造成肉团,然后我把肉团造成骨骼,然后,我使肌肉附着在骨骼上,然后,我把他造成别的生物。
”
其它宗教及有关的神话传说,亦有类似的说法。
如犹太教,认为是创世主——“惟一真神”雅赫维从“空虚混沌”之“地”和“水”上造出世界,又用“尘土”造了人。
在古埃及的传说中,则是一个叫哈奴姆的“圣神”用陶土塑造了第一批人。
古希腊神话则认为,是先觉者普罗米修斯用泥和水捏塑成人,并赋予其生命,再由智慧女神雅典娜给这些生命以灵魂和呼吸。
中国的神祗庞杂散乱,有关创生的神话也多种多样。
最早有阴阳二神“混生”说:
“有二神混生,经天管地……烦气为虫,精气为人。
”(《淮南子·
精神篇》)稍晚有盘古“垂死化身”说:
盘古死后,“身之诸虫,因风所惑,化为黎氓。
”(《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纪》)还有诸神共同造人的说法:
“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
(《淮南子·
说林篇》)当然,流传最广泛的还是女娲氏“抟黄土作人”: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义》)为了使造出来的人世代繁衍,女娲氏还做了人类最早的媒人,使男人和女人配合,生养儿女。
不管是上帝耶和华、真主安拉,还有埃及的哈奴姆、古希腊的普罗米修斯,以及中国的女娲氏,这些“造物主”还都可算作“人神”——具有一定的“人性”和“人形”(据说安拉“无形象”,但“人性”还是有的),而世界上某些少数民族,则往往将某些动植物作为创造人类众生的神灵。
北美太平洋西北岸的印第安人认为世界的造物主是银狐。
据说世界开始的时候,地上一片汪洋,生活在天上的银狐趁反对它创造的长尾狼外出之机,用矢凿开天层,随之坠落海面,造出一个小岛。
长尾狼归来见状,也动了心,就求银狐带它下去,银狐便取矢射天,狼就掉了下来。
小岛太小,生活不便,银狐就用力地跺跺足,岛即立刻变大。
就这样先蹈东方,然后北、西、南,连续蹈了五夜,岛就变成了今天的陆地。
接着,银狐又给大地上创造出树木、泉水、动物和人类。
加利福尼亚的印第安人将神话中的野狼奉为祖先:
野狼起初用四脚跑路,后来开始产生一节手指、一片指甲、一只眼睛等人类身体上的东西。
不久又变为两只手指、两片指甲、两只眼睛等等,此后又脱掉尾巴,学会了端坐和直立。
就这样逐渐演变为完全的人类。
还有,奥日贝人认为他们的祖先是狗变的;
阿玛哈人传说他们的祖先是水牛的化身;
荷萨吉人说他们的始祖是由雄蜗牛破壳进化成手、臂、足和腿的男子,然后与海狸婚配而产生;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地区的土人,认为最初的人类,由橡皮树的枝与瘤节演变而成;
新南威尔斯岛土人传说其祖由野鹅蛋孵化而生;
伊利斯岛土人相信豪猪为岛上的初民,其子孙变化成人类;
西里伯岛人认为是水泡凝固成卵,然后在阳光的照耀下孵化为一男一女,二人婚配生育,成为人类的祖先。
也有人与动植物结合再生人的传说。
如北美的柏柏尔人宣称其民族是祖先与鳄鱼结婚生成的;
海达人传说是大乌鸦酋长和一只海贝结婚,生一雌海贝;
酋长又娶雌贝为妻,从而产生其族。
还有,肖克士人与雌熊结婚生其族;
西非青花鱼人与青花鱼结婚生其族;
栗鼠族人与栗鼠化作的美女结婚生其族,等等。
无论是宗教典籍的载述,还是流行于民间的神话传说,都不过是人类的认识水平还处在低级阶段时期的产物,“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113页)的结果,当然不是科学的真实的反映了。
