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绩溪胡氏家族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730796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3.12KB
安徽绩溪胡氏家族Word文件下载.docx
《安徽绩溪胡氏家族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绩溪胡氏家族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谥法解》记载,妫满由于治理陈国出色,而且长寿,死后被周朝天子封为“胡公”,史称胡公满。
从此,胡公满的后裔遂以“胡’’为姓。
胡公满的后世子孙逐渐向四周扩散,经过数代的繁衍,南达河南新蔡,北到山西。
到汉代时,胡氏迁入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湖北等地。
其中,迁到甘肃省境的一族,在后汉时已发展为一大望族,成为各地胡氏繁衍的主要来源。
西晋末年,因“永嘉之乱”,胡氏的后代从中原渡江南下,先迁到安徽,然后一部分又东迁至福建和台湾。
如今,胡姓在全国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总人口的1.31%,居大姓氏第十三位。
在安徽绩溪一带居留下来的胡氏族人,慢慢分成四个支脉,被称为“绩溪四胡”,即“龙川胡”、“金紫胡”、“遵义胡”和“明经胡”。
和谐的“龙川胡”
龙川是位于绩溪县城东10余公里的一个古老村子。
为避皇帝讳,当地人又给龙川取名坑口。
它早在晋代就已经建村,迄今有1600多年的历史。
在黄来生的安排下,一位叫胡锦霞的女士陪同《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走进龙川。
胡锦霞告诉记者,她就是地道的“龙川胡”,传到她这一代的“锦”字辈,已经48代了。
古徽州建筑讲究“得水为上”,龙川依登源河而建,整个村子,像一艘停靠在岸边的大船。
龙川胡氏人才辈出,是著名的“进士村”,这里仅宋、明、清三个朝代就出了11位进士。
其中,最著名的是明朝户部尚书胡富,兵部尚书、抗倭名将胡宗宪,以及都御史巡抚辽东的胡宗明等。
村内现保存有为胡富和胡宗宪建的奕世尚书坊,是徽派石雕的精品,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踩着青石板路前行,一条名为龙川的小河穿村而过。
在村子的东头,有一座区别于其他民居的建筑——胡氏宗祠。
胡锦霞告诉记者,胡氏宗祠始建于宋朝,明嘉靖年间整修,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宗祠三进七开间,后有龙山,前有狮山和象山。
龙川溪水从祠堂前流过,注入新安江。
祠堂建筑集徽派砖、木、石三雕和彩绘为一体,享有“木雕艺术博物馆”和“民族艺术殿堂”的美誉。
中外建筑专家称胡氏宗祠“规模之大、时间之长、保存之好、装饰之美”为天下第一。
走进宗祠大门,便见玄关上画着色彩鲜艳的门神,转进去是开阔的天井和气势恢宏的正厅。
天井走廊的墙上,悬挂着龙川胡氏的历代名人画像。
正厅左侧桶扇门裙板上,画着荷叶荷花和飞鸟鱼虫。
画作姿态飞扬,线条流畅,据说是晚明大画家徐渭作的底图。
其中,一幅图描绘的是荷叶下面一只螃蟹。
“荷蟹”谐音为“和谐"
,其他的几幅画也都有各自的谐音。
左边的四块桶扇雕板分别以荷、鱼、飞禽等为画,依次寓意“和气生财"
、“和为贵”、“连年有余”、“河清海晏”。
右边则以荷与其他水族动物为画,构成了“和谐”、“和美”、“和顺”、“和鸣”四幅美图,低调而含蓄。
胡锦霞告诉记者,“和谐”是龙川胡氏倡导的家族理念。
