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2732197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930.08KB
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认同:
我们的同胞跟邻居是一样的;
我们所要救助的人、所要救助的地区,跟我
都同属中国。
这样一种民族认同,和传统文化对于守望相助的理解非常融洽地结合起来。
中国的社会救济传统,对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构建,也具有启发性意
义:
第一,如何在地方社会中把公益精神与道德规范的重建结合起来,重点在于打造共同的社
区认同、社区文化;
第二就是把社区居民的权利意识和现代公益社会的成长结合起来,进行中
国式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探索。
(摘编自朱浒《从社会救济传统看邻里关系的历史内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几千年来,在各种灾害事件发生后,社会救济的传统,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再造和延续。
B.春秋时期,大家普遍认同救灾恤邻是一个最基本的准则,并上升到道德规范的层次。
C.汉代,国家层面才开始对急公好义、乐善好施的个体的社会救助活动进行鼓励和表彰。
D.社会救济的活动,从个体化的主动性救助逐渐发展为社区化的救济,是在明清时代。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黔敖在路上准备饮食以赈济灾民的行动,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留下具体姓名的、
个体发起的主动性社会救助活动,在当时被称为“义举”。
B.正式的官府治理与民间的自治系统结合的机制,不仅使社会救济行为得以推行,而且对
维持中国社会的稳定性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C.在江南、华南地区,很多士绅主动承担地方的社会公共事业,例如修桥铺路、荒年承办赈
济等,这些救济行为都是本着一种自愿、公益的精神。
D.中国传统士绅社会力量的发展,使得社会救济活动中的一些社会性事务从官府的正常
活动中剥离出来,把责任转移到一些社会组织和社会人士身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裒多益寡~救灾恤邻”“守望相助“‘邻里相助”都是个体化救助行为者遵守的道义,是
在灾难性事件前,处理邻里关系的一种救济传统。
B.明清时代,朝代转换的巨大变革,造成了当时社会基层结构的严重断裂,这是促使社会
救济传统从个体化发展到社区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C.晚清时期,出现了江南援救华北的社区化救济行为,这同当时中国社会随着同心圆式的
扩展,形成的民族国家的认同感有着很大的关系。
D.打造共同的社区认同、社区文化,进行中国式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探索,是中国的社会
救济传统对于当代中国构建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启发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柳晟,河中解人。
六世祖敏,仕后周为太子太保。
父潭,尚和政公主,官太仆卿。
晟年十
二,居父丧,为闻孝。
代宗养宫中,使与太子诸王受学于吴大罐并子通玄,率十日辄上所学。
既长,诏大罐等即家教授。
拜检校太常卿。
德宗立,晟亲信用事。
朱泚反,从帝至奉天,自请
入京师说贼党以携沮之,帝壮其志,得遣。
泚将右将军郭常、左将军张光晟皆晟雅故,晟出密
诏,陈祸福遂顺,常奉诏受命,约自拔归。
要籍朱既昌告其谋,泚捕系晟及常外狱,晟夜半坎垣
毁械而亡,断发为浮屠,间归奉天,帝见,为流涕。
乘舆还京师,擢原王府长史。
吴通玄得罪,
晟上书理其辜,其弟止曰:
“天子方怒,无诒悔!
”不听。
凡三上书,帝意解,通玄得减死。
晟累
迁将作少监,以护作崇陵,封河东县子,授山南西道节度使。
府兵讨刘辟还,未扣城,复诏戍梓
州,军曾怒,胁监军谋变。
晟闻,疾驱入劳士卒,既而问日:
“若等何为成功?
”曰:
“诛骄不受命
者。
”晟曰:
“若知刘辟得罪天子而诛之,奈何复欲使后人诛若等耶?
”士皆免胄拜,从所徙。
入
为将作监。
使回鹘,奉册立可汗,逆谓曰:
“属闻可汗无礼自大,去信自强。
夫礼信不能为.何
足奉中国乎?
