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古诗文复习要点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729129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36.89KB
八下古诗文复习要点Word格式.docx
《八下古诗文复习要点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下古诗文复习要点Word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阅读探究
1.
表明富春山天朗气清的壮丽背景(全貌)的句子是什么?
风烟俱尽,天山共色。
2.
既写出江流宛转,小舟随波逐流的情形,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心情的句子是什么?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3.
总写所感,统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4.
作者是怎样有层次的描绘“异水”的?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先写“缓流”,突出澄澈(游鱼细石);
再写“急湍”,突出凶猛(急湍、猛浪)。
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
5.
作者是怎样表现“奇山”的?
①
整体形象奇。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
②
生长状态奇。
两岸峭壁,皆生寒树,层峦叠嶂,
③自然声音奇。
从听觉写泉音、鸟鸣、蝉嘶、猿叫,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交响曲
6.
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的句子是什么?
这句对写“奇山异水”有什么关系?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有这样的“奇山异水”,必然有人的足迹,有人的触景之情,这句是游览者自然生发的感情。
同时这句又是侧面着笔,通过衬托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突出了“奇山异水”。
7.结尾“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似是多余,对此你有何看法?
不多余。
一是起了反复渲染的作用。
写树木遮空,昼夜不分,既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给山水增加奇色异彩。
二是使结构更加严谨完美。
全文犹如作者放出的千里之线,这里又收回手中,承接文章开头四句,清幽淡雅,余音缭绕。
第22课五柳先生传
《五柳先生传》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本文是作者托言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
全文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文章在写法上有较突出的特点,即:
多用否定句,语言朴素洗练,内容看似平淡,实则蕴含深刻。
【资料】本文视为作者的自传,以第三人称,从五柳先生的身份和称号写起,重点描写了他的生活、性格特点,描述出一个安贫乐道,抱朴存真,不追求荣华富贵的隐士形象。
表达了作者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来取得富贵,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情感。
在写法上多用否定句,突出了作者与世俗的格格不入以及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是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何许】何处,哪里。
许,处所【不详】不知道。
详,详细地知道
【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
因,因此,就。
以,把,用。
为,作为。
焉,语气助词
【不求甚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甚,深入,过分。
【会意】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会,体会,领会【嗜】喜好。
【亲旧】亲戚朋友。
亲,亲戚。
旧,这里指旧交,旧友。
【或】有时。
【造】往,到。
【辄尽】就喝个尽兴。
辄,就。
【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
期,期望。
【曾不吝情去留】竟没有舍不得离开(意思是五柳先生的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
曾不,竟不。
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
吝情,舍不得。
去留,意思是去,离开。
【环堵萧然】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
环堵,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
萧然,空寂的样子。
【短褐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
短褐,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
穿结,指衣服上有洞和补丁。
【箪瓢屡空】箪和瓢时常是空的(形容贫困,难以吃饱。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瓢,饮水用具。
屡空,经常是空的。
【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晏:
安然如:
……的样子【忘怀】忘记。
【颇】"
稍微"
,或“十分"
【自终】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
今义称赞、赞美。
【黔娄】战国时齐国的隐士。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戚戚,忧虑的样子。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于,介词,由于、因为,的意思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
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
俦,辈,同类。
【衔觞赋诗】一边喝酒一边作诗。
觞,酒杯。
衔,含着
【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
【志】心志。
【无怀氏】跟下文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据说在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
重点句子翻译: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
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
2.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
3.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
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
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
4.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
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
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戚戚,忧愁的样子。
汲汲,心情急迫的样子。
第23课马说
《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作者韩愈,唐代文学家。
本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寄托了作者为怀才不遇而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千里马寓人才;
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食马者寓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
【资料】一、基础知识:
文言词语
1、策之不以其道策:
驾驭道:
方法
2、执策而临之策:
鞭子临:
对着
3、其真无马邪其:
难道
4、其真不知马也其:
恐怕
5、一食或尽粟一石食:
餐石: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6、食之不能尽其材食:
通“饲”,喂材:
通“才”,才能,本领
7、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是:
这样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
尚且等:
一样
9、才美不外见见:
通“现”表现
10、故虽有名马虽:
即使
11、安求其能千里也安:
怎么千里:
日行千里
12其真无马邪邪:
通“耶”,吗
二、阅读探究
1.本文的体裁是“说”。
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最终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2.表明论证前提的句子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这说明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作用,千里马才能的发挥依靠伯乐。
3.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从第1段看是:
伯乐不常有;
从第2段看是: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从第2段看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从第3段看是:
其真不知马也。
4.第1段具体写千里马终身遭遇(命运)的语句是:
袛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直接表明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句子是:
不以千里称也。
5.第1段伯乐不常有的深刻含义是:
统治者缺少能发现人才、重用人才的人,含有愤世嫉俗之意。
6.第2段是从反面论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在于谴责食马者。
7.说明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排比。
愤怒谴责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感情强烈。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反问。
强烈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加强了否定的语气,增强了否定的力量。
8.第3段痛斥食马者愚妄、浅薄(列出了“不知马”表现)的语句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9.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
10.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
这是什么写法?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这是托物寓意的写法。
11.本文托物寓意,表明了怎样的见解?