各具特色的“金紫胡"
、“遵义胡"
和“明经胡”
据绩溪县志办的人介绍,现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胡姓共七支,绩溪有四支。
除了“龙川胡”,还有另外三支,即“金紫胡”、“遵义胡"
和“明经胡"
在绩溪县城东街,有片胡姓住宅区,称“金紫胡"
,因宋代名臣胡舜陟获封金紫光禄大夫而得名。
胡舜陟与抗金英雄岳飞是好友。
岳飞当年在绩溪曾拜访过他,并有诗书往来。
岳飞因“莫须有”罪而下狱,胡舜陟上书为岳飞鸣冤,两次弹劾秦桧,最终也被秦桧所害。
“金紫胡氏子孙十分注重诗书礼仪,到了清代,‘金紫胡’更是人才济济。
”一位金紫胡嫡系后人,说起金紫胡氏,如数家珍。
“我们金紫胡氏,一向崇尚理学,它也是徽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
金紫胡氏在清朝的三位名人胡匡衷、胡秉虔、胡培彗,被称为“理学三胡”。
“遵义胡”因住在绩溪城内遵义坊而得名,是明代工部尚书胡松的后裔,所以又叫“尚书胡”。
“遵义胡”的一世祖胡松,是个嫉恶如仇的人。
24岁的他中进士,八年之后,官居御史,负责大明王朝的反腐政务。
不久被贬。
后又晋升为工部尚书。
他办事依然保持以前刚正不阿的作风,得罪了权臣严嵩,多受排挤,最后不得不告病返乡。
返乡后,胡松在绩溪兴修堤坝,消除水患,深受百姓爱戴。
但自胡松之后,遵义胡氏子孙鲜有名人出现。
“明经胡”又称“李改胡”,其起源颇为传奇。
当年,唐昭宗李哔因避朱温叛乱,被迫由长安迁都洛阳。
他自知此去东都必死无疑,并将遭灭族之灾。
便和皇后商量,将襁褓中的第十子,托付给近侍婺源人胡清,速速逃匿。
果然,同年仲秋,朱温在洛阳指使属下追杀了李晔,又将其9个儿子缢死。
胡清很快逃回家乡徽州,住了下来。
胡清作为义父,精心抚养李氏皇家最后一丝血脉。
为安全起见,他将“皇子"
弃李姓改胡姓,并取名“胡昌翼"
后胡昌翼参加科考,得明经科进士。
但胡昌翼知道身世后,决定再不踏进官场一步。
他从此隐居,闭门专事经学研究,注有《周易专注》,人称“明经公"
明经胡氏后人中,为官者少,大多以做学问和经商著称。
最为知名者当数红顶商人胡雪岩、文化名人胡天注和胡适等。
龙川族脉:
始于焱公,兴于廿五
“可以说,在绩溪的四支胡姓中,数‘龙川胡’出的名人最多。
他们的一世祖、始迁祖是胡焱,后人尊称为焱公。
他的画像如今就挂在龙川胡氏宗祠的祠堂里。
”《绩溪县志》的主编徐子超如是向《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介绍。
在迁入龙川之前,胡焱一家生活在青州濮阳县一带(今河南濮阳、山东郓城)。
大约1600年前,胡焱作为散骑常侍兼中领军,随晋元帝南下镇守安徽歙州(后改为徽州),并于公元337年,娶了华阳镇(今绩溪县城)的汪氏为妻。
婚后不久,胡焱来到华阳镇东部约10公里的龙川游玩,发现这里“东耸龙峰,西峙凤冠,南则天马奔腾而上,北则长溪(登源河)蜿蜒而来”。
胡焱觉得这里山水清丽,是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于是举家迁到这里,定居下来。
记者在焱公的画像前驻足良久,他威严和蔼、神态凝重。
令人不解的是,他身着龙袍。
身旁一位胡姓的当地人似乎看出了记者的疑问,主动解释道,胡家的子孙为了表达对祖宗的尊敬,特意在画像中为焱公“穿”上了龙袍,但为了避嫌,将龙袍的颜色由金黄变成了土黄,前襟上的盘龙刺绣,也特地没有绣上眼睛。
“画龙没有点睛,也就不能称之为龙了,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先人的巧妙智慧。
《龙川胡氏宗谱序》中记载道:
“我徽州固多世家,而华阳(今绩溪)则以胡氏为首,胡氏又以龙川为首,龙川之胡氏即吾徽州郡亦无出其右者。