”可汗诸贵人愕然骇,皆跪伏成礼。
还为左金吾卫大将军,爵为公。
卒,年六十
九,诏从官临吊,赠太子少保。
晟敏于辩下士乐施唯自兴元入朝贡献不如诏为御史中
丞卢坦所劾宪宗以其贤置弗暴云。
(节选自《新唐书·
柳晟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晟敏于辩/下士乐施/唯自兴元入朝/贡献不如诏/为御史中丞卢坦所劾/宪宗以其贤/
置弗暴云/
B.晟敏于辩/下士乐施/唯自兴元/入朝贡献不如诏为/御史中丞卢坦所劾宪宗/以其贤/
C.晟敏于辩下士/乐施/唯自兴元/入朝贡献不如诏/为御史中丞卢坦所劾/宪宗以其贤/
D.晟敏于辩下士/乐施/唯自兴元入朝/贡献不如诏为/御史中丞卢坦所劾宪宗/以其贤/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浮屠,是佛教的别称,又指和尚、出家人,还指佛塔,如“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B.“迁”同“拜、擢、授”都是古代官职任免变动的术语,不同的是“迁”是表职务晋升的。
C.可汗,我国古代—些少数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公元3世纪,鲜卑族中已有这种称呼。
D.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候、伯、子、男五种爵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晟家世显赫,懂得孝顺。
祖上曾任后周太子太保,父亲娶和政公主为妻,自己与太子
诸王同学;
十二岁时,为父亲守丧,以孝闻名。
B.柳晟深受恩宠,尽心效忠。
德宗继位后,他因亲信而被重用;
朱泚造反之时,他主动请缨
去京城劝说贼党以分化瓦解,皇帝很赞赏他的勇气。
C.柳晟冒死上书,敢于直言。
他任太常卿时,他老师的儿子吴通玄获罪,柳晟不顾其弟劝
阻,多次上书,为吴通玄申辩,终使其减罪。
D.柳晟义正辞严,责问回鹘。
他出使回鹘,奉朝廷旨意册封可汗之时,指出可汗自大无
礼,没有诚信,一番话让回鹘贵族诚恐不安,跪伏致礼。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晟出密诏,陈祸福逆顺,常奉诏受命,约自拔归。
(2)若知刘辟得罪天子而诛之,奈何复欲使后人诛若等耶?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凉蟾①宋祁
凉蟾啮残云,飞影上西庑。
鹊鸦依空墙,蠨蛸②已在户。
君行阅三岁,确战亦云苦。
新衣本自绽,故裳复谁补?
朔风万里来,倘或从君所;
风过无传音,徘徊独谁语!
【注】①凉蟾:
这里指秋月。
相传月中有蟾蜍。
②蠨蛸:
一种蜘蛛,多在室内墙壁间结网。
8.古人认为诗的前两句“凉蟾啮残云,飞影上西庑”十分奇警。
请指出这两句“奇”在哪里,并
简要赏析。
(5分)
9.本诗结尾处“朔风万里来”四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中“”两句由景生情,抒发了
作者的故园之思。
(2)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词人“”的慨叹,将江山
之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3)在<
论语》中,孔子用“,____”两句,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
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
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
题。
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
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听戏刘庆邦
姑姑生来爱听戏,听戏是她的节日。
乡下唱戏的时候不多,每年三月三和十月二十一镇
上逢庙会,必定要搭台子唱戏。
姑姑听戏的功夫很深,她常常扛上一只高脚长条板凳放在人
海外国,站在板凳上,远远地往戏台上看,倾着耳朵听。
姑姑听戏的功夫体现在她的站功上。
板凳有半人高,凳面的宽度不及脚的长度,她的两只脚只好担在板凳的长条上,样子有点儿像
玩杂技。
就这样,姑姑把腰身挺得直直的,脖子伸得长长的,一站就是半天。
姑父对姑姑爱听戏渐渐地有了看法,他一下子向姑姑提出了一串问题:
听戏能当饭吃?
还是能当衣穿?
能挡饥?
还是能挡寒?
姑姑没想过这些问题,一时有些愣怔。
她也不愿意回答这些问题。
姑姑除了爱听大戏,小戏她也喜欢听。
唱小戏的一般是一个人,顶多两个人,机动性很
强,要价也便宜,农闲时哪个村都唱得起。
一年秋后,一男一女到姑姑村里唱小戏,那女子原
腔原嗓,如泣如诉,似乎把月光都唱化了。
姑姑怀抱着吃奶的孩子,就那么坐在硬地上,一直
听到月亮西斜,小戏散场。
姑父没有去听小戏,对老婆这么晚了还不回屋,他憋了一肚子气。
等姑姑终于轻手轻脚
回屋时,他质问道:
你不听戏就不能活?
姑姑没有正面回答姑父的质问,说:
好了,睡吧。
姑父立逼她回答,不听戏到底能不能活。
姑姑说:
不能活!
