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747938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103
- 大小:68.72KB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10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学生置疑:
1)为什么有的是克,有的是千克吨
2)1克有多重?
3)克、千克、吨是什么?
3、带这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探究新知
1、介绍质量单位(表示物品有多重),表示较轻的物品用克(g)作单位
2、体验、操作:
1克有多重?
(先指导,再体验)
1)问:
“1克有多重”?
我们先来称一称。
(用镊子夹起1克的砝码)这个砝码是1克重。
把1克的砝码放在右盘里面,再把1个2分币放在左盘里面,让学生观察这时标尺的指针处在什么位上?
(经过学生观察,使学生明确1个2分币大约重1克)
2)让学生拿出一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有多重
3)你还能找到1克重的东西吗?
3、观察生活物品的质量单位,并学会估一估(薯片、苹果)
4、引导学生认识1千克
1)让同学们拿出两袋盐放在手中掂一掂,看一看两袋盐有多重?
再把盐放到台称中,仔细看一看指针指在什么刻度上?
2)表示较重的物品用克(kg)作单位
同时引出1千克=1000克
2)联系实际生活找和千克有关的物品
三、巩固练习
师:
认识了克、千克你能用它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1、自主练习P6—1、2
2、实践活动:
小组合作估一估、称一称你身边的物品
四、教师小结
我们认识了克、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你能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能举例说说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
五、作业布置
同学们,你能到超市中找一找和千克、克有关的物品吗?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6——7自主练习,克、千克相关知识及拓展练习
1、巩固质量单位“克”“千克”,并能进行两个单位间的转化
2、能结合生活尝试估计出物品的大体质量
3、能运用所学的克、千克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能结合生活尝试估计出物品的大体质量
体秤、生活实物
通过克和千克的大小比较、适当重量单位的填写,以及结合所学质量单位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加深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增强与生活的联系性。
一、导课复习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自己的体重吗?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知道我们的体重呢?
2、认识体秤,简单介绍。
3、小组合作称一称组中成员的体重
(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生活)
4、你还知道哪些秤?
(知识拓展,激发兴趣)
二、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P8—10部分内容
练习比较克与千克之间的大小
2、补充:
填合适的单位
1)小兰体重32()
2)一个鸡蛋重50()考察学生对质量单位的把握
3)2瓶矿泉水重约()
4)7粒黄豆约重()
3、自主练习P8—11
1)引导学生看图,明确“2元/千克”所指示的意思
2)仔细观察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每千克1元,每人限买1千克”——同位合作解答
(2)问,集体交流
4、自主练习P8—8独立完成,注意质量单位的字母表示
三、拓展延伸
薯片
200g
150g
2.5元2.5元你会买哪种,为什么?
四、作业布置
找一找周围还有哪些物品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
第三课时
5页,吨的初步认识,以及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在千克、克的基础上,由学生对质量单位应填什么的置疑,引出吨的学习。
通过由小单位组成大单位的方法,结合同学的体重让学生感知吨有多重,从而认识吨。
一、沟通旧知.
1.同学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
具体描述一下1克与1千克有多重.(可以举例说明)
2.填空.
1千克=()克 3千克=()克
1000克=()千克 5000克=()千克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里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一筐苹果约重20() 小兰体重约25()
一个鸡蛋约重50() 一条鲸鱼体重约34()
(最后一题填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有的学生说出用“吨”做单位,问问他是如何知道的,说不出也不用详问,教师导入新课.)
鲸鱼的重量很大,上面一题用千克做单位不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板书课题:
吨的认识)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教学吨的认识.
(1)各小组汇报课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情况,如:
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跟父母一起去商店买5千克的粮食、油或蔬菜……自己拎回家,体会其重量.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板书有关数量.
(2)提问:
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呢?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引导:
假设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个同学体重共多少千克?
40个同学的体重多少千克?
(可找几个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让每个同学都背一背,实际感受一下.)像这样40个同学的体重约是1000千克,也是1吨.(板书:
1吨=1000千克)
(4)提问:
每袋水泥重50千克,那么多少袋水泥重1吨?
一桶油重100千克,几桶油重1吨?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
教师小结:
40个同学的体重、20袋水泥的重量以及10桶油的重量大约都是1吨.
