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解剖生理学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729609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64
- 大小:137.42KB
口腔解剖生理学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
《口腔解剖生理学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口腔解剖生理学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1.根管侧支:
发自根管的细小分支,常与根管成垂直角度,贯穿牙本质、牙骨质,通向牙周膜。
23.根尖分歧:
为根管在根尖分出的细小分支,此时根管仍存在。
24.根尖分叉:
为根管在根尖分散成2个或2个以上的细小分支,此时根管不复存在。
25.磨牙后三角:
位于下颌第三磨牙的后方,底朝前,为下8远中面的颈缘,尖朝向后方。
26.横嵴:
上颌第一磨牙牙合面上由近中舌尖和远中颊尖三角嵴斜形相连所构成。
27.牙槽窝:
牙槽骨容纳牙根的部份
28.固有牙槽骨:
指牙槽窝的周壁。
29.副根管:
为发自髓室底至分叉处的管道。
30.后牙:
位于口角后方的前磨牙和磨牙。
31.点隙:
3条或3条以上发育沟汇合处形成的点状凹陷。
32.无痛区:
自颊侧粘膜中央至口角的一段带状区,痛觉较迟钝。
1.牙列(dentition):
上下颌牙的牙根生长在牙槽窝内,其牙.按照一定的顺序、方向和位置排列成弓形,称为牙弓(dentalarch)或牙列(dentition)。
上颌者称为上牙列(弓),下颌者称为下牙列(弓)。
2.下颌牙列的纵胎曲线curveofSpee:
系下颌牙列的纵胎曲线,为连接下颌切牙的切缘、尖牙的牙尖,前磨牙的颊尖以及磨牙的近、远中颊尖的连线。
该连线从前向后是一条凹向上的曲线,此段曲线亦称为Spee曲线。
3.上颌牙列的纵
曲线:
它的曲度与Spee曲线略有不同。
连接上颌切牙的切缘、尖牙的牙尖、前磨牙及磨牙的颊尖,呈一条凸向下的曲线,称纵曲线。
此曲线的前段较平,后段从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起逐渐向上弯曲,称补偿曲线。
4.横胎曲线:
又称Wilson曲线(curveofWilson)。
连接同颌双侧同名磨牙颊、舌尖,形成一条凸向下的曲线,称为横胎曲线;
上颌者称为上颌横胎曲线,下颌者称之为下颌横胎曲线。
5.牙合(occlusion):
在各种功能运动中,上下颌牙发生接触的现象被称为
或咬合。
6.牙尖交错牙合(intercuspalocclusion.ICO):
是指上、下颌牙牙尖交错,达到最广泛、最密切接触时的一种咬合关系。
又可称为正中
。
7.覆牙合(overbite):
是指牙尖交错牙合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的垂直距离。
对于前牙,它是指上切牙切缘与下切牙切缘之间的垂直距离,正常时为2~4mm;
对于后牙,它是指上后牙颊尖顶与下后牙颊尖顶之间的垂直距离。
8.覆盖(overjet):
是指牙尖交错牙合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的水平距离。
对于前牙,它是指上切牙切缘与下切牙切缘之间的水平距离,正常约为2~4mm;
对于后牙,它是指上后牙颊尖盖至下后牙颊尖的颊侧,两颊尖之间的水平距离。
9.反牙合(crossbite):
牙尖交错牙合时,下前牙咬在上前牙之前,覆盖为负值,称之为反牙合。
10.开牙合(openbite):
牙尖交错牙合时,上下牙列部分前牙甚至前磨牙均不接触,上下切缘之间在垂直方向有空隙,称之为开牙合。
11.深覆牙合(deepoverbite):