统治者应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
12.用自己的话概括中心。
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原因;
揭露了统治者不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社会现实;
说明封建统治者只有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才能发挥他们的才干。
13.第2段连用四个“不”字,表明了食马者的无知,第3段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不”字可见作者的郁愤之情。
14.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
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第24课送东阳马升序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宋濂,明初文学家。
这篇文章是作者给同乡后学的临别赠言。
在文中,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
勉励后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资料】一、基础知识
1.古今异义【走】古义:
跑。
今义:
步行。
2.通假字【支】通“肢”。
【被】通“披”。
3.古今异义【汤】古义:
热水。
做菜的汤汁。
【再】古义:
第二次;
两次(本文)。
指重复。
4.词类活用【腰】挂在腰间。
5.常规词语
【致】取得。
【假借】借。
假,借。
【略无】毫无。
【手自】亲手、亲自。
【怠】懈怠,放松。
【不若】不如
【以是】因此。
以,因为。
【既】已经。
【益】更加。
【道】思想、学说。
【患】忧虑。
【执经】拿着经书。
执,拿。
【游】交游,交往。
【趋】快走。
【从】跟从。
【侍】侍侯。
【请】请教。
【色】表情。
【恭】恭顺。
【至】周到。
【倾耳】侧着耳朵。
倾,侧斜。
【斥咄】训斥,呵责。
【复】回复,回答。
【俟(sì
)】等待。
【欣悦】高兴。
【卒】终于。
【舍】这里指学舍,书馆。
【僵劲】僵硬。
【媵人】这里指服役的人。
【穷冬】隆冬,深冬。
【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获】收获
【沃灌】浇洗。
【衾】被子。
【拥】围裹。
【覆】盖。
【寓】寄居。
【逆旅】旅店。
逆,迎。
【烨】光彩照耀。
【奉】供养。
【容臭】香袋。
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加冠】表示男子已成年。
冠,帽子。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援,引、提出。
质,询问。
【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
硕,大。
【缊袍敝衣】破旧的衣服。
缊,旧絮。
敝,破。
【慕艳】羡慕。
慕,羡慕。
艳,欣羡。
【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逾:
越过,超过【嗜学】酷爱读书。
嗜,喜欢,特殊的爱好。
【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
德,道德。
望,声望。
隆,高。
尊,声望、地位高。
【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辞色,语言和脸色。
【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
箧,小箱子。
曳,拖,拉。
屣,鞋子。
重点句子翻译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于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收藏书籍的人家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子按时归还。
2、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在深山大沟中赶路。
严冬刮着猛烈的风,大雪深积几尺,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知道。
3、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
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同宿舍的学生都穿着绣花绸缎衣服,戴着缀有红缨带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腰刀,右边挂香袋,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5、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我站着陪侍在老师身边,提出疑问,询问道理。
6、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用被子(将全身)蒙盖好,好久才暖和过来。
7、、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却一点也没有羡慕的心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也就不感觉吃的、穿的不知他人了。
8、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总之我求学时的辛勤与艰苦就是如此罢。
9、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究获得了学识。
10、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又苦于没有大师名人和(自己)交流,(因而)曾经跑到百里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名望的前辈请教。
1.作者是怎样表现自己在年轻时的求学之难和用心之艰的?
(1)幼时求学的艰难:
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
(2)成人后求师的艰难:
a.叩问之难。
b.旅途之难。
c.生活之苦。
2.作者“因得遍观全书”的原因是什么?
爱好读书,克服家贫和自然条件的恶劣,借书苦学。
3.作者用大量的文字书写求师之艰的目的是什么?
拿自己的艰苦求学经历勉励马生珍惜太学的条件,刻苦学习。
4.全文中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中心的?
拿作者自己的粗袍敝衣与同舍生的豪华穿戴作对比。
通过对比,说明了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是否努力的道理。
5.作者写赠序的目的是什么?
勉励马生努力学习。
7.古人有克服艰苦条件努力学习的佳话,试举例。
①欧阳修画荻习字。
②王冕僧寺夜读。
③杨时程门立雪。
④匡衡凿壁借光。
⑤车胤囊萤夜读。
8.你所知道的什么文章阐述了与本文相似的道理?