(5)根据自己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进行推算,然后汇报“1吨就是……的重量”.
(6)举例:
让学生举出重量大约是1吨的物品.
(7)出示书上例题的图片,让学生填上合适的单位.
2.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
3吨=()千克 8000千克=()吨
让学生任选一题解答,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2)师强调:
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所以3吨=3000千克.因为1000千克是1吨,8000千克里有8个1000千克,所以8000千克是8吨.
(3)练习质疑
①3吨=()千克5000千克=()吨
②一只大象体重6吨,是()千克.
四、巩固与反思.
1、日常生活中计量哪些东西的重量用吨作单位?
写出几种来.
2、2吨=()千克 5千克=()克
7000千克=()吨 9000克=()千克
3、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5000千克,是多少吨?
五、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6—9自主练习,复习、巩固吨的相关知识
1、使学生加深对质量单位吨的认识,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
能准确感知物体的大体质量
通过,填写适当的质量单位、质量单位之间的转化等练习,巩固学生对质量单位的认识。
同时,通过情境问题使学生能灵活运用克、千克、吨这几个质量单位。
1、资料交流。
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东西的质量以“吨”作单位?
(增强质量单位与生活的联系性)
2、感悟生活中的“吨”,教师补充资料
二、巩固提高
1、我问你答。
你能把我说的单位快速转化为“千克”吗(考察学生对质量单位的熟练程度)
3吨=()千克2000克=()千克6000克=()千克50吨=()千克
※最后一个略有难度,可以给学生一点讨论时间
2、排排队(从大到小排)
1)3千克3吨3克
2)2千克2500克2吨1500千克25000克
※你发现了什么?
4、自主练习P7—6(同位讨论解决方案)
1)可以把4吨转化为4000千克,在把6个600千克连加
2)可以用600千克×
6=3600千克,3600千克〈4吨
5、自主练习P7—7
猎豹体重80()鲸鱼体重34()袋鼠体重30()
每小时跑100()每小时游30()每小时跑50()
(此题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同位合作完成降低难度)
200kg
300kg
400kg
50kg
你能搭配出1t吗?
有几种方案?
调查一下小组同学的体重,想一想大约多少同学合起来体重是1吨?
第五课时:
我学会了吗和综合练习
对吨、千克和克进一步的理解
1、进一步理解吨、千克、克的含义,能熟练地进行简单的换算;
2、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重量单位;
3、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能运用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解决情境问题
1课时
通过一个崭新的情境图,让学生能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的克、千克、吨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助指导,也由此检测出学生学生中的不足加以强化。
教学过程:
一.引导复习
1、这两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一看到吨,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千克呢?
克呢?
3、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吨、千克和克。
(请学生来当一当小老师:
讲一讲有关吨、千克、克的知识。
)
(1)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2)一吨,相当于10头100千克的猪;
相当于2头500千克的牛;
相当于40个25千克的学生……
(3)一吨很重,只有计量较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时才用吨作单位。
一千克……
1克……
4. 解决问题
铅球
篮球
乒乓球
杠铃
4
650
50
学生分小组讨论它们大约有多重,该用哪个重量单位。
学生回答后,教师看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讲解。
二、情境导入
1、师:
学习了这么多的和质量有关的知识,让我们到超市走一走,看看谁是超市大赢家。
2、出示情境图,指导看图
1)多少根香蕉大约1千克?
为什么?
(引导学生以黄瓜为参照物“6根黄瓜大约重1千克”)
2)一棵白菜大约有多重?
(学生可结合生活实际,只要合理就正确)
3)你喜欢的小食品有多重?
和你的同位说一说。
4)一个西瓜大约重5千克,10个、20个、30个呢?
多少个就是1吨了?
(考察学生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以及吨的组成)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集体交流解决)
三、作业布置
实践作业:
回家完成这样的表格:
1千克中大约有多少这样的水果?
物品
苹果
橘子
西红柿
黄瓜
数量
摸名片 统计和可能性 教案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九单元《统计和可能性》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使学生能够对一些问题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引导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以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能够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转盘、纸杯、白球、黄球、红球、盒子。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提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课间喜欢做游戏吗?
在游戏前怎样决定谁先玩的呢?
