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荷花淀》《春之声》教案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746960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45.27KB
高一语文《荷花淀》《春之声》教案文档格式.docx
《高一语文《荷花淀》《春之声》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荷花淀》《春之声》教案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迅速平衡情绪,体现了坚强的个性。
小说中三处对于“捞”与“丢”的细节描写:
第一处见于“寻夫遇敌”一场。
妇女们信手一“捞”一“丢”的是菱角,流露出来的却是她们心中对美丽富庶的家乡的热爱与自豪。
第二、三处描写均见于“助夫杀敌”一场。
先是水生将漂在水上的装着饼干的精美纸盒“捞”起来,“丢”在女人们的船上;
接着是女人们将掉在水里的小包裹“捞”起来“丢”给他们,这一“捞”一“丢”不仅仅只是表现了抗日军民打捞战利品时乐观的精神,以及夫妻间似嗔实喜、似怨实爱的小儿女心态,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捞”一“丢”里,早就融进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亲人的关爱,以及对祖国、对家乡的挚爱,正可谓一“丢”一“捞”,字字关情。
提问:
景物描写是本文一大特色,文中有几段写得特别好的景物描写,请同学们说说,你最喜欢的是哪段?
根据学生说法做机动讲解,当学生提出“月下织席”时,重点探讨:
作者为什么要精心绘制这幅美景?
或者说,这段景物描写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引入优美情景,烘托人物形象,铺垫情节展开。
正午淀上风光描写:
几个女人探望丈夫的归途上,有点失望,有点伤心,这种辽阔而静寂的环境烘托了这种情绪,但淀上万里无云的开阔、明朗的风光,使她们受到感染,增强排遣忧郁的力量,因此,不久又欢笑起来──以景写人,情景相生。
淀上遇险时淀上风光描写:
作者驰骋想象,几笔勾画,把景物写得逼真、传神、充满寓意。
不仅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而且暗示着这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即将发生一场激烈的伏击战,写出了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理和克敌制胜的信念,洋溢着歌颂人民战争的思想感情。
总结:
孙犁先生通过巧选视角,淡化情节,精绘人物和景物,把激烈残酷的战争变成了一幅唯美的画卷。
大家想想,他为什么要这么变?
1.对美的执着追求。
2.残酷战争中拿起武器反抗的中国人民身上本就有着感人至深的美!
3.这是一种在生离死别中凸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总结收尾,点出文章的思想根基。
四.趣味练习:
夫妻话别(改版)
1.泼辣但通情达理
女人抬头瞪着他说:
“死到哪里去了,这么晚回来!
没你的饭了。
”说着,拍拍手站起来要往灶间走。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
“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
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
她问:
“有事快说。
我知道,回来晚了一准没好事。
水生咧嘴笑了,“你看你,尽瞎猜。
”四下看看又说,“爹呢?
“你还有爹呀?
早睡了。
“小华呢?
“你甭跟我打岔,到底有什么事?
给我痛快点。
水生小声说:
“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停下了手里的活儿,怔了一下,站起来,并不看水生的脸。
“不就是这么点事嘛,还又是问爹又是问小华的,婆婆妈妈不直说。
我给你弄点儿饭去。
水生一把拉住她:
“我吃过了。
今天在县里开会,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
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
女人的眼睛熠熠闪光:
“你要是不积极,爹和我就都不依你。
2.拖尾巴,胡搅蛮缠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
“你走,我不拦你。
小华,你带去;
爹,你也带上!
水生说:
“那咋成啊!
水生嫂说:
“咋不成?
“我们又不是去走亲戚,是去打鬼子,打仗!
“哦,那么说我是去走亲戚了?
我还要干活哩!
水生恳求说:
“千斤的担子你先担着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水生嫂说:
“说得轻巧。
你不替我想想,也该替老人、孩子想想。
上有老下有小的,我的命好苦啊!
你这个狠心贼,心里根本没有我,我不想活了……”
3.娇里娇气,软磨硬拖,以柔情软化丈夫
咱们一块走!
“我们是去打鬼子,你个娘儿们跟去干什么?
“烧饭、洗衣呀。
你们的人就不吃饭换衣服了?
“那咋成啊,打仗还带个娘儿们!
“咋不成啊,古代还有花木兰替父从军哩!