《为学》。
本文和《为学》都说明了学业有成不在于良好的客观条件而在于主观努力的道理。
9.你从作者身上看到了什么优良品质?
①从作者年轻时求学上看:
作者对读书有浓厚的兴趣,为学有所成,不畏艰难,学习刻苦,有克服困难奔向目标的坚定决心和毅力。
②从作者写本文的态度上看:
作者德高望重,但却不摆出名人的架势说教,而是真挚诚恳,循循善诱,反映了他高尚的品德,也反映了他对后代人的殷切关怀。
10.马生本是一个用心学习的人,作者为什么还要勉励他刻苦学习?
宋濂深知当时的太学使人养尊处优,所以勉励马生。
第25课诗词曲五首
《诗词曲五首》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是唐代的刘禹锡,这首七律诗通过写自身的坎坷遭遇和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赤壁》的作者是唐代的杜牧,这首七绝借赤壁之战这则历史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过零丁洋》作者是南宋的文天祥,这首七律表现了诗人忧国之痛和舍生取义,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水调歌头》的作者苏轼,宋代文学家,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思念手足,心情郁闷惆怅之情,但以乐观旷达的情怀作结。
《山坡羊•潼关怀古》作者张养浩,元代散曲作家。
这首曲表现了作者关心百姓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第26课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以后写的《永州八记》的第四篇。
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资料】一、词语:
1.水尤清冽尤:
格外。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道:
道路。
见:
出现。
3.为坻,为屿,为嵁坻:
水中高地。
屿:
小岛。
嵁:
不平的岩石。
4.潭中鱼可百许头可:
大约。
5.佁然不动佁然:
呆呆的样子。
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清:
凄清。
居:
停留。
7.隶而从者隶:
跟从。
8.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
向西。
9.下见小潭下:
在下面。
10.日光下澈下:
往下。
11.皆若空游无所依空:
在空中。
1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
像北斗星一样。
蛇:
像蛇那样。
13.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
像狗的牙齿那样。
14.似与游者相乐乐:
逗乐。
1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
使-----凄凉。
寒:
使-----寒冷。
16.记之而去去:
离开。
二、句子翻译。
17.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
18.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19.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20.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
2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2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23.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2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25.课文按什么顺序写?
游览顺序。
26.课文抓住了小石潭什么特点?
幽静。
27.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幽深冷寂,孤苦凄凉。
悲哀深沉。
28.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
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有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29.文中的“对比”和“烘托”点拨:
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
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第27课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文章是应朋友之约,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
作者以“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含蓄地表达了对朋友滕子京的规箴之意。
全文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结合起来,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
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
句式以单行散句为主,间以骈偶短句,既流利畅达,又简洁凝练。
写景状物的骈句,辞彩华美,音韵和谐;
议论抒情的散句,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这样骈散结合,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资料】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谪:
封建官员降职或远调
2)越明年越:
到了3)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乃:
于是。
制:
规模。
4)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于:
在;
其:
它的。
5)属予作文以记之予:
我;
以:
来。
6)予观夫巴陵胜状夫:
那。
胜状:
胜景。
7)衔远山,吞长江衔:
衔接。
8)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涯:
边。
晖:
日光。
9)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
雄伟景象。
10)前人之述备矣述:
描述。
备:
详尽11)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然则:
既然这样,那么……极:
尽。
12)迁客骚人迁客:
降职远调的人;
骚人:
诗人。
13)淫雨霏霏淫雨:
连绵的雨。
霏霏:
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14)连月不开开:
放晴。
国:
京城。
15)薄暮冥冥;
去国怀乡薄:
迫近。
去:
16)春和景明;
沙鸥翔集景:
集:
栖止。
17)岸芷汀兰;
此乐何极芷:
小草;
汀:
小洲。
极:
穷尽。
18)宠辱偕忘宠:
荣耀。
偕:
一起。
19)把酒临风把:
持。
20)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
探求。
古仁人:
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21)或异两者之为或:
或许。
为:
指两种心情。
22)庙堂:
在朝廷上做官。
江湖:
不在朝廷上做官。
2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
在……之前。
后:
在……之后
24)微斯人(登斯楼也),吾谁与归微:
没有;
斯:
这。
归:
归依。
25)若夫:
像那。
至若:
至于。
嗟乎:
唉。
26)不以物喜以:
因为。
心旷神怡怡:
愉快。
27)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28)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被降职外调的官员和不得志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29)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到诽谤和讽刺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的景象,必将感慨横生而十分悲伤的了。
30)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被置之度外,于是在春风吹拂中举杯痛饮,高兴到了极点。
3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两者之为,何哉?
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这是什么缘故呢?
3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3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诗文 复习 要点