石头、剪刀、布这三种手式哪种最厉害呢?
想和老师比试比试吗?
如果老师和人们一起玩,你们认为有什么结果?
学生发言(可能赢、可能输、也可能平)师生共同班几次,充分体验。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研究有关可能性的问题。
(板书课题)
二、实验探索,学习新知
活动一:
摸名片
1、学生制作自己的名片,注意写清姓名、性别、属相、班级、爱好、电话号码。
2、学生自读游戏规则(课件出示)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摸名片”游戏,游戏后各组组长做好记录并统计结果。
4、集体交流:
汇总每小组的实验数据。
引导学生:
通过观察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为什么摸出属牛的同学比较多,而摸出属鼠的同学比较少呢?
5、结论:
有的小组属牛可能性大,有的小组属鼠可能性小。
有的小组属牛和属鼠的可能性一样大。
6、这是为什么?
可能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小组讨论。
7、学生举例:
生活中哪些事情存在可能性的现象?
活动二:
抛纸杯
1、猜想:
纸杯抛向空中落地时有几种可能。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到底谁说得对呢?
我们一起来做个试验。
2、实验:
每个人重复抛5次,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3、与同伴说一说,可能出现哪几种结果并写下来。
4、结论:
纸杯抛向空中落到地面后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杯口朝上、杯口朝下、躺在地面上。
活动三:
摸球
1、出示盒子(里面两个黄球,一个白球)
①任意摸一个球,摸哪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大。
②分组实验加以证明。
③小结:
任意摸一个球,有2种结果,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白球的可能性小。
2、再放入3个红球,会出现哪种结果?
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大,哪种球的可能性小,能摸出黑球吗?
①实验验证。
②小结。
3、出示盒子(2个白球,2个黄球)
一次摸出两个球,可能出现哪些结果?
小组讨论并填表。
4、扩展练习:
①前几天老师在一个商场门口发现了这样一种情况:
一个人手里拿着一个布袋,布袋里红、绿两种玻璃球各5个,只需5角球就能玩一次,谁能在布袋里摸5次,摸5个红球或5个绿球就奖励5元钱,如果你在场你会不会去玩?
②学生模拟摸球游戏。
在布袋中能够摸出5个红球或5个绿球可能性非常小,这只是生活中最简单的骗术,在生活中还有许多形形色色的陷井,我们识破这些陷井的办法就是学好科学知识,用知识武装我们的头脑。
三、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奇妙的变化”教案设计——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认识分数
教学目的:
1、能结合具体情景,认识几分之一,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能正确地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3、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寻找身边的分数
多媒体展台,各种图形的纸片,水彩笔。
创设情境,图片导入
课件演示:
三张不同时期的照片。
小朋友们,猜猜看,照片上的人你们认识吗?
(生猜测、回答)
是的,老师从小到大的变化很多很大,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奇妙变化中的数学问题
新课:
(二)一、认识1/2
引入“一半
老师这里还有三张图片,(出示胎儿,婴儿,成人图片),小朋友们,你们觉得哪一张最有意思,为什么?
生1:
胎儿。
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见过。
生2:
因为胎儿的头很大。
…
你认为胎儿的头长占整个身高的多少呢?
(生:
一半。
)那什么是一半呢,你能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吗?
老师这里有一个苹果,你怎样找到它的“一半”呢?
(出示苹果)
生:
把苹果从中间切开,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一半,
把苹果从中间切开,得到的两份大小是完全一样的,这叫做“平均分”(强调“平均分”)
2、书写“一半”
你想怎样表示“一半”?
请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用你喜欢的方法在作业本上,画图也可以,写字也可以,用数学符号也可以,表示出“一半”
学生展示作品并说明理由。
其实“一半”的写法有很多(介绍“一半”的各种写法),现在我们统一用1/2来表示“一半”。
(板书:
1/2读作:
二分之一)
3、找“1/2”
我们认识了1/2。
请你选择你喜欢的纸片,动手折一折,找到它的1/2,并涂上阴影。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
教师适时引导,巩固学习。
二、学习的读法写法及意义。
1、学习1/4的写法读法
其实,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长到8个星期大时头长大约就是身长的1/2了!
宝宝出生后慢慢成长,到了婴儿期,宝宝的头长又发生什么变化呢?