牙尖交错牙合时,上切牙盖在下切牙的切2/3以上,称之为深覆牙合。
12.深覆盖(deepoverjet):
牙尖交错牙合时,下切牙咬在上切牙的切2/3以上而且上切牙向唇侧倾斜程度较大。
13.错牙合(malocclusion):
从形态学的角度,牙尖交错牙合异常统称错牙合。
14.齐平末端(flushplane):
4岁以前,上下颌第二乳磨牙的远中面彼此相齐,成一垂直平面,称为齐平末端。
15.灵长类间隙;
4~6岁期间,随着颌骨的长大,牙排逐渐不紧密,切牙区出现间隙,其中上颌乳尖牙近中和下颌乳尖牙远中的间隙称为灵长间隙。
16.眶耳平面:
眶耳平面是连接双侧眶下缘最低点和外耳道上缘的一个假想平面,当人端坐,头保持直立位置时,该平面与地平面平行。
17.鼻翼耳屏线:
鼻翼耳屏线(Compersline,Ala-tragusline)是指从一侧鼻翼中点到同侧耳屏中点的假想连线,该线与胎平面平行,与眶耳平面的交角约15°
18.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position.ICP):
牙尖交错牙合时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或颅骨的位置。
19.后退接触位(retrudedcontactposition.RCP):
从牙尖交错位开始,下颌还可以向后下移动约1mm左右,此时,后牙牙尖斜面部分接触,前牙不接触,髁状突位于颞下颌关节窝的最后位置,从该位置开始,下颌可以作侧向运动,下颌的这个位置称为后退接触位,是下颌的生理性最后位。
20.下颌姿势位(mandibularposturalposition.MPP):
当人直立或端坐,两眼平视前方,不咀嚼、不吞咽、不说话,下颌处于休息状态,上下牙不接触,下颌所处的位置称为下颌姿势位。
21.息止牙合间隙(freewayspace)下颌姿势位时,上下牙均无接触,前端大而后端小,称之为息止牙合间隙,上下切牙之间约为1~3mm。
23.Bonwill等边三角:
根据Bonwill的研究,下颌骨双侧骸突中心与下颌中切牙近中接触点相连,恰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其边长为10.16cm(4英时),称之为Bonwill三角。
24.Monso。
球面:
Monson在Bonwill三角学说的基础之上,提出以眉间点为中心,以10.16cm(4英时)为半径作一球面,下颌牙列的胎面与此球面相吻合,上颌牙列的补偿曲线也是该球面上的一部分。
25.牙合之关键:
指第一磨牙的牙合关系。
1.牙力轨道:
下颌骨表层为密质骨,内部为松质骨,骨松质在一定部位按一定的规律排列,在下颌骨牙槽窝周围,骨松质包绕该处并形成轨道,斜向后上通过下颌支而达髁状突,称为牙力轨道。
2.肌力轨道:
咀嚼肌收缩之力,直接作用于下颌骨,逐渐形成骨松质轨道称为肌力轨道。
3.盘一颞关节:
由颞骨关节窝与关节盘上面构成,关节腔大而松,允许关节盘和髁状突作滑动运动,称滑动关节,又称盘一颞关节。
4.盘一颌关节:
由关节盘下面与髁状突构成,关节腔小而紧,仅允许髁状突在关节盘下作转动运动,称绞链关节,又称盘一颌关节。
5.dico-malleolarligament盘锤韧带:
起自锤骨颈和锤骨前突,穿过鳞鼓裂,
止于关节囊的内后上方以及关节盘的颞后附着和蝶下颌韧带。
6.牙槽嵴:
牙槽窝的游离缘称为牙槽嵴。
7.牙槽间隔:
两牙之间的牙槽突称为牙槽间隔。
8.牙根间隔:
多根牙诸牙根之间的牙槽突称为牙根间隔。
二、名词解释:
1.口腔前庭沟:
为唇、颊粘膜移行于牙槽粘膜的蹄铁形沟槽,是口腔前庭的上、下界。
2.磨牙后三角(retromolartriangle):
位于下颌第三磨牙的后方,该三角的底朝前,为下颌第三磨牙远中面的颈缘,其尖朝向后方。
3.翼下颌皱襞:
为伸延于上颌结节后内方与磨牙后垫后方之间的粘膜皱襞,其深面为翼下颌韧带所衬托。
4.口腔前庭(oralvestibule):
闭口时,由上下牙列、牙龈及牙槽骨弓将口腔分为两部,前外侧部称为口腔前庭。
