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电子学院培养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747483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130
- 大小:89.50KB
改电子学院培养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改电子学院培养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电子学院培养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1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施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要求,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充分发展。
采用各种形式的课内教学、课外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
5.突出专业特色
各专业要明确专业定位,根据专业定位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方案要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中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要充分反映我校的办学特色,依托学科优势,突出专业特色。
三、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及学分要求
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本科阶段业务学习的基本要求,是指导学生学习和学生选课的依据,也是进行本科毕业资格审查、学士学位授予的主要依据。
(一)主要内容
培养方案的内容包括:
培养目标、业务要求、专业特色、学制与学位、主干学科、主要课程、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创新实践与课外活动、分学期课程安排等。
(二)学分要求
1.毕业总学分为190学分左右,其中课内总学分186学分左右,创新实践与课外活动最低4学分。
课内总学分中,工科专业理论教学为143学分左右,实践教学环节为43学分左右。
理科、经管类、人文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学分可作相应调整。
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毕业规定的总学分后,可自愿选修跨专业、跨学院课程以及研究生课程,所选课程记入成绩单。
2.学分比例要求
(1)实践教学学分(含创新实践与课外活动)占总学分的比例在25%左右。
(2)理论教学中公共基础课、学科与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学分比例:
理工科专业公共基础课程占60%—65%,学科与专业基础课程占27%—30%,专业课程占8%—10%。
经管、人文类专业可根据专业需要适当调整。
(3)理论教学中选修课的比例30%左右。
3.学分计算方法
原则上学分与课内周学时数相对应。
理论课每16学时为1学分。
以讲课为主、中间穿插上机、实验、辅导、讨论课的课程,讲课、上机、实验、辅导、讨论课一并按讲课学时计算学分。
实践教学活动原则上集中安排的每周为1学分,分散安排的实践教学活动,相当于16学时的计1学分。
所有的实践(实验)环节计入总学分中,凡是含实验(或上机)的课程,课程学时须包含实验(或有教师指导的上机)学时。
四、课程设置
各学院要根据我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和要求,认真研究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按本科四年学制进行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本科最长学习年限为六年。
2009年电子信息科学类、数学类、经济学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等试点大类培养模式,一二年级学生主要修读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及部分学科大类基础课程,三四年级主要修读学科及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学生在第三或四学期进行专业分流。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见下表。
有关课程的具体设置情况如下:
公共基础课程
1.人文社会科学基础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语、军事理论、体育和素质教育课程组成。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课程平台
内容
学分分配
课内教学
理论教学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
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语、军事理论、体育、文化素质选修课等。
50
(见附件1)
数理基础:
数学类、物理类系列课程。
23以上
(见附件2)
计算机基础:
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
15以上
(见附件3)
学科大类与专业基础课程
各专业的学科大类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
42左右
专业课程
各专业的专业课程
13左右
实践教学
各专业的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
43左右
课外实践
学生参与创新实验、各类竞赛等科技创新活动,以及课外活动。
最低4学分
合计
190学分
注:
上表中课程体系以工科专业为例,其他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可作适当调整,公共基础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的比例可作相应调整。
(1)思想政治理论课:
落实中宣部、教育部印发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文)精神,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方法,切实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针对学生关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加强实践教学,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把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等结合起来,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
思想政治理论课安排12学分理论教学,2学分实践教学。
“形势与政策”课程每学期安排3次,考核1次,分5个学期安排,计2学分。
二年级春季学期文科类专业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选修课。
(2)外语课程:
大力推进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调整教学内容,加强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
增设提高学生英语交流能力的选修课程,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大学英语总学分设为16,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
