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级财政学的复习题2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2755484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36.42KB
08级财政学的复习题2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08级财政学的复习题2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8级财政学的复习题2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公共财政和国有资本财政的根本差异主要有哪些?
(P32-34)
(1)两者的基本构成要素不同
1)从财政活动的主体看,公共财政的主体是作为政治权利行驶者的政府;
而国有资本财政的主体是作为资本所有者的政府。
2)从财政活动的目的看,公共财政是以为市场提供平等的公共服务为目的的,者决定了它追求的是社会利益目标;
而国有资本财政则以国有资本总体的保值增值为目的,者决定了它追求的是市场盈利目标,由此导致了两者在活动内容、方式、手段、范围和领域等方面呈现出显著区别。
3)从收入基本来源和支出内容看,公共财政已税收作为基本的收入来源,它所安排的是非营利性支出,服务于全社会的企业和个人;
而国有资本财政则以国有资本收益作为基本的收入来源,由于其所具有的市场营利性目标,决定了它以营利性支出为基本内容,并且仅以营利性国有经济作为服务对象。
(2)两者活动领域和范围不同
公共财政以市场失灵来限定自身的活动范围,国有资本财政则在市场有效范围内开展自身的活动。
(3)两者的财力运用不同
国有资本财政的财力运用,必须以企业为单位,具有保值增值能力;
而公共财政则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满足这一要求。
(4)两者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不同
在宏观调控上,国有资本财政通过直接的市场活动,调控市场经济的宏观运行状态。
而公共财政则不具备这种能力,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是间接的和外在的。
4,简述林达尔均衡的含义及其局限性。
(P46-47)
含义:
林达尔均衡指个人对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以及它们之间的成本分配进行讨价还价,并实现讨价还价的均衡。
局限性:
林达尔均衡的达成存在两个问题:
(1)它假定每个社会成员都披露自己关于公共产品的偏好信息,而不存在隐瞒信息以逃脱相应税收的动机。
但这一条件很难具
(2)在涉及人数众多的情况下,要找到一个让大家都满意的纳税份额,可能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
因此,尽管一致同意规则保证了大家达成协议的自愿性,但由于决策成本较高的原因,经常会造成无法做出决策的局面。
5,简述阿罗不可能定理的主要内容。
(P51-52)
在相当弱的条件下,达成投票均衡的公共决策机制是不存在的。
这些条件包括:
(1)个人理性条件:
对于可供选择的任何两个备选方案x和y,每个成员或者认为x优于y,或者认为y优于x,或者认为x和y无差异,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此外,在有三个方案x、y、z可供选择的情况下,如果某个成员认为x优于y,y优于z,他一定认为x优于z。
(2)无限制领域条件:
个人选择的自由不受限制,允许集体成员持有任何可能的偏好。
(3)帕累托条件:
如果每个成员都认为x方案优于y方案,那么公共选择的结果也是x优于y。
(4)无关备选方案的独立性:
如果在两个备选方案之间选择,那么公共选择的结果仅仅依赖于集体成员对这两个方案的偏好顺序,而不受第三种方案的影响。
(5)非独裁性:
投票结果应该由多人决定而不是一个人。
以上五个条件被认为是应当被民主社会所普遍接受的基本条件,因此被称为合理的条件。
阿罗不可能定理实际表明,当至少存在三种备选方案时,任何集体决策过程都无法保证能够同时满足民主社会的合理条件。
因此,不应高估民主的公共选择过程的效率.民主并不足以保证达到“公共意志”,它最大的积极之处是防止了“最坏”情况的发生。
6,简述公共财政理论对于政府失灵的原因的描述。
(P58-59)
政府失灵的原因:
来自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
(1)财政决策形成过程:
不足以反应选民对公共产品的真实偏好
1)因投票成本而导致选民的理性放弃投票的行为
2)投票悖论
3)间接民主的问题
(2)财政决策的实施:
政治家受现实的控制能力和领导力量的限制
(3)利益集团的寻租行为
7,简述转移性支出对经济的影响(P64)
转移性支出,政府将其所掌握的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转移给居民,企业和其他受益者,政府既不直接购买商品和劳务,也不直接占有并消耗与该支出等价的经济资源。
直接购买商品和劳务,直接占有并消耗与该支出所对应的经济资源的主体是该支出的直接接受者,他们消耗经济资源的量将受其边际消费倾向大小的影响,所以
转移性支出只能被间接、部分地列入当期总需求中,因此,这类支出对国民收入的分配会产生直接影响,而对生产和就业产生的影响则是间接的。
8,简述瓦格纳法则的主要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国家职能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从而导致政府经济活动不断增加,所需的公共支出将不断增加。
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可避免的长期趋势。
(1)市场失灵和外部性的存在需要政府的活动增加
(2)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以及从事的生产性活动,也会随着经济的工业化而不断扩大