5.腭皱襞(palatalrugae):
位于硬腭前部,为自腭中缝前部向两侧略呈辐射状的软组织嵴,其形状不规则。
6.上颌硬区:
硬腭中央部分,粘膜薄而缺乏弹性,称为上颌硬区。
7.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
当闭口时,由上下牙列、牙龈及牙槽骨弓将口腔分为两部,前外侧部称口腔前庭(oralvestibule),后内侧部为固有口腔(oralcavityprop-er)。
8.上下唇系带:
上、下唇系带(frenulumofupperandlowerlip)为口腔前庭沟中线上扇形或线形的粘膜小皱璧。
上唇系带一般较下唇系带明显。
9.颊系带(buccalfrenum):
为口腔前庭沟相当于上、下尖牙或前磨牙区的扁形粘膜皱璧,其数目不定。
10.磨牙后垫(retromolarpad):
为覆盖于磨牙后三角表面的软组织。
11.颊垫尖:
大张口时,平对上、下颌后牙胎面间颊粘膜上有一三角形隆起,为颊垫。
其尖称颊垫尖,向后邻近翼下颌皱璧前缘,此尖约相当于下颌孔平面,为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的重要标志。
12.口角:
口裂两端为口角,其正常位置约相当于尖牙与第一前磨牙之间。
13.唇红:
上、下唇的游离缘系皮肤与粘膜的移行区,称为唇红(vermilion)。
14.唇红缘:
唇红与皮肤交界处名唇红缘(vermilionborder)。
15.唇峰:
上唇的全部唇红缘呈弓背状,在正中线并微向前突,在其两侧的唇弓最高点称为唇峰(唇弓峰)。
16.唇弓:
上唇的全部唇红缘呈弓背状称唇弓。
17.唇珠:
上唇正中唇红呈珠状地向前下方突出名唇珠(上唇结节)。
18.鼻额角:
由鼻根点分别与眉间点和鼻尖作连线,两线相交构成鼻额角。
19.鼻面角:
沿眉间点至颏前点连线,沿鼻尖至鼻根点连线,两线相交构成鼻面角。
20.鼻唇角:
鼻唇角是鼻小柱与上唇构成的夹角。
21.鼻颏角:
由鼻尖分别至鼻根点和颏前点连线,两线相交形成的夹角就是鼻颏角。
22.美容角:
在颜面的局部与器官之间、器官与器官之间,或者局部与局部之间形成一定的角度,该角度与颜面美的关系密切,故称为美容角。
23.Santorinifissure:
为外耳道前下壁软骨部的垂直裂隙。
腮腺内的小动静脉及神经,经该裂隙进
入外耳道,外耳道前下壁的淋巴也经此裂隙流入腮腺区的耳前淋巴结
1.Langer线:
Langer绘出第一张人体皮肤裂线图,指出皮肤裂线的排列方向是与皮肤真皮内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的排列方向一致的,故称此线为Langer皮肤裂线,简称Langer线。
2.腮腺鞘:
腮腺咬肌筋膜来自颈深筋膜浅层,筋膜在腮线后缘分为浅、深两层,包被腮腺,形成腮腺鞘。
3.腮腺床:
腮腺深叶的深面与茎突诸肌及围以蜂窝组织的深部血管神经(颈内动、静脉和IX~XII对脑神经)相毗邻。
上述结构称为“腮腺床”。
4.颈鞘:
颈脏器筋膜的壁层形成颈动脉鞘或颈血管鞘。
鞘内,颈内静脉居外侧,颈内动脉或颈总动脉位于内侧,迷走神经走行于上述动静脉之间后方。
5、咬肌间隙:
又称咬肌下颌间隙,位于咬肌与下颌支之间。
前邻磨牙后区,后界腮腺。
6、下颌下三角:
又称二腹肌三角。
介于二腹肌前、后腹与下颌骨下缘之间。
7.Santorinfissure:
腮腺鞘上部与外耳道紧密相连,并发出索状纤维束,伸人外耳道前下壁软骨部的垂直裂隙中,该裂隙称为Santorin裂隙,腮腺内的小动、静脉及神经也经该裂隙进入外耳道,外耳道前下部的淋巴亦经此裂隙流人腮腺区的耳前淋巴结。
1.边缘运动:
为下颌向各个方向所能作最大范围运动。
它代表下颌、颞下颌关节及其韧带和咀嚼肌的功能潜力。
2.Bennett运动及Bennett角:
下颌侧方整体运动为Bennett运动。
下颌侧方边缘运动时,非工作侧髁突向下、前、内运动的轨迹在水平面上与矢状面所成的夹角为Bennett角。
3.费氏(Fisher)角:
利用髁突描计仪描计,从矢状面的投影看,非工作侧髁道与前伸髁道之间的夹角称为费氏(Fisher)角。
4..咀嚼系统:
咀嚼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通过咀嚼肌的收缩,使颞下颌关节、颌骨、牙齿及牙周组织产生节律性运动。
由于上述各部关系极为密切,因此近30余年来,已将咀嚼肌、颞下颌关节、颌骨、牙、牙周组织及与其有关的神经血管,视为发挥咀嚼功能的统一整体,简称咀嚼系统。
5.前牙牙合运循环:
在咀嚼运动中,下牙合由正中牙合位或息止颌位向下、向前伸,继而上升到上、下颌切牙切嵴相对,切咬食物,在穿透食物后,上下颌切牙切嵴对刃,然后,下颌切牙的切嵴沿上颌切牙的舌斜面,向后上方回归至正中牙合位,如此周而复始,称前牙的牙合运循环。
6.后牙牙合运循环:
在咀嚼运动中,下颌由正中牙合位向下向外(向工作侧),继而上升,使工作侧上、下后牙的同名牙尖彼此相对,然后下颌后牙颊尖的颊斜面,沿上颌后牙颊尖的舌斜面向舌侧滑行,返回至正中颌位,下颌后牙颊尖舌斜面从中央窝沿上颌后牙舌尖颊斜面向舌侧继续滑行,约至其一半处而分离,如此周而复始,称为后牙的牙合运循环。
7.咀嚼周期:
咀嚼食物时,下颌运动有其一定的程序和重复性,此种程序和重复性称为咀嚼周期。
8.咀嚼肌力:
咀嚼肌力实际为提颌肌收缩时所能发挥的最大力,也称咀嚼力。
9.牙合力:
是指上下牙咬合时,牙周组织所承受之力。
10.最大牙合力:
为牙周组织所能耐受的最大力。
11.牙周储备力:
日常咀嚼食物所需力约为3~30kg,约为最大力的一半,因此正常牙周组织尚储备一定的承受力,此力量称为牙周潜力或称牙周储备力。
12.咀嚼效率:
是指机体在一定的时间内,对定量食物嚼细的程度。
13.磨耗(attrition):
在咀嚼过程,由于牙面与食物或牙面与牙面之间的摩擦,造成牙齿缓慢地、渐进性性消耗的现象,称为磨耗;
14.磨损(abrasion):
磨损是指牙面与外物机械摩擦而产生的牙体损耗。
15.开口度:
指受检者大张口时,上下颌中切牙近中切角之间的垂直距离,正常约4厘米。
16.味觉:
是口腔的一种特殊感觉,能刺激唾液分泌和促进食欲,有助于咀嚼、吞咽等功能的进行。
17..味觉适应:
长期给味蕾以某有味物质刺激,其感觉强度就会迅速降低,此即味觉适应。
18.味觉交叉反应:
味觉适应使舌对其他的味道可能变得更为敏感,此即味觉交叉反应。
第二章 牙体解剖生理学
1.上颌尖牙牙体特征
(1)牙冠
1)唇面:
似圆五边形,近远中斜缘在牙尖顶相交约呈90度,外.形高点在中1/3与颈1/3交界处的唇轴嵴上
2)舌面:
舌面隆突显著,舌轴嵴将舌窝分成近中舌窝和远中舌窝
3)邻面:
远中面比近中面更为突出短小
4)牙尖:
由四嵴和四斜面组成
(2)牙根:
单根,粗壮,根长约为冠长的两倍,根尖顶弯向远中
2.论述牙体形态的生理意义
1牙冠形态的生理意义
切端和牙合面形态的生理意义
切牙的切嵴具有切割食物的功能。
尖牙的牙尖具有穿透和撕裂食物的作用。
咀嚼时,上下颌后牙牙合面可以压碎和磨细食物,还可以保持上下颌牙牙合关系稳定。
边缘嵴是将食物局限在牙合面窝内。
发育沟是食物的排溢通道。
牙冠轴面突度的生理意义
(1)牙冠唇、颊、舌面突度的生理意义
咀嚼时,正常的生理突度,可以按摩牙龈,促进血液循环;
而突度过大,会使牙龈压力过大,突度过小不利于牙龈健康。
牙冠颈1/3的突度,还可扩展龈缘,使其紧张有力。
(2)牙冠邻面突度的生理意义
正常的牙邻接,不仅可以防止食物嵌塞,免使龈乳头受压萎缩及牙槽突降低,而且可使牙及牙合关系稳定、牙弓完整,有利于咀嚼,对颞下颌关节,咀嚼肌和牙周组织的健康均有重要意义。
牙根形态的生理意义
牙根在牙槽窝的稳定是保证牙冠行使其生理功能的前提,稳固的牙根又与其形态密切相关。
3.上、下颌磨牙区别
(1)上颌磨牙的牙冠牙合面呈斜方形,颊舌径大于近远中径;
下颌磨牙的牙冠牙合面呈长方形,近远中径大于颊舌径。
(2)上颌磨牙的牙冠较直;
下颌磨牙倾向舌侧。
(3)上颌磨牙的颊尖锐而舌尖钝;
下颌磨牙的舌尖锐而颊尖钝。
(4)上颌磨牙多为三根;
下颌磨牙多为双根。
4.简答上颌第一磨牙牙冠特征?