尽管从这些“反映”中,可以探测到古人创造性思维产生发展的某些轨迹和特征,如泥土造人的神话很可能是人类学会用泥土制造陶器后的产物;
而人和动植物同祖或与动植物结合再生人的传说,则可视为“生命同源”遗传在人们意识中的一种“原始意象”——“原始意象”也是创造物,历史的、精神的创造物。
显然,宗教载述和神话传说不能笼而统之地视为虚妄,其积极意义很大成分上在于,这些载述和传说的创造者看到或者说猜测到了世界上的所有生物及人类自身都是被创造出来的,是作为创造物出现的。
神学家和古代人受自然的、社会的及人类自身等等创造条件的限制,弄不清也无法弄清到底是谁在创造,怎么样创造,从而错误地把一切创造之功,都归结到“造物主”——神灵的头上。
他们不明白,正是他们创造了神灵——观念中的造物主,而不是虚幻的观念中的造物主创造了他们。
2.生命在于创造
对生命起源的科学解释,有赖于由公元16世纪才逐渐发展起来的生物科学。
早些时候,有人根据“腐肉生蛆”,淤泥、污水中生出了鱼、蛙等现象,提出了“自然发生说”,即认为生物可直接从无生命的物质中自发产生。
于是,1668年,意大利科学家雷迪做了腐烂的肉能否自行产生苍蝇的实验。
结果表明,腐烂的肉不能自行生出苍蝇。
蛆(以及后来的苍蝇)是从苍蝇在腐烂的肉上产下的卵中生出来的——自然发生说被否定了,
接着,1675年,荷兰生物学家洛文霍克用磨镜片(可视为最早的显微镜)发现了第一批后来被称为“原生动物”的微生物。
1683年,他又发现了更小的活物——细菌。
1753年,瑞典博物学家林耐出版了《植物种态》,初步确立了动植物的分类系统。
1838年到1839年,德国生物学家施来登和施旺创立了细胞学说,认为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在现在的生命世界里,无论是动物、植物或是微生物都是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
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证明了动、植物界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为进化论提供证据的还有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他于19世纪初叶,发现了动物在地球历史上出现的顺序,和从动物胚胎至成熟阶段逐步发育的顺序相吻合的现象。
1859年,创造巨人,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论借助自然选择(即在生存斗争中保存优良族)的方法的物种起源》(简称《物种起源》)一书问世,震动了整个世界。
在这部划时代的著作里,他摈弃了“神造说”,提出了以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为基础的生物进化论。
达尔文认为,各种生物的物种在开始时彼此并不是独立的,也没有什么区别。
后来,由于繁殖的压力和自然淘汰,所有的活物逐渐起了变化,老的、不适于生存的物种被新的、更适于生存的物种代替。
几个不同的物种最早也许是同一个祖先,而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可能都是从一种最原始的生命发展进化而来。
这就意味着,“人们不需要再去寻找那些已知的几百万个活物的产生原因,只需了解任何一种生命体的创造原因就够了(不管这种生命体是多么简单)。
这种自然发生的原始的简单的生命体在进化的过程中引起了其它种种复杂的生命的发生,直至出现人类。
”(阿西莫夫:
《地球以外的文明世界》第136页)
那么,这种“原始的简单的生命体”是什么呢?
