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768408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46
- 大小:42.73KB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Word格式.docx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Word格式.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新知学习。
(一)学习记数和写数。
1、师生一起来数数到底是多少课?
2、让学生说说28课应该在怎么在记数器上来表示。
3、生拨数。
边拨边说十位上的2表示是2个十,个位上的8表示8个1。
怎么写呢?
学生自由的写。
(二)说一说
1、教师拨出22,让学生说说这两个“2”的意义一样吗?
学生讨论。
(三)写一写
教师拨珠,学生写数。
36、40、100
三、巩固练习
1、摆一摆
让学生小组合作摆出26。
学生说说你们小组是怎么摆的。
2、填空。
()个十和()个一是()。
学生自己观察图,在独立写出数。
学生汇报是怎么想的,核对。
3、写数
教师拨数,学生写出数字。
23、50、71、80
4、小熊写出门牌号。
学生观察后,自己写门牌号。
学生核对。
四、作业
填空。
1、()个一和()个十是()。
2、7个一和3个十是()。
3、5个十和4个一是()。
五、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动物餐厅
1、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初步感受一列数蕴含的规律。
抽象地比较数的大小。
1、教师出示两叠作业本,一叠是21本,一叠是18本。
2、学生观察,两叠作业本哪叠多,哪叠少。
为什么?
二、学习新知
1、现在知道了哪叠作业本多。
那谁能用我们学过的符号来表示。
2、学生回答。
在说说记“>”“〈”的方法。
3、填一填:
让学生观察记数器后,独立把数写在书本上。
32O34,100O99,然后再进行比较,填上数学符号。
师生核对。
三、巩固反馈,
1、学生独立完成,请学生板演。
45O5478O7662O6280O79
58O91100O8915<
()()>
89
全班核对,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连一连。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然后说说是怎么想的?
为什么这样连?
本题中60是多余的信息。
3、
(1)按顺序填数。
(2)读出各位是5的数,读出个位是0的数。
(3)根据右表,把下图中缺的数填上。
练习过程,
(1)学生自己观察,说说应该怎么来完成这个练习。
在学生练习。
(2)指名读出各数。
(3)小组讨论后,学生完成。
完成后在进行核对。
4、想一想,请你接着画下去。
苹果、香蕉、苹果、香蕉、()、()、()、()。
学生独立完成该题。
5、小调查:
你校一年级有多少个班?
每班有多少人?
哪班认数最多,哪班认数最少?
学生课后同捉合作去完成。
四、布置作业。
五、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小小养殖场
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的含义。
2、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在一节课中来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这么多概念的含义。
1、教师出事小小养殖场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
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1、学生交流看到了什么?
2、请学生用“谁多谁少”说一说。
自己说,同桌说,全班说。
通过全班说让学生正确建立谁比谁怎么多啊!
多得多,多一些。
谁比谁怎么少啊?
少一些,少得多。
还有差不多等概念。
3、想一想:
初步运用所学知识。
跑步的有86人,跳远的比跑步的少得多,跳绳的比跑步的少一些?
跳远的可能有多少人?
跳绳的可能有多少人?
学生选择后画圈,并说明白为什么这样选。
88人()、12人()、76人()。
三、巩固反馈
1、小红跳了38下,小男孩比小红多一些。
小女孩比小红多得多。
男孩可能跳了多少下?
画钩,女孩可能跳多少下?
画钩
35428542885
()()()()()()
2、第2和3题,引导学生看清题意,认真思考后,再独立选择答案。
选择后全班交流,并说说自己选择的道理。
3、数学游戏,
猜数。
同桌合作,
方法:
一人猜数,另一人语言提示。
例如:
甲:
我想了一个两位数。
乙:
是20吗?
不是,比20多得多。
是70吧。
比70少一些。
……
四、课堂总结:
这堂课上,你感觉最快乐的是什么地方?
五、布置作业。
1、小明的爸爸今年37岁。
小红的爸爸年龄和小明爸爸的年龄差不多。
小红的爸爸今年可能多少岁?