“哎,说真个的,千斤担子你先担着吧,等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水生嫂娇嗔地说:
“嗯,不嘛……就你嘴甜。
《春之声》
1.了解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2.理解小说的主题。
3.掌握小说的结构——心理结构、时间结构。
一.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
王蒙,1934年生于北京,原籍河北省。
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开始做共青团的领导工作。
曾用笔名阳雨。
1953年写成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6年因发表“干预生活”的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引起轰动,1957年因这篇小说获罪被划右派,1979年平反。
1957年到1962年先后在北京郊区劳动和在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
1963年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在伊犁地区长期生活。
1979年回北京,为中国作协北京分会驻会作家、北京作协分会副主席,现为《人民文学》主编。
几年来,他发表了大量文学作品,其中《最宝贵的》、《悠悠寸草心》、《春之声》三篇短篇小说和《蝴蝶》、《相见时难》两部中篇小说,分别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
有广泛的国际声誉,曾获得意大利的蒙德罗文学奖和日本创作学会的“和平文化奖”等。
他的创作一直求变求新,经常领风气之先。
二.基本解读
王蒙被称为“最新文艺思潮的代表作家”。
《春之声》是王蒙借鉴“意识流”创作手法的代表作。
1.什么叫意识流、意识流小说
确切地说,意识流是心理学家们使用的一个短语。
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
詹姆斯创造的,指人的意识活动持续流动的性质。
詹姆斯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并不是由一个一个分离的、孤立的部分组成,而是一条连续不断的、包含各种复杂的感觉和思想的“流”。
小说中的意识流,就是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围绕人物表面看来似乎是随机产生,且逻辑松散的意识中心,将人物的观察、回忆、联想的全部场景与人物的感觉、思想、情绪、愿望等,交织叠合在一起加以展示,以“原样”准确地描摹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
2.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常常是以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射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
在意识流小说中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最常用、最重要的技巧主要包括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蒙太奇、时空跳跃、旁白等。
(意识流小说中的蒙太奇的运用指的是作者把不同时间和空间的事件和场景组合拼凑在一起。
)
以《春之声》的第一、二段为例理解“自由联想”的运用:
车身颠抖→人们摇晃→童年的摇篮→躺在故乡小河水面上摇晃→故乡和故乡的父母
火车的噪音→歌曲乐音→广州风铃的清音→美国的抽象派音乐→杨子荣的咏叹调→京剧锣鼓的噪音→火车的噪音
3.把握《春之声》的结构和主题
(1)结构:
《春之声》摒弃了传统小说的叙述模式,运用了以人物为中心的放射状结构。
出国考察归来的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在春节回乡途中,身处闷罐车厢,“意识”流动。
小说不重塑造人物性格,不重故事情节叙述,不按正常时空顺序。
他借鉴了西方的“意识流”手法,但又不是西方纯粹的“意识流”。
小说采用的“放射性”结构有一个端点,就是坐在闷罐车厢这一特殊环境中主人公的心灵世界。
小说主要写时空切换中,外界世界作用于主人公内心所引起的联想和心理状态,采撷特定时段的人文景观,语言结构独特,意象鲜明,反映主人公为祖国命运忧喜悲欢,渴望祖国人民走进温暖春天的美好愿望。
小说开始,“咣”车厢门关上,主人公进入闷罐子车这个特定环境,开始了他的感受、联想和回忆。
“咣”车厢门打开,到站了,上下乘客,引进新的人物,引发新的事件,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又因此展开。
车厢门开了又关,关了又开,直到主人公到站,小说结束。
“咣”语义的延伸和相互关联,即连接了一个完整事件的始终,也构拟了清晰可感的时间序列。
王蒙自己也总结到:
“我打破常规,通过主人公的联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笔触引向过去和现在,外国和中国,城市和乡村。
满天开花,放射性线条,一方面是尽情联想,闪电般的变化,互相切入,无边无际;
一方面,却是万变不离其宗,放出去都能收回来,所有的射线都有一个共同的端点,那就是坐在1980年春节前夕的闷罐子车里我们的主人公的心灵。
”(《关于〈春之声〉的通信》)
(2)主题:
岳之峰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反映了新旧交替时代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传达出“春的旋律”,表现了新时期新转机的主题。
4.《春之声》标题的含义
明确:
题目“春之声”,取自小说中火车上录音机里传出的德语歌曲和约翰·
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
《春之声圆舞曲》,春天的力量、春天的声音,都表征着那个时代生机勃勃、万象更新。
这和那个崭新的、清洁的、轻便的内燃机车的火车头的作用是一样的。
这一标题也蕴涵着80年代初期人们对“时代”的特定指认方式,包含了作者对于“历史”/“现实”,“过去”/“现在”、“未来”,“落后”/“文明”等的思考。
(小说标题和关于春天的描写,新的内燃机车头,无不是应用象征手法来扣合“我们生活中出现的希望和转机”这个主题。