(3)城市化以及高居住密度会导致外部性和拥挤现象,这些都需要政府出面进行干预和管制
9,简述购买性支出对经济的影响。
政府以商品和劳务需求者的身份出现在市场上,运用其所掌握的财政资金与其他经济主体所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相交换,直接占有并消耗一部分经济资源,其本身就是当期社会总需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这类支出对于整个社会的生产和就业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虽然它对于国民收入的分配也会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是间接的。
10,从现实角度简述财政支出增长的必要性。
(P76-77)
(1)政府职能的扩张
1)经济干预的加强
2)社会福利事业的扩大
3)工业化和都市化的影响
4)政府机构的扩增
5)人口的增加
(2)物价的上涨
(3)科技技术的进步
11,简述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P337-339)
在公共产品,外部效应,市场垄断等诸多非完全竞争的经济环境中,市场机制是无法有效配置资源的,这就需要依靠政府和财政的力量,通过非市场手段来直接配置资源,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从而达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12,简述财政的调节收入分配职能(P339-340)
收入分配职能是财政本质的集中反映,也是财政存在的直接动因,是财政固有的基本功能,它包括集中组织收入和公平分配收入两方面的功能。
(1)所谓集中组织收入功能,是指财政为实现国家职能,参与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的功能,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代表国家以财政行使者和国有资产代表者两种身份参与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形成国家财政收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与计划经济时期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现在分配领域、分配形式及分配结构等都有所改变:
财政的收入分配对象由较为单一的国有经济转向面向市场、面向各种经济成分和各类经济组织,收入分配的领域大为拓宽。
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财政最基本的功能。
如果没有这一功能,财政就失去存在的必要性及其基础。
没有集中组织的收入,就不能集中安排支出,就难以发挥财政的资源配置、调控和监督管理的职能。
这样看来,资源配置、调控经济和监督管理职能,只是收入分配职能的派生职能。
(2)所谓收入分配功能,是指财政通过收入再分配来调节收入悬殊、贫富不均,促进社会公正,改善社会福利,达到社会稳定的功能。
我们知道,市场活动之所以能够实现经济效率,是依靠市场的充分竞争和自发运行获得的。
而市场的有效运行,要求各种经济主体在市场交换过程中,遵循自愿对等的交换准则。
因此,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提供者是凭借他们所提供的要素投入数量和质量来获取相应的报酬的。
然而,在进入市场之前,各种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布是不均等的;
市场有效运行的结果,不禁无法改变既定的收入分配格局,反而常常会扩大收入、财富和社会福利在社会成员中的不平等分布状态。
具体说来,第一,私人能力和天赋的差异,以及这些不同的能力和天赋的不同价格,形成了私人不同的劳动收入,产生了分配上的差距。
但劳动收入的差距一般不会很大,即便加上后天受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差异因素,劳动收入的差距也很少会产生社会难以接受的贫富悬殊状态。
第二,私人资本收益的差距。
资本的差距将导致资本收益的差距,而资本收益的差距和劳动收入的差距逐渐拉大社会成员在财富占有份额上的差距。
反过来,因财富差距而产生的资本收益差距,又进一步加大劳动差距和加剧财富的两极分化速度。
第三,遗产和赠与使得收入和财富差距拉大的过程,从一代人扩展到不同代人之间。
它加速财富差距的积累程度,将社会推向两极分化的贫富悬殊状态之中。
由此可见,社会分配不公恰恰是市场有效运行的结果,因此,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通过非市场机制的途径才能实现。
这可以由个人和某些社会团体进行参与来实现,如个人的慈善捐款,社会的慈善机构,等等。
但是,由于这类具有私人性质的收入再分配活动不仅具有自愿性,而且在再分配规模和范围上往往十分有限,因而难以有效改变社会的贫富悬殊状态。
而只有在政府和财政的直接干预下,才有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规模较大的收入、财富和社会福利的再分配活动,使社会财富能够按照公正的原则进行分配和使用,以消除社会与自然的偶然因素对社会成员生活前景、发展前途的不利影响。
这样,通过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活动,维持和实现社会的相对公平状态,便构成了政府和财政活动的又一只能,这就是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又称公平只能。
财政的收入再分配活动,一般采用如下做法:
一是通过正手超额累进税率的个人所得税、财产税、遗产税和赠与税来缩小财富差距;
二是通过政府的济贫支出直接将收入转移给贫穷阶层;
三是通过政府的社会保险支出和其他社会保障支出来保障个人的基本生活,公平社会福利;
四是政府通过干预自然垄断行业和进行公共投资性支出来改善社会福利分布状态。