颊面(buccalsurface):
略呈梯形,近远中宽度大于牙合颈高度,近中缘长而直,远中缘稍短而突,外形高点在颈1/3。
舌面(lingualsurface):
大小与颊面相近,少数近中舌尖的舌侧有第五牙尖。
邻面(proximalsurface):
颈部平坦,外形高点在牙合1/3处。
牙合面(occlusalsurface):
呈斜方形。
近中舌尖是主要的功能尖。
斜嵴是上颌第一磨牙的解剖特征。
5.简述上、下颌前磨牙的区别
答:
(1)上颌前磨牙的牙冠较直,略偏牙体长辆的颊侧,下颌前磨牙的牙冠向舌侧倾斜。
(2)上颌前磨牙的牙冠颊舌径大于近远中径,牙冠较狭长;
下颌前磨牙的牙冠,颊舌径与近远中径相近,牙冠方圆。
6.上颌第一前磨牙牙冠的形态结构
上颌4是前磨牙组中最大的牙齿,颊面的形态与尖牙相似,牙尖偏向远中,近中缘近颈处稍凹,唇轴嵴与牙体长轴平行,两侧可见发育沟各一条,外形高点在颊颈嵴处。
舌侧观:
似卵圆形且小于颊面,光滑而圆突,各边缘界限不明显,舌尖偏向近中,外形高点在舌中1/3处。
合面:
有沟从合面近中缘跨过至近中面,有颊舌两个三角嵴,在中央窝由近中点隙向近中方向越过近中边缘嵴至近中面的沟,称近中沟;
由远中点隙向远中方向越过远中边缘嵴至近中面的沟,称远中沟,
7.简述上颌第一、第二、第三磨牙形态的区别
主要区别点
上颌第一磨牙
上颌第二磨牙
上颌第三磨牙
体积
最大
较小
最小
最宽
较宽
较窄
颊面
近远中颊尖等高
远中颊尖较近中颊尖稍短
远中颊尖更短
远颊根尖弯向近中
远颊根较直
牙根向远中倾斜
舌面
远舌尖发育良好
远舌尖较小
远舌尖通常消失
可能有第五牙尖
极少有第五牙尖
无第五牙尖
牙面
呈斜方形
呈狭长的斜方形
呈三角形或心形
斜嵴明显
斜嵴较小,多有远中沟越过
常无斜嵴
牙根
三根分开
三根较靠近
三根常融合
8.简述髓腔增龄变化及病理变化特点
髓腔增龄变化及病理变化特点
增龄变化
病理变化
诱因
年龄增长
牙本质暴露,刺激牙髓
牙髓反应
髓腔内壁均形成继发性牙本质
刺激部位形成修复性牙本质
髓腔反应
整个髓腔缩小
相应部位缩小
牙髓腔的形态随年龄增长不断变化。
乳牙的髓腔相对较恒牙者大,青少年恒牙的髓腔又比老年者大,其髓室大,髓角高,根尖孔也大。
随着年龄的增长,髓腔内壁有继发性牙本质沉积,使髓腔的体积逐渐减小,髓角变低,根管变细,根尖孔窄小,有的髓腔部分或全部钙化阻塞。
上颌前牙继发性牙本质主要沉积在髓室舌侧壁,其次为髓室顶。
磨牙主要沉积在髓室底,其次为髓室顶和侧壁。
因此,老年人恒牙髓室底常为凸起形,而年轻人多为扁平状。
此外,髓腔病理性变化,如外伤、酸腐、龋病等致牙本质暴露,在受伤处相对的髓腔壁上形成修复性牙本质,使髓腔缩小。
9.简述乳牙的髓腔形态特点
与相应的乳牙外形相似,髓腔与牙体比例较恒牙大,牙髓腔的髓室大、髓壁薄、髓角高、根管粗、根管方向斜度较大,根尖孔亦大,因此在制备洞形时,应注意保护牙髓,防止穿髓。
由于乳牙髓腔大,牙髓治疗效果好。
10.何谓根管系统?
