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眼中的彭友善一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762899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18.84KB
名家眼中的彭友善一文档格式.docx
《名家眼中的彭友善一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家眼中的彭友善一文档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曾创作过许多不朽的作品,下面是画界诸多名家对他的评论。
刘勃舒(中国画研究院原院长)
江西较穷,较闭塞,但人杰地灵,在文化上出了一些大画家,如八大山人,傅抱石等。
彭先生,在老先生里面是很典型的。
在江西很有名,我少年时代在江西就很崇拜他,老先生培养了一批人。
彭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就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他的人物画,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很有开拓性,很了不起。
廖静文(徐悲鸿纪念馆馆长)
看了彭友善先生的画展,感想很多。
彭先生是原南京中央大学徐悲鸿先生执教时的学生,从他的作品可以看出他一生忠实地走徐先生倡导的“中西合璧”的艺术道路。
他画的老虎非常生动,非常传神,可以说是画活了,如果没有坚实的写生基础是不可能画得那么好。
特别是他画的小老虎非常可爱,画得那么好的小老虎我看到的也不多。
《烈士永生》一画保存在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可以看出彭先生在西画中的功力。
雷正民(中国美协书记处常务书记)
他修养全面,中西结合。
除了表现虎的精神外,对虎的结构抓得也很准。
但是,准又不像照片那样拘泥于局部。
而是大的框架非常准,这样在虎形似的基础上神似也更强了。
但就我个人来讲,我还是喜欢那种既形似又神似,在形似基础上神似的作品。
你看《履险》,这幅虎的姿态很少见,很精彩,就如人所体会的超越了艰险才能达到的那种境地。
而且历史画20世纪50年代达到《烈士永生》那样高度的确实不多。
对我们来说,20世纪的中国画是一种什么样的中国画,我觉得彭先生在这方面确实是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王琦(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彭先生的画我看过之后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感到他对自然对象的观察研究非常深入。
他画老虎,这么多姿态,与众不同,坐在画室中靠模仿前人的作品或靠自己的想象都不可能画出这么丰富的动态和千姿百态的画面。
孙克(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秘书长)
可以说,是早期的西式美术教育结合传统笔墨造就了彭先生。
如何将现代教育美术方式和中国传统笔墨完善地结合起来,在20世纪是个很重要的实践。
上世纪初,中国画确实很衰败,经过徐悲鸿先生大力提倡改造中国画,中西结合,一代又一代人受到了影响。
彭先生就是如此,他的人物注重解剖,和黄慎的人物很不一样,基本是中西结合的方法。
在当今中国画画坛,徐悲鸿先生倡导的“中西结合”是否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完美程度?
我认为还没有,还有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中西结合”在20世纪还要继续走下去,我通过彭先生的作品可以看出这是一条成功的道路……
彭先生用笔非常潇洒,下笔注意形和结构的关系,处理的非常成功。
他信笔画的一些竹子花卉等用笔也是这样,功夫很到家。
薛永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彭先生的作品应分为两个创作时期。
一是20世纪30年代的人物部分。
“五四”以来,在徐悲鸿先生教育下,彭先生在国画改革方面是走在前列的。
他的作品是写实的,比较注意造型,把体感质感纳入传统中国画里面。
他的作品构思立意上充满了想象力,有寓意,有象征,不管是善与恶的斗争以及虎豹熊罴与原始人的冲突,还是表现大同世界折衷理想。
我想这是彭先生这一阶段作品的特点,而这也是中外艺术特别是中国艺术的一个传统。
第二个时期是建国后的作品。
他把前一段改造中国画脱离现实生活方面所取得的成果纳入到传统中,和传统的构图笔墨很好地结合了起来。