13,简述税收公平原则的含义。
(P152-154)
公平原则是现代税收原则体系中与效率并列的最重要的原则,可以大致分为两种——受益原则和支付能力原则。
(1)受益原则
所谓受益原则,是指根据纳税人从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中受益的大小来分摊,受益多的纳税多,受益少的纳税少。
受益原则的核心为:
人们之所以纳税,是因为人们能从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中受益。
受益原则实际上是把公民缴纳税款与政府提供服务看成是一种类似于市场效益的过程。
税收被视为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价格,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偏好来评价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并按边际效用支付。
受益原则的突出特点是直接把政府收入和支出联系起来,其本身就体现了税收的公平。
(2)支付能力原则
所谓支付能力原则,是指以纳税人的支付能力作为征税依据,能力强的多纳税,能力弱的少纳税。
从财政理论的发展来看,主要有两类看法:
一是“主观说”;
二是“客观说”。
“主观说”是比较每个人在课税过程中所牺牲的效用或边际效用进行分析的。
主要有三种:
绝对均等牺牲、比例均等牺牲和边际均等牺牲。
支付能力原则在现实中一般是按照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进行的。
所谓横向公平,是指具有相同纳税能力的人,交纳同样数额的税,所谓纵向公平,是指具有不同的纳税能力的人,交纳不同数额的税,能力高的多交,能力少的少交。
综上所述,从衡量税收公平的标准看,受益原则和支付能力原则各有优点,但这两种原则都不能单独解释税制设计的全部问题,也不能单独实现税收政策的全部职能。
因此,公平税收制度所谓设计有赖于这两个原则的配合使用。
14,简述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的含义。
(P149-150)
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可以从两个层次来讲:
第一,从宏观层面来说,税收应有利于优化资源的宏观配置,也就是税制设置需保证税收的总体规模应符合整个社会资源在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最优分布的效率要求。
第二,从微观层面来说,税收的经济效率应使得税收对微观经济活动所谓效率损失最小。
税收取走纳税人拥有的收入和财产,直接减少了企业和个人从事经济活动的资源。
15,简述商品税的含义和特点。
(P169-170)
(1)商品税的含义:
商品税是对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流转额课征的税种统称,由于这种税是在流通过程中征收的,所以也称流转税。
商品流转额是指在商品生产的经营过程中,由于销售或购进商品而发生的货币金额,即商品销售收入额或购进商品支付的金额。
非商品流转额是指因非商品生产经营的各种劳务而发生的货币金额,即提供劳务取得的营业服务收入额或取得劳务支付的货币金额。
我国现行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等都属于商品税的范畴。
(2)商品税的特点
1)商品税具有政策调控的直接性
2)商品税具有累退型
3)商品税的征收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
4)税收征管的相对简便性
5)商品税税源普遍、收入稳定
16,简述企业所得税的经济效应。
(P216-218)
(1)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企业所得税只对企业课征,这样容易导致资本从企业部门流向非企业部门。
作为资源配置的结果,某些非企业部门的增长速度会快于企业部门。
(2)对投资的影响
企业所得税的另一重要经济效应是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而其累积效应之总和就构成了对社会总投资的影响。
(3)对企业财务决策的影响
公司所得税对企业的财务决策有以下影响:
1)企业股息支付
2)课税对股息方针的影响
3)债务筹资和增股筹资
(4)对经济稳定的影响
公司所得税被视为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起到了自动稳定器的功能,可以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17,简述我国政府预算转向“全口径预算”改革的难点和相应对策。
(P308-310)
(1)目前要推行全口径预算管理还有不少难点,主要包括:
1)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对政府收支范围的界定
2)分税制体制下政府财力与事权的匹配
3)与其他相关领域改革相互协调
4)政府部门财政统一和预算监督问题等
(2)实现全口径预算管理的对策建议
1)明确划分政府间的财力和事权,为地方政府开源节流,适当开征能够给地方政府提供稳定收入的税种。
2)建立多层健全的预算管理系统,借鉴国际经验,合理有效地对有效地对预算收支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监督控制方式。
3)继续推进以部门预算改革为中心的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将部门的各种财政性资金、各单位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编制;
同时,进一步推进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收支分类等改革,在行政层面进一步强化控制,使预算收支管理权集中统一与财政部门。
4)修改相关法律关系,明确人民代表大会的预算主导权。