现代科学认为,生命的最基本的元素是蛋白质和核酸。
生命的起源首先是由无机物生成有机小分子,再由有机小分子形成蛋白质、核酸等有机高分子,这些有机高分子再组成多分子体系,最后发展为原始生命。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给生命下过一个著名的定义,即“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本质上就在于这些蛋白体的化学组成部分的不断的自我更新。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20页)这个定义的科学依据是当时的生物学成就。
近几十年来,生物科学有了长足的进步,人们发现,生物科学中最重要的物质可能是核酸。
核酸是信息性生物大分子,决定着蛋白质(属功能性生物大分子)的性质。
所以,恩格斯的生命定义就应该发展为:
生命是核酸和蛋白质的复合体系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本质上就在于核酸和蛋白质的化学成分不断地自我更新。
显然,用创造论的观点来看,这种不断的自我更新,毫无疑问地属于创造的范畴。
新陈代谢、自我复制、生长发育、遗传变异及感应性、适应性等生命现象,都既是创造的过程,又都是创造的结果。
我们说过,创造是创造物不断地进入创造过程,不断地释放和发挥创造效能,从而不断地生成新的创造物的活动。
不断地生成新的创造物,是创造的最基本的目的性要求。
在生命领域,新陈代谢是最基本的创造过程,是其它一切生命现象的基础。
新陈代谢就是不断地生成新的创造物,不断地生成新的创造物就是新陈代谢;
换句话说,新陈代谢就是创造,创造就是新陈代谢。
这样,我们就有理由认为,生命的本质在于创造,生命就是创造;
生命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创造过程,生命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创造过程;
生命是创造物(无机小分子、有机小分子、核酸、蛋白质等)不断地新陈代谢,即不断地进入创造过程,不断地生成新的创造物(各种生命现象)的结果。
生命的创造过程是极其漫长的。
现代科学认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乃至整个太阳系,是46亿年前经过宇宙大爆炸后形成的,而地球上的生命则大约起源于30多亿年前,这也就是说,地球上的生命从无到有大约经过了10多亿年的时间。
生命从无到有作为一个巨大的创造过程,无疑是由一系列相对小一些的创造过程组成的。
根据现代科学提供的资料,这些相对小的创造过程似乎可以这样划分:
第一步,分散在原始地球表面的一些创造物即碳、氢、氧、氮等一些基本元素,在高温条件(原始地球是一个炽热的球体)下,通过碰撞相互结合,生成新的创造物氨、水、二氧化碳等无机物。
第二步,氨、水、二氧化碳等创造物和从地核中喷到地球表面上的碳化物相互作用,生成新的创造物——甲烷、乙炔等碳氢化合物。
碳氢化合物进一步与水分子、氨分子结合,生成更新的创造物,即更复杂的有机物,如氰化氢等。
第三步,由甲烷、氨、氮、氢、水、二氧化碳、氰化氢等组成的原始大气,在宇宙射线、紫外辐射、雷击电闪、火山喷发、陨石碰撞等种种因素(创造条件、创造契缘)的作用下,不断化合,生成可直接产生生命的创造物——包括氨基酸、核苷酸、脂肪酸、单糖等等在内的一系列有机化合物。
第四步,这些有机化合物通过雨水和河流的作用汇集于原始海洋中,经过漫长的积累,在适当的创造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氨基酸经过缩合形成蛋白质分子,核苷酸经过聚合形成核酸分子。
第五步,在海水里越积越多的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由于日晒蒸发等多种原因,进一步浓缩聚集,形成一种以蛋白质和核酸为主要成分并呈颗粒状的多分子体系。
第六步,这些被称作团聚体或微球体的小颗粒,漂浮在原始海洋中,在适合的创造环境下,吸收其它元素,不断地进行加减化合(即同化和异化),结果终于出现了一些能把同化和异化作用统一于一体,有了原始的新陈代谢作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繁殖)的成功的高品位的多分子体系,这样的多分子体系便是伟大的创造物——原始生命。
讨论到这里,有读者可能会提出这样的疑问:
你说生命的本质以及宇宙的本原是创造,那么,这创造的动力基础是什么呢?
比如生命创造过程的第一步:
由那些分散在地球表面的基本元素(碳、氢、氧、氮筹),通过碰撞相互结合,生成氨、水,二氧化碳等有机物。
是什么力量促使这些基本元素发生碰撞从而相互结合呢?
再上溯到世界的起源,使那些基本粒子在大爆炸中结合成基本元素的动力源泉又是什么呢?
这实际上是一个理论难题。
创造巨人,杰出的物理学家牛顿在回答这个难题时也不免陷入困惑。
尽管他总结了前人和自己的创造成果,归纳提出了经典力学的三大定律——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并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为人们探索这一理论难题,也为人类的科学进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创造性贡献。
牛顿认为,一切行星都是在某种外来的“第一推动力”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的,这种外来的“第一推动力”是什么呢?