2009级设立2学分选修课程,2010级以后适当增加选修课程学分,减少必修课程学分。
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按照学生英语水平实行分级教学。
其它语种参照执行。
各专业根据课程建设情况,建设双语课程,保证学生能够选修双语课程,取消专业英语。
(3)军事理论课程:
课内2学分,第一学期开设。
(4)体育基础系列课程:
贯彻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教体艺[2007]8号),体育基础和体育专项课内各为4学分,分别安排在一二年级。
三四年级安排体育类选修课,鼓励学生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
(5)素质教育课程: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要求选修10学分。
学生可在人文社科类、工科类、理科类、艺术类中各选修2学分课程,其他2学分可以任意选修,但必须满足10学分的要求。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设置的指导性意见详见附件1。
2.数理基础
数理基础类课程包括数学、物理课程等,要注重习题课和答疑辅导环节的落实,以保证良好的理科基础和科学素养的训练。
不同专业数理基础的具体学分要求可以有所不同。
实行分类分层教学。
根据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在承认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之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公共基础课实行分类分层教学,针对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有区别地设计教学目标和内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采用不同的考核要求和方法,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各类专业数理基础课程设置的指导性意见详见附件2。
3.计算机基础课程
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根据我校的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特色,我校学生应具有更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非计算机专业按理工、经管、文科分类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各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的指导性意见详见附件3。
各专业可根据专业需求选择相应课程。
(二)学院相关专业课程
学院相关专业课程包括学科大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各专业要制定本专业学士学位的最低课程门数和学分要求,构建相关专业的学科大类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以及专业课平台,培养学生坚实的专业基础,建构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
1.学科大类基础:
按专业大类设置学科基础课程,构建学院学科大类平台课程。
2.专业基础课程:
按宽口径原则设置专业基础课程,拓宽专业面向。
3.专业课程:
设置引导性专业方向模块,通过一组相对集中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入地了解某一专业方向的知识。
专业课原则上以开设选修课为主,确有需要,可设置不超过2门的必修课程。
(三)实践教学环节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独立设置学分的实验课、军训、计算机实习、通信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社会调查、综合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各专业原则上应开设通信认识实习和计算机实习,加强创新实验。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2学分实践在一二年级教学周和寒暑假结合社会实践统一安排。
毕业设计(论文)集中安排在第八学期,理工科专业16周,经管类专业不少于14周,人文类专业不少于11周。
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能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工科专业选题尽可能结合工程实际。
各院要开拓思路,发挥积极主动性,结合自身条件和专业特点,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方式和途径,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文件,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和效率。
(四)创新实践与课外活动
为了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将创新实践与课外活动纳入课程体系,设立创新实践与课外活动学分。
创新实践与课外活动学分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竞赛、发表学术论文、获得专利;
参加课外实验、英语听力口语测试、语言文字能力测试、选读课外书目、社会实践、系列讲座等,按规定获得的相应学分。
上述课程设置的要求是一般性的安排,各专业在课程设置的具体安排上可根据本学院和专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调整。
鼓励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适当提高实验课程和社会实践的课时及学分比重;
鼓励开设讨论型、研究型、自主学习型课程;
鼓励各专业根据学科发展的特点,开设双语课程,加强系列化的双语课程建设。
五、实行免修制度
符合一定条件的学生可免修课程,学生自学的必修课程,经学生申请、学院审核、学校考核,该课程可以申请免修。
教务处组织制定并发布关于免修的教学管理文件。
六、辅修专业
辅修专业的课程设置单独制订。
辅修专业课程学分要求一般为22~28学分。
七、其他
1.各专业必修课原则上均为考试课,选修课根据课程实际情况选择考试课或考查课。
2.实行二学期制,春季、秋季学期按21周或22周计;
军训集中安排在第二学期中间。
3.课程编号
为逐步向学分制过渡奠定基础,使课程编号体现唯一性、有序性、稳定性、可扩展性,实行7位课程编号:
第1、2位代表开课单位,按照新的单位机构代码执行;
第3、4、5、6位为课程序号,第7位为课程的区分码。
如果开课单位只开出一门某一课程名称的课程,则区分码为0,如果同一开课单位开出相同名称、不同学分或其他属性不同的课程可利用1、2、3等数字表示。
4.组织实施
各专业培养方案由各学院组织制订,相关单位配合。
在制订、修订、调整培养方案中要加强学院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凡是涉及跨学院的课程均须经双方同意,方可调整。
培养方案的修订须经广大教师充分研讨,征求社会用人单位、学生的意见,并经院学术委员会讨论通过,教务处组织专家审议、校学术委员会审议,学校校务办公会审定通过后执行。
各专业培养方案要保持相对稳定,不得随意改动,确需调整,由学院提出调整理由和方案,报教务处审核,主管校长审批。
北京邮电大学教务处
2009年3月
附件1:
人文社科基础课程设置方案
人文社科基础课程安排表
序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开课学期
备注
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
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4