彭先生的画不仅是水墨淋漓,有一些画设色很鲜艳,我觉得彭先生的画大体上是继承了徐悲鸿先生和齐白石先生的一些方面,但又把他们作了某些结合。
彭先生的实践和他积累的经验对我们有长远的启示意义。
《大同世界》《难民行》《永生》《全民雀跃庆和平》 《同舟共济》
图片说明:
《难民行》
这是彭友善与大哥彭友仁烈士合作的一幅大型水墨人物画,作于1931年。
描写的是一群因遭遇水灾而奔走流离的难民。
该图用丈二宣纸画成,墨色浓重,多用焦墨,给人以压抑和沉重的感觉。
画面数十个人物,表情愁苦,仓惶奔逃,茫然无助。
人物形象既夸张又传神,每一笔都饱蘸着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关爱之情。
徐悲鸿先生见到此画时,甚为感动,当场挥毫,在此画上题诗一首:
“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逢百忧,天下尽是滔滔者,洪水猛兽漫相求,吁嗟彭君幸而免,愁苦流离写成卷,好望拭目待升平,闻道黄河能自清”。
该图现收藏于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永生》
该画为4×
8m巨型油画,作于1955年至1957年,为当时国内最大之油画创作,作品表现了二次国内革命时期,老百姓和游击队员们告别战斗中牺牲的烈士的感人场面,画面庄严肃穆,有伤感有悲愤,在伤感与悲愤中隐藏着一股坚强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力量。
原作长期陈列于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文革中被毁,现为复制品,作者在创作这幅油画时,有多处采用了中国画的表现形式,细看该画的树木草叶及人物细部,均笔笔透现出中国画的传统技法,整幅画可以说是以西洋画材料画成的一幅中国画,是作者中西合璧的代表作之一,廖静文先生说:
“看到此图,甚为震撼友善先生以中西绘画功力非同一般,是同时代的佼佼者。
”
《同舟共济》
创作于“七?
七”事变之前一年,当时外侮日迫,而内战又不止,国家民族已到了危急关头,作者有感于此,乃作此图,目的是呼吁举国上下,精诚团结,共赴国难。
图中所绘乌云密布,恶浪翻滚,象征当时之国际环境。
古老的渡船代表中华民族,船上的水手、舵手皆为当时国内之风云人物。
神态酷似,惟妙惟肖,此图起草于1936年1月,完成于同年8月,用八尺宣纸绘成。
该图的特色是未用墨色,而是采用中国画之没骨法用笔,勾勒渲染等手法,吸收西洋画的明暗,透视,色调等技巧,使画面气势磅礴,动人魂魄,是一幅十分成功的史诗般巨作。
作者当时才25岁,在那个年代以如此新颖的艺术手段表现现实严肃的重大政治题材是画家的胆识,也证明其功力已达炉火纯青之境界,该图于1936年被选为江西之珍贵礼品,祝贺蒋介石五十大寿。
后在抗战期间蒋经国长期悬挂于他的办公室中。
画的两边悬有孙中山先生亲书之对联,内容是“仰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此画曾印成图片风行全国,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因该图呼吁抗战有功,专门给作者颁发《胜利勋章》一枚。
《大同世界》
作于1934年,八尺宣纸绘成,当时外患不息,内战正炽,作者憧憬有这么一个理想的大同世界,大象上的仙女手抱琵琶弹起了爱的神曲,于是猛虎不再眈眈虎视,雄狮不再放声怒吼,它们和弱小的动物都相亲相爱,和睦相处。
栩栩如生的画面反映了画家扎实全面的写实功夫,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特色,该图曾入选1937年4月在南京举办的全国第二届美展。
《全民雀跃庆和平》
该图系画家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之画风的又一表现,该图起草于1945年8月15日,听到日本投降,作者热血沸腾,夜不能寐,秉烛达旦一气呵成。
图中古梅代表历尽沧桑的古老中国,古梅盛开的灿烂的花朵,显示他顽强旺盛的生命力,360只麻雀飞跃鸣叫其间,一和平鸽自远方飞来,画面充满生机盎然,明快欢庆的氛围,这也是作者当时心情的写照,该图于1946年7月在庐山展出时,为马歇尔将军所欣赏,一再要求割爱相赠,乃通过他赠送美国总统杜鲁门。
次日马歇尔身穿五星上将军礼服,设专宴答谢,其间三次起立分别代表美国人民,美国总统及他本人向作者致敬,此段佳话已载入当时《庐山续志》中。
此图现珍藏于美国杜鲁门总图书馆,是中美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文化交往的见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名家 眼中 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