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论文小学科学有效性教学的认识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739624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3.38KB
小学教学论文小学科学有效性教学的认识Word文档格式.docx
《小学教学论文小学科学有效性教学的认识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学论文小学科学有效性教学的认识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小学科学有效性教学的认识
这几年,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真所谓大刀阔斧,在这期间,我们庙山教研员为了每一次培训、每一次研讨活动的成功举办,可以说费尽了心血。
新课程对于我们来说,同样也是需要从头学习,需要边实践边研究的。
正因为有我们不懈的尝试与探索,现在不论走到庙山哪所小学,都不难发现教师在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上的明显变化,师生参与课改的热情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但是,课改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要达到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面对当前“农村中小学真穷,教师真苦,课堂教学真有问题”的现象,我们不得不再作深层次的思考与研究。
一.小学科学面临的困境:
1.师资不足,没有专职科学教师
随着新课程的开始实施,教育理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学自然改为小学科学。
名称的改变必然引起质的飞跃,教育主管部门对这门科目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小学科学教研活动频繁举行。
据说,以后可能从小学一年级就开设科学课程。
的确,教育主管部门越来越注重科学这门课程。
但是,小学科学在目前农村虽然称不上“副课”,但仍无法与语.数相提并论。
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很少有学校有专职科学教师。
即使有专职教师,但专职教师的课程任务很重,根本没有时间搞教学研究。
2.探究活动放得太开,驾驭难度大
科学探究一词从实施新课程以来,成为科学教师语言和行动中的主打词语。
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的内容作了详细说明:
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
给出了科学探究的具体内容标准和相关的活动建议。
这是让我们的学生也做一次科学家,满足小学生动手、动脑的愿望。
因此科学教师容易把课上得引人入胜,课堂上经常是人声鼎沸。
但这种前卫的教学思想,先进的教学理念,开放的课堂教学,给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时时感到课堂驾驭难度相当大。
记得我听过《我们从哪里来》一课,当时学生提的问题弄的老师措手不及,只好让学生课下去研究。
3.科学教材难度较大,内容多,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时代潮流,有许多版本的科学教材出版了。
据我所知有8种版本的科学教材,这么多版本的教材确实是推陈出新,百家争鸣,都体现了科学的实用性、生活性、趣味性,便于小学生学习和接受。
但是科学教材修改频繁,有的学校还没有配套的教师参考用书,令本来就承受很重的教学任务的科学教师真有点措手不及。
第二,活动太多,准备难度大。
一本书从头到尾,几乎全是学生活动。
没有那一个活动不需要材料,材料的准备时常令科学老师伤透了脑筋。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每三.科学教材容量大,很难在有限的40分钟内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或者教学内容无法在课堂上完全展开。
往往一堂课40分钟下来,探究才刚刚达到高潮,却因为要下课了而给师生留下遗憾。
很多老师们也谈到“教不完现象”自己上课也或多或少有“教不完的现象”存在,比例不少于70%。
教不完现象直接影响教材的进度。
课堂上完不成教学任务,实际上就是教学低效的反映。
换句话说,对时间的把握从一定的角度上说就是对课堂效率的追求。
所以在教学中,不少教师有一个困惑的问题:
怎样解决“课堂中科学探究的深入与课堂有限时间的协调问题”。
“教不完的现象”除了教材内容多这个客观因素外,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
在此我想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二.多视角多层面认识科学课堂的低效教学