5)同步协调其他社会经济领域的改革。
18,简述蒂伯特的分权理论—-“用脚投票理论”的内容。
(P336)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有三大财政职能:
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而我们关心的核心在于如何在各级政府间形成适当的职责分工,即如何进行财政分权。
蒂伯特的分权理论“用脚投票理论”假定人们又自由的迁移权,在竞争性的地方辖区之间,人们出于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考虑,会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地方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与所征税收之间的最佳组合,选择他们最偏好的社区。
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用脚投票”。
19,简述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含义及其作用。
(P345-346)
转移支付是指发生在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资金无偿转移,通过财政补助制度完成。
财政间转移支付的目标是要保证各级政府正常运转的财力需要,以及推动政府整体目标的视线,它的作用有:
1,保证下级政府的支出需要;
2,有助于地方财力均等化;
3,有助于地区间利益的协调;
4,有助于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控制。
20,简述财政政策目标的主要内容。
(陈共版P346-348)
财政政策就是政府为达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水平所做出的决策,宏观财政政策就是运用政府开支和收入来调节经济。
它的目标包括两方面内容:
1,在经济萧条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失业。
这时政府要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总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政府支出和减税;
2,在经济膨胀时期,存在过度需求,经济过热会引起通货膨胀。
这时,政府应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即减少支出,增加税收以便缩减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
21,简述自动稳定财政政策的作用原理的主要内容。
自动稳定器,也称为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这种自动稳定器主要有三种:
1,自动改变的税收。
这种自动改变的税收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这两种税收都有一定的起征点和固定的税率。
经济萧条时,GDP减少,失业增多,个人和公司的收入下降,纳税人和公司减少,应交的税额也下降,这样税收便自动减少,从而抑制了消费和投资的减少,即将总体需求拉高,有助于经济复苏;
反之,在经济过热时,由于经济搞涨,就业增多,个人和公司的收入增加,纳税人和公司增多,应交税额上升,税收自动增加,特别是在实行累进税的情况下,税收的增长率往往超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
税收的增加意味着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少,公司再投资的缩减,因而起到遏制总需求扩张和经济过热的作用;
2,转移支付,经济萧条期,失业人数和需要不住的人数上升,这类转移支付上升,从而抑制了消费和投资的减少,有助于减轻经济萧条的程度,经济过热期,失业人数和需要不住人数下降,这类转移支付下降,从而抑制了消费和投资的增加,有助于减轻由于需求过大而引起的通胀;
3,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在萧条时期,国民收入减少,农产品价格下降,政府按照农产品价格推行制度,按支持价格收购农产品,维持农民既定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抑制总需求的下降,在膨胀时期,国民收入上升,农产品价格下降,政府抛出农产品,增加攻击,抑制农产品价格的上升,这就一直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从而也就减少了总需求的增加量。
22,简述财政政策传导机制的含义及作用机理。
财政政策传导机制就是通过运用财政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时,财政政策工具并不是直接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的,而是通过一系列介质间接地发挥作用,这一系列介质就是传导机制。
作用机理如下
政府支出:
1,政府购买:
当经济萧条时,政府购买上升,总需求水平随之增加,经济衰退减弱,反之亦然。
2,政府转移支付:
经济萧条时,失业增加,转移支付增多,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增加,社会有效需求上升。
反之亦然。
政府收入:
1,经济萧条时,税率降低,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上升,总需求上升,反之亦然。
2,政府公债:
政府公债的发型,一方面能增加财政收入,影响财政收支,另一方面又能对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的扩张和紧缩起重要作用,影响货币的供求,从而调节社会的总需求水平。
23,如何理解财政活动的主体是政府?