亚里士多德认为是神秘的“理性”,牛顿认为是“神”即上帝。
阿奎那讲得更明白:
在动力因中,如果没有第一个动力因(如果将动力因作无限的推溯,就会成为这样情况),那就会没有中间的原因,也不会有最后的结果。
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从根本上构成所有事物之基础的那种事物,完全可以算作是最高级原因的原因。
”“因此,创造者非上帝莫属,上帝是第一原因。
”(《神学大全》1,65,3)
这样的观点我们当然不能同意。
我们认为,首先,不存在所谓的“第一推动力”或“第一原因”。
因为创造无限,创造物无限,创造链无限。
哲学意义上的“宇宙”,没有开头,也无所谓结束,当然不会有所谓的“第一推动力”或“第一原因”。
“第一推动力”或“第一原因”的提出,是人类认识受到局限的产物。
其次,没有“第一推动力”或“第一原因”不等于没有动力基础或动力源泉。
这个动力基础或动力源泉便是创造效能。
创造效能是创造物与生俱来的、本身固有的、主要由创造物的内部结构决定的一种本质性能量。
创造物千差万别的内部结构,决定了创造效能大小多少、高低强弱的千差万别。
显然,任何创造物都有其内部结构,因而,任何创造物都具有创造效能,不具备创造效能的创造物世界上不存在。
创造效能的释放和发挥构成创造力。
换句话说,创造力便是创造效能的释放和发挥。
正是创造物内部具备的创造效能的释放和发挥即创造力,构成了创造的动力基础或动力源泉。
创造力团聚组合为创造力场,如控制着粒子、原子相互作用的万有引力场、电磁场、强核相互作用及弱核相互作用等。
创造力场具备更强大的创造效能,创造物正是在创造力场中相互作用,聚变化合,从而生成新的创造物的。
现在,我们就可以这样回答读者的问题了:
在世界(当然是我们面对的“世界”)起源的初始阶段,使那些基本粒子在大爆炸中结合成化学元素的动力源泉是创造力,即这些基本粒子本身具备的创造效能的释放和发挥。
在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依然是创造力,即碳、氢、氧、氮等基本元素本身具备的创造效能的释放和发挥,促使这些基本元素发生碰撞,从而相互结合,生成新的创造物氨、水,二氧化碳等无机物的。
其碰撞,其结合,又都是在一定的创造力场中进行和完成的。
3.人的本质
看到这个题目,联系上面章节,读者一定会想到这样一句话:
人的本质是创造。
不错,人的本质确实是创造。
这种创造,毫无疑问,属于生命的创造、宇宙的创造的一部分。
但是,必须指出,人的创造是生命的创造乃至宇宙的创造的最高级、最精致、最复杂的一部分。
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的创造又不同于人以外的生命的创造、宇宙的创造。
人的创造是智慧的创造,是有思维有意识有情感的创造。
所以,与其说人的本质是创造,毋宁说人的本质是智慧的创造,是有思维有意识有情感的能动的创造。
为了说明问题,我们需要粗线条地了解一下从原始生命到出现人类之间的由简单而复杂,由低级而高级,由水生而陆生的创造过程。
如下所示:
原始生命(非细胞形态生物)→原始单细胞生物→原生动物→腔肠动物→两侧对称动物→后口动物→棘皮动物→原始脊索动物(无头类)→原始有头类→有颚类→渔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灵长目动物→猴→猿→人。
这个创造过程极其漫长而复杂,大概经历了20亿年的风雨岁月。
其间,10亿年前出现原生动物,5亿年前出现原始脊索动物,4亿年前出现原始鱼类,3亿年前出现两栖动物,2亿年前出现爬行动物,1.8亿年前出现哺乳动物。
2500万年前,哺乳类取代爬行类在自然界获得统治地位。
出现灵长目动物的时间可追溯到7500万年前,过了大约4000万年,也就是到了3500万年前,灵长目动物分化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小猴和狐猴,大脑不怎么发达;