(出示婴儿期图片,学生观察回答)婴儿的头长占整个身高的1/4(或者1/3、1/5)
(教师相机让学生解释所说分数的意义。
出示课件:
显示将婴儿身高平均分成4份,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同时请学生自己板书:
1/4读作四分之一。
折纸,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取出2号纸条)如果用长方形纸条代表婴儿身高,你能用阴影部分表示出婴儿头长吗?
请同桌商量着折一折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适时
[反思]
本节课从本班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与生活经验出发,我选择了教材中的活动编排。
在教学中充分地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是有主动学好数学的愿望和潜能,课堂气氛民主、活泼、开放。
先创设分桃子的情境,让学生迫切地感到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的问题,产生学新知识的必要性。
但在这节课中,我所设计的情境没有发挥作用,因为学生已有分东西的经验,感觉这个情境没有出现的必要,更为重要的是,分数这一数学符号产生的必要性没有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
通过上色,折纸等活动,学生对分数都有了初步的认识也能表示简单分数。
但是学生的语言表达比较滞后,没从低级向高级提升,要适时给学生示范一下语言上的陈述,让学生进行模仿。
对学生学习进程的跟进没有把握好,没有充分利用好课堂中生成资源。
本节课的小组活动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能有序的进行,并达到了活动的目标。
学生在活动中能相互交流,做到人人参与。
在活动中给学生“活动小秘决”让学生都能明确自己活动目的与步骤,我认为这个方式是小组活动有序开展的关键。
小组长在本次活动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说明我们班采用不频繁换组长,让每个组长都以半个学期为一任,并进行小组长培训工作有了一定的成效。
但对同质分组与异质分组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也是我们课题实验的下一个试点。
第二课时比 大 小
P58——59
1、经历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会根据表示分数的图例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2、培养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抽象的概括能力。
3、通过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会比较简单的大小(分母相同分子不同的两个分数大小比较;
分子都是1,分母不同的两个分数大小比较。
理解和掌握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关键:
借助直观的图形,引导学生经历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的过程。
基本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二、出示圆。
这是一个蛋糕,小猴想吃这块蛋糕的1/4,小熊想吃这块蛋糕的3/4,谁吃得多?
三、、比较大小。
1、是怎么知道的,你能用手里的圆折一折,涂一涂,说明吗?
你手里还有一个蛋糕吧?
小猫吃这个蛋糕的1/2,小狗吃了这个蛋糕的1/4,你能折一折,涂一涂吗?
2、谁吃得多?
3、第61页试一试。
填分数,比大小。
4、你是怎样比较的?
5、按分数先涂上颜色,再比较大小。
你认为比较分数的大小容易吗?
四、巩固与提高
1、练一练,第1题。
2、练一练第2题。
3、练一练第3题。
4、分数总是与平均分联系在一起的,这两个不一样的苹果怎样才能平均分呢?
5、出示两个同样的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的不同分法。
都涂上1份,比较大小。
五、总结。
第三课时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教材第60页—61页的内容。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动手动脑能力及归纳出分数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的算理、“整体”与“个体”的转化,化未知为己知。
实际问题抽象后的数学模型,建立数学模型。
理解“1”表示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交流谈话法、操作合作法。
课件、纸卡片、彩笔、剪刀。
一、新课导入、理解分数
二、动手动脑、交流合作
1.创设情境
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
这一天,天气特别热,师傅就派猪八戒找水喝,没想到猪八戒找到一个大西瓜,他可高兴了!
猪八戒实在忍不住,就把西瓜平均切成八块,师徒四人每人两块。
他很快吃掉自己的两块西瓜,可是他还馋得直流口水,就又吃了三块西瓜,他只顾自己吃,差点把师傅都忘了。
2.学习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法运算
(1)猪八戒第一次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第二次又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两次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同学们,你能帮他算一算吗?
+等于多少,你是怎么算的?
说说看。
(全班交流,初步感悟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规律。
(2)动手操作活动。
①同桌合作商量,将一张画有图形的纸平均分成若干份。
②每人按自己的喜好,涂出其中的几份。
(不能都涂完,要互相谦让。
③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涂色的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④你们两人一共涂了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青岛 数学 三年级 上册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