《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这要求我们的科学课堂要真正落实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既要学会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技能,又要培养科学的能力、科学情感与价值观,较好的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然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低效性,淡化了科学教学目标的落实,降低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就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低效性表现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教师课前准备的随意性
教师课前准备充分与否,将直接导致课堂效率和教学的成功与否。
一种情况是由于多数科学课教师均为科学兼职教师,有的学校虽然配备了专职教师,但课时安排过多,教师感到力不从心,时间和精力不够支配,就造成课前教材解读不深刻.学生把握不到位.目标定位不准确.活动材料准备不充分等,不可能精心准备每一节课,因此就不能保证每节课的质量。
第二情况是没有与教材配套的材料,虽说我们可以发动学生自己准备,但教学过程中往往实际和理想相差太远。
比如:
六年级“轮轴的秘密”这一课要求探究“轴的粗细相同,轮越大越省力”的内容,不找到十几对轴粗细相同,轮大小不同的轮轴,学生的探究活动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甚至教师的演示的材料都没法找到。
每个活动都要按要求去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
第三种情况是教师对教材理解不透彻,忽视了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忽视了材料在建构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课前没有精心准备,上到哪里是哪里,将最终导致课堂教学低效的现象。
2.课中探究活动的无序性
探究的本质是思维,目前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活动,追求“量”忽视“质”,缺乏对活动内容“少而精”的提炼,一节课一半以上的时间给予学生操作活动,没有深入开展探究,教师没有发挥自己在活动中的引导作用,把握不好活动的节奏和时间,而过多停留于表面上的热闹。
在小组探究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场面热热闹闹,学生热火朝天,似乎人人都在主动参与,透过这种热闹的场面,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的肤浅与浮躁,探究活动停在浅表层上。
例如:
在<
<
果实是怎样形成的>
>
一课中,学生在探究果实的特征时,场面热烈,但不难看出学生没有深入的去分析。
科学探究需要动手实验,但更需要冷静的分析与思考,没有了思考也就没有了研究。
3.小组合作探究的低效性
小组合作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因此我们很注意学生的合作学习。
但是,目前我们大多只是关注了合作学习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而没有真正发挥好群体的智慧,没有起到合作学习的效果,表面看起来很热闹,却没有深度。
往往是老师一宣布讨论,教室里“嗡”声一片,热闹非凡,学生总能以最快的速度组合成组。
仔细一看,合作探究并不合作,要么,有的小组个别学生“一言堂”,多数学生一言不发,心甘情愿当听众;
要么,你说我说,大家抢着说,谁也不听谁的,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
这样下去,这个“合作的小组”就会给那些企图回避学习或喜欢瞎起哄的后进生当作“避难所”。
如果有实验操作的内容,还会出现你争我夺的现象,谁都想争到一个器材动动手,有时互相指责,真有点乱作一团的样子。
到汇报时,教室里还是热闹非凡,安静不下来,并且常常听到是:
“我觉得……”而不是:
“我们觉得……”。
一节课下来,老师累的上气不接下气,很可能没能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还可能没有多大收获。
总之,教材中内容过多,教师如何正确处理好教材,在大班额下学生纪律的调控,教学时间的正确分配,探究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等一系列问题,都可能导致教师完不成相应的教学内容,造成课堂低效。
那么老师们平时怎样处理这个问题的呢?
请大家在此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三.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
1.正确处理教材
综观《科学》新教材,课本图文并茂,这样的教学设计非常适合小学生的学习。
但凝聚着众多专家智慧的新教材,在设计过程中往往比较理想化,同一教材不可能适合不同区域不同条件的广大学生和老师。
因此《科学课(3—6年级)课程标准》也提出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理念,很多科学教材的编写者也提出“教材只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路、一个依据和一些范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一观点。
特别是当教材中的活动较多,如果教师把握不了探究的重点,往往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上到哪儿算哪儿,把一课时的课任意的安排成两个课时。
试想一个学期有几节机动课的时间可以让你把剩下的另一课时补上?