(在正确的答案下面画“√”
39
50
30
2、小华有28个苹果,小玉比小华多一些。
55
90
六、教学反思:
二、观察与测量
1、发展观察、操作、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
2、过观察实物,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会进行辨认。
3、在实际测量活动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4、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初步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测量。
5、初步学会估测和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内容:
观察物体(P、12)
1、通过观察实物,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空间观念。
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
教学难点:
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
课前准备:
实物或图片等
一、出示玩具汽车,学会观察物体
第一步:
1、观察玩具汽车,学生分别站在汽车侧面和后面两个不同的方向观察。
2、分别把玩具汽车的侧面和后面对着全班,让学生说一说这是谁看到的?
3、小结:
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时,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第二步:
1、让学生站在玩具汽车的侧面和后面观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2、与同伴进行交流。
第三步:
1、让学生观察书上的图,说一说。
2、利用教室里已有的物品,进行观察物体。
二、实践操作,巩固观察方法
1、第1题:
下面哪一辐图是淘气看到的?
(1)、先说说淘和笑笑看到的熊猫是什么样的?
(2)、给淘气看到的打勾。
2、第2题:
它们看到的是哪一面?
连一连。
(1)、说一说小猫和小猴看到的是大象的哪一面?
(2)、连一连。
3、第3题:
看一看,说一说。
先让学生自己读题按要求完成题目。
再交流评议。
4、猜一猜。
上、下、左、右、前、后都相同的是什么物体?
三、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在家找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并做好记录。
桌子有多长(P、14)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能估计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能估计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能在刻度尺上正确读出物体的长度。
尺子、铅笔等
一、创设情境,提出疑问
1、估一估、说一说:
讲台有多长?
课桌有多长?
2、小组讨论:
你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课桌有多长?
3、小组代表发言,说明自己的方法。
(用手、笔、文具盒、书、本子、橡皮等)
二、学习厘米与测量方法
1、疑问过渡:
为什么我们同学说的数都不相同呢?
该怎么呢?
2、为了让我们得到数据相同,我们要用相同的工具来测量,要用相同的单位来计数。
我们可以用“尺子”来测量。
3、认识尺子,学习厘米。
(1)、出示尺子,认识尺子。
(2)、认识刻度,学习厘米。
先估计1厘米的长度,再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
每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是1厘米,也可表示为1CM。
4、联系实际,说一说什么东西的长大约是1厘米的?
5、动手操作:
测量铅笔的长度。
6、说一说你的测量结果与测量方法。
7、小结测量方法:
把一端对准0刻度,根据另一端与尺子上重合的位置,读出数值。
三、实践操作,巩固知识
先让学生估计并说一说大约数;
再请学生进行测量;
最后让他们看看自己估计得是否准确?
2、第2题:
先估后量再填。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小熊量错的题目,说说怎样量才正确的?
我们在测量时应注意什么?
四、课堂总结。
对于才一年级的学生,要在一堂课中掌握厘米的概念,还要学会正确的估算、测量,还是那句话,教材过难。
在练习中出现了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练习和书本的不配套。
举例:
看随堂……
五、作业
六、教学反思
我又长高了(P、16)
1、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
2、掌握米和厘米间的关系,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对米的概念的认识
一、情境创设。
1、师:
去年我们参加了体检,大家还记得咱们的身高吗?
生:
我的身高是1米21厘米。
那我帮你量一量,有没有长高啊!
长高了,1米25厘米。
得出课题米的认识。
二、学习米
1、估计“1米”大约有多长。
2、感受1米的长度。
(手臂或身高等)
3、找一找,身边物体的长度有1米的东西,在量一量。
4、猜想:
1米有多少个厘米。
板书1米=100厘米,1M=100CM
5、估计教室里物体的长度,然后在进行测量。
三、实践练习,巩固知识。
1、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是怎么想出来的。
题目:
P16试一试。
2、一张课桌大约有多高。
谁猜对了?
学生分组讨论。
汇报
3、填一填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4、学生观察图,然后独立完成。
完成后核对。
5实践操作。
学生自己画出一条长3CM的线段。
四、总结
你这堂课感觉学什么对方最难。
还有什么不动吗?
估一估,量一量
1、能选用恰当的单位表示长度。
2、能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会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不足1米的部分如何用厘米作单位。
一、估一估、量一量
1、让学生估计我们教室里黑板有多少长?