一部分是大猿,大脑比较发达。
大脑比较发达的大猿继续进化,到了距今大约800万年前,出现了一种大脑特别发达的类人猿。
又过了700多万年,到了距今60多万年前,类人猿逐渐转变为人类。
由猿到人的转变无疑是一个了不起的意义巨大的创造过程。
根据考古界发现的人类化石,这个巨大的创造过程又由四个相对小的创造过程组成:
早期猿人阶段、晚期猿人阶段、古人阶段和新人阶段。
早期猿人阶段距今300万年至150万年左右,以东非坦桑尼亚发现的“能人”和肯尼亚发掘出土的“1470”号人为代表。
其基本特征是能够直立行走,能制造简单的砾石工具,脑容量在700毫升以上,肢骨基本上与现代人相似。
晚期猿人阶段距今约150万年至20多万年,以爪哇猿人和北京猿人为代表。
其基本特征是:
两足能完全的直立行走,能制造较进步的石器工具,能使用、保存和控制天然火,脑容量接近于现代人,达到1200多毫升。
古人阶段也称早期智人阶段,距今约20万年到10万年,以德国的尼安德特人和我国广东的马坝人、山西的丁村人等为代表。
能健步行走,能制造精致的石器工具和复合工具,能用兽皮做简陋的衣服;
不仅能使用天然火,而且能人工生火。
脑容量已达到现代人水平,男女平均为1440毫升,但脑的形状和结构还保留不少原始性。
新人阶段也称晚期智人阶段,距今约4万年到1万年,以法国的克罗马农人和我国广西的柳江人及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为代表。
不仅能制造多种精制的石器,还能制造鱼叉、箭矛及骨质、角质的文具、装饰品等,发明了制造工具的工具,能摩擦取火和控制用火,能建造简陋的房屋,出现了原始的制陶、纺织、冶炼、农业以及以雕刻、彩画和塑像为主要内容的原始艺术。
脑容量和现代人已很难区分,骨架一般比现代人高大。
总括起来看,在从猿到人的创造过程中,有几个关键性的创造成果特别值得我们注意。
这便是:
直立行走、制造工具、使用火和脑容量的增加。
直立行走,使以往低垂的头颅从此高昂了起来,加速了大脑结构的进化和完善,脑容量随之增加,头部感官得到发展,为一种全新的创造——大脑的思维活动及神奇的创造物——智慧的产生提供了生理基础。
同时,直立行走,也使两只前足得以解脱,变作双手,投入于大脑思维指挥下的,制造工具、使用火等能动的改变大自然的创造。
如果仅从直立行走和脑容量的增大两方面来考察,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因为企鹅、袋鼠等动物也能直立行走,大象和鲸鱼的脑容量比人的脑容量还要大得多。
但综合考察,即加上制造工具和使用火两项内容,其它一切动物就都相形见绌了。
因为除了人类之外,至今还未发现世界上有任何一种动物能够制造工具和使用火。
作为人类的“专利”,制造工具和使用火是和人类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造,是人类独有的智慧的创造。
也就是说,参与人之成为人的创造过程的创造物,除了与人密切相关的自然界和人的肉体感官外,还有人的大脑,以及大脑通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智慧。
智慧是高级的能动的创造物,它意味着人无论在任何一个创造过程中,都能够进行认识、谋划、辨析、判断、鉴别和选择,一句话,能够使任何创造物都打上人、人的思维、人的主体能动性的烙印。
显然,这种创造物,只有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人类的大脑才能产生;
人类之外的任何生灵无论具有任何超人的能力,都不会产生智慧、人类的智慧。
试问,除了人类之外,有哪一种动物能够想到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以强化自身的创造手段?
又有哪一种动物能够想到点燃火和使用火以熟化食物,增强创造的体质和能量?