当然,要把握“用教材教”的尺度。
首先要研究教材,吃透教材,真正把握教材编写意图,抓住教学重难点,找准活动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才能确定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
(1)合理取舍教材的活动内容,抓住重要的探究实验
青岛版教材每一课都安排了一系列有结构的活动,一个活动有一个活动的价值,而活动之间的结构又体现了新的价值。
然而这只是编写者的初衷,并不是所有教材都体现了这一思想,特别是五六年级的教材。
因此,对某些教材进行处理并不一定会破坏教材的结构,降低教学的价值。
每一课教材所安排的内容都有主有次,如果每个活动都平均使用力量,势必造成教学时间严重不足,教学效果差。
因此,一堂课上抓住一些重要的探究实验,做透这一部分。
使学生在这一方面有较大的发展与收获。
而对于课本中相对次要或起辅助作用的教学内容,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
(2)合理设计教材的研究计划,恰当选用实验材料
要使探究有实效,让学生做好探究前的方案设计很必要。
但是设计实验方案很花时间,材料的选择、方法的确定、变量的控制等等,在一节科学课中既要让学生自己设计好实验方案,又要学生亲自经历实验探究过程,还要引导学生作好实验分析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要照顾到个别现象面向全体学生。
这就更需要教师要精心组织,合理选择好有结构的材料,使探究活动省时又有效。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教材研究计划中是用“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是否一定要用50毫升的水呢?
有老师作了一次实验,100毫升的烧杯装50毫升冷水,每次加2克食盐,不断搅拌整整做了一节课,才溶解了16克食盐。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尽管是一个定量分析,对于小学生来说,只须知道一个粗略数据即可,不必强求太精确。
在一节竞赛课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把“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这个问题转化为一个可以研究的问题。
先给学生两个思考题“选择怎样的杯子?
这一杯水应该取多少?
”,再出示三个杯子“一个250毫升烧杯装150毫升水,另一个100毫升烧杯装50毫升水,还有一个20毫升杯取15毫升水”,问学生选哪一个更合理?
让学生一边讨论一边选择材料,并说出理由。
因为学生没有实践过,对这个问题的选择是很盲目的。
有的学生认为杯子选得小一些,水少可以节约时间,节省用盐。
有的学生认为杯子选得大一些,水多食盐溶解得快,但肯定浪费时间、浪费用盐。
但一致认为水在杯中不能太满,也不能太少。
通过讨论后,实验分两人小组。
“用20毫升的量杯取15毫升的水”,经过较短时间,学生大部分得到15毫升水中大约可以溶解5勺—6勺盐,正因为教学中对实验材料作了调整,学生在取得同样的学习效果下,才有充足的时间对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分析,对于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课堂的不同结构,也决定着课的成败,所以教师为学生选择好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很重要。
2.合理调控课堂教学
(1)设计有效的探究问题
提出问题是教学活动的开始,它具有导向作用和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的作用。
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出恰当的问题,使学生通过思考能找到答案,迅速发动学生思维,提高效率,节约时间;
不能好高骛远,如果过广过难的问题超出了学生能力所能及的范围,使学生一头雾水,摸不着边际。
相反太小太简单的问题又容易产生束缚,影响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
并且没有探究的意义。
比如有关溶解的提问:
哪些物体在水里溶解?
(范围过大),厨房里哪些物体在水里溶解?
(范围缩小,但还是过大),实验桌上哪些物体在水里溶解?
(范围进一步缩小),白糖、木屑、食盐、味精这些物体哪些在水里能溶解?
(范围缩小到具体物体)
案例.“控制物体发出声音”
师:
刚才这个罐子发出了声音,咱们干脆就叫它发声罐吧。
哪个小组有办法让这个发生罐发出的声音变大?
各小组讨论讨论。
{学生嚷着“我来”“我来”},
学生1:
再加一个玻璃球,声音就大了。
学生2:
再多加一些零星的小东西。
学生3:
我觉的东西加得越多,声音就越大。
学生4:
摇得再猛烈一些。
教师叫了一位又一位学生,期间,他也忘了这一方法是小组产生的还是学生个人的思维结果。
这个案例中教师将一个这么简单的问题抛给学生,要他们合作讨论一番再来交流。
就没有多大意义。
学生嚷着“我来”“我来”,设计的方法不就是个人的吗?