”胡焱和他的子孙们,凭借从青州濮阳带来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儒家文化传统,在龙川这片土地上开始了数十代隐逸与耕读并举的生活。
随着财富的积累,到了第21世胡廿(音同念)五的时候,胡家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人家。
胡廿五又名胡之纲,是两宋期间龙川胡氏的大富翁、大善人。
徐子超告诉记者,胡廿五家里拥有的土地遍及徽(徽州)、严(严州,位于今浙江省境内)、杭(杭州)、睦(睦州,位于今浙江省境内)四地,多达三万顷。
每年产粮十万石,仅交皇粮就有几万石,可谓当时江南的殷富大户。
“皇上看他有钱,建造杭州城的时候下诏给他,让他修半个杭州城。
没想到廿五公谨遵皇上旨意,真的修成了半个杭州城。
”朝廷本想嘉奖胡廿五,给他加官进爵,可他不屑与秦桧为伍,婉辞官职,在龙川隐居。
龙川胡氏的后人都说,胡廿五为人大度宽厚,颇有孟尝君风度。
在龙川村,记者还听到这样一个传说:
有一天拂晓,胡廿五忽然梦到西方升出了太阳。
惊诧万分的他觉得西边一定会有事情发生,不等天亮,就急忙冲出家门向西方走去。
途径一个马棚,里面有一个人正在睡觉。
虽然躺在马棚里,这个人却气宇不凡,不像个普通的流浪汉。
胡廿五于是叫他起来仔细询问,才知此人叫赖文正,进士出身,学识极高,因不喜官场,弃官寄情于山水之间,终身研究易经,人称“赖布衣”。
胡廿五与赖文正一见如故,便力邀他到家中小住,并待为上宾。
一天,胡廿五问赖文正:
“我想在龙川建一座胡氏宗祠,好让子孙得到祖先的庇佑,你看应该选在何处呢?
”赖文正说:
“胡氏宗祠的选址并不难,但你首先要解决龙川村风水问题。
”胡廿五诧异道:
“龙川村东有龙峰耸立,西有凤山对峙,人都称赞这里是龙凤呈祥的绝佳之地。
这样的风水,难道不好吗?
“是这样没错,可你登高俯瞰,这个村子的形状就像一条龙舟,你们又都姓胡,在方言里与“浮”同音。
这样一来,龙舟就不稳了,本来你们胡家还可以更有作为的。
赖文正告诉胡廿五,要想稳船,必须依靠丁字形的铁锚,解决的办法是找一户丁姓人家住到这里。
于是,胡家特意请来一户姓丁的穷苦人家,分给他房子和田地,让他们也过上和胡家一样的好日子。
为了感谢丁家对胡氏家族的贡献,龙川胡氏还特别为丁家建造了一座祠堂。
当地人告诉记者,这件事情说来也很传奇,丁家人在这里过了24代,代代都是单传。
建国以后,丁家与胡家和睦地生活在龙川,就住在村子中部偏北的地方。
现在的丁家三代同堂,仍旧是单传。
徐子超告诉记者,龙川胡氏家族始于胡焱,兴于胡廿五。
自胡廿五之后,胡氏家族日趋兴旺,人才辈出,成了当地千年不衰的一支望族。
一文一武两尚书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又一次踏着青石板路进入龙川,探访奕世尚书坊及其主人的故事。
奕世尚书坊与胡氏宗祠隔龙川河相望。
它是龙川胡氏人的骄傲,纪念的是明朝胡富和胡宗宪两位尚书。
牌坊是四柱三门五楼单体仿木结构,高10米,宽9米,用花岗石和茶园石搭配凿制而成。
虽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但至今保存完好。
胡锦霞告诉记者:
“‘奕世载德’出自《国语·
周语》,是高尚品德代代相传的意思。
“皖南包拯”胡富
1444年,胡富出生于书香门第。
他7岁能作诗,13岁中秀才,是绩溪当地有名的神童。
27岁时,胡富考中举人。
胡富真正进入仕途,是在他34岁中进士之后,明宪宗亲授他南京大理寺评事一职(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主要官员)。
人仕后,胡富政绩显著。
明弘治年间,他出任福建佥事(司法官员)时,仅福宁一地的囚犯就有200余人。
胡富到任后,迅速清理积案,平反冤狱。
他审案清正,断案明决,深得民心。