(另设2学分实践)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人文学院
电子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理学院、国际学院、软件学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5
形势与政策
1-5
6
大学英语1
7
大学英语2
8
大学英语3
9
大学英语4
10
大学英语选修
5/6
选修
11
体育
1-4
12
军事理论
13
素质教育课程
1-8
附件2:
数理基础课程设置的指导性意见
数理基础课程安排表
理工类
经管类
人文类
数学
课程
学分
高等数学
6+5
5+5
大学数学
(文科)
3+3
数学分析
6+6
线性代数
2
3
3
高等代数
概率论与随机过程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物理
大学物理
4+4
4+3
实验
附件3:
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的指导性意见
计算机基础课程安排表
类别
理工
经管
文科
必修
大学计算机基础
程序设计基础
(三选一)
网页设计基础
数据结构
数据处理与数据库
网页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
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课程设计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
信息安全
备注:
程序设计基础(三选一)是指C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高级语言程序设计、JAVA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三门课程中选修一门。
北京邮电大学本科专业设置一览表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授予学位
所属学院
080604
通信工程
工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080603
电子信息工程
080609Y
信息工程
080628S
数字媒体技术
工学
080606
电子科学与技术
071201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071203*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理学
080605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学院
080627S
智能科学与技术
080613W
网络工程
071205W
080305Y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自动化学院
080303
工业设计
14
080401
测控技术与仪器
15
081207W
物流工程
16
080602
自动化
17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理学院
18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19
070202
应用物理学
20
110104
工程管理
管理学
经济管理学院
21
110201
工商管理
22
110209W
电子商务
23
11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24
110202
市场营销
25
110203
会计学
26
020101
经济学
27
020102
国际经济与贸易
28
110302
公共事业管理
29
050201
英语
文学
人文学院
30
050207
日语
31
080623W
数字媒体艺术
32
030101
法学
法学
33
080611W
软件工程
软件学院
34
080632H
电信工程及管理
国际学院
35
110216H
电子商务及法律
北京邮电大学关于课程编号的说明
一.课程编号设置办法
培养计划的课程编号设置7位:
第1、2位为开课单位编号(见下表)
第3、4、5、6位为课程序号
第7位为课程的区分码
如果开课单位只开出一门某一课程名称的课程,则区分码为0,如果同一开课单位开出相同名称,不同学分或其他属性不同的课程可利用区分码1、2、3等数字表示。
二.开课单位编号
开课单位
编号
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中心
体育部
41
51
教务处
81
学生处
82
宣传部
83
招生就业处
84
图书馆
85
注:
以上编号根据学校设定的单位机构代码确定。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子科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领域内较宽厚理论基础、实验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在该领域内从事电子系统、信息系统等的设计、制造和相应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将对通信网络、信息网络等有所侧重。
业务要求:
学生将系统学习数学、物理、电磁波与天线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通信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受到相关的电子信息实验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手段,掌握现代电子信息网络的发展动向,掌握电子信息系统的基本设计、研究与开发的方法。
注重理论深度,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并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2.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具有较强的本专业领域的实验能力;
4.熟悉国家信息产业政策及国内外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
5.了解本专业领域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状况;
6.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专业特色:
本专业是属于电子信息在信息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的前沿学科,是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为工具,以信息科学为基础,侧重工程与实际应用的宽口径专业,其培养方向是能够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实现对信息的管理等,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
学制与学位:
学制四年,工学学士学位
主干学科:
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
主干课程:
电路分析基础,电子电路基础,信号与系统,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工程基础,信息网络应用基础,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高频电子电路,信息论与编码,天线理论,电磁兼容原理,数学物理方法,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电子信息系统概论,智能卡系统等。
毕业要求:
最低完成192.5学分,其中理论教学143.5分,实践教学45,创新实践与课外活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电子 学院 培养 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