那么好吧.姑父照姑姑的大胯上开了一脚。
这一脚开得很有力量,要不是粮食囤挡着,姑
姑和孩子一定会摔倒在地。
姑姑有些吃惊,但她没跟姑父计较,而是把孩子紧紧抱在怀里,说
孩子睡着了,要姑父别吓着孩子。
姑父由此得出一个判断,姑姑这人是有毛病的,而且还是一个怪毛病。
作为姑姑的男人,
他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姑姑扳一扳这个毛病。
这年三月三,镇上唱大戏的日子又到了。
姑父拿到姑姑因听戏导致的家务活儿上的一个
错儿,一把揪住姑姑,扒下脚上的鞋底子,没头没脑地朝姑姑抽起来。
姑姑这天听了一场好
戏,心里软得不行。
走在回家的路上,看着春风拂动的麦苗和遍地烂黄的油菜花,姑姑想的都
是姑父对她的好处。
她打算中午好好给姑父做点好吃的,并劝姑父也去听听戏。
人活不过二
场戏,连戏都不听,人一世不是白活了。
姑父不由分说,上来就抽姑姑,把姑姑由听戏酿来的对
他的满腹温存一下子都破坏掉了。
姑父用以抽姑姑的鞋底子是姑姑给他纳的,鞋底子又厚又
硬,打在身上是相当疼的。
邻居们过来,劝姑父不要打了。
姑父打得愈发来劲,并宣布似地说了打人的主旨,他今天就是要扳扳姑姑的坏毛病,让姑
姑记住,在外面听了戏,回家就得吃鞋底子。
姑姑不承认她爱听戏是什么坏毛病,恼怒地把她爱听戏和姑父爱吸烟相提并论,问姑父
为什么天天吸烟,难道爱吸烟也是毛病吗?
姑父说,他吸烟,因为他是男人。
姑姑就搬出了她的父亲,也就是我的祖父,姑姑说,她父亲也是个男人,也喜欢听戏。
祖父痴迷听戏是出了名的。
镇上逢双日有集,逢集必有唱小戏的,听众当中必有一位穿
长衫的老人,那就是我的祖父。
以至那些老艺人都认识了祖父,把祖父称为捧场的君子,并引
以为知音。
祖父肚子里装了一些戏,就自以为是识戏的人,进而认为自己是斯文人,与那些只
知道拾粪的人是有区别的。
祖父的做派是模仿戏里听来的那些人物,蓄起长长的胡子,穿上
毛蓝布做成的长衫,说话时手拈胡须,一副高瞻远瞩的智者模样。
姑父没有任何资格和权利干涉祖父听戏,但我想,姑父粗暴地干涉姑姑听戏,等于间接地
表示了对祖父的不满。
姑父总是认为他才是一个真正会过日子的人。
姑父的父亲母亲都死
得早,作为他们家的长子,姑父靠自己的双手,靠诚实的劳动,把三个弟弟养大。
当然,这里面
也有我姑姑的功劳。
姑姑从没有把抚养姑父的那些弟弟当成额外的负担,她对姑父的每一个
弟弟都很好,作出的是母亲般的牺牲。
换句话说,姑父娶我姑姑算他走运,他娶到了好人家的
好闺女。
若换了别人,人家才不会心甘情愿地替他养活那一窝子弟弟呢!
父亲是有办法的,镇上再唱大戏时,父亲派母亲把姑姑接到我们村来了。
我们村离镇子
近一些,把姑姑请回娘家就近听戏,是合理合情也合乎礼仪的,姑父说不出什么。
姑姑暂时脱离了姑父的势力范围,没有了后顾之忧,听戏听得十分尽兴。
我长大后,离开家乡到外地讨生活,对姑姑听戏的情况知道得就不多了。
有一年,母亲到城里来过年,我问母亲,姑姑现在还听戏不听?
母亲说:
咋不听,听。
你姑
父死了,没人管她了,她听得黏着呢!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姑姑看戏时,站在高脚长条板凳上,“把腰身挺得直直的,脖子伸得
长长的,一站就是半天”,寥寥几笔,就写出了姑姑“爱听戏”之态。
B.小说写姑姑因为听戏的三次挨打,是为了表现姑父为“帮助姑姑扳一扳这个毛病”——
听戏,而尽的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凸显姑父性格的凶恶。
C.小说以姑父的死,姑姑自由的看戏作为结局,一方面表现了姑姑对听戏的热爱,另一方
面也表现了姑姑抗争的胜利和人们对姑姑抗争行为的赞叹。
D.作者善于运用朴素而个性化的语言来揭示人物的内心,在姑父和姑姑的对话中,姑父
理直气壮的心态,姑姑忍辱负重的性格,都表现得恰到好处。
E.发生在姑姑与姑父之间的矛盾尖锐而集中,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农民在劳动生活之余
精神状态和家庭关系的忧虑与思考,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2)小说中的姑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她有什么样的心态?