【模拟试题】
一.基础部分(24分,每小题3分,其中第6题6分)
1.选出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
A.打点(diǎn)倾吐(qǐng)菲薄(fěi)吮吸(shǔn)
B.蒿艾(hāo)蛮横(hè
ng)憧憬(chōng)凫水(fú
C.联袂(mè
i)解剖(pāo)酗酒(xù
)撅嘴(juē)
D.归巢(chá
o)眨眼(zhǎ)踝骨(luǒ)围剿(jiǎo)
2.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藕断丝连和蔼可亲不卑不亢一钱不值
B.如火如茶莞尔一笑相形见绌欢天喜地
C.穷兵渎武铜墙铁壁虎视眈眈芦花飘飞
D.不胫而走书声朗朗为国捐驱淀水涨满
3.下面四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我爱买书,经常屈驾到新华书店。
B.你们旅社服务周到,我们三位又光临了。
C.我明天上午去医院看他,请他在病房里恭候。
D.本店顾客至上,信誉第一,欢迎大家光临。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现在看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真是不刊之论。
B.这次计算机校园网络建设,我们想尽办法还是屡试不爽,工程不得不延期了。
C.这伙歹徒平日横行乡里,广大群众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早就有口皆碑。
D.虽然敌人严阵以待,我军还是发起了猛烈攻击。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在古代,这类音乐只有文字记载,没有乐谱资料,既无法演奏,也无法演唱。
B.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每年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数很大,安排城镇青年劳动力就业是一项相当繁重的任务。
C.只靠管卡压,而不做思想工作,不给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是一种极不负责的工作态度。
D.一进车间,看见工人们正在进行炼钢,实习生正在一声不响地进行观看。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登幽州台歌①
陈子昂②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
①幽州台:
幽州的黄金台。
燕昭王曾在此接待四方来的人才,像乐毅等人。
②陈子昂时在武攸宜手下参谋军事,进攻契丹。
他屡次向武攸宜献计,不被采纳,反而被贬为军曹。
(1)古人对“念天地之悠悠”的批语是“好胸中”,那么“念天地之悠悠”的寓意是什么呢?
(2)诗人又为了谁“而涕下”呢?
7.仿照下面句式,在横线上再续写两个句子。
你是严冬的炭火,,你是湍流中的踏脚石,,你是看不见的空气,,啊,友情,你在哪里?
二.阅读部分(26分)
(一)阅读下面几节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22分)
(甲)幸亏是这些青年妇女,白洋淀长大的,她们摇得小船飞快。
小船活像离开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
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
假如敌人追上了,就跳到水里去死吧!
后面大船来得飞快。
那明明白白是鬼子。
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
“往荷花淀里摇!
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
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乙)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丙)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旁的水,哗,哗,哗。
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
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8.请摘出甲文中描写妇女们非凡摇船本领的两个比喻句。
(2分)
9.甲文中心理描写的句子是。
这句话的含意是。
(3分)
10.甲文和丙文中划船水声的描摹,对比阅读,完成下面填空。
(4分)
①丙文写妇女寻夫未遇的回归途中,轻轻地划船,一橹一橹,一声一停,水声,节奏;
这水声传达出妇女们的情绪。
②甲文写妇女们归途中遇到日本鬼子追赶,这时划船声,一声接一声,一声紧一声,水声,节奏;
很好地表现出妇女们的品格。
11.对甲文的写景与丙文的写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文的景物描写为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暗示一场激烈战斗将在此展开。
B.甲文的景物描写形象传神,充满寓意:
这里是全民皆兵,连荷花都在严阵以待,充满必胜的信心。
C.丙文景物描写创造了一种平静的富有诗意的气氛。
D.丙文景物描写烘托出这群妇女寻夫未遇的失意与无聊之情。
12.选出对乙文中的“弥望”与甲文中的“一望无边”解释正确的一项(3分)
A.二者均指到处是荷叶。
B.乙指荷叶满塘都是,甲指荷叶满眼都是。
C.只是乙是书面语,甲是口头语的差别。
D.乙指荷叶满眼都是,甲指荷叶满淀都是。
13.甲文中作者眼里“高高地挺出来”的荷花箭,在乙文中则是(2分)
A.亭亭舞女B.袅娜的C.羞涩的D.B和C两项
14.甲、乙两文的风格选择分别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清新俊逸B.开朗刚健C.慷慨悲壮D.细腻含蓄
15.试比较说明甲乙两文风格不同的原因。
A.时代不同:
甲文,乙文。
B.作者心境不同:
(二)阅读下面短文,完成文后问题。
(4分,每小题1分)
两片秋叶
陈薇莉
秋意浓入肃杀,一阵风过,光秃秃的树干上颤颤地缀着几片不肯就去的枯叶,瑟缩地打着旋儿。
倏地,一片落叶飘进了我摊开的书页。
黑黄颜色,边儿早已碎败,蜷曲着身子,不知被什么虫子咬得满是疮洞。
我突然想到愁,不正是心上搁了个秋么?