有何临床意义?
根管系统是指髓腔除髓室以外的部分,包括根管、管间吻合、根管侧支、根尖分歧及副根管,它们共同组成根管系统。
由于根管系统的存在,通过根尖孔和侧、副孔,密切了牙髓和牙周组织的联生活经验,但在另一方面,却成为牙髓病和牙周病互相传播的途径,可使牙髓病和牙周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
即牙髓病可通过根分叉处副根管的副孔或根管侧支的侧孔甚或根尖孔引起牙周病,反之亦然。
复杂的根管系统尚可影响根管治疗的效果。
因此熟悉根管系统的解剖形态,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1.试述切牙髓腔的应用解剖?
1.上颌前牙髓腔的唇舌径在牙颈部最大,开髓时应从舌面窝中央,向牙颈部钻入。
2.上颌切牙根管的特点是粗大而直的单根管,作根管治疗时操作方便,效果好。
3.上颌切牙在活髓牙预备针型嵌体的针道时,应注意避开髓角。
4.下颌前牙的双根管多分布在唇舌向,在正面的X线片上,因双根管唇舌向相重,应改变投射的角度才能显示。
在作根管治疗时,须检查根管口的数目。
5.下颌切牙因根管较窄,根管侧壁薄,根管治疗时应防止侧穿根管壁。
12.论述下颌第一磨牙牙合面的形态特点。
下颌第一磨牙牙冠牙合面呈长方形,由四条边缘嵴围成:
颊牙合边缘嵴长于舌牙合边缘嵴,近牙合边缘嵴较长且直,远牙合边缘嵴较短且突。
牙尖:
5个,近、远中颊尖短而圆,近、远中舌尖长而尖,远中尖最小,位于颊面与远中面交界处。
三角嵴:
5条牙尖三角嵴朝向中央窝,其中远中颊尖三角嵴最长,远中尖三角嵴最短。
斜面:
舌尖的舌斜面与对颌牙无咬合接触。
颊尖和远中尖的颊斜面和舌斜面及舌尖的颊斜面与对颌牙均有咬合接触。
窝及点隙:
中央窝位于牙合面二近中牙尖三角嵴的远侧及远牙合边缘嵴的近侧,窝内有中央点隙。
近中窝较小,位于近牙合边缘嵴的近侧,窝内有近中点隙。
沟:
5条发育沟,颊沟由中央点隙伸向颊侧,经近中颊尖与远中颊尖之间至颊面;
舌沟由中央点隙经二舌尖之间至舌面;
近中沟由中央点隙伸向近中,止于近牙合边缘嵴之内;
远中沟由中央点隙伸向远中,止于远牙合边缘嵴之内;
远中颊尖与远中尖之间有一条远颊沟,从远中沟上分出,向远颊方向至颊面。
13.上颌第一前磨牙与第二前磨牙的主要区别:
上颌第一前磨牙
上颌第二前磨牙
为前磨牙中之最大者
小于上颌第一前磨牙
颊、舌面大小
颊面>舌面
相差不大
颊舌尖
颊尖长大锐利,偏向远中
颊舌尖均偏近中
近中沟
越过近中边缘嵴至近中面
无
80%分为颊舌两根
40%分为颊舌两根
14.下颌第一前磨牙与第二前磨牙的主要区别:
下颌第一前磨牙
下颌第二前磨牙
牙尖
颊面为舌面的2倍
二尖,颊尖长大,舌尖短小
舌面》颊面
颊舌尖高度相近,发育沟呈“H”或“U”形者为二尖型,呈“Y”;
形者为三尖型
横嵴
有
牙根近中面
常有根分叉痕迹
无根分叉痕迹
15.简述下颌第一、二、三磨牙的主要区别。
下颌第一磨牙
下颌第二磨牙
下颌第三磨牙
有近、远中颊沟
近、远中颊尖和部分远中尖
有颊沟
近、远中颊尖
呈长方形
有五个牙尖
发育沟呈“大”字形
呈正方形
多为四个牙尖
发育沟呈“十”字形
呈卵圆形
有四或五个牙尖
副沟多
近、远中根分开较宽
有时远中根再分为颊舌根
近、远中根相距较近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口腔 解剖 生理学 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