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听戏”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4)小说的后半部分写了祖父的听戏和父亲接姑姑回家看戏。
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请结合
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一(4)题。
戎马书生曹聚仁
曹聚仁常说自己要远离政治,可他忧国忧民的意识,促使他一次又一次地投入到各种社
会活动中去。
在省立第一师范求学其间,曹聚仁就任学生自治会主席。
1919年5月4日,“五
四”运动在北京爆发,爱国火焰很快烧遍全国。
20岁不到的曹聚仁当时就在杭州领导“一师”
同学积极参与到爱国运动中。
“九一八”事变爆发,他开始旗帜鲜明地宣传抗日。
1935年上
海各界组织抗日救国会时,曹聚仁被推选为11名常务委员之一,在会上他慷慨陈词:
“这回抗
日,乃是我们这一辈人的事,要死,我们就去死好了!
”
全国抗战爆发后,曹聚仁换上了军装,选择了战地记者这一危险的职业,勇敢地奔向抗战
的第一线。
他带笔从戎,住进了与苏州河一河之隔的88师孙元良司令部,随军进退,冒着枪
林弹雨,出生入死,源源不断地为《大晚报》《立报》等报刊撰写战地通讯。
10月,他进入谢晋
元524团驻守的“四行仓库”,目睹了800壮士英勇坚守的全过程,作了及时报道,给沮丧的中
国人民以兴奋与安慰。
上海、南京相继失守后,曹聚仁受聘任战地特派员,随战线变动,也逐日往西往北退去,赶
上了台儿庄战役和徐州会战。
1938年4月7日,轰动海内外的台儿庄大捷,首发者就是曹聚
仁。
消息见报后,举国若狂。
接着,曹聚仁的《台儿庄巡视记》长篇报道,于9日又在全国各报
刊出。
后来,他将这些身临其境的一切写入了他编的《中国抗战画史》中,为国人留下了极其
重要的史料。
解放前夕,《前线日报》社社长马树礼为曹聚仁全家已买好了去台湾的船票,最后他还是
留在上海迎接解放,并没有去台湾。
1950年7月,他只身前往香港写作。
行前,他曾写信给夏
衍、邵力子等人,邵力子答复:
在海外也一样可以为国家出力。
他这一去,结果羁留港澳就是
22年,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奔走呼号,直至1972年在澳门走完了最后的人生。
曹聚仁为最早
在海外华文报刊上为新中国系统地作爱国主义宣传的海外记者。
1956年至1959年,曹聚仁先后六次被邀回内地采访,毛主席曾两次接见他,周总理、陈毅
副总理也多次接见。
那些日子,他不辞辛劳,奔走于海峡两岸,为“国共第三次合作”牵线不遗
余力。
正如曹聚仁在家书中坦言,他是站在前哨的海外“哨兵”。
曹聚仁1972年7月23日在澳门逝世后,周总理亲自安排料理他的后事,亲拟墓碑碑文,
并以“爱国人士”概括其一生,这是知者之言。
前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罗青长称赞曹聚仁“为
祖国统一大业,贡献了毕生精力”。
曹聚仁喜欢引用《孟子》中的一句话:
“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绝物也。
”曹聚仁是一位自
由主义者,最不喜欢仰人鼻息,人云亦云。
他是独立思想者,在其学术著作中,最能体现这一
点。
1926年出版《国故学大纲》,他整理国故,不是一味地盲目照搬,而是在批判中吸收古代
的思想精髓。
直到他在生命最后写成的《国学十二讲》,仍处处闪耀着他治史之真知灼见。
曹聚仁是位传记作家,力求“说实话”,要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每一位传主,既不仰视,也
不俯视,而是平视。
他写的传记有《蒋经国论》《鲁迅评传》《鲁迅年谱》《蒋百里评传》《我与
我的世界》《文坛三忆》等,字数在500万左右。
这些传记都反映了曹聚仁“说实话”的风格。
一个学者,要有自己的思想不容易。
近一个世纪以来,特立独行的自由学者又有几人?
在这方面,曹聚仁也是今天知识分子的楷模!