我悲秋,我亦恋秋。
每当第一片落叶从浓密的绿中飘飞下来,每当凉凉的秋雨无声地润了我的窗帘,那种夹杂着甜味的愁就袭上来,牵出一线忧思,唇边也会滑出一声长长的“唉”,落进心底,化作一怀莫名的悲哀。
人生不都如这枯叶么?
在转瞬即逝的浓绿后转黄,变黑,飘飘地落地,不知葬身于哪一个角落。
又一阵风过,叶儿在书页上颤了颤,想要飞去,我捂住了它,想把它嵌入书中,又觉得摊开的这本书词语太热,容不得这冰冷的形体,须得另寻一本。
从枕旁的书堆上取到一封未拆的信,想是同寝室的给带回来搁在那儿的,一看那刚劲的字立刻就像看到了那双闪着亮点儿的眼睛,一股热热的生命的力量不住地从那里面溢了出来。
于是,我搁上了秋的心顿然感到一阵麻酥酥的暖意。
他爱我,但他更爱大山——这使我气恼,大学毕业后,他选择了大山!
拆开封口,抽出信来,一片红红的什么被带了出来掉在地上,定睛一看,腾地涌起一股热,从心窝里往外冒的热——那是一片火一般红的枫叶。
我木然地站着,下意识地将两片秋叶搁在一处。
顿时,那片枯叶在红枫的映照下愈发显露出它的可憎可怜!
我迷惘起来,我并不懂自己,何故竟会生了要将这片已枯死的形体冷了人心的叶儿珍藏起来的雅兴。
“你爱这大山的红枫么?
”那双洋溢着炽热生命力的眼睛盯住我说,“是的,它也坠落于肃杀的秋风之中,然而,它却是挤尽了热,将自身烧得通红,用自己最后的生命,给寒冷的世界装点上一片红于二月花的色彩……”
我慢慢觉得,心上搁个秋,并不尽是愁,人生的春固然可爱,但也用不着为留它不住而无端发愁,即使到了秋,也还有这烧红的枫叶,何况春后面还有夏哩。
我于是将那枯叶弹出窗外,将那片来自大山的红枫嵌进了书页。
16.作者将两片秋叶放在一起,比较其异同,试根据文义加以概括:
(1)相同之处:
。
(2)不同之处:
前者,后者。
17.根据文义,分析一下作者“悲秋”“恋秋”的原因各是什么?
18.作者在文中着力描写两片枫叶,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19.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本文的主旨。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采撷携带偕同挟持汗流浃背
B.忏悔颤抖羼杂怅恨听信谗言
C.羡慕汗腺苋菜霰弹肉馅包子
D.地痞胚胎匹敌纰漏否极泰来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涟漪田垅筵席狰狞咏叹调熙熙嚷嚷
B.舒张忙碌嬉戏棉褥热腾腾为之鹊跃
C.铁砧宽敞斑澜牛犊醉醺醺黑咕隆咚
D.惶惑胳膊凛冽和煦葵花子云消雾散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经亚洲各国的不懈努力,绿色能源在该地区获得了商业化的立锥之地,尽管其成本价比燃煤发电高。
B.要是什么都斤斤计较,不能忍辱负重,何以成大事?