2、师生测量。
当出现不足1米时,学生讨论如何来表示。
得出可以用------米-----厘米来表示。
二、巩固新知,形成技能
1、试一试
(1)讲桌的高是---米---厘米。
(2)板报的长是---米---厘米。
(3)门的高是---米---米。
,
学生先估测,再量一量,最后得出具体的数值。
填写。
2、练一练第1题,
同桌合作,先估测,再进行测量,然后再把正确的数值写在数上。
目的是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
3、估计淘气和机灵狗分别有多高。
让学生仔细观察以后,再独立完成。
核对,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得。
4、先让学生理解题意有,再算一算,最后交流自己的想法(小组)
内容是P19第三题。
5、找一找,量一量。
先小组里交流,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然后小组里进行测量。
6、P19第5题。
想让学生小组内进行,先估计,同学间再进行互量。
讨论出测量的方法。
三、实践运用。
(1)多少人手拉手长度大约是10米?
(2)到操场上走一走,10米大约有多少?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活动。
说说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课后延伸
回到家里,对自己家里的一些物体先进行估计再测量。
三、加与减
(一)
第一课时:
小兔请客
1、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能正确地进行整十数的加减法计算。
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会正确计算整十数的加减法。
教学流程:
1、教师童话引入课题。
创设加减法情境。
2、出示挂图。
请学生说说图意。
(一)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师: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学生回答……
生1:
一共有多少个?
学生列式计算。
说说你是怎么想?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3、再出示挂图。
请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还剩下多少个果子?
生列式计算。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二)认识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各部分的名称。
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
1、练一练
学生独立观察图意。
自己列式计算。
全班核对。
2、学生计算。
请学生板演。
有选择的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3、数学游戏:
谁先到家。
让学生理解题意后。
分组选择小动物。
如:
第一组是小猴,第二组是小狗,那么第三组选择小松鼠。
依次类推。
在老师的口令下学生自己进行速算。
其他也如此。
五、课堂总结。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采果子
⒈让学生体会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口算这些加法。
⒉用加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意识。
⒊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情,以积极思考、操作实践并与同学合作学习的态度。
使学生理解求原来有多少的思考过程及列式计算的方法。
初步理解用加法计算的算理。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⒈师小朋友,今年小松鼠采松子大丰收啦!
。
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组去采松子,松鼠妈妈说:
“我已经采了25个松子。
”小松鼠数了数说:
“哦!
我采了4个松子”你想向小松鼠提什么问题呢?
学生提问,学生提的问题已经学过就口答解决。
⒉师:
老师和你们想的一样,“一共采了多少个松子?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⒈师;
请小朋友同桌的两位小朋友扮两只小松鼠,演一演采松子的过程。
想一想怎么算?
同桌说说。
⒉交流汇报:
通过刚才的采松子活动,你知道“一共采了多少个松子?
”该怎么算了吗?
指名学生说出自己的算法:
列出算式。
25+4=29
4+25=29
教师逐个问:
你是怎样想的?
⒊师小结:
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知道,要求一共采了多少个松子只要把“松鼠妈妈采来的25个”和“小松鼠采的4个”合起来。
⒋师:
现在你能用响亮的声音回答老师的问题了吗?
学生自己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师;
这就是我们学习的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
5师:
你还能提什么问题?
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
同桌的同学交流演示。
指名学生列式:
25-4=21
你是怎么想的?
指名学生说一说。
三、从生活中体验
⒈师:
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实际问题。
摆一摆:
小红摆25根小棒再放4根,一共有多少根小棒。
请同学列式。
小明有25根小棒拿走4根。
还剩多少根?
2练一练:
师引导学生逐题解答:
前两题要学生说出是怎么想的,并列出算式、口答问题。
第三题学生口算
拓展练习:
⒊想想填填的第4题:
根据练习你能像上面那样写出一组算式吗?
由于对上节课知识的掌握不是很扎实,引起这节课的课堂效率不高。
学生对计算方法多样化的理解不是很到位,原因是学生提出的计算方法很单一。
说明了学生由于整十数的加减法学得还不够。
所以建议下节课因该设计一个巩固练习。
四、教学反思
四、有趣的图形
认识图形
1.正确认识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
2.在实际生活中能正确区分,了解它们的用途。
教学重、难点:
认识图形,了解用途。
课时安排:
1课时
1、图片;
2、自己动手做几个你认识的图形;
3、水彩笔。
一、导入新课
1.把课前准备好的学具拿出来。
2.小组互相介绍。
3.小结学习情况。
二、新课教学
1.小组汇报:
一边介绍图形一边拿起实物模型。
2.归纳板书:
长方形圆三角形正方形
3.在生活中你见过这样形状的图形吗?