财政是以国家(或者政府)为主体的收支活动,它是一国政府采取某种形式,以一部分社会产品和服务为分配对象,为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需要而实施的分配行为。
财政活动在其本质上体现着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因此,我们说财政活动的主题是政府。
名词解释:
(22个)
1.税收支出:
是国家为了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通过制定与执行特殊的税收法律条款,给予特定的纳税人或纳税项目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以减少纳税人税收负担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财政支出。
2.财政:
财政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收支活动,它是一国政府采取某种形式(实物、力役或价值形式),以一部分社会产品与服务(即一部分国民收入)为分配对象,为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而实施的分配行为。
财政在本质上体现着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它具有公共性和利益集团性两个基本属性。
3.瓦格纳法则:
由于国家职能的不断扩大,从而国家活动的不断扩张是财政支出不断增长的根本原因所在,又被称为“政府活动扩张法则”。
4.税收收入:
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需要,凭借政治权利并按照特定的标准,强制、无偿地向纳税人征收的收入。
5.税收制度:
税收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税收制度是国家各种税收法令和征收办法的总称,包括税法,实施细则,税收的计划、会计、统计工作制度,税收管理体制,征收管理办法,专责管理制度等;
狭义的税收制度是指各种税的基本法规,包括已完成立法手续的各种税法和虽未完成立法手续,但起税法作用的各种税收条例。
6.课税客体:
又叫征税对象,即对什么进行征税。
征税对象规定了征税的范围,是税收制度最基本的要素,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税的主要标志。
7.税率:
是指征税额与征税对象数额或税基之间的比例。
8.税收原则:
是制定、评价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的标准,是支配税收制度废立和影响税收制度运行的深层次观念体系,反映一定时期、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治税思想。
9.国有资产:
广义的国有资产是指由国家代表全民拥有所有权、属于国家所有的一切财产;
狭义的国有资产为国家所有的投入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存在于各类国有及国家参股、控股的企业中并能为国家提供未来经济效益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
10.国有资产管理:
是指国家以产权为基础,以提高国有资产运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以资产所有者为对象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11.税利分流:
是指国家在参与国有企业纯收入分配过程中,开征一道所得税(这一道所得税对所有经济成分企业而言都是一样的),然后再通过适当的形式参与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
12.政府非税收入:
是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并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的财政资金,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13.政府预算:
是在一定时期内,政府为实现特定目标所必须完成的各种项目的计划,即按照一定的发露程序编制和执行的政府财政收支计划。
14.部门预算:
是由各级政府的各个部门编制的,将原来按支出功能分散在各类不同预算科目的资金,统一编制到使用这些资金的部门,并经财政部门审核后,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反映各个政府部门所有的收入和支出情况。
15.财政体制:
是指为了处理政府间的财政关系,规定政府各科层组织应承担的职责以及相应的财权财力的基本制度。
16.赤字财政:
财政,也就是一国政府的收支状况。
一国政府在每一财政年度开始之初,通常会制定一个当年的财政预算方案,若年度内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则成为财政赤字。
17.粘蝇纸效应:
由于参与公共决策的人的偏好不同,而且在公共决策中的影响力也不同,一些人可以通过对公共决策的影响便得到中央的补助“粘”在政府部门中,而不是理论上分析的那样,像一个人在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寻找一个效用最大化的配置状态。
经济学家把这种现象成为“粘蝇纸效应”,即上级政府的一般定额补助被“粘”在公共产品上。
18.财政政策:
指为促进就业水平阿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
财政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财政之一。
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包括税收,预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08 财政学 复习题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