当地百姓十分感激胡富,编出民谣称赞他:
“天高地厚胡恩公,千年再世一包拯”。
由于治理福建出色,胡富很快升任广东副使。
然而,等待他的是一个烂摊子。
当时,广州四会等地的瑶民时常骚扰汉人和其他少数民族,使得这里的百姓无法正常生产和生活。
虽然身为文官,但胡富亲自督军作战,力平瑶人叛乱,剿擒500佘人。
胡富意识到,光靠武力解决不是长久之计。
为了使地方安宁,他率领民众在泷水沿岸开垦荒田3000余顷,招揽瑶族、僮族(后改称壮族)人耕种。
这里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此后,胡富又出任湖广按察司廉使和陕西左右布政使。
明正德元年(1506年),胡富升任顺天府尹(北京地区的最高长官)。
据史料记载,胡富在离开陕西时,当地百姓感念他的政绩,“老幼塞街挽留,马不能前,自辰(时)至未(时),方行出城,有送至半途者,有送至临潼者,大哭而回”。
胡富为官清正廉明,遇事果敢,不畏权势。
他在升任南京大理寺卿后,因执意揭发宦官刘瑾而得罪其人。
后在任户部右侍郎时,胡富被刘瑾以“勘事迟缓”为由参到朝廷,不得已辞官。
不久,刘瑾专权欺君之事暴露,胡富不但官复原职,还于正德七年升任户部尚书。
胡富任户部尚书三年,国家粮仓囤积即够六年之用。
他还根据多年经验,上疏陈述朝廷弊政十余条,却被权贵阻挡。
胡富不禁心灰意冷,感慨自责“居大位而不能举职,是误国也”。
于是,他七次奏请辞官,皇帝才准其告老还乡。
胡富回到家乡龙川后,积极筹办一件事:
在村边大河上架一座桥,把龙川和对岸的浒里村连起来,结束百姓隔河相望的历史。
然而,胡富辞官后,一些权贵们仍不肯罢休,上奏诬告他携24担金玉还乡。
皇帝于是派御史暗访龙川,结果发现胡富布衣草履,正带领村人辛苦架桥。
胡富的家里,也是一贫如洗,所说的“二十四担金玉”,其实是24担书籍。
皇上听说此事,深为胡富的清廉所感动,于是降旨立牌坊表彰,并命地方官拨款,为龙川造一座铁锁木板桥。
当地百姓把这座桥称为“官桥”。
经历数百年,“官桥”几经水毁,几度修葺,如今仍在使用。
抗倭名将胡宗宪
胡宗宪是胡富的本家曾孙,到1522年胡富终老时,胡宗宪已是一个1O岁的读书郎。
嘉靖十七年,27岁的胡宗宪金榜题名,一举考中进士,两年后出任山东益都知县。
他治蝗灾,平盗贼,治宗室,平冤狱政绩显著屡获朝廷嘉奖。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胡宗宪出任浙江总督。
在浙江期间,胡宗宪最辉煌的业绩是抗倭。
在抗倭行动中,部将戚继光向胡宗宪建议创立兵营,使得他对这位刚来的下属非常赏识。
在胡宗宪的推荐下,戚继光很快被提升为参将,镇守沿海的宁波、绍兴、台州三府。
嘉靖三十四年,倭寇又深入徽州、南京等地,沿途烧杀淫掠,许多地方遭受洗劫。
外辱当头,胡宗宪先后八次上书嘉靖皇帝,要求给他三年时间训练出一支强大的抗倭军队。
奏章得到恩准后,他立即派参将戚继光招募兵士,严格训练。
胡宗宪还经常和戚继光一起探讨孙子兵法等带兵打仗之术。
其间,戚继光几次被当地官员以种种“莫须有”的罪名“告发”,几乎被免职。
但胡宗宪不惜自己承担责任,得以使戚继光“戴罪办贼”。
戚继光果然没有辜负胡宗宪对他的期望。
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训练出了一支精神饱满,斗志高昂,作风顽强的抗倭“戚家军”。
当时,以徐海、王直为首的倭寇猖獗一时,甚至在海上“南面称孤”。
胡宗宪一面命令部将戚继光和俞大猷痛击倭寇,一面派人到日本方面做“离间”工作。
嘉靖三十五年四月,徐海等人再次率数万倭寇大举进犯内地。
胡宗宪巧施离间计,使倭寇自相残杀。
而他及时抓住战机,亲率大军征讨,大败倭寇,迫使徐海提出议降。
结果,徐海出尔反尔,投降后不久又“反水”。
胡宗宪迅速命令大军剿灭。
其时,倭寇早被“戚家军”吓破了胆,一时难以振作。