(1)小组交流
(2)汇报评议
三、巩固练习
1.连一连
仔细看清题意,独立完成。
2.涂一涂
按要求画一画。
3.想一想
请你接着画下去。
4.数一数
眼睛看仔细,试做,校对。
四、教学反思
动手做
(一)
3.巩固认识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
4.培养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
动手实践操作。
2、钉子板;
3、橡皮筋。
一、指导操作
1.介绍钉子板
2.给你橡皮筋,你能在钉子板上围出图形吗?
3.动手试一试
4.介绍你的围法
5.有别的不同的围法也可以介绍一下
6.展示作品
7.评议
二、试一试
1.围出四边形,五边形
2.提问:
下面的图形有几条边?
你能围出来吗?
3.你还能围出一个六边形吗?
三、练一练
1.动手围一围
2.模仿图案画一画
3.看一看,说说每个图案像什么
试一试,围出你最喜欢的图案。
动手做
(二)
5.利用认识的图形组出美丽的图案。
6.培养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
2、小棒。
一、欣赏图案
1.出示图案:
风车扳手万花筒青蛙
2.引导观察
3.小组讨论:
每人分别选一个图案指出这个图案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4.汇报交流
5.小结评议
6.介绍图案的作用
二、练一练
1.想一想,涂一涂
看清题意,动手画一画。
2.摆一摆
(1)用3根小棒可以摆一个三角形,摆两个三角形最少用几根小棒?
摆3个呢?
(2)用10根小棒能摆出几个正方形?
动手做(三)
7.利用认识的图形的特点,折出别的图形。
8.培养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
折出图形,拼出图形。
2、剪刀,胶水。
一、折一折
1.把一张正方形纸折成一样的两部分,怎么折?
剪一剪,比一比。
先想后实践,再对比。
2.把长方形、三角形、圆的纸分别折成一样的两部分,怎么折?
二、拼一拼
1.利用上面剪出的图形拼一拼。
2.展示你的作品。
3.你还能拼成别的图形吗?
试一试。
1.动手剪一剪,拼出有趣的图形。
2.口算训练比赛。
3.折飞机。
自己动手研究,实践制作。
4.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一个正方形吗?
5.将一张正方形的纸剪成四个一样大小的三角形,用这些三角形可以拼出哪些图形?
小组合作,交流评议。
第五单元:
加与减
(二)
课题一:
买书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页和50页第1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知识间的迁移能力,以及实际应用的能力,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情感目标:
感受数的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
四、教学难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五、教学关键: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计算问题。
六、教学准备:
小棒、计数器。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1、出示:
“买书”的主题图。
请学生观察图,提出数学问题,请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
在小组中讨论完后,再在自己的本子中,写出所提的问题,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学生可能提出:
(1)汪汪乐园和海底世界一共多少本?
(2)汪汪乐园比海底世界多多少本?
(3)汪汪乐园、海底世界和咪咪学校一共多少本?
(4)买1本汪汪乐园和1本海底世界需多少钱?
(5)买2本汪汪乐园需多少钱?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给予鼓励
(二)、自主学习,探索算理。
1、尝试解决问题。
先对“汪汪乐园和海底世界一共多少本?
”进行讨论。
要求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并列式:
28+4=
让学生尝试计算,有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并让学生有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
2、探索算理。
请学生汇报,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补充,帮助。
方法一:
借助小棒。
方法二:
借助计数器,进行拨珠计算,先拨出28,再在个位上拨出4,个位上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个位上剩2,十位上的2加上1就是3,合起来就是32。
方法三:
28+2=30,30+2=32。
方法四:
8+4=12,20+12=32。
方法五:
28
+4
32
竖式计算:
(可能会有部分学生已经有所认识,可以让他们说说,自己所认识的竖式算法)
在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根据竖式,在小组中说说。
请学生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师大 一年级 数学 下册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