没有也找不到,智慧非人类莫属。
有这样一段话很精彩:
“如果仅从身体条件来看,人类只是很平淡的物种,在力气上,人比不过大象、老虎,甚至比不过和他同样大小的其他动物。
人虽能昂首阔步地行走,但行动远不如猫的灵巧;
人也跑不过狗,更跑不过马了。
人的视觉不如鹰,嗅觉不如狗,听觉不如羚羊,许多感觉都很迟钝。
人类虽能站立,但站久了却要‘腰酸背痛’,这说明人的骨骼和肌肉不太适合他的直立姿势。
人可能是生物界中惟一不协调的物种,其他生物绝无这种情况。
鱼在水中游,鸟在空中飞,都是那样和谐完美。
甚至小小的昆虫,都能有那么大的繁殖力和那么强的适应环境能力。
但是,主宰世界的仍旧是人类。
人类能做到这一点,完全靠的是人们的智慧。
换句话说,人类具有其他动物无与伦比的大脑。
仅仅是这一差别,使得人类统治了世界。
”(《当代科学之门》第258页)如果需要补充的话,那就是:
智慧的创造,使人类区别于动物界;
智慧的创造,使人类称霸于世界;
智慧的创造,使人类成为人类。
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也有一段经典性论述:
“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
而人则通过他所做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
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后的本质的区别,而造成这一区别的还是劳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17页)
在创造论看来,劳动乃是智慧的外化,智慧的创造包含着劳动。
动物由于不具备智慧,因而只能“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
而人由于具备智慧,就能改变自然界,“支配自然界”。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用“智慧的创造”来取代用“劳动”作为对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的概括。
“智慧的创造”比“劳动”更准确、更透彻、也更新颖。
4.人类创造和非人类创造的区别
实际上,在上一节中,我们已经将人类创造和非人类创造的区别讲清楚了,即人类创造是智慧的创造,非人类创造是非智慧的创造,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无智慧作为创造物参与创造。
在这一节中,我们再从非人类创造的角度,具体考察一下这种区别;
同时,也顺便将非人类创造的诸种特点揭示出来。
非生物创造
非生物指的是自然界中一切不具有生命的创造物,如太阳、月亮、星星、山脉、河流、岩石、沙漠、声、光、电、热、磁,以及各种矿物质、无机与有机物质等等。
这些非生物,和任何生物一样,每时每刻都处于创造中,即每时每刻都投入某个创造过程,释放和发挥一定的创造效能,从而生成某种新的创造物。
如太阳要产生光辐射,山脉要影响大气流,沙漠上要卷起风暴等等。
那么,非生物创造有那些特征呢?
首先,和生物创造相比较,非生物创造是无生命现象的创造——非生物的内部结构中,不包含由蛋白质和核酸耦联形成的多分子体系,所以,它们既不能遗传,也不能复制。
月亮可以绕太阳旋转,可以反射太阳的光芒,可以不断地变化着形状,但月亮不会怀孕再生一个月亮,黄河可以容纳百川,一泻千里;
可以数次改道,泛滥成灾;
可以浮人载舟,养鱼游虾;
但黄河自己决不会照自己的样子再复制出一条黄河来。
其次,和人类创造相比较,非生物创造没有感觉,没有知觉,没有表象,没有思维——连最起码的感应性都不具备,当然更谈不上智慧的产生和投入了。
比如火星,作为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之一,其某些创造现象,和地球上的情形比较接近,如有昼夜交替,有四季变化等。
上个世纪,有人在望远镜中发现,火星表面有几百条比较整齐的黑色的纵横线纹,于是认为那是智慧生物所开凿的人工“运河”,是用来引火星两极融化了的冰雪水灌溉不毛之地的。
20世纪60年代起,人们陆续发射了多艘宇宙飞船对火星进行反复考察,结果表明:
所谓的“运河”,不过是纵横交错的山脉被季风吹卷起来的尘粒。
着陆器带回的火星土壤里也没有存在生命的痕迹。
这说明火星上的一切创造现象,均属无生命智慧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创造 人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