不到十天,徐海及其部下1600余名倭寇悉被胡宗宪大军歼灭。
至此,浙江沿海倭患全被平息。
历史学家在评价明朝抗倭之事时曾说:
“戚家军在抗倭斗争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而客观地说,没有胡宗宪就没有戚继光。
”由此,胡宗宪在抗倭历史上的地位可见一斑。
此外,胡宗宪还有一大贡献不能不提。
他当年负责编撰的《筹海图编》,详细记载了中国军民在钓鱼岛抵御倭寇的布防情况,从而证明早在500年前,钓鱼岛就是中国领土。
嘉靖三十九年,胡宗宪以平海盗之功,加太子太保,晋升兵部尚书。
两年后,因“严嵩同党”案而入狱。
三年后病死狱中。
直至隆庆六年(1572年)胡宗宪案得以昭雪。
先辈功德
垂范后人
胡富和胡宗宪“一文一武两尚书”,不仅对当世功德无量,也为后世龙川族人争光无限,并成为他们的榜样。
此后,朝廷和绩溪当地族人,为他俩立坊多达13座,其中龙川就有7座。
然而,这些铭刻人们怀念之情的建筑艺术品,时至今日仅留下奕世尚书坊一处。
奕世尚书坊展示给人们的,除了那超凡脱俗的建筑雕刻艺术之外,更多的还有龙川胡氏的精神和文化传承。
龙川胡氏族人,都有读书的习惯,非常尊师重教。
胡富曾出资将曾祖父兴建的龙峰书院进行重修,以供胡氏子孙就读。
绩溪县徽文化研究会会长黄来生对胡氏家族文化和家族教育颇有研究。
他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胡宗宪幼年时,家人就常拿胡富作为榜样鼓励他。
胡宗宪自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父母也不惜出重金聘名师教授。
在龙川胡宗宪尚书府里,正厅前抱柱挂着一副“道德传家富贵依然久,诗画济世子孙更永贤”的对联,意在教导子孙读书做官,克守儒家道德。
胡富和胡宗宪都有浓厚的家族观念。
胡富在世时,见胡氏族谱历代“相映接踵修葺,而其谱犹未详也,就慨然起统宗之思”,着力推动龙川胡氏宗谱的编修。
胡宗宪则捐资倡导重修了胡氏宗祠。
两人去世后,都葬在了家乡,墓地都在与龙川一河之隔的对面山坡。
黄来生告诉记者,胡富和胡宗宪的墓地选择是有讲究的,他们似乎每时每刻都在直面着自己的子孙,关爱着自己的晚辈。
相隔近500年,今天的龙川人依然以读书为重,古老的龙川村至今还向世人讲述着一文一武两尚书的故事。
四代赤子
亦儒亦商
在龙川胡氏家族的第44代后人中,有一个毅然离家、外出创业的少年。
他将胡氏的一支带到了江苏泰州,又在“三泰”(泰州、泰兴、泰县)地区开办茶庄。
这位杰出的徽商就是胡沇源。
历经、树、炳、增四代之后,这支生活在泰州的胡氏族人成为近代“亦儒亦商”的代表人物。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人们在对他们的从商经历津津乐道的同时,更对他们的治家之道赞不绝口。
胡沇源创业
胡锦霞告诉记者,“我们古徽州六县有一首流传很广、形象逼真的民谣,说‘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我们的高祖沇源公及曾祖树铭公与许许多多徽州少年一样,有着相同的命运。
胡浼源生于清道光年间,从小家境不富,少年时代就由亲戚带往泰州黄桥镇(也有人说是东台)的一家徽州茶庄学做生意。
他头脑灵活,做生意诚实厚道,极受老板器重。
学徒期满后,胡沇源被委以重任,专门负责进山采购茶叶。
当时正值太平军鏖战徽州,胡沇源凭借着自己对交通道路和茶货行情的熟悉,多次冒险进山,采购徽州地区的高山名茶运到苏北去卖。
苏北至徽州相距千里,交通十分不便,胡沇源就借助骡马或人工将茶叶运出山来,由木船经新安江运往杭州湾,再经海路转运至苏北。
因为货源充足,茶庄的生意非但没有受到战祸的影响,反倒更加兴隆。
店主为了感谢胡沇源,赠他一笔可观的酬金,成为他离乡创业后挖到的“第一桶金”。