(摘编自柳哲《曹聚仁的“三不朽”》等)
相关链接
①曾聚仁(1900-1972),中国现代作家、学者、记者。
1915年考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
1921年到上海教书,后任上海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等校教授,并从事写作。
30年代初主
编《涛声》《芒种》等刊物。
1937年抗战开始,任中央通讯社战地特派记者。
抗战胜利后回上
海,在大学任教,同时从事新闻工作。
1950年到香港,为多家报刊撰写专栏文章。
一生著述逾
四千万言,生前出版成书约七十多种。
(搜狗百科)
②新中国成立伊始,海外多持观望、怀疑,甚或敌视态度,谣诼纷集。
在此背景下,著名作
家、学者曹聚仁以新闻记者身份,多次从香港北上,访问北京,并游历大陆各地,以客观、中立、
公正的立场,深入报道大陆的社会巨变,产生深远影响。
(陈国军《曹聚仁的三重境界》)
③纵观曹聚仁一生,他为现代中国做出的最大文化贡献,首推对国学的普及以及对历史人
物的评介上面,其代表作为《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与《鲁迅评传》。
(韩三洲《晚年曹聚仁》)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曹聚仁在近代文坛和报坛上,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的一生经历复杂,很不
寻常,当过教授,当过记者,当过作家,当过各类报刊的自由撰稿人。
B.在旗帜鲜明地宣传抗日时,曹聚仁表明了为国赴死的决心,认为抗日是自己这一辈子
应该承担的责任,并且将为之奋斗终生。
C.抗战爆发后,曹聚仁持笔从戎。
在战场上,他目睹了谢晋元524团的800壮士英勇坚守
的全过程,作了及时报道,极大地鼓舞了国人的抗日情绪。
D.新中国成立以后,身居香港的曹聚仁多次访问北京,其撰写的新闻报道从正面大力宣
传了新中国的变化,其中不少内容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E.曹聚仁不仅是一名文人,同时也是一名新闻记者,因此他的写作笔法殊异于一般的新
闻文体,却近似传统的笔记文学,自成一体。
(2)周恩来为什么以“爱国人士”概括曹聚仁的一生?
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
(3)曹聚仁是一位出色的战地记者,材料中有哪些体现?
(4)有人评价“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曹聚仁是以多方面业绩展示自己才华的人物”。
你如何
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人所以会有偏见,常常是因为以有限见识无限,____,以为自己的所知所见,就是
人生的真相。
②有的问题虽然信访量不大,却带有普遍性、典型性;
还有的反映的虽是个别现象、偶发
事件,我们“____”,就可推断出某一类或某一层次的问题。
③吴丕绩的《六朝文笺注》这本选集,对希望欣赏六朝文的读者而言,可以____,也可
以作为研究的初步阶段。
A.尝鼎一脔管窥蠡测见微知著B.见微知著管窥蠡测尝鼎一脔
C.见微知著尝鼎一脔管窥蠡测D.管窥蠡测见微知著尝鼎一脔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汉字演变》软件每辑包括50个汉字,每个字用约一分钟左右的微视频,动态再现汉
字从殷商甲骨文到现代楷书的演变全过程。
B.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兰州获得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中国低碳联盟
等机构组织联合颁发的“今日变革进步奖”。
C.围绕屠呦呦获奖产生的种种公众意见提醒我们,中国既要进一步理顺科技评价和科技
资源的配置机制,也要改动人才奖励和扶持机制。
D.近日,天津市血液病医院附近一家小吃发起了“墙上的餐桌”,免费为在医院看病的贫
困患者和家属提供食物,迅速凝聚起一股爱心的热流。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这里,是当年秦始皇赢政首次出巡的崆峒山,历史上没有记载,他在这里做了什么,然而
人们还是愿意相信,他和他们一样,经过漫长和艰苦的跋涉,在崆峒之巅,将自己的世界一览
无余。
百多年后,____,那时,崆峒山位于帝国疆界的西端,被同时代的人称作西极。
A.与他齐名的汉武帝刘彻也曾多次登临这里
B.汉武帝刘彻与他齐名并也曾多次登临这里
C.汉武帝刘彻也曾多次登临这里并与他齐名
D.与他齐名的汉武帝刘彻也曾多次这里登临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印章文字,有凹凸两种,①,凸者称阳文,也有阴阳合璧者。
因印泥多取朱色,故钤盖印
蜕后,阴即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第一次 诊断 考试 语文试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