(2).探究活动过程中的有效调控
a.合理安排合作探究小组
组织学生探究活动要有策略,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又好动年龄段,在科学课上不让或少让学生动手操作与实践这有悖于科学的宗旨,但太多的活动也会给班级纪律的调控带来一定的困难,这样既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又耽误了教学的有效时间,所以科学探究中实验小组的安排也非常重要。
如《怎样加快溶解》就不适合做集中实验。
假如为了能节省时间,让学生分四人小组同时完成“搅拌”、“热水”、“切碎”三个实验与一个“用冷水、不搅拌、不切碎”的实验作比较,四人每人管理一个杯子,分工也明确。
结果由于每个学生的操作差异太大,要求比较的内容太多,同学们不知该做什么,实验时都自己做自己的,实验汇报时更乱,教学就会失控。
其实《怎样加快溶解》更适合安排两人小组实验。
材料容易准备,实验操作面广,人人动手,人人参与活动;
便于近距离观察,看到的现象更清楚,便于描述;
更便于管理,课堂秩序好;
可以使教学环节安排得非常紧密,节省了很多时间。
b.控制材料的呈现
教师在为学生准备探究活动中所需的材料时,一定要考虑到材料的结构性和材料呈现的有序性。
面对有结构的材料,学生会产生自主活动的冲动,产生科学问题,不需要教师的开场白;
而面对无结构或结构松散的材料时,学生往往会陷入迷茫之中,或者产生杂乱无章的问题,就会分散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剥弱学生学习兴趣,有时还会造成纪律的失控。
延误教学时间。
案例“怎样加快溶解”:
“怎样加快溶解”有三组实验,一组是将肥皂放在热水中,一组是用筷子搅拌切成小块的肥皂,一组是将小块肥皂碾碎,放在水中。
因为有三组实验,而且是对比实验,所需材料很多。
教师在上课前,把这些材料一股脑儿地提供给了学生,使学生探究无所适从。
小组内6位学生你俩捣鼓这个,我们忙着那个,有的小组同一时间三组实验都在展开;
也有的小组分为三个小小组,将6只杯子做了三个同样加热实验,使后面两个实验材料器材不够使用,嚷嚷着向教师要器材。
在这节课上,教师认为三组对比实验非常简单,只要给了学生相应的探究材料,让学生围绕着“怎样让物体在水中溶解的快”这一主题就可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了。
以为学生亲历了溶解的探究过程,就能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和自我理解,就是培养了学生的独立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
其实,这样的自主探究活动,这样的瞎捣鼓,学生那来的知识建构,何来的能力提高。
c.在某些环节舍得花时间
舍得花时间和控制课堂时间并不矛盾。
舍得花和省着花时间是互相联系的,省着花时间的地方多了,才能有更多的时间用在舍得花时间的地方。
比如用在动手前思考.设计方案等环节。
在公开课中,有的教师在一堂课上安排好几项活动,结果怕时间不够,每一项活动都是蜻蜓点水,刚宣布开始动手,立马就叫停,学生对关键问题不能形成完整认识,对科学的本质更不能准确把握。
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前面谈到的教材的处理问题。
d.是组织好汇报和交流的环节
很多时候,教师只是关注了合作探究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而没有真正发挥好群体的智慧,没有起到合作探究的效果。
表面看起来很热闹,却没有深度。
至于小组交流时,学生要么抢着发言,要么一言不发;
或者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没有认真倾听,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以自我为中心,都急于表现自己。
在大班额条件下,每个组都汇报是不现实的,抽取2-3个合作小组汇报.其余小组补充的方式。
如果每个组都参与,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发现的成果在实验过程中直接贴(写、画)在黑板上。
在汇报过程中注意了解其余学生的倾听、补充等情况。
总之,小学科学教学,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名科学老师,努力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地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地实施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郝京华.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2.王素、吴颖惠.小学科学教育[M].北京:
学苑出版社,2005(138).
3.叶澜.新基础教育[M].上海:
上海三联出版社,1997.
4.科学(3―6年级)课程标[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版.
5.青岛版小学科学教科书.
6.青岛版小学科学教师用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教学 论文 科学 有效性 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