不久之后,胡沇源和另外两位徽州乡友在黄桥合伙开办了一个茶庄,取名为“裕泰和”,主销祁红、屯绿等徽州名茶。
由于经营有方,为人厚道,很讲诚信,“裕泰和”的生意十分兴隆。
很快,胡沇源就攒够了自立门户的资本,到离黄桥不远的季家市镇独资开办了“胡裕泰”茶庄,并随后收购了“裕泰和”的股份,开始独自经营“裕泰和”。
随着产业的发展,在泰县(今姜堰市)、泰兴等地也都纷纷设立起“胡裕泰”的茶号。
胡沇源成为“三泰”地区著名的徽州茶商。
茶庄两次危机
早在光绪初年,胡沇源就将儿子胡树铭由老家带去江苏,安排在自家店里当学徒,为未来培养接班人。
在严格管教下,胡树铭很快就成为父亲生意上的得力助手,先是独当一面主事“裕泰和”,后来又接管了“胡裕泰”。
胡沇源63岁病故于家乡,噩耗传到江苏,胡树铭悲痛不已,立即赶回龙川治丧。
没想到,他这一离开,竟遭致了一场大祸。
胡树铭急于奔丧,离开泰州时,匆忙把家业留给店伙计打理。
结果其中的几个伙计趁机勾结外贼,盗走了大批茶货。
因为断了货源,茶庄的业务几近停顿,濒临破产。
胡树铭遭受双重打击,但他毫不气馁。
胡锦霞说:
“徽州人素有‘徽骆驼’的美誉,绩溪人又被称作‘绩溪牛’,曾祖树铭公并没有任由家业倒塌,而是清除内贼,全力整治。
”胡树铭先派人速往徽州进货,又想尽办法融资盘活茶庄。
在他夜以继日的精心运作下,茶庄的生意开始逐渐复苏,并走向进一步繁荣。
胡树铭有四个儿子:
炳荣、炳华、炳文和炳衡。
其中炳荣、炳文二人早逝。
胡树铭过世后,胡炳华与胡炳衡共同继承家业。
人们常说的“富不过三代”,在胡家却并非如此。
通过第三代的经营,胡家的生意蒸蒸日上,又在泰县增设了“胡震泰"
茶号。
与此同时,这个在异乡发展的徽商家庭,也逐渐发展成为人丁兴旺的大家庭。
一家十多口人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其乐融融,和睦相处。
1841年,胡炳衡在老家辞世。
不久,胡炳华也因积劳成疾在泰州亡故。
家里主事的人接连过世,下一代又还未能主事,一时间,胡家又陷入前所未有的迷茫和混沌中。
在这个关键时刻,有一个女人撑起了胡家的家业。
她就是胡炳衡的遗孀陈氏夫人,人称“四婶”,后辈称她为“四老太"
胡家兄弟在世时,精明能干的陈氏就包揽了除生意之外的所有家事。
这次家里遇到危机,“四老太”挺身而出,毅然接下5处茶庄的店务,统揽起所有家事和店事来。
针对茶庄分号过多,管理不过来的现状,陈氏首先调整了人事。
她不惜重金,为各店聘请来专职经理。
在资金和业务上,她也作出了相应的调整。
由于店事过于繁忙,很多家事开始来不及打理。
陈氏就请胡炳华的遗孀卯氏帮忙。
遇到大事,妯娌两人相互扶持、一起商量。
很多胡家的后人评价说,这个远在江苏的徽商大家庭能再一次在危机面前保住祖业、支撑家庭,都是这位德高望重的“四老太”之功。
客居泰州的龙川胡氏第47代也是四兄弟。
增鑫、增金是炳华之子,增麟、增钰为炳衡之子。
直到抗战前夕,胡氏家族在泰州地区的5爿茶庄(黄桥的裕泰和,泰兴的胡裕泰,季家市的胡永泰,泰县的胡震泰、胡永泰)生意一直保持运转,不曾停歇。
1937年8月,日军侵占上海后,泰州的茶庄业务受到严重影响,只能惨淡经营,勉强维持。
解放后,1956年,在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中,胡家顺应历史潮流,将茶庄都申请转为公私合营,后又上升为国营企业。
历经四代人为之奋斗的胡氏茶庄,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胡炳衡墓前哀思
虽然世代从商,泰州这一支胡氏却依然保持龙川胡氏尊学重教的传统。
身为富商的胡树铭并不赞成子女过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徽 绩溪 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