C.只要当事人心里认同这一形式,在操作过程中又没有妨碍到他人就不可思议。
D.我想说,既然选择了平凡与忙碌,就该在这平凡与忙碌中学会寻找快乐,享受快乐,并把这份天伦之乐融入到工作中,在乐中学,在乐中教。
4.“闷罐子车正随着这春天的旋律而轻轻地摇摆着,醺醺地陶醉着,袅袅地前行着。
”这一句子运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平淡的事物表述得饶有趣味。
仿照其句子的修辞手法,以其他事物为对象造一个这样的句子。
仿:
二.阅读理解与欣赏
(一)
烈女
她曾壮怀激烈地死去。
如今又悄悄地回来了。
避开熙熙攘攘的闹区,专走行人寥落的里巷小路。
结果,还是吃惊地发现:
她——苏燕,已经成了这座城市的英雄。
画家以她作画,诗人为她写诗,作家正在搜集她的事迹写报告文学。
市委礼堂前的空地上,停满了车子。
灰的,蓝的,黑的,大的,小的。
她故意问看车的老头:
“伯伯,里边演什么好戏,停下这么多车?
“呔,姑娘,不作兴这样问……在开追悼会呢,连市长都戴上了黑套套。
“眼下,老干部的追悼会开得可真不少。
”她装模作样地说。
“闹两岔了,这是苏燕的追悼会!
没听说过?
咳咳,该知道了呀!
是位姑娘,会计,揭发城建局长贪污巨款的事情。
往上告不准,就写了血书跳江。
”老人动了感情,抹着眼泪,哽咽地说,“多好的烈女啊……咱这小城自古以来就爱出烈女。
哀乐,如沉重的铅液在大厅里缓缓流动。
空气中充溢着悲壮和肃穆。
苏燕捏着一朵小白花,低头挤进人群,倾听新上任的局长致的悼词:
“苏燕同志,你用年轻的生命,唤醒了我们保卫‘四个现代化’成果的警觉性……”
感情像湍急的水流,半年前的往事哗哗地奔涌在思维的大海。
她一次次地写信、上访、告状。
面对着惊人的漠然和无动于衷,她给省里和中央写了血书,决心以死醒世。
她爬上高高的山崖,痛苦地闭上双目。
巨大的江流在山脚下蜿蜒东去。
“为了除去丑的,就一定得毁灭美的吗?
悲壮的发问,在这一瞬间,惊醒了自身。
她返身下了山。
“……安息吧!
亲爱的苏燕同志。
她哭得如泪人。
愿望实现了,恶人得了恶报。
对自己的评价有多高啊,可自己不是烈女。
“也许自己原本不用那样做的。
”她一边哭,一边想,可是又有所怀疑,“假如当初不那样,现在也会这样吗?
5.“她曾壮怀激烈地死去。
”这句话具体指哪件事?
答:
6.是什么原因使苏燕“如今又悄悄地回来了”?
请用文章中的一句话回答。
7.“也许自己原本不用那样做的”中的“那样”指,“现在也会这样吗?
”中的“这样”指。
8.文章中哪句话最能“透视”全文的主题?
“透视”出什么样的主题?
(二)
病人
董黛
每天下午,她都准时来到医院大门口左侧的台阶上,铺下一张报纸,静静地坐在那儿看书。
那是一本很厚的书。
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
在她若有所思的时候,能看到她的那双大眼睛,平静而且清澈。
虽然病号服并不合体,但并不能掩盖住她典雅的气质。
她很友善,每当有人找她问事的时候,她都表现得非常耐心。
我想,她可能是位教师或幼儿园阿姨。
起风了,她轻轻地合上那本书,又整整齐齐把那张报纸叠好,转身走进了大楼。
楼内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这个点儿有上班的,也有下班的,正好又是探视的日子。
电梯刚停下,人们争着拥了进去。
电梯马上就有了反应,发出“受不了”的报警声。
最后上来的人没有下去的意思,她就从中间挤了出来,等下一趟。
下一趟人照样很多,不过还好,电梯没有报警。
人们纷纷选择自己要去的楼层数。
有个农民模样的大伯触动数字7的时候,那数字就是不亮。
他有些着急,还有些紧张,一遍一遍地摁,但没有人告诉他为什么。
她发现后,急忙说:
“大伯,这部电梯双层停。
”大伯仍然没有明白过来什么是“双层停”。
说话间已经到了8层。
大伯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肯下。
她非常客气地对电梯内的人说:
“请等我一下,我把他送到楼梯口。
”她让大伯从8层走到7层。
其实楼梯离电梯也就只有四五步远,她很快就回来了,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
当然,肯定有人心里会想:
这人真多事。
电梯慢慢上行,一位手捧花篮的小伙子自言自语:
口腔科病房是不是在12层?
她主动接过来说:
是的,往左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荷花